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F30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25)12-0199-07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5.12.044
Visualization Analysis of Rural Talent Revitalization Research Based on CiteSpace Knowledge Graph
WANG Yun-feng',CUFeng-jia(1.SchoolofEnergyandEnvironmental Sciences,YunnanNoralUniversity,Kunming,Yai ;2. School of Economics,Yunnan Normal University,Kunming,Yunnan )
AbstractRuralaentisyactoretingthimplmentationefectofuralrevialzoratgyBasedoblometricmoddtraditioaliteuds,tldtogs,ostsdaticoudfalalt search by using CiteSpace software,based on"1,162"core documents included in the CNKI database from 2018 to 2023.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istitutiospubsgitldoflalevializatiosehalyivesisdorgoslil ryfeld;theseachssrogiolaracteitis,cingoveallotnding,ihchultimealtl butlesuaiaieepcaahializaioofaasisadalldagdofaltaingilyi cussedAttisagtihotspotsoeultilesptschsoertylatiocatialuctioalt grationdevelotassodialold boundaries,uildeseachomunityregtnimesioalpicalsachexploedieretiatedathsfocsoial zationofruraldevelopment,precisetalent matching,whichhasbecomethefutureresearchdirectionforrural talentrevitalization.
ey WordsRural revitalization; Talent revitalization; Visualization;Research trend;Future prospect
鄉村人才振興,不僅關乎鄉村發展的內生動力,更是實現鄉村振興長遠目標的關鍵力量。隨著國家對鄉村人才振興的日益重視和支持力度的不斷加大,越來越多的學者和實踐者開始深人探索這一領域的內在規律和有效路徑。在學術研究層面,鄉村人才振興研究議題呈現出多元化、深入化的趨勢。學者們從經濟、文化、政策等多個視角出發,對鄉村人才的結構、流動、培養、使用等方面進行全面而深人的剖析,關注鄉村人才的數量與質量、結構與分布、培養機制與激勵機制等問題[1-4]。該研究采用文獻計量分析法,對鄉村人才振興的相關研究進行全面梳理,旨在揭示該研究領域的現狀、熱點和未來趨勢,以期為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振興鄉村人才提供有益的參考和借鑒,從而為實現鄉村全面振興貢獻智慧和力量。
1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
1.1數據來源使用CiteSpace軟件,以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為數據來源,剔除出書評、筆談后選取2018—2023年1162篇核心文獻作為研究樣本,對鄉村人才振興的研究脈絡進行梳理。
1.2研究方法文獻計量分析法是一種基于信息可視化原理和文獻計量學的綜合性研究方法[5]。這種方法通過對特定學科領域內的文獻進行深人挖掘和全面分析,利用多維度的可視化手段,清晰地展現該領域的網絡結構關系和知識演進路徑。研究者可以直觀地理解不同研究主題之間的關聯性,揭示研究領域的內在邏輯和知識流動規律。文獻計量分析法不僅能夠幫助研究者識別出學科領域內的核心文獻和關鍵作者,還能揭示研究領域的熱點主題和發展趨勢,從而為學術研究提供有力的支持和指導。該研究借助CiteSpace軟件,對文獻進行可視化分析,幫助學者和政策實踐者了解鄉村人才振興的發展歷程、研究熱點和學術合作動態,為鄉村人才振興提供有效的學術支撐和實踐指導。
