2024年的夏天,身為北京工商大學食品與健康學院釀酒工程專業大四學生的我,帶領著由食品科學、香精香料等專業同學組成的暑期社會實踐團,在北京市平谷區大華山鎮開啟了以“科技賦能助力鄉村產業融合”為主題的實踐之旅。出發前,導師說:“要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到達大華山鎮時,看著車窗外4.7萬畝桃園,我突然意識到,這場實踐或許正是對這句話的生動注解。

2024年7月的清晨,實踐團的大巴車緩緩駛入平谷區大華山鎮。車窗外,層層疊疊的桃林在晨霧中若隱若現,宛如綠色的波浪在微風中輕輕蕩漾,空氣中彌漫著成熟桃子散發出的清甜果香,仿佛在熱情地歡迎年輕的探索者。坐在前排的我,手中緊握著一個筆記本,里面記滿了我對大桃果酒釀造的初步設想,每一頁都布滿密密麻麻的字跡和手繪圖表。那時的我沒有想到,自己即將開啟一段將課本知識轉化為鄉村振興實踐的難忘旅程。
大華山鎮被譽為“中國桃鄉”,4.7萬畝桃園里種植著多達218個品種的桃子。這里的桃子個大味美,遠近聞名。然而,當地桃酒產業發展卻面臨著瓶頸。在鎮政府會議室,我品嘗著當地幾款桃酒后眉頭緊鎖:“現有產品純度不高、口感單一,明明有這么好的原料,卻沒做出叫得響的品牌。”團隊成員韓宜君翻開《食品發酵工程》課本,指著發酵曲線圖神情嚴肅地說:“問題可能出在原料選擇和工藝控制上。”她的話引發共鳴,一場關于桃酒產業升級的討論就此展開。
當天下午,團隊成員們便一頭扎進桃園。烈日下,大家背著采樣箱在桃林間穿梭,汗水濕透衣衫。每走到一棵桃樹下,大家都會仔細觀察桃子的品種、顏色、大小,小心翼翼地摘下樣品,記錄每個品種的糖度、酸度、香氣物質含量。“中蟠1號糖度14.2,pH3.8;黃油桃糖度17.5,pH3.2”杜菁菁的筆記本上很快記滿工整清晰的數據。毛靜雯摘下手套,擦著額頭的汗,看著被桃毛染黃的指尖笑道:“以前在實驗室聞的是試劑味,現在滿身都是桃香,這才是‘沉浸式’實踐。”她的話讓大家疲憊盡消,笑聲回蕩在桃園間。
調研結束后,團隊迎來第一個挑戰:缺乏專業釀酒設備。大華山鎮提供的場地是一間閑置老酒廠,斑駁的磚墻上還掛著20世紀的生產標語,訴說著曾經的輝煌。角落里僅有8個玻璃壇子和一臺榨汁機,設備簡陋陳舊。“這條件比我想象的還要艱苦。”蔡俊航看著簡陋的環境,不禁嘆了口氣。
但困難嚇不倒年輕人。沒有恒溫發酵箱,我們就用空調細心調節房間溫度,精心呵護每一個壇子;沒有精密檢測儀器,我們就每天手動測量糖度、pH值,用嗅覺和味覺記錄風味變化。我翻出手機里的《果酒釀造技術》網課視頻,帶著大家一步步調試:“粉碎度要控制在60目左右,這樣既能釋放糖分,又不會讓果肉過于黏稠影響發酵。”
實踐之余,團隊主動參與“村耕”活動。在村民李大叔的桃園里,我們學會了挑選成熟度適中的桃子:“要選八成熟的,果皮微微泛紅,果柄處略帶青色。”李大叔一邊示范,一邊耐心地講解,手中的桃子仿佛是一件藝術品。“你們搞科研的懂理論,但種地的經驗也不能少。”李大叔的話樸實而深刻,讓大家深受啟發。
這些田間地頭的經驗,后來成為實驗設計的重要依據。團隊成員王朝陽在筆記中寫道:“村民說黃油桃‘掛樹期短,必須及時采摘’,這提醒我們在原料處理環節要提高效率,避免果實霉變影響酒質。”張茜則跟著村婦學會了傳統釀桃酒的土方法,“她們習慣加冰糖促進發酵,但這樣會掩蓋桃子本身的風味,我們可以在現代工藝中優化這一步。”每一次學習和交流,都讓我們對桃酒釀造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實驗正式開始后,團隊每天重復著“粉碎—滅菌—接種—發酵”的流程。8個玻璃壇子成了“主戰場”,每個壇子對應不同品種、不同粉碎度的桃子。每天凌晨我都會借著手機電筒的光,查看發酵情況,記錄每個壇子的氣泡產生速度、液體顏色變化。
“第七號壇子(黃油桃,粉碎度80目)發酵第3天,糖度降至8.5g/100ml,酒精度3.2%vol,香氣濃郁度★★★★。”這樣的記錄,團隊堅持了30天。期間也遭遇過失敗,第4號壇子(毛蟠桃,粉碎度40目)因滅菌不徹底滋生雜菌,整壇酒發酸發苦。“科研就是在失敗中找方向。”大家相互勉勵著繼續前行。
