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圖書分類號:R687.3
股骨頸骨折是一種常見的骨折類型,在老年群體中較為多發,其發病原因與外力暴擊、年齡增長導致的骨質疏松等有關。股骨頸是人體中股骨頭與股骨頸基底連接的位置,在受到外力因素損傷后很容易發生骨折。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年齡較大,骨質量下降,骨質疏松,加上股骨頸部位的特殊性,往往難以通過保守治療獲得理想的治療效果。保守治療需要患者長期臥床休息,可能會導致壓瘡等并發癥發生,對患者恢復產生不良影響。因此,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多采取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臨床實踐顯示,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治愈率高,患者術后恢復快,遠期療效好3??紤]到患者為老年人群,合并多種基礎疾病,機體耐受力低,需要充分考量手術的安全性。臨床對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實施全髖關節置換術和半髖關節置換術哪種治療方式產生了激烈的討論4。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的需求是在保證手術安全性的同時,盡可能確保關節功能的恢復。基于此,本研究對比全髖關節置換術和半髖關節置換術在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中的療效,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22年5月一2024年1月信豐縣中醫院收治的63例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中,男性20例,女性11例;年齡67\~96歲,平均(70.02±4.88) 歲;骨折Garden分型,Ⅱ型12例,Ⅲ型15例,V型4例;合并基礎疾病,高血壓病18例,糖尿病10例,冠心病7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3例。觀察組中,男性16例,女性16例;年齡 50~81 歲,平均( 68.69±5.14) 歲;骨折Garden分型,Ⅱ型14例,Ⅲ型13例,V型5例;合并基礎疾病,高血壓病16例,糖尿病12例,冠心病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例。2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gt;0.05) 。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明確診斷為股骨頸骨折;年齡 gt; 65歲;有髖關節置換術指征;患者及其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患有其他嚴重骨折或關節創傷性疾病者;患有感染性、傳染性疾病者;患有惡性腫瘤等嚴重病變者。
1.2 方法
2組患者均做好手術前的常規消毒、鋪墊巾等工作?;颊呷⊙雠P位,術前 30min 內靜脈給藥頭孢呋辛鈉 1.5g ,預防感染。麻醉方式為腰麻-硬膜外復合阻滯。麻醉阻滯完成后,取髖前后兩側做一圓弧狀切口,長度 10~15cm ,逐層分離,暴露髂脛束筋膜,用鈍器法將外側短旋轉肌暴露出來。暴露后髖關節,以T形切口將關節囊切開后,完整包裹住關節腔。在股骨大粗隆上方 1.5cm 處切取股骨頭,確保其成形。
對照組行半髖關節置換術治療。將股骨頸殘端切除,清洗干凈,做擴髓手術。選擇合適的雙功能型股骨頭置換假體,調整角度和長度,使其恢復正常。指導患者多運動,保證髖關節的松弛程度。手術結束后立即灌洗術腔,放置引流管,關閉切口。手術結束后,一般應用抗生素治療。
觀察組采用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將病變部位的髖關節清理干凈后,將多余的關節囊、滑膜等一并處理。修整髖白后使其定型,將軟骨清除,將其下組織暴露。將選定的髖白假體固定好,固定時注意前傾 20° 、外展 45° 。將固骨髓腔定型,觀察股骨假體是否安置妥當,滿意后進行復位。復位后,檢查髖關節穩定性,將假體取出制作模具。將髖關節假體反復沖洗(沖洗液為聚維酮碘稀釋液、質量分數 0.9% 的氯化鈉注射液)定型,再將其進行安放。觀察定位滿意后,將術腔按照對照組方式進行沖洗,將引流管安置在術腔內,進行縫合。手術結束后,根據需要遵醫囑使用抗生素。
1.3 觀察指標
(1)手術指標。統計2組患者術中平均出血量、手術平均耗時、術中平均引流量。(2)髖關節功能。術前、術后1個月、術后3個月、術后6個月,采取HHS評估2組患者的髖關節功能。HHS總分 0~100 分,評分與髖關節功能成正比。(3)術后并發癥。統計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下肢深靜脈血栓、切口感染、肺部感染、假體松動、髖白磨損。(4)運用雙能X射線吸收法,在術前、術后6個月測量患者術側股骨近端BMD。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
表示,行 χt 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行 χ2 檢驗。 Plt;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手術指標