2鄉村人才振興研究現狀
2.1論文發表數量文獻發表量是衡量一個領域內科學研究活動活躍程度的重要指標之一。對鄉村人才振興研究領域的發文量進行統計和分析,有助于更深人地了解鄉村人才振興研究領域的研究動態和發展趨勢。從中國知網整理出2018—2023年有關鄉村人才振興的研究文獻,如圖1所示。根據發文量的變化趨勢,可以將鄉村人才振興研究領域的發文量劃分為三個不同的階段。第一階段,2018一2020年可以被視為鄉村人才振興研究領域的起步階段。中共十九大正式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人才振興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政策背景和政策依據,2018年相關研究開始逐漸進入學界的視野,發文量開始逐漸上升[6-7]。第二階段,2020—2022 年是鄉村人才振興研究領域的激增階段。鄉村振興戰略在全國范圍內得到了廣泛而深入的實施,鄉村人才振興作為其核心組成部分,吸引了大量學者的關注和投入[8-9]。這一階段的研究發文量顯著增加,每年的發文數量均超過了200篇,顯示出學界對這一領域的高度關注。這一階段的研究成果不僅數量眾多,而且質量也有所提升,為鄉村人才振興的理論和實踐提供了豐富的參考[10-I1]。第三階段,2022—2023年可以被視為鄉村人才振興研究領域的緩和階段。在這一時期,2023年的發文數量較2022年有所下降,顯示出鄉村人才振興研究的熱度有所減退。
2.2發文作者與機構鄉村人才振興研究的核心作者的是學術討論和研究的重要基礎。根據普萊斯定律,核心作者的計算公式為"",其中 M 為發文量, Nmax"為單個作者的最高發文量,當某作者的發文量大于 M 時,該作者就為某一研究領域的核心作者,當所有核心作者的發文量超過總發文量的 50% 時,可認為該研究領域已經形成核心作者群。由表1可知, Nmax"為14,計算可得 M≈2.8 ,取整數為3,即發文量達到3篇及以上的作者可被視為鄉村人才振興研究領域的核心作者。經核算,發文量達到3篇(含3篇)以上的核心作者共有20位。
發文機構分析可以反映出某一領域學術研究力量的空間分布情況。如表1所示,從發文機構類型來看,高校學院占據多數,體現出較高的專業化特征,其中,西南大學表現最為突出,總發文量位居第一。從地域分布來看,研究力量空間地域分布廣泛,涉及華南、華東、西南、華中等多個地區,盡管研究覆蓋面廣,但不同區域的研究深度和影響力仍存在明顯差異。華東、華中地區憑借其豐富的學術資源和政策支持,鄉村人才振興研究起步較早,且研究成果豐碩,形成了多個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研究團隊。相比之下,西部地區的研究力量雖在逐步增強,但在研究成果轉化方面仍有待提升。
3研究熱點和演進態勢分析
3.1 研究熱點
3.1.1關鍵詞共現分析。運用CiteSpace 軟件,選取“Key-word\"選項,以2018—2023年每年作為1個時間切片進行共現分析(圖2),頻次越高表示越有可能成為研究熱點,網絡節點數量 N=315 ,連線數量 E=735 ,密度Density =0.0149 ,由圖2可知,關鍵詞“鄉村振興”節點最大,是最為關鍵的重要節點。其依次排序的是職業教育、共同富裕、脫貧攻堅、城鄉融合、鄉村治理,說明了鄉村人才振興與鄉村教育資源、城鄉關系發展關系、鄉村治理問題等多個方面密切關聯。
3.1.2關鍵詞聚類分析。運用CiteSpace軟件進行關鍵詞聚類(圖3),模塊值 Q=0.4519(gt;0.3 表示結構顯著),平均輪廓值 S=0.8811(gt;0.7 表示令人信服),故關鍵詞共現圖譜具有存在的意義。在CiteSpace中,選擇LLR算法進行關鍵詞聚類分析,對鄉村人才振興相關關鍵詞進行分類整理,可以得到鄉村人才振興的研究主題及其類別,通過聚類分析,共得到10個聚類結果。
運用CiteSpace軟件,對2018—2023年關于鄉村人才振興研究關鍵詞進行了關鍵詞共現分析和關鍵詞聚類分析,得到以下研究熱點:
(1)鄉村人才助推脫貧攻堅與有效銜接研究。主要聚焦在人才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和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明確人才在鄉村振興戰略中重要性,怎樣通過鄉村人才的培育與引進,促進貧困地區的內生發展動力,實現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過渡和深度融合[12-15]。明確了鄉村人才在產業扶貧、技能提升、文化傳承等方面的作用,以及如何通過政策扶持、教育投人和激勵機制等手段,激發鄉村人才的創新活力,為鄉村振興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16-18] 0
