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山西,岳麓東,城南講學峙其中” 當校歌的旋律在城南書院校區的大禮堂里響起,我攥著筆記本的手心微微出汗。作為湖南第一師范學院的學生,這已經不是我第一次走進這座承載著百年風云的建筑了。但今天這場“青春華章·恰同學少年”網絡主題宣傳活動啟動式暨“一堂思政課”,卻讓我第一次真切感受到,歷史的回聲與現實的脈搏,竟能在一堂課的時空里產生如此強烈的共振。
歷史長廊里的叩問
“歡迎來到《恰同學少年》的世界。”隨著主持人的聲音響起,禮堂的燈光驟然暗下。大屏幕上,泛黃的老照片與動態的水墨動畫交織,帶我穿越到20世紀10年代的長沙城。毛澤東與蔡和森在圖書館里激烈討論“二十八畫生”征友啟事的場景,仿佛就在眼前;第八班教室里,少年們誦讀《少年中國說》的聲音,穿透百年時光,與現場同學們的呼吸融為一體。
最讓我震撼的,是毛澤東與第一師范紀念館館長楊丹講述的故事。她指著屏幕上一張泛黃的課表說:“這是1913年的修身課表,楊昌濟先生在這里講授‘大本大源’,毛澤東在課本上寫下一萬二千余字的批注。”當畫面切換到復原的第八班教室,我仿佛看見那個清瘦的青年在煤油燈下奮筆疾書的身影。他批注里的“立真志,得真理”,此刻像一記重錘,敲在我的心上。
紅色文化,是思政教育的靈魂。每一位一師學子都聽過學校黨委書記羅成翼的講話:“紅色基因,不是與生俱來的天賦。它是一代代人在特定文化土壤中共同熔鑄的精神密碼。傳承它,是執教者將精神密碼寫入代際記憶的永恒課題。”在歷史的進程中,教育意味著什么?對一所師范院校而言,回答好這個問題,是思政工作的起點,也是價值旨歸。
“為什么百年前的青年,能在動蕩年代里堅守理想?” 這個問題突然在我腦海中浮現。而接下來懷化市會同縣粟裕希望小學副校長李柏霖的分享,似乎給了我答案。她展示著山區孩子們寫的詩:“云朵在修剪自己的頭發,碎發一點一點落在人間,變成了一場大雪。”這些充滿靈氣的文字背后,是她帶著孩子們在田野里上語文課,用詩歌點燃鄉村少年夢想的堅持。原來,理想的火種,從來都不是遙不可及的星辰,而是可以握在手中、照亮他人的微光。“蒙以養正,圣功也”,教育的意義也在此刻具象化了。
時代浪潮中的共鳴
2024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一師范考察時指出,學校要立德樹人,教師要當好大先生,不僅要注重提高學生知識文化素養,更要上好思政課,教育引導學生明德知恥,樹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立報國強國大志向,努力成為堪當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大任的棟梁之材。
如何響應時代召喚?如何擔當起民族復興大任?如何當好時代大先生?在思考這些問題時,我的思緒仿佛飄蕩到了百年前的橘子洲頭,耳旁響起毛學長的曠古之問:“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回望追夢者的奮斗歷程,答案漸漸明晰——
青春賽道上的啟程
"課程結束后,我沒有急著離開禮堂。撫摸著墻壁上鐫刻的校訓“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學生”,我突然意識到,這堂思政課不僅是一場視聽盛宴,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禮。我想起自己參加“館課一體”教學時的場景,在毛澤東青年時期的寢室里,觸摸著斑駁的木床,仿佛能感受到當年他在這里思考“改造中國與世界”時的熾熱心跳。
也許會有人問:一堂時間并不算長的思政大課堂,靠什么給予莘莘學子深刻的心靈觸動?
切身感受之后,我想借用時下流行的一句話來作答:讓我們感到觸動的是課堂本身嗎?不是,我們共情的是課堂故事背后的自己。現代青年學子與百年前的“新青年”都有著相同的青春風采,對真理的渴望、對紅色信仰的追求能讓我們的心靈與先輩同頻共振。
這堂思政課,就像一把火種,點燃了我心中的熱血。我加入了潤之師生宣講團,為我的同學宣講先輩的紅色故事,在鉆研課題時也多了一份“國之所需,吾之所向”的堅定。
(戴張凱,湖南第一師范學院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本科生;指導老師:李豪杰,湖南第一師范學院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黨委副書記)
責任編輯:周瑩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