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出現了一批以新疆生活為創作素材的戲劇作品,最終多改編為電視劇、舞臺劇、話劇等藝術形式,用大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廣泛傳播胡楊精神,受眾面廣,傳播效果好。例如話劇《金色的胡楊》《紅胡楊》《金色胡楊林》《我是一棵胡楊》等優秀作品,其中劇本《紅胡楊》通過描述石油工人們為夢想選擇在新疆克拉瑪依油田生活,并為此付出一生,借胡楊意象弘揚了奮斗在一線的石油工人們的剛正、堅毅、無私的奉獻精神。天津教育扶貧原創話劇《金色胡楊林》取材大學生真實支教故事,以支教結束后留疆工作的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2018屆畢業生馬順武為人物原型,生動講述以主人公馬平武為代表的天津市高校1500余名師生投身和田地區幼兒園和小學教育教學、提升少數民族學生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水平、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支教故事,生動詮釋支教大學生群體扎根邊疆、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甘于奉獻的“胡楊精神”。本文將對該話劇的文本進行探究,關注其中經常出現的胡楊意象,主要解讀三個最主要的意象:“胡楊掛件”“胡楊制服”“像胡楊的人”。
胡楊掛件:心路歷程
“胡楊掛件”貫穿了整個故事的始終,一直佩戴在馬老師的脖子上,被他極為看重,視如珍寶,其中著重提到了三次,象征著主人公的成長與發展。
第一次是得到“胡楊掛件”。劇情中,馬老師小時候被父親帶去烏魯木齊玩耍,那是他第一次來到新疆,感受到了新疆人民的熱情,有位陌生人將這個“胡楊掛件”掛在了他的脖子上,他還沒有來得及說謝謝,人就不知所蹤。這時的“胡楊掛件”還未顯示出豐富的內涵,但在主人公的心中深深地埋下了一顆種子,就待日后破土發芽,就像胡楊的種子,雖然傳播方式簡單隨意,飄落到哪里就是哪里,但其扎根能力極強,能夠在各種環境下尋求生長的機會,存活率極高。這也為馬老師后續奔赴新疆支教、留在新疆工作等一系列的行為舉止和心理活動埋下了伏筆,暗示故事發展。
第二次是回憶“胡楊掛件”。劇情中,馬老師剛到新疆工作,同寢的室友問馬老師為何經常佩戴著這個“胡楊掛件”,因此勾起了馬老師的回憶,馬老師便告訴室友這不是普通的木頭,而是胡楊的樹根,“雖然來自異域他鄉,但是戴在身上,總是多了一種歸屬感”“那次來新疆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現在我又回來了”。這里便可以清晰地看出,“胡楊掛件\"確實給馬老師埋下了種子,并且已經生根發芽,有所成長和發展。這也暗示了馬老師小時候收到此物之后,必然做了相應的功課,對“胡楊”有所了解,體現出馬老師內心對新疆的向往與喜愛。隨后,馬老師說:“但也有遺憾,記憶已經模糊了,還沒來得及說一聲謝謝。”這里預示了后續的發展,與“胡楊掛件”的故事一定是未完待續,后文中一定會有所交代和補充。
第三次是送出“胡楊掛件”。劇情中,馬老師和幼兒園校長共同去家訪,送給了一個自學乒乓球的男生,馬老師說總感覺這個“胡楊掛件”已經不屬于自己了,現在送給這個孩子,好像是物歸原主了一樣,“希望你成人成才,好好地長大”。這里馬老師送出“胡楊掛件”的舉動,更像是一種“傳承”與“成長”,將“夢想的種子”撒向有追求、有希望的孩子,將奮斗與愛的力量傳遞出去,而馬老師已經不需要了,因為自己已經開花結果,有了清晰的人生方向和價值追求,這也可以在后續馬老師和校長的談話中看出。他們談到了共同的理想追求和價值理念,校長便激動地訴說了自己的援疆經歷,他也是老一輩的援疆人,在艱難困苦的情況下發展出了現在的這個幼兒園,“這個胡楊木的項鏈,其實是胡楊的樹根,它原本像一顆炙熱的心臟,但凡有河流的經過,滴水之恩便可灌溉出參天大樹”。隨后,馬老師也贊同地接上:“只要有水流過的地方,就會看到胡楊。就算干涸,它們也能屹立不倒。”這里終于直抒胸臆地表達出“胡楊掛件”的深刻內涵,以此贊頌了胡楊的優秀品質和奮斗精神。而馬老師對于上一輩援疆人的贊同與共通,表示馬老師已經領悟到了胡楊的精神內涵,種子已經開花結果了,為隨后留疆埋下伏筆。
