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化自信視角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價值導向,能夠為高校思政教育發展找到全新的路徑,在思政教育中培養學生的文化認同、文化自信,實現文化與政治、道德素養的多重提升。本文闡述了文化自信的概念和作用以及文化自信視角下思政教育的價值導向,分析了目前高校在文化自信視角下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問題,并給出了對應的實施策略,希望能為相關從業者開展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
思政教育是目前高校必須重視的教育,在當今互聯網時代,學生能夠輕易接觸到大量信息,一些不良信息和思想充斥于互聯網中,對尚未形成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學生會帶來影響,一旦大學生的思維觀念、價值導向出現問題,就會給我國社會建設、經濟發展帶來影響。我國有著五千年的歷史,在發展長河中,形成了大量優秀傳統文化,將這些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中,為學生開展文化教育,培養學生的文化認同、文化自信,對于培養其正確的價值導向、提升思政教育質量有著良好作用。
對該區域文化產生認同,而文化認同正是文化自信的基礎。
一些已經步入文化成熟期的外國人,雖然能夠接受中國文化,但往往不會對中國文化表示認同,如果外國人從小在中國長大,那么他們就會接受并認同中國文化,反而會對西方文化產生一定的質疑。文化自信則是由文化認同發展而來,當個體對文化產生認同后,就會不斷探究該文化,并不斷發現其優點,在文化優點驅使下形成文化自信。
二、文化自信的作用
文化自信對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有著重要幫助。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與中國深度綁定,在每一個中國人成長過程中都會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影響,這也是構成“中國”的重要內容,中華文化將所有中國人團結在一起,并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形成了政治上的群體。同時,中國文化在世界上同樣占據重要地位,在當今時代,大國之間開始比拼文化軟實力,中國文化在國際上代表著中國人民的尊嚴和形象,如果中國人對中華文化都不自信,那么就會影響中國在國際上的形象,這對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會帶來一定障礙。
文化自信的概念和作用
一、文化自信的概念
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包含了思想、政治、文學、哲學、道德等多種內容,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是由五千年的歷史發展而來,經過數千年發展,一些糟粕文化逐漸在消失,而留存下來的多數文化具有濃厚的中國特色,并且對每一代中國人都產生了重大影響。文化與民族有著密切關系,當一個新生兒降生在某一文化區域時,他就開始受到該地區文化的影響和熏陶,并逐漸在成長過程中
同時,在當今時代,大量外來文化涌入中國,如果缺乏文化自信,中國人民就難以吸收外國先進文化將其融入中華傳統文化中,進一步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甚至還可能會引發文化沖突,帶來一定的社會矛盾,這對于我國社會建設、國家發展也會帶來不良影響。培養文化自信,就能引導中國人找到文化發展目標,讓人們學會尊重其他文化、認同中華文化,不斷利用其他外來優秀文化強化中華文化,并在這個過程中團結一致、凝聚民族力量,為發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發揮作用。
高校在文化自信視角下開展思政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未融入文化內容
部分高校教師在開展思政教學時,會根據思政教材大量講解理論知識,沒有將理論知識與實際內容結合,更沒有融入文化內容,這導致思政教學枯燥乏味,學生難以將思維融入課堂中,甚至可能會對思政教學產生厭惡感,這對于思政課堂質量會帶來較大影響。同時,在開展思政教學時,部分教師沒有考慮理論與實踐結合,無論是教學還是期末考試,都是以理論課程為主,其重點全部放在了馬克思哲學、毛澤東思想的理論性上,缺乏實際案例支持,學生在回答問題時,只需要完全抄錄理論內容即可獲得高分。但在這種“高分”下,學生并未掌握思政內容,也沒有理解思政內容,更無法利用這些內容解決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問題,這導致思政教育流于表面。
由于并未融入文化內容,學生在學習思政內容時,并未理解思政與文化之間的聯系,甚至將政治與文化完全分離,沒有理解文化認同、政治認同之間的相輔相成,這對于培養文化認同、政治認同會帶來諸多影響,甚至可能會出現學生經過思政學習,產生了政治認同,但并未產生文化認同的情況,這使思政教育出現一定的空缺,影響思政教學質量。
二、教師能力不足
部分教師在開展教學時,沒有將學生放在主體地位,學生的思政學習投入度較低。在課堂上,教師往往會出現“照本宣科”的情況,這是由于多數高校雖然設置了思政課程,但其主要教學精力仍然放在專業課程和基礎課程上,對于思政課程不夠重視,甚至部分高校為了節約成本,教師都采用兼任模式,這些教師專業能力不足,無法應用全新的教學方法,也無法將理論知識與實際案例串聯,從而影響教學質量。部分高校雖然聘用了專業的思政教師,但這些教師對于中華傳統文化了解不夠深入,在開展思政教學時,難以將中華傳統文化融入其中,也就無法在文化自信視域下開展思政教學,這對于培養學生的文化認同、文化自信也會帶來一定影響。
同時,由于教師能力不足,學生經過學習后,無法理解政治與文化之間的關聯,出現思政教學出現空缺的情況。學生在學習時雖然理解了大量思想政治內容,但并未將其與文化串聯在一起,也沒有理解文化對于政治、思想所產生的影響,沒有樹立起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這對于提升其思想政治覺悟也會帶來影響。
文化自信視角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價值導向