Fig.2 The co-occurrence map of key words forrural talent revitalization research from 2O18 to 2023
(2)職業教育賦能鄉村人才振興研究。已有研究大多都強調了職業教育作為連接教育與產業的重要橋梁,承擔著為鄉村振興培養各類高質量人才的使命[19-21]。多數學者闡述了職業教育從技術、生態、文化和治理四方面賦能鄉村人才振興,職業教育致力于培育出能夠引領鄉村經濟發展的“經濟人”,成為鄉村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培育出能夠改善鄉村生態環境、提升生活質量的“生活人”,更好地保護和利用鄉村的自然資源,同時提升鄉村的生態宜居水平;激活鄉村文化振興的內在動力,通過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和教育,培育出能夠傳承鄉風文明的“文化人”;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挖掘鄉村組織振興的潛力,優化鄉村治理結構,培育出能夠優化鄉村治理的“政治人”,成為鄉村治理的骨干力量,為實現鄉村的全面振興提供堅實的基礎[22-23]。西部以及民族地區職業教育需要破解“留”“靠”“沉”“出”四個難題,核心是創新職業教育形式,從構建“校 + 村 + 企”訂單培養模式、構建產學研一體化模式、構建引—育一留全鏈式服務等模式入手,為西部及民族地區培養一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24]。
(3)鄉村人才振興與新時代城鄉融合發展研究。進入21世紀之后,隨著一系列旨在惠及農民和加強農業的政策的實施和推動,城鄉之間的差異逐漸縮小,特別是長期存在的城鄉二元結構和體制問題,正在逐步被破解和消除。這一過程標志著我國從過去的城鄉分離、對立狀態,逐漸轉向城鄉融合的新趨勢。城鄉互補、以城帶鄉的新型城鄉關系,已經成為當前以及未來“三農”工作和社會發展的重要目標和方向[25]。學者們致力于探索并創新城鄉融合發展的新思路,尤其是聚焦于人才要素的流動與利用,力求構建一個人才資源雙向暢通、城鄉共榮的新格局,通過有效措施激發人才活力,促進人才在城鄉之間的流動和交流。這不僅能帶動產業、資本等關鍵要素在城鄉之間形成良性循環,還能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大的動力和活力[26]
(4)鄉村人才與鄉村治理研究。就人才振興助力鄉村治理研究,學者們達成共識,即鄉村治理是一個系統化的過程,既需要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作為治理的主要力量,又需要農村基層黨組織做好治理保障工作并做出未來鄉村治理的謀劃[27]。一些學者強調鄉村治理中傳統要素的重要性,明確現代化轉型要求并不意味著排斥傳統治理方式,相反,倡導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傳統鄉村管理體制的穩定性,以適應廣大農村地區的發展需求,避免簡單地將管理城市的辦法應用于傳統農村[10,28]。在激活傳統鄉村治理資源方面,學術界關注的焦點是新鄉賢在其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學者們提出了多種理論框架來闡釋新鄉賢的角色和功能,這些理論認為新鄉賢在鄉村治理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不僅是鄉村社會的中堅力量,更是鄉村振興內生主體基礎建構的關鍵路徑[29-33]。
(5)鄉村人才振興的優化與實現路徑研究。學界圍繞外引內培兩種人才振興機制開展了廣泛討論。一方面,支持以高質量育人強化鄉村人才振興,滲透產學合作,共育人才的教育理念,加速農村人力資源轉化成人力資本,從源頭解決農村人才供給與需求不匹配問題,通過“領頭雁”等人才培養計劃積累鄉村人才基礎,調動人才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激活鄉村本土人才的內生動力[34]。另一方面,打通“人才下鄉”的立體化通道,包括政策引導、激勵機制與服務平臺構建,以確保人才能夠順暢流動并有效服務于鄉村振興大業[35-36]。
3.2 演進態勢
3.2.1關鍵詞時間線分析。為了更細致地了解關鍵詞隨時間的演變和學者們關注程度的變化,進一步繪制了關鍵詞的時間線圖譜(圖4)。如圖4所示,從時線圖譜中可以清晰地看出,“鄉村振興”“城鄉融合”“有效銜接”及“職業教育”等關鍵詞受到持續關注,表明2018一2023年與鄉村人才振興相關的研究正在穩步推進[37-40]。由于2018年是鄉村振興戰略提出的次年,對于農業、農村、農民的研究開始增加,關鍵詞主要集中在“鄉村振興”“共同富裕”以及“人才振興”等方面,而且“城鄉融合”與“鄉村治理\"這2個關鍵詞的研究。