綜上所述,“胡楊掛件”經歷了“得到一珍愛一送出”,價值得到了完整的體現,生動地表現出了主人公逐漸成長的心路歷程,在援疆支教的過程中清晰了人生規劃和渴望追求的目標,并因此產生了內驅動力,且源源不斷,自強不息。
胡楊制服:夢想與責任
服裝作為一種話劇中重要的視覺元素,具有豐富的內涵意蘊,成為表情達意的重要手段。在《金色胡楊林》里,支教團制服和孩子們的校服都具有豐富的意蘊。“胡楊制服”從做好就一直被支教人穿在身上,其中著重呈現了兩次,主要象征著援疆人心中的美好夢想和肩負的責任。
第一次是“胡楊制服”剛做好。支教團制服的顏色是醒目的金色,負責支教活動的夏老師剛掛斷家里電話,轉身拿出來衣服分發給大家,并告訴大家這次制服是由劇中美術系的學生吳敏疏設計的,她的設計靈感來自金色胡楊。她說:“都說金色是沙漠的顏色,可當遇見了夢想,就變成了夜里無數耀眼的燭光,我們初出茅廬,從學生變成了老師,并非一個人有多么閃亮,而是我們大家聚集在了一起,才有了‘蠟炬成灰淚始干’的信念。”這里的“胡楊制服”應該是代表一種夢想,所有來到新疆支教的老師都是懷揣著夢想,憧憬著希望,滿懷熱情和信念,將“金色胡楊”穿在身上,讓他們每天都不忘自己的夢想、自己的初心。此外,還注意到一點,負責拿來衣服的夏老師是放下了家里的丈夫和兒女,毅然決然地來參加支教工作的,她作為妻子和母親,也有著家庭的責任,但她選擇了“舍小家,顧大家”的夢想,將沉甸甸的夢想傳遞給了各位老師,傳遞到了新疆。
第二次是“胡楊制服”再次穿上,原本熱愛支教工作的曾老師因為身體難以適應氣候環境,過敏嚴重,不得不離開了這支教團,返回家鄉。一年之后,她又再次申請來援疆,只為“穿上這身金色胡楊”。這里的“胡楊制服”也同樣代表了夢想,這位女老師深愛援疆工作、深愛這里的孩子,不顧自己的身體也舍不得離開,就是因為她的心中滿懷教育理想,就算回到了家,也忘不了自己未完成的夢和未盡全的責任,所以申請穿上“金色胡楊”再次逐夢新疆。
總之,在《金色胡楊林》中,制服首先象征著這些支教人、援疆人的夢想,代表著“胡楊精神”。當支教團成員穿上制服,就意味著他們從高校的大學生轉變為邊疆的支教老師,這種身份的轉變不僅體現在外在的穿著上,更體現在他們的態度和行為上。統一的金色制服讓支教團成員們看起來是一個緊密一致的團體,像沙漠中的金色胡楊一般,纏繞在一起,抵抗來自現實帶來的挫折與阻礙。他們穿著同樣的服裝,為了共同的支教目標而努力,時刻提醒著自己肩負的使命和責任。
除了教師們的制服,還有學生們的學校制服。校服作為學生的標志,對于和田地區的孩子們來說,代表著他們不用輟學待在家里,有機會在校園里學習普通話,汲取足夠的知識,成學成才。這是國家和社會對學生的關愛和重視的體現。其次,校服也承載著希望和未來。孩子們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校服陪伴著他們的學習和成長,見證了他們的進步和努力。
胡楊人:扎根邊疆、無私奉獻
話劇《金色胡楊林》將胡楊生長的荒漠地區和田作為故事背景。這片廣袤而貧瘠的土地,為支教活動的開展提供了獨特的環境設定。影片開場,映入眼簾的是大片大片的胡楊林,近看如保衛土地的戍邊戰士,遠看連綿成林,生意盎然,相匹配的獨白有:“胡楊,是一種樹木,是少有能忍受干旱氣候的植物,有著極強的生命力,它們連綿成林,秋日葉色金黃,于沙漠深處,格外地引人注目”。故事的正式開始是在一間教室內,支教大學生們載歌載舞,好不歡快,而在教室的背景墻上是由無邊無際的黃色沙漠及矗立在沙漠上的孤胡楊構成,隨著主人公馬平武由于沙塵暴的阻礙而遲到的入場,他說“南疆的三四月好起大風,蠻野的狂沙就跟趕了集似的”。胡楊的存在使得整個故事具有了濃郁的地域特色和真實感。觀眾通過胡楊所營造的環境氛圍,能夠更好地理解劇中人物所處的困境和他們所面臨的挑戰。