文化自信對于高校思政教育有著重要的引導作用,文化自信來源于文化認同,是一種對當前文化產生的信心和信念。通過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就能提升思政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從而提升思政教學質量。文化自信還具有良好的教育屬性和引導功能,當學生具有較強的文化自信后,就會對國家、社會、民族產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并在文化、政治思想的影響下,逐漸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為自身后續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還能豐富高校思政教育內容,推動傳統文化發展,讓傳統文化進入高校校園之中,實現中華傳統文化對學生的不斷熏陶,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和文化素養。將文化自信與思政教育融合,也能讓其更加認同中國共產黨的政治思想,堅持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建設中國,為中國發展提供自己的力量。
文化自信視角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實施策略
一、強化中華傳統文化融入
在開展思政教育時,教師應該盡可能將中華傳統文化內容融入其中,結合中華傳統文化開展思政教育,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提升思政教育質量的同時,培養學生的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為了達成這一目標,教師需要對中華文化進行深入的研究,并將這些內容與思政內容相結合,在開展思政教學之前,就要選擇合適的中華傳統文化內容,以合理的方式將其融入課堂。
例如,在開展思政教育時,教師可以結合我國當今發展和傳統文化來開展。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強調誠實守信、尊重他人、團結友愛,在當今時代,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熏陶的大部分中國人依然堅持這一理念。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一些外國人到中國旅行,并稱贊中國安全的視頻,在這類視頻中,外國人往往會感嘆中國夜間十分安全,不會出現流浪漢、吸毒者等不良人員隨意攻擊他人的情況,中國人也不會由于其是外國人而對其進行攻擊,甚至一些中國人在看到外國友人后,還會主動熱情地打招呼,為其提供幫助,這充分展示了中國人的傳統特質。在視頻播放結束后,教師就可以結合中國傳統文化來為學生開展道德教育,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同時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和政治素養,讓學生理解到自己在外不僅代表自己的形象,還代表著國家形象,一定要遵紀守法、誠實守信,為我國打造國際化形象提供屬于自己的力量。
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將文化與政治相結合,讓學生理解到,政治是文化的一種,政治是由文化衍生而來,中華文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強化文化學習,就是培養政治認知。在教學中,教師要將文化認同與政治認同放在同一位置,并通過文化教育來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當學生形成文化認同、政治認同后,就會形成集體主義精神和民族自豪感,同時還會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這對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有著重要作用。
二、提升教師個人能力
想要在文化自信視角下開展高校思政教育,教師需要掌握足夠多的中華傳統文化知識,否則就可能會影響教學質量。部分教師由于缺乏中華傳統文化知識儲備,在開展教學時,就會出現中華文化難以融入思政教學內容的情況,兩種知識較為割裂,學生在學習時難以理解兩種知識之間存在的關聯,甚至會影響正常思政內容的學習,使得課堂變得較為混亂。
教師在日常工作結束后,應該自主對中華傳統文化內容進行學習,深入了解中華傳統文化,并找到中華傳統文化與思政內容之間的關聯。在學習過程中,教師要仔細甄別中華傳統文化內容是否適應當今時代,對于一些落后的文化,要盡可能放棄,這些文化不再符合當今時代潮流,強行將其應用到教學中會影響教學質量,學生對這類內容也缺乏興趣,無法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同時,高校也應該為教師提供專業的培訓,通過這種方式來提升教師的專業能力和中華傳統文化知識儲備,讓教師在開展教學工作時,能夠高質量地將兩個板塊融合在一起,實現高質量的教學。
教師在開展教學時,還要不斷提升個人能力,分析評估自身的教學質量,并結合當前教學質量來不斷調整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在教學中,教師要盡可能避免大量理論知識內容,同時還要規避“教導性”過強的內容,要讓學生成為課堂主體,引導學生自主對思政內容、文化內容進行思考,盡可能減少灌輸性教學,這對于提升教學質量有著良好幫助。同時,教師還要與其他課程教師溝通交流,將思政教育融入學生的生活、學習之中,在學生的生活中培養學生的文化認同、文化自信,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中不斷吸收中華傳統文化所帶來的正能量,將學生凝聚在民族、文化、政治群體之中,強化學生的愛國情懷,這對于培養學生的文化認同、政治認同、文化自信有著重要作用,也為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打下了堅實基礎。
大學生是我國社會發展重要的后備力量,培養大學生的文化認同、文化自信,對于國家建設十分重要。在當今時代,大學生容易受到不良文化的影響,這要求高校要對大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將思政內容與文化相結合,讓學生理解到文化與思政內容的關聯,就能培養學生的文化認同、政治認同,并抓緊形成文化自信,讓學生在走出校園后,緊緊團結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出自己的力量。高校想要在思政教育中融入文化內容、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就需要在教師隊伍、教學方式上做出對應的調整,重視文化教育建設,這對于高校有著重要作用。
作者簡介:
張海英,1982年生,女,漢族,吉林洮南人,本科,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邊自立,2002年生,男,滿族,河北承德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本文系吉林省教育廳課題《“大思政”理念引領下思想政治與意識形態教育對大學生文化自信現狀與培養的研究》(編號:241563SZ)成果。作者單位:長春財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