熱度也一直居高不下,表明學者們對這兩個領域持續關注[41-44]。此外,學者們還關注了“產業振興\"“人才回流”以及“有效銜接”等關鍵內容,不僅關注了鄉村經濟的發展,還探討了如何吸引和留住人才,以及如何實現城鄉之間的有效銜接[45-46] 。
自2020年起,“數字鄉村”與“數字經濟”這兩個關鍵詞的關注度顯著上升,反映出學術界對鄉村數字化轉型的高度重視,“數字鄉村”作為新興關鍵詞,預示著鄉村人才振興的研究正邁向數字化、智能化的新階段,學者們下一步也將開始探討如何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推動鄉村產業升級,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同時培養適應新時代需求的數字化、智能化鄉村人才[47-48]。
3.2.2關鍵詞凸顯分析。通過關鍵詞突現算法提取出突現的關鍵詞,查看不同時間階段關鍵詞的爆發情況。通過CiteSpace軟件突發性探測得到鄉村人才振興關鍵詞突發性探測圖譜(圖5)。如圖5所示,“返鄉創業”“路徑”“人才”“農村”“三農”“中國模式”“人力資源”的首次爆發年份為2018年,熱度維持在2018一2020年,其中,關注強度排前三的分別為“返鄉創業”“路徑”“人才”,這些關鍵詞的出現是因為隨著國家政策的進一步傾斜和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三農”問題持續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49]。人才振興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組成部分,逐漸成為新的焦點,其熱度在2018年迅速攀升,成為當年的熱門話題。“精準扶貧”“鄉村旅游”“鄉村”“內涵”從2019年開始爆發,其中“精準扶貧”“鄉村旅游”的關注強度為5.50和1.79,2020年是脫貧攻堅的決勝之年,而鄉村旅游是帶動鄉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抓手,相關研究也隨之迅速增加[50-52]。“公共文化”“農業”“有效銜接”“高職教育\"關鍵詞在2020—2023年接連凸顯,鄉村公共文化是鄉村社會的靈魂,承載著鄉村的歷史、傳統和文化記憶,也是吸引返鄉人才振興鄉村的重要因素之一。農業產業的發展呈現出許多新的趨勢和特點。傳統的農業生產模式逐漸向產前、產后環節拓展,形成了涵蓋種子研發、農產品加工、物流配送以及市場營銷等環節的完整產業鏈[53-55]。高職教育作為現代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致力于培養具有實際操作能力和專業技能的應用型人才。與傳統的學術教育不同,高職教育更注重實踐教學,強調理論與實際的緊密結合,為農業農村提供了一大批優秀人才。
4現有文獻評述
研究借助CiteSpace可視化分析軟件,以鄉村人才振興研究領域的1162篇文獻為樣本來源,對其發文量、發文作者來源、關鍵詞共線圖譜、研究演變歷程等方面進行分析,得出結論:
4.1發文機構以高校為主,作者群體學科領域單一 一方面,從發文數量來看,學界關于鄉村教育振興的研究主要是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背景下進行的,研究的起步時間相對較晚,但研究成果的數量呈現出明顯的上升趨勢。另一方面,從發文機構與作者來看,發文機構類型單一,集中在高等師范院校,而社會科學院及地方農業農村部門參與鄉村人才振興研究不高,此外,核心作者學科領域單一,主要以教育學為主[56]。
4.2研究地域特色彩濃重,缺乏整體的把控與思考當前的研究多基于西部、貧困、民族地區,僅對鄉村人才振興的現存的教育、返鄉創業、人才引留問題及對策建議展開探討,缺乏對整體的把控與思考[57-58]。研究視角聚焦在西部地區、貧困地區以及少數民族聚居區,以這些特定區域為案例,深入分析了在教育資源、基層治理等方面的困境,也關注鄉村人才流失和返鄉創業的現狀,探討了如何吸引、留住、培育人才,提出了對策和建議,缺乏對鄉村人才振興全局性的把握和深入思考,未能充分考慮不同地區之間的差異性和特殊性,以及如何在更廣泛的范圍內實現人才的有效配置和利用。
