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數智技術的發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應運而生,較之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其實現了文化符號的在線傳播,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桎梏。然而,卻也極易衍生負面思想快速傳播、唯技術論傾向等風險挑戰,在此基礎上提出建構穩定的個體關系從而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倡導多元主體共同參與思政育人以及思政教育中利用技術手段同時輔以人文價值等方式重構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路徑。
推動思想政治教育是實現中國式教育現代化的重要向度,是構建大思政格局的應有之義。隨著互聯網的高速發展和普及,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層出不窮,社會交往日益數字化,網絡空間成為生存發展的重要時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今世界,誰掌握了互聯網,誰就把握住了時代主動權”,互聯網時代的數字浪潮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思想觀念和行為邏輯,因此無論是建設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還是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都離不開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新時代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作為育人的重要路徑,對思政建設作出貢獻的同時,也面臨新的考驗。因而,系統審視網絡背景下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質,并基于思政建設中的機遇和挑戰,通過理論分析,提出新的建構路徑成為本文研究的起點。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呈現
現代信息技術及互聯網的發展,儼然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維度,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成為新的育人方式。它開拓了思想政治教育新場域,一個新的實踐活動和社會文化場域,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新空間和新樣態。
新空間是區別于原有實體空間的虛擬空間,這與實體空間相分離,盡管它在存在形式上是虛擬的,脫離實體場域的,但空間內的思想、文化及活動卻都是真實存在的。只不過,個體的肉身和符號區分開來,以兩棲形式游走在網絡和現實空間,個體會出現以符號的形式思想在場,而身體缺場,甚至是身體在場、思想缺場的現象。在場與缺場對思想政治教育有著本質上的影響,在場是面對面的溝通和文化輸出,而缺場則是表情、動作等都被掩藏的符號交流,因此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需要看到這種區別。
同時,新場域的生發也使得個體的角色特性不斷衍生,從而變得多重化,體現出角色的流動性和身份的多重性。每個人在網絡世界中都是無形的他者,不同人的思想表達則成為“他者的言說”。當然,現有社會環境中存在的社會制度、文化屬性和倫理規范也會一定形式地遷移到網絡環境這一新場域當中。
從技術到價值: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需把握時機
一、空間“缺場”
從技術向度審視,互聯網作為一種技術手段,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無限可能。首先它使得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突破了時空限制。伴隨著互聯網的產生與發展,教育者能夠借助技術手段,擺脫物理在場的限制,突破身體“在場”的局限,打破了傳統空間限制,提高了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空間上的便捷性。此外,在互聯網產生以前,個體依賴自身身體和靈魂來影響所能觸及的范圍,個體影響力和思想傳播范圍都受到了極大的限制。然而,互聯網的出現,打破了這一局限。個體的獨占性逐漸消解,網絡上所能承載的時尚、娛樂、政治等元素,凡肉眼能夠捕捉、視覺所能觸及,均可延伸轉化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這不僅極大地豐富了教育的內容,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傳播范圍得到了極大的拓展。
總體而言,從空間維度來看,互聯網的出現不僅革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傳統模式,還極大地豐富并擴展了教育的邊界與內涵。
二、時間“脫嵌”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傳統的思想傳播方式被徹底顛覆。在互聯網飛速發展的世界中,速度成為核心,時間從既定的社會結構中解脫出來,獲得了全新的含義。隨著網絡速度的不斷提升,時間和空間同步壓縮,使得思想文化的傳播不再受到傳統時空限制的束縛,從而實現了快速、高效的傳播。在這種背景下,以符號為代表的思想文化迅速傳播,打破了傳統的文化傳播壁壘,使得思想政治教育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并且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未來,思想政治教育的傳播將更加迅速,從而在全社會形成全面深刻的影響,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契機,因此應該充分把握這一時機,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適應新時代的發展需求。
交織并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考驗
首先,互聯網突破了傳統時空限制,使得“缺場空間”與“在場空間”交織融合,邊界變得模糊。這一變革加速了以符號為載體的思想觀念傳播,但也同時造成了各種思想觀念紛繁復雜,觀念沖突和社會思潮交織碰撞,形成了一個思想多元的風險場域,為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新的考驗。
其次,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施過程中,須以嚴謹、穩重的態度,既要關注技術層面的發展,也不可忽視其價值維度的考量。誠然,互聯網作為新普的教育平臺,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線上線下無縫銜接的便利,使得教育主體即便不“在場”也能發揮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然而,在數字時代,盡管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為解決技術問題提供了有力支撐,實現了遠程在場的可能,但如果過分夸大互聯網技術在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作用,可能忽視政治、文化、制度和價值在領域內的核心地位。過分強調技術,可能導致唯技術論、技術至上傾向。因此,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中需要綜合考慮客觀技術工具和技術層面的應用,既要關注技術話語和技術基礎,同時也要顧及技術的價值創造,確保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在技術和價值兩個維度上的完整性和連貫性。此外,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符號承載著政治、經濟、文化及制度等多重價值屬性,它們是連接不同價值維度的橋梁。因此,不能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簡單地局限于技術層面或價值層面,否則將破壞其完整性,造成唯技術論或唯價值論的片面理解。
