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課鈴響起,趙勇剛穩步走進教室,在黑板上寫下一道函數題。“同學們,這道題看起來有點復雜,但只要找對方法,就會迎刃而解。”他目光溫和地掃過每一張臉龐,手中的粉筆隨著講解在黑板上舞動。

這是趙勇剛來到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科左后旗甘旗卡第二高級中學的第四年。2021年9月,53歲的趙勇剛告別了熟悉的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附屬中學,跟隨北京市朝陽區支教團隊來到這里。
初到甘旗卡第二高級中學時,淳樸的師生、學校給予的生活便利,讓趙勇剛感覺很暖心。但看到學生的數學月考成績時,作為高一年級數學教師的他忍不住擔憂起來:“孩子們的基礎太薄弱了,我得做點什么。”
于是,趙勇剛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嘗試分層教學,他把教材重新梳理,給不同基礎的學生量身定制學習內容。晚自習時,別的老師都下班了,他還留在學校,守著那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耐心講解知識點。經過一年的努力,他帶的班級數學平均分提高了20多分。
“那些復雜的公式和定理,經趙老師一講,變得特別生動,學起來輕松多了,我也越來越喜歡數學。”在學生周麗凝眼中,趙勇剛的數學課堂充滿樂趣。
按照規定,支教一年期滿就能回去。但“孩子們求我再教一年,我實在難以拒絕”,于是趙勇剛申請留下再支教一年。
就這樣,趙勇剛留了下來。到高二時,校領導找到他,希望他能把這屆學生帶到畢業,他想都沒想就答應了。“這幾年看著孩子們一點點進步,我特別欣慰。學生康文軒2024年高考數學考了104分,文科數學全校第一,我為他驕傲。”
除了教學,趙勇剛還特別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體育特長生李慶訓練時意外受傷,醫生說他不能再進行高強度運動了。那段時間,趙勇剛把體育訓練和數學教學結合起來,將函數圖像比作跳高弧線,把習題量換算成“知識卡路里”,給李慶制定了一份特殊的“訓練表”。
“每天完成30個重點題型,就當是做知識深蹲;周末做套卷模擬,就像耐力跑。”趙勇剛說,“我想讓他知道,人生就像跨欄比賽,只是沒有終點,跌倒了就換個‘姿勢’繼續跑。”
在趙勇剛的鼓勵下,李慶慢慢找回了自信:“趙老師讓我有了新目標,我準備報考內蒙古民族大學,以后在新的賽道上繼續奔跑。”
為了讓學生開闊眼界,從2023年起,趙勇剛每年都會帶著學生去北京,去他的母校參加讀書節活動。學生安禹鋒說:“在去北京的路上,大家都特別激動。趙老師經常給我們講北京的人文歷史,到了那兒,我真正感受到了北京的魅力,也更想去北京讀大學了。”
趙勇剛覺得,帶孩子們參加這些活動,讓他們看到外面的世界,會使他們有更大的動力去追尋他們的夢想。
在甘旗卡第二高級中學,趙勇剛經常和青年老師交流,參加各種教研活動,給他們答疑解惑。同事張巖說:“趙老師分享的教學方法和理念對我們幫助很大,而且他也愿意和我們交流,讓我們少走了很多彎路。”
其實,趙勇剛已不是第一次支教。2011年,作為北京市第七批援疆干部中的一員,他在新疆支教兩年半。趙勇剛感慨地說:“我一直覺得教育是最浪漫的事業,幫助別人,快樂自己。支教是我一生中做出的最正確、最無悔的選擇。看到孩子們學習數學有了方法,成績穩步提高,高考后拿到大學錄取通知書時,那種成就感真的無法用言語形容。” ⊕
(摘自中國新聞網2025年5月9日,寒江雪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