4.3多維度理論研究豐碩,定量的實證性研究較少多數學者采用定性的方法從城鄉融合、脫貧攻堅、共同富裕、鄉村治理等方面探討了鄉村人才的重要性及其賦能機制,但對鄉村人才振興的微觀機制、動態變化及長遠影響缺乏定量的實證性研究。具體來說,多數學者從宏觀角度出發,關注鄉村人才在政策制定、資源配置以及社會服務等方面的作用,而較少深人到鄉村人才振興的具體實施細節和實際效果評估中,分析鄉村人才如何通過教育、培訓和激勵機制來提升自身素質和能力,進而推動鄉村經濟的發展和鄉村社會的進步[59-61]。對于鄉村人才振興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挑戰以及應對策略的定量分析和實證研究卻相對較少。此外,鄉村人才振興的動態變化也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領域,已有研究往往缺乏對這一過程的長期跟蹤和動態監測,導致對鄉村人才振興的長期效果和可持續性認識不足。
4.4鄉村數字化逐步推進,人才對接問題鮮有探討已有研究多停留于數字經濟對鄉村經濟結構的表層影響分析,如電商平臺如何促進農產品上行、數字技術應用如何提升農業生產效率等,鮮有深人探討數字經濟如何精準對接鄉村人才需求,推動人才結構優化與創新能力提升的具體路徑[62]。數字鄉村建設雖然在一些地區取得了顯著成效,但關于其如何構建鄉村人才成長的數字生態環境,促進人才回流與本土培養機制的創新,以及如何通過大數據、云計算等先進技術實現鄉村人才資源的精準配置與高效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尚顯不足。
5研究展望
5.1突破地域與學科界限,形成研究共同體鄉村人才振興是一個涉及多學科、多領域的綜合性問題。跨學科合作與交流,打破學科壁壘和領域界限,構建研究共同體已經成為當前學術研究的趨勢。鄉村人才振興領域也應通過聯合攻關、協同創新等方式,共同推動鄉村人才振興研究的深人發展。一要打破學科壁壘與領域界限,形成綜合性研究網絡。鼓勵學者跨越傳統學術界限,攜手開展聯合調研、數據共享與理論探討,這有助于發現單一學科難以觸及的問題根源,更能激發創新思維,為鄉村人才振興提供多元化的解決方案。二要促進理論與實踐的深度融合。鄉村人才振興不僅是理論探討,更需要通過實踐驗證與優化。學者需深入田間地頭,真正“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此外,我國鄉村地區地域廣闊、差異顯著,不同地域的作者可聯合對比分析不同區域鄉村人才振興的現狀、問題和對策,提煉出具有普適性和針對性的經驗模式[63-64] 。
5.2強化多維化實證研究,探索差異化路徑鑒于我國鄉村地區在地理環境、經濟水平、社會結構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鄉村人才振興的路徑也應因地制宜、因時制宜。一方面,可運用田野調查、案例研究等方法,深人剖析不同鄉村地區的人才振興現狀、問題及挑戰,探索適合各自特點的差異化發展路徑,關注鄉村人才振興的動態變化過程,為政策調整和優化提供實時反饋。另一方面,當前研究多聚焦于鄉村人才的單一維度,如教育、融合或治理等,缺乏對鄉村人才振興這一復雜系統內部各要素之間相互作用的深入剖析。為了彌補這一空白,研究者可以數據的收集和分析為基礎,驗證理論的可行性和適用性,收集大量實際數據,運用統計學方法和計量經濟學模型,對多維度理論進行更為嚴謹的檢驗[65-66] 。
5.3聚焦鄉村發展數字化,精準化對接人才隨著數字經濟的蓬勃發展,未來一段時間鄉村人才振興的熱點是數字經濟與鄉村人才振興的深度融合。研究重點也將逐漸轉向如何構建適應數字經濟時代的鄉村人才培養體系,以及如何利用數字技術促進鄉村人才的全面發展和創新能力提升[67-69]。一方面,鄉村地區將加大對數字技能型人才的培育力度,包括但不限于電子商務、大數據分析、云計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另一方面,要注重培養鄉村人才的創新思維和創業能力,加強對數字鄉村建設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構建鄉村人才成長的數字生態環境,促進人才回流與本土培養機制的創新[70-71]。
參考文獻
[1]李向光.為鄉村振興鍛造農業技能人才[J].中國人才,2018(11):51-53.[2]賴德勝,陳建偉.人力資本與鄉村振興[J].中國高校社會科學,2018(10):95-96.
[4]梁愛文.鄉村振興視域下西部民族地區美麗鄉村建設新探[J].黑龍江民族叢刊,2018(5):48-55.
[5]陳悅,陳超美,劉則淵,等.CiteSpace 知識圖譜的方法論功能[J].科學學研究,2015,33(2):242-253.
[6]吳群.鄉村振興視域下農業創新發展的主要方向及對策研究[J].經濟縱橫,2018(10):67-72.
[7]余永躍,雒麗.以共享發展理念引領鄉村振興[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10):33-41.