劇作并沒有準確說明故事的時間起點,而是選擇“回溯式”的敘述方式,以金色的胡楊為引線,通過不斷的時空轉換,將現在、過去和過去的過去巧妙融合在一起的敘事方法,增強了故事的張力。《金色胡楊林》分為“大漠召喚”“嫩枝展葉”“西風胡楊”“挺立風沙”四幕,每一幕的標題都以胡楊的生長狀態命名,情節每向前發展一幕,標題中的胡楊也向上生長了一個階段,而在劇情中通過人物的成長來呼應了標題。
在支教工作將要結束之時,所有的支教老師開了一次支教交流分享會議,在大家表達留戀和不舍情緒的時候,馬老師問大家為什么不考慮在新疆留下來,他有這個念頭是因為他一直很崇拜“那些把自己的夢和國家的夢緊密聯系在一起,扎下根、俯下身、沉下心的人,像胡楊一樣的人”,是這種人讓他堅定了想法,做出了留疆的選擇。而這些“像胡楊的人”便是如幼兒園校長一般的援疆人,他們扎根邊疆,在艱苦的條件下努力奮斗,像胡楊一樣“自尋生路”,自強不息,硬是在一片荒漠中種出了一片“綠洲”,他們所作所為是英雄壯舉,卻甘于默默無聞不求回報,只在大漠中無私奉獻堅守一生。這種具有胡楊精神的援疆人深深地打動了故事的主人公,也成功地讓人才留疆參與建設工作,為新疆的發展添磚加瓦,這便是胡楊精神的價值所在,也是胡楊精神生生不息傳承世代的原因所在。人育樹,樹亦育人,以樹木文化精神育人,亦用中華文化精神育人。這也是短暫支教工作的深遠意義,不僅為傳授知識,而且為了傳遞愛與希望,傳遞文化與精神。
在話劇中,雖然“像胡楊一樣的人”只在臺詞文本中出現了一次,但深入其中便能發現,其實“胡楊人”的意象一直在深層隱含著,正如上一輩的援疆工作者,或者是這一批支教老師,又或者是開頭和結尾處出現的下一批援疆人,這些形象都是“胡楊人”。而這些“胡楊人”身上所傳遞出的“胡楊精神”有一種傳承之感,一代又一代,一批又一批,“胡楊人”相互感染,也在感染著更多的人,生生不息,薪火相傳。“胡楊人”一直都存在,它已經不單單指一代人、一群人,更是代指了一種擁有胡楊精神的群體,每一代都叫“胡楊人”,每一批都是“胡楊人”。在這里,胡楊的意象得到了升華,胡楊精神得到了深化。
總之,本文以話劇《金色胡楊林》為例,解讀了其中的胡楊意象以及背后蘊含的象征意義,發現該話劇將胡楊精神巧妙地融入并且生動地呈現了出來,延續了當代文學作品中胡楊書寫基本上都是以胡楊精神為內核進行意象的建構的特點。整體上看,在與胡楊相關的話劇作品中,胡楊已經成為其中的重要意象,用來反映脫貧攻堅的主題,呈現邊疆建設者的精神,表現個人的品格與道德力量。
作者簡介:
王瑋,塔里木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新疆優秀文學與文化研究;蒲雨欣,西安市經開第五學校教師,主要從事小學語文教育研究,塔里木大學學科語文2021級研究生;劉卓穎,塔里木大學學科語文2024級研究生,主要從事中學語文教育研究。本文系兵團社科基金一般項目“中國當代文學中的胡楊精神建構及傳播價值研究”(項目編號:21YB24)、兵團社科基金重點項目“胡楊精神的時代價值與媒介建構研究”(項目編號:23ZDN06)、塔里木大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重大課題“胡楊精神的時代價值研究”(項目編號:ZL202402)階段性成果。作者單位:王瑋,塔里木大學人文學院;蒲雨欣,西安市經開第五學校;劉卓穎,塔里木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