最后,在深入探討互聯網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時,我們必須保持審慎的態度。盡管互聯網之于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但仍要警惕其可能引發的交流疏離和潛在風險。
交流疏離主要體現在個體與集體之間,以及由于個體過度聚焦于虛擬世界而產生集體疏離。這種疏離表現為現實世界的“在場空間”與虛擬世界的“缺場空間”之間的同頻共振,兩個空間的交織使得個體文化交流空間擴大,但同時也加劇了個體與個體之間的交流疏離。此外,群體之間的疏離則體現在因相同個體集聚和不同個體疏離而逐漸形成的圈層化現象,進而加劇了不同群體之間的疏離。
而潛在風險則源于空間與時間的相互轉化,流動性逐漸取代固定性,使得符號、思想及文化呈現不斷流動的狀態。在此過程中,網絡上的虛假信息、扭曲思想乃至歪曲價值觀都可能成為潛在風險,給思想政治教育帶來嚴峻挑戰。因此,我們在利用互聯網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必須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和責任感,確保教育的正確性和有效性。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重構
一、厘清關系,建立關系網絡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種新興的形式,正逐漸滲透到現代社會的每一個角落。它巧妙地融合了傳統思想政治教育與網絡技術的優勢,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育人方式。這種教育方式正處于“在場空間”與“虛擬空間”的交叉場域之中,這種交叉場域的形成,無疑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考驗與機會。在流動場域中,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需要進行相應的轉換,以適應網絡空間的特點。與此同時,也要看到在流動場域中,個體、社會與網絡三者之間彼此交錯,構成了一個龐大而復雜的系統。
在這個系統中,個體間的交往模式顯得尤為重要。盡管社會形態在不斷變化,但個體間的交往卻呈現著相對穩定的關系模式。這種穩定性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力的支撐。傳統的熟人關系在互聯網的場域中依舊鮮活,它們通過社交網絡、自媒體等形式進行呈現,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豐富的人際資源和情感支持。
為了更好地發揮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優勢,需要充分把握流動場域中相對穩定的關系。這包括深入了解個體在網絡空間中的行為特點、交往模式以及情感需求,以便為他們提供更加精準、個性化的教育內容。同時,還需要積極構建相對穩定的社會化場域和關系,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加穩固的基礎。
為此,可以借助各種網絡技術和工具,如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等,對個體的網絡行為進行深入挖掘和分析。通過這些技術手段的使用,從而更準確地把握個體的需求和興趣,有針對性地提供更加符合其特點的教育內容。此外,還可以通過構建各種網絡社區、論壇等平臺,促進個體之間的交流和互動,增強個體的歸屬感和認同感。
二、多元主體協同育人
在互聯網時代,思想文化內容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各種思想文化內容借助數字平臺,通過不同主體,如雨后春筍般以驚人的速度廣泛傳播。其影響力已遠遠超出傳統的地域限制,并與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個領域緊密相連。因此,面對數字化、網絡化及智能化的深刻變革,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推進必須依靠多元主體的共同參與,協同育人,推動思想政治教育正向、深入開展。多元主體不僅包含了政府、學校、企業等傳統公共話語體系,更包含了社會組織、公民個人等新的參與主體,依托新媒體等數字技術共同構建堅實的思想政治教育陣地。
這種協同育人的模式是對傳統教育模式的一種顛覆和創新,它要求我們不僅要看到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表面現象,更要從整體上對社會結構和社會基礎有一個深入的理解和把握。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必須堅守一元主導的原則,即在尊重多元主體的基礎上,確立起正確的價值導向,確保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正確方向。
同時,我們也要積極推動多元主體的協同共建,通過各種形式的合作和交流,共同構建起一個堅實的思想政治教育陣地。這個陣地既是網絡空間的安全防線,也是我們進行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石。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互聯網時代更好地傳播我國的思想文化,更好地維護我國的思想政治安全。
三、技術手段輔以人文價值
互聯網作為一種新興技術,逐漸成為各種思潮激蕩的新陣地,能夠利用新興網絡技術占領網絡高地必將能夠富裕思想政治教育。但如果只將互聯網作為一種思想政治教育的技術,只看到其工具性,難免會陷入唯技術論。因而,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中也要看到其社會文化層面。網絡群體在現實中的生活習慣和行為方式勢必會帶到網絡世界中,從社會文化入手,找尋人文價值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網絡思政教育內容和教育形式。此外,盡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借助網絡手段得以實現,但網絡并非法外之地,仍然受到法律約束,因此,結合法律框架,連同技術共同滲透到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當中,從而賦予思想政治教育更多人文情懷,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有效、更加有力,讓法律約束成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健康運作的保障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從而真正推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路徑創新、內容深化。
作者簡介:
邵琪,1989年生,女,漢族,江蘇南京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王玲玉,1990年生,女,漢族,江蘇南京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學。本文系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網絡視域下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何利用新媒體平臺的創新研究”(編號:2020SJB0354)成果。作者單位:江蘇衛生健康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