[8]彭杰.新形勢下服務鄉村振興農業科研人才發展路徑研究[J].江蘇農業科學,2022,50(11):260-264.
[9]葛鑫.加強鄉村振興人才培育全鏈條管理[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22,43(10) :208,219.
[10]張海鵬,郜亮亮,閆坤.鄉村振興戰略思想的理論淵源、主要創新和實現路徑[J].中國農村經濟,2018(11):2-16.
[11]王肖芳.農民工返鄉創業集群驅動鄉村振興:機理與策略[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18(6):101-108,160.
[12]王春城,戴翊超.促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的公共政策供給[J].地方財政研究,2019(10):75-81.
[13]邊慧敏,張瑋,徐雷.連片特困地區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協同發展研究[J].農村經濟,2019(4):40-46.
[14]韓廣富,葉光宇.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鄉村特色優勢產業的戰略思考[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42(10):136-143.
[15]張靜宜,陳潔.強化鄉村人才支撐有效供給實現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有效銜接[J].宏觀經濟管理,2021(8):54-60.
[16]張雅光.新時代鄉村人力資本現狀及開發對策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8(36):61-66.
[17]朱德全,石獻記.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的技術邏輯與價值旨歸[J].中國電化教育,2021(1):41-49.
[18]方應波,易文芳,王艷君.鄉村振興視角下的高職院校涉農人才培養[J].教育與職業,2021(7):47-51.
[19]梁成艾.民族地區職業教育賦能鄉村振興的邏輯與路徑[J].民族教育研究,2021,32(6):85-93.
[20]勞賜銘.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產業人才培養的需求、困境與策略[J].職業技術教育,2022,43(10):59-65.
[21]崔芮銘,郭立亞.深化鄉村振興人才需求教育[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22,43(11) :167,177.
[22]鄭宏濤,鄭之帆.縣域中等職業教育賦能鄉村振興:起點、任務與理路[J].教育與職業,2023(3):13-20.
[23]陳現軍.基于鄉村振興背景下創新創業教育與應用型人才培養研究[J].灌溉排水學報,2023,42(7):150.
[24]謝治菊,張學立.面向鄉村振興的本科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創新[J].中國大學教學,2022(12):15-21.
[25]駱行,王志章.民族地區精準脫貧與鄉村振興融合路徑探索:以貴州道真自治縣為例[J].貴州民族研究,2018,39(10):145-151.
[26]張琛,孔祥智.鄉村振興與新型城鎮化的深度融合思考[J].理論探索,2021(1) :92-100,120.
[27]田阡,陳雪.鄉村振興中的本土人才生成及其治理效應[J].北方民族大學學報,2023(5):5-12
[28]廖彩榮,郭如良,尹琴,等.協同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保障措施與實施路徑[J].農林經濟管理學報,2019,18(2):273-282.
[29]繆文卿,王秀榮.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國家邏輯及其實踐指向[J].青海民族研究,2021,32(4):61-69.
[30]何婧,任金政,王蕾.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普惠金融人才培養實踐課程改革探索:以中國農業大學為例[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38(6) :129-138.
[31]王應寬,蒲應燕.如何推進人才振興為鄉村振興提供支撐[J].科技導報,2021,39(23):36-47.
[32]劉玉俠,張劍宇.回流農民工助推鄉村振興的有效路徑研究:基于浙皖贛黔四省的調研[J].江淮論壇,2021(5):41-50.
[33]趙曉峰,許珍珍.農民合作社發展與鄉村振興協同推進機制構建:理論邏輯與實踐路徑[J].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19,21(5):6-11.
[34]安治民,任坤.貴州少數民族地區鄉村振興的內生路徑[J].貴州民族研究,2019,40(12):46-51.
[35]楊帆,梁伊馨.職業化發展:民族地區鄉村振興的人才困境與路徑選擇[J].民族學刊,2021,12(4):25-32,113.
[36] 丁曉洋.文化產業助推鄉村振興的內在機理與實踐路徑[J].學術交流,2023(1) :108-121.
[37]黎明奇.退休人才返鄉服務鄉村振興:優勢、價值與路徑[J].農業經濟,2023(1) :108-110.
[38]王夢茜.鄉村振興背景下現代農業人才培養路徑[J].農業經濟,2023(10) :103-104.
[39]喬炎.解構鄉村振興創新人才培養模式[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23,44(11) :38.
