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構建數據基礎制度更好發揮數據要素作用的意見》(以下簡稱“數據二十條”)意義重大,標志著我國開始加速構建數據基礎制度體系。2023年國家數據局成立,開始致力于推進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財政部發布的《企業數據資源相關會計處理暫行規定》為數據資源入表奠定了良好基礎。從2024年開始,企業數據資源入表取得了初步進展,但是無論從入表上市公司的比例(只占上市公司數量的約 2% )和金額(累計僅30億元左右)來看都不高,而且有近一半的金額集中在三大電信運營商(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入表金額占入表企業資產比重普遍較低。
數據資源入表不是財務部門一個部門的事情,涉及業務部門、數據管理部門等相關部門,需要企業統籌規劃、穩步推進。2024年的上市公司數據資源入表呈現積極穩妥的特征,入表的上市公司大多數沒有對企業利潤造成重大影響,利用數據資源扭虧為盈的極少。同時入表金額較高的上市公司DAMA評級普遍較高。例如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都獲得了數據管理能力成熟度優化級(DCMM5)認證,標志著數據治理能力達到全國領先水平。采用數字技術本身并不直接創造價值。數據治理的首要目標是最大限度發掘數據要素的潛力,推動企業業務模式轉向數據驅動價值創造。沒有良好的數據治理水平,企業不可能有效保護和利用數據,難以發揮數據資源價值,實現降本增效,為企業創造價值。
我國企業數據治理水平良莠不齊,目前通過國家標準《數據管理能力成熟度評估模型》(GB/T36073-2018,Data management 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DCMM)貫標企業只有6O00 多家,這在全國數量眾多的企業中占比極低。即便在綜合管理能力較強的上市公司,數據治理能力較低的也不在少數。“數據孤島”現象在企業中較為普遍存在,嚴重制約著數據價值創造作用的發揮。隨著技術的發展,與數據相關的風險也在快速增加,比如合成數據、數據投毒、算法黑箱等,這就對企業的數據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展望未來,隨著我國數據基礎制度體系的不斷完善,數據發揮價值創作作用的空間將不斷擴大。外部環境的持續優化為企業挖掘數據要素價值提供了良好條件,企業提高數據治理能力就成為挖掘數據資源價值的必然選擇。尤其是上市公司,需要積極推進DCMM貫標工作,在貫標進程中優化數據決策體系、明確數據原則、提升數據質量,提升數據安全水平,外引內育,培養通曉業務、財務、數據的復合型會計人才隊伍,為企業數據資源資產化提供強大的人才支持。只有持續不斷提升數據治理水平,才能確保數據資源入表行穩致遠,在新一輪激烈的競爭中構筑國家競新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