觀察組術中平均出血量、術中平均引流量多于對照組,觀察組手術平均耗時長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lt;0.05) ,見表1。
2.2 關節功能
術前、術后1個月、術后3個月,2組患者的HH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gt;0.05) ;術后6個月,觀察組HHS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lt;0.05) ,見表2。


2.3 術側股骨近端BMD
術前,2組患者術側股骨近端BMD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gt;0.05) ;術后6個月,觀察組術側股骨近端BMD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lt;0.05) ,見表3。
2.4 術后并發癥
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lt;0.05) ,見表4。
單位:g/cm2


3討論
股骨頸骨折主要是髖關節周圍肌群發生退行性改變、遭受嚴重的創傷或者骨質疏松而引起的股骨頸斷裂疾病5。老年患者隨著年齡增加,骨質量下降,股骨頸比較脆弱。老年患者大多患有骨質疏松,輕微跌倒就可能會導致骨折。老年股骨頸骨折發病率高,患者以髖部疼痛、失去站立及行走能力為主要特征,進一步發展會出現髖骨腫脹、壓痛,引發外旋畸形。股骨頸骨折患者發生骨折后,如果處理不及時,可能會導致骨折不愈合,有引發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風險,需要進行積極治療[8]。
股骨頸骨折患者治療的需求主要是恢復正常的生理功能,使身體機能恢復正常。保守治療效果欠佳,可能引發多種并發癥,導致更大的風險及更差的預后。臨床針對這類疾病患者多采取髖關節置換術治療。髖關節置換術包括全髖及半髖置換2種類型,都是通過人造材料制造出仿真的股骨頭或全髖,用于與患者原有的自體組織進行置換]。假體的設計和安裝可能導致骨吸收或溶解,摩擦因素、力學因素會導致假體松動情況產生。研究顯示,假體脫位是髖關節置換術中最為常見的并發癥,多由手術放置不合理、術后康復不規范、過度活動等導致。髖關節置換術后還可能出現切口感染、肺部感染。髖關節疼痛及髖臼摩擦可能導致切口感染,肺部感染則與患者術后康復不良有關。
目前,針對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開展哪種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臨床上爭議較大。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術中平均出血量、術中平均引流量多于對照組,觀察組手術平均耗時長于對照組(Plt;0.05) 。分析原因,半髖關節置換術的手術過程相對簡單,手術時間相對更短,手術中的創傷性處理相對較少,對患者機體損傷更小,失血更少。半髖關節置換術僅需處理股骨頭部分,無需打磨髖臼、擴髓及安裝假體等復雜操作,極大縮短了手術流程。在老年患者普遍存在心肺功能減退、基礎疾病多的情況下,簡化手術操作能縮短麻醉時間,減小機體暴露風險,進而減少術中出血。全髖關節置換術需精確調整髖臼假體角度、深度,確保假體與骨床緊密貼合,對手術操作精細度要求極高,任何細微偏差都可能影響關節功能,導致手術時間延長。半髖關節置換術對髖臼的保留使得手術容錯率相對更高,操作更便捷。從老年患者術后恢復情況看,半髖關節置換術創傷程度較低,有助于患者更快度過圍手術期,減小因長時間手術和大量失血引發的感染、器官功能障礙等并發癥的發生風險,是該術式在臨床應用中仍具爭議性優勢的重要原因。
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 Plt; 0.05)。從關節穩定性角度看,全髖關節置換術涉及對整個髖關節的置換,術后可充分改善關節穩定性,利于關節功能恢復。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骨質往往較為脆弱,全髖關節置換術的設計能夠有效分散負載,減少關節磨損和其他不穩定因素2。從關節生物力學角度看,全髖關節置換術能更好地恢復髖關節的生物力學機制,減少術后關節功能不全和疼痛[3。從術后康復角度看,全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可盡早下床活動,能夠避免長期臥床導致的感染風險,避免下肢靜脈血栓等并發癥發生,對減少并發癥的效果好。從患者角度看,老年患者生理特征和潛在合并癥(如心肺功能不全、糖尿病等),是采取全髖關節置換術前需要考慮的問題,對這類患者的圍術期管理需十分謹慎,以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4。從患者術后遠期恢復角度看,術后6個月,觀察組HHS評分高于對照組 (Plt;0.05) 。分析原因,全髖關節置換術主要采取骨水泥型或者生物型材料進行治療,無論是哪種治療方式,都能夠達到較好的手術效果。妥善安放假體,盡可能地保留患者原有骨質,便于二次翻新,能避免骨誘導的情況發生。在手術中進行髖白邊緣徹底清理,保證髖白假體邊緣與真白邊緣保持最準確的契合,能夠保證患者活動過程中的舒適度,提高匹配度,避免過度摩擦,保持了髖關節的穩定性5。半髖關節置換手術可能會導致髖白骨承受部分的壓力,從而導致患者痛苦。半髖關節與患者自身髖白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契合度低,可能導致患者活動中出現不適感、疼痛感,影響患者髖關節功能的恢復。