[40]李明.鄉村振興形勢下農業科研人才團隊建設研究[J].農業經濟,2023(11):128-129.
[41]賈瑞,金鐵馬.鄉村振興下新型人才返鄉就業創業實踐研究[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23,44(7):215,237.
[42]李貝貝.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本土化職業化農村人才培育研究[J].農業經濟,2023(7):115-116.
[43]田甜,曹穎數智化時代經濟類專業人才服務鄉村振興機制研究[J].中國果樹,2023(7):154.
[44]毋俊泓.加強鄉村振興創新創業人才培養[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23,44(4) :232,171.
[45]李國輝,許傳洲東北鄉村振興背景下培養農業科技創新人才的策略研究[J].農業經濟,2023(4):116-118.
[46]張眉,陳國海,晏培華,等.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業科技人才勝任力模型的構建[J].科技管理研究,2023,43(4):155-161.
[47]李柚潔,賈朝豐.鄉村振興下人格特征對鄉村人才收入的影響[J].財經科學,2023(2):85-95.
[48]鐘楚原,李華胤.青年人才何以助力鄉村振興:基于“嵌入性一公共性\"框架的分析[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3(1):50-60.
[49]田祥宇.鄉村振興驅動共同富裕:邏輯、特征與政策保障[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23,45(1):1-12.
[50]胡鈺,趙平廣.文化、人才、資本:鄉村振興的基本要素研究[J].行政管理改革,2022(11):34-43.
[51]郭超妮,李艷.人才振興貫穿于鄉村振興的全過程[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22,43(9) :33,89.
[52]李海艷,唐禮智.鄉村振興視域下農村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路徑與驅動策略分析[J].農業經濟,2022(8):128-130.
[53]常明杰.從嵌入到融人:政府主導、市場機制協同與鄉村人才振興基于濟南市選聘\"鄉村振興工作專員\"的案例分析[J].農村經濟,2022(7) :129-135.
[54]王亞迪.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農業經濟,2022(7) :112-113.
[55]王俊程,竇清華,胡紅霞.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鄉村人才突出問題及其破解[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4):104-112.
[56]王榮.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人才戰略意義[J].農業經濟,2022(5):117-119.
[57]王佳偉,吳芝花,喬金笛,等.鄉村振興人才培養的留農效果研究:以“一村一名大學生”人才培養工程為例[J].農業現代化研究,2022,43(2):181-191.
[58]張利庠.激發鄉村振興中人才的凝聚力[J].人民論壇,2022(1):34-37.
[59]徐姍姍.鄉村振興戰略視角下的鄉村人才振興研究[J].農業經濟,2021(6) :109-110.
[60]楊月坤,查椰.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業科技人才參與培訓行為影響因素研究:以河南省為例[J].農業現代化研究,2021,42(4):629-639.
[61]魏后凱,姜長云,孔祥智,等.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權威專家深度解讀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J].中國農村經濟,2021(1):2-14.
[62]唐麗霞.鄉村振興戰略的人才需求及解決之道的實踐探索[J].貴州社會科學,2021(1):161-168.
[63]王文強.以體制機制創新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的幾點思考[J].農村經濟,2019(10):22-29.
[64]劉琦,李發偉.西藏深度貧困地區鄉村振興的路徑探討:基于聶拉木縣波絨鄉波木村的調查[J].西藏研究,2019(5):74-82.
[65]文琦,鄭殿元,施琳娜.1949一2019年中國鄉村振興主題演化過程與研究展望[J].地理科學進展,2019,38(9):1272-1281.
[66]曾升科,李勛華.鄉村振興背景下人才吸引力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基于渝西地區的調查數據[J].中國農機化學報,2019,40(8):214-220
[67]關振國.破除鄉村振興中人才發展的“緊箍咒”[J].人民論壇,2019(16) :66-67.
[68]翟坤周.“三農\"發展的時代意蘊與鄉村振興的集成路徑[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6):48-56.
[69]方中華.鄉村振興如何破解人才瓶頸[J].人民論壇,2019(9):57.
[70]豆書龍,葉敬忠.鄉村振興與脫貧攻堅的有機銜接及其機制構建[J].改革,2019(1):19-29.
[71]劉積余,趙霜茁,張浩.城市需求是鄉村發展的基礎和動力:基于城市化的鄉村振興問題研究[J].征信,2018,36(12):2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