經過上百次實驗,黃油桃脫穎而出。其高糖度(初始糖度17.5g/100ml)和快速轉化效率(發酵7天酒精度可達12%vol)令人驚喜,高粉碎度(80目)的黃油桃果漿發酵后,釋放出獨特的酯類香氣,經氣相色譜檢測,其香氣物質種類比普通品種多32%,這一發現讓團隊興奮不已。
為優化口感,團隊開展多輪品鑒會。第一次品鑒會邀請了鎮里的釀酒老師傅、超市售貨員和游客。“這酒太烈了,不像果酒。”一位游客的評價指出問題,黃油桃雖香氣濃郁,但15%vol的高酒精度讓普通消費者難以接受。
于是,團隊開始調整工藝:降低酵母接種量,縮短發酵時間,嘗試15℃恒溫慢發酵15天。經過5次調整,一款酒精度8%vol、糖度12g/100ml的半甜型桃酒誕生。在第二次品鑒會上,一位大媽嘗過后稱贊:“這味兒正,跟新鮮桃子似的,還帶點酒香。”這句認可,讓所有努力都有了意義。
在緊張的實驗間隙,團隊會圍坐在桃樹下開“戰地會議”。我常翻開手機里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的視頻:“青年要自找苦吃,真正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這句話成了團隊的精神支柱。
一天深夜暴雨突至,大家冒雨趕到“實驗室”,渾身濕透卻只為守護實驗樣品。看著正常發酵的酵母,韓宜君笑著說:“這才是‘自找苦吃’的正確打開方式。”
這些經歷讓團隊對鄉村振興有了更深的理解。杜菁菁在實踐日記中寫道:“以前覺得釀酒只是一門技術,現在才明白,它關乎農民的收入、鄉村的產業。我們多優化一個參數,可能就會讓桃農多一份收益。”字里行間,飽含著責任與擔當。
8月中旬,團隊迎來第一次“實戰檢驗”——參與大華山鎮的鄉村振興成果匯報。面對評委和鏡頭,我緊張得聲音發抖,手心出汗。“別慌,就當是給大家介紹咱們的實驗成果。”毛靜雯的鼓勵讓我鎮定下來。
調整呼吸后,我拿起酒杯介紹:“這款桃酒呈琥珀色,清澈透亮。湊近聞,有濃郁的黃油桃果香,還帶著一絲蜂蜜的香甜。入口先是桃子的清甜,后味有淡淡的酒香,特別適合夏天冰鎮后飲用”隨著講解,會議室內討論熱烈,“多少錢一瓶?”“給我來兩箱!”兩家民宿老板更當場提出定制小瓶裝桃酒作為客房贈品的合作意向,讓團隊看到了桃酒產業的前景。
實踐成果引起了平谷區政府的關注。8月下旬,大華山鎮與北京工商大學舉行簽約儀式,共建“大桃果品深加工科研實踐基地”。鎮黨委書記表示:“你們的實驗數據為我們打開了新思路,接下來咱們要把實驗室成果轉化為產業優勢。”根據協議,學校將提供技術支持,優化桃酒釀造工藝并開發衍生產品;鎮里負責提供生產場地和政策扶持,推動建立標準化生產線。我作為學生代表發言:“我們很幸運能參與到鄉村振興的進程中,這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
實踐結束前,團隊收到一份特殊禮物:鎮里孩子們用彩筆畫的“桃酒釀造圖”,上面畫著桃園、酒廠、酒瓶,還有團隊成員,旁邊寫著“謝謝哥哥姐姐讓桃子變成美酒”。看著這份充滿童真與感激的禮物,大伙兒都紅了眼眶:“原來我們做的事情,真的能給這里帶來改變。”
離開大華山鎮那天,桃林果實累累,壓彎枝頭。回望來時路,當初的普通果園,如今已在幾個玻璃壇子里醞釀著鄉村產業的新希望。這些用我們的青春和汗水播下的種子,正在茁壯成長。
正如我在實踐總結中所寫:“我們釀造的不僅是桃酒,更是一份對鄉土的熱愛,一種用科技賦能鄉村的信念。在鄉村振興的征程中,每個青年都可以成為一粒種子,把知識的養分播撒在希望的田野上,讓青春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綻放出最絢爛的花朵。”合上實踐日記,扉頁的文字依然醒目:“我們釀的不只是桃酒,更是用科技反哺鄉土的信念。”這份桃酒香里的答卷,才剛剛開始書寫。
(王碩,北京工商大學食品與健康學院本科生)
責任編輯:陳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