術后6個月,觀察組術側股骨近端BMD高于對照組( (Plt;0.05) 。這可能與手術的作用機制有關。全髖關節置換術通過置換髖白與股骨頭,重建髖關節完整解剖結構,更符合人體正常生物力學特性,使應力均勻分布于股骨近端,減少應力遮擋效應,從而降低骨吸收風險;半髖關節置換術僅置換股骨頭,白仍保留原有磨損或退變組織,導致應力傳導異常,易引發局部骨量丟失。全髖關節采用匹配良好的假體-骨界面設計,耐磨性能更優,減少了磨損顆粒引發的骨溶解反應;半髖關節假體與髖白軟骨直接接觸,磨損產生的碎屑刺激巨噬細胞活化,釋放破骨細胞激活因子,加速骨吸收。全髖關節置換術在維持股骨近端骨密度方面具有顯著優勢,有助于延緩假體周圍骨丟失,延長假體使用壽命,為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提供更長期的關節功能保障。
綜上所述,對于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采取半髖關節置換術治療,手術時間短,術中損傷小,安全性高;采取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術后并發癥少,髖關節恢復效果好,骨密度改善情況好。臨床治療中,可通過綜合評估,結合患者意愿,選擇最佳手術方式。
參考文獻
[1]劉華豐,宋宏閣,張勤安,等.后路小切口髖關節置換術在老年單側創傷性股骨頸骨折患者治療中的效果及其對骨愈合相關因子的影響[J].黑龍江醫藥科學,2024,47(4):109-111.
[2]高志祥,戴亦心,姚凱,等.經梨狀肌入路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J].臨床骨科雜志,2024,27(4):500-504.
[3]黃靖凱.比較外側小切口髖關節置換術與后路小切口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老年創傷性股骨頸骨折臨床療效[J].中國農村衛生,2021,13(6):30,34.
[4]張重陽,張明勇,閔圣煒,等.經皮輔助上方關節囊入路與后外側入路全髖關節置換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臨床療效比較[J].骨科,2024,15(4):353-356.
[5]劉豐偉.閉合復位空心釘內固定與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安全性和近期效果比較研究[J].河南外科學雜志,2024,30(4):137-139.
[6]劉唐浩.老年股骨頸骨折應用全髖和半髖關節置換術治療的療效比較[J].中國社區醫師,2021,37(22):10-12.
[7]金振濤,陳鐵,陳玉樓,等.老年股骨頸骨折應用全髖和半髖關節置換術治療的療效比較[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23,17(12):58-60.
[8]顧顧,朱柯雨,盛曉磊,等.合并癥對股骨頸骨折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后髖關節功能的影響[J].骨科,2024,15(3):218-223.
[9]葉輝,周偉,劉翔飛,等.經小切口外側人路髖關節置換術對股骨頸骨折患者應激反應、關節功能、炎癥反應、康復狀況以及并發癥的影響[J].慢性病學雜志,2024,25(5):741-744
[10]李樹高,付晶晶,李昊峰,等.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臨床療效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24,19(8):1-5.
[11]王班.比較全髖關節置換術和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治療老年性股骨頸骨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J.反射療法與康復醫學,2024,5(8):152-154,162.
[12]李名橋,張明勇.全髖與半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療效比較[J].臨床骨科雜志,2023,26(1):33-37.
[13]吳海洋,索歡.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初次行全髖關節置換術的近期療效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外醫學研究,2024,22(8):121-125.
[14]王振宇,吳斌,鞠德泉.全髖關節置換術與半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療效比較[J]系統醫學,2024,9(3):112-115.
[15]朱林松,戴俊.前外側入路與后外側入路半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老年移位股骨頸骨折的臨床療效比較[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23,27(21):101-104.
(編輯:郭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