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2025.17.044
Innovativ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Guidanc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Media Era
CHEN Siyu
(MeishanVocational TechnicalCollege,Meishan,Sichuan )
AbstractIdeological andpoliticaleducation isaneffectivemeans to fulfillthe fundamental taskoffostering virtue through education, while employment guidance isan important measure to guide students in establishing correct views on talent cultivation,carer,and employment.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guidance is conducive to improving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employability. Aiming to enhancethe qualityof employment services incoll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alleviate college students'employment anxiety,and ultimately to effectively help college students achieve full and high-quality employment,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basic principlesof the inovativ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guidance in the new media era,anddelves into the paths for the innovativ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guidanc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mployment guidance; integration paths
《教育部關于做好2024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提出,推動就業教育與思政教育、專業教育深度融合。這為新時代高校思政教育與就業指導工作有機融合提供了指引和支持。當前,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總體穩定,但就業總量依然存在壓力,其中,以招工難和就業難并存的結構性矛盾突出,而這種矛盾在學生層面主要體現為就業認知偏差、就業能力不足、就業心理脆弱等?;诖耍瑢⑺颊逃c就業指導工作創新融合,既緊迫又必要。
1高校思政教育與就業指導工作創新融合的現實意義
1.1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
當前,大學生面對更加復雜的就業環境,幫助其樹立正確的就業觀,有利于促進學生科學選擇職業發展道路。就業指導工作主要幫助學生對就業形勢、就業準備、就業政策等方面進行分析與研判,思政教育主要是幫助學生完善自我認知、塑造健全人格。將二者有機融合,有利于學生認清當前就業環境、準確把握就業市場對人才的客觀需求,明確自身能力與不同領域、不同行業用人需求之間的差距,這既有利于學生合理設置就業預期,又有利于學生清醒且針對性地提升自身能力,選擇真正適合自己的職業發展道路]。
1.2提升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為大學生就業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新媒體的發展給大學生提供了更多就業選擇與發展空間,同時也對大學生的綜合就業競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信息獲取與分析能力、良好適應能力等。就業指導工作的有序開展可幫助學生學會如何更好地利用新媒體平臺獲取更多就業機會,了解行業動態;思政教育的切實開展則可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應變能力。將二者有機結合,對學生展開雙重教育,可切實提升學生的就業競爭力,使學生在畢業后就業過程中更游刃有余。
1.3培養學生的健康就業心態
健康的就業心態與學生實現高質量就業密不可分:若學生在就業中存在較大的情緒波動和心態問題,則易產生焦慮心理,難以實現高質量就業。而將思政教育與就業指導工作有機結合,可確保學生在面臨嚴峻就業形勢時,依然保持樂觀、健康的就業心態,始終理性看待就業問題,并以良好的心態迎接就業新挑戰。
2高校思政教育與就業指導工作創新融合的基本原則
2.1尊重學生個體差異原則
在思政教育與就業指導工作融合過程中,高校需明確,受內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的影響,大學生存在個體差異。因此,高校應圍繞學生實際發展需求,開展針對性的指導工作。例如,高校可為每位學生建立就業檔案,并在此基礎上,深入了解學生思想狀況,制定差異化的指導方案,并增強學生自我成長的動力。
2.2看重整合教育資源原則
“看重整合教育資源”原則對思政教師和就業指導教師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既要具備專業領域知識,又要具備跨領域知識,這樣才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全方位的指導,才能切實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為學生創造更廣闊的就業空間。在該原則的引導下,教師需發揮其主觀能動性,不斷豐富自身知識體系,在實際工作中為學生提供更好的教育和指導。
3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政教育與就業指導工作創新融合路徑
新媒體時代,高校在思政教育和就業指導工作融合過程中,需打破傳統模式,加強對先進技術手段的探索和應用,這樣才能形成“ 1+1>2 的效果,為學生實現高質量就業提供支持。
職業規劃相結合。在“職業生涯規劃\"模塊中,高校須結合具體教學,適當引入“鄉村振興\"“基層就業”內容,包括發展現狀和國家政策等,以此實現對學生的有效引領,促使學生充分認識到個人職業理想與社會需求之間的密切聯系。例如,可將農業現代化成就、鄉村振興案例與優秀農民榜樣等內容融入職業生涯規劃教學活動中,以厚植學生的“愛農”情懷,消解學生的職業偏見,促使學生切實認識到農業、鄉村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幫助學生樹立“擇一事,終一生\"的職業追求。 ② 職業道德與工匠精神相結合。為保證學生在日后工作中具有敬業、專注、精益求精的職業態度,高校在對學生展開就業指導工作時,要適當利用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的方式,幫助學生進一步了解職業道德規范,并深化學生的工匠精神。例如,高校可從醫護人員無私奉獻、企業家誠信經營等方面入手,通過視頻、圖文的方式向學生分享優秀職業道德案例,讓學生切實認識到職業道德、工匠精神的重要性[5]。 ③ 時事熱點和課程內容相結合。為確保學生能了解到最新的市場動態和就業政策,高校在落實就業指導工作時要緊跟時事熱點,積極主動更新課程內容,以引導學生切實思考如何在新興領域中找準職業定位并發展自己。
3.1.2新媒體賦能教學內容
新媒體時代,高校要進一步加強對先進技術的應用,以提高就業指導水平: ① 開發線上專題資源庫。具體來說,高??蓮木蜆I政策、職業素養專題等方面入手,制作視頻、圖文、音頻等多種形式的資料,吸引學生主動了解就業內容,為學生日后的高質量就業提供支持。 ② 實現個性化指導。高校要利用大數據技術強化對學生學習行為數據和職業規劃的分析,深入了解學生的實際需求,進而為學生提供更為精準的就業指導。高校還可結合學生興趣和就業需求,開設線上職業規劃工作坊,并邀請行業專家和職業規劃師等為學生提供職業規劃、求職技巧等方面的指導。
3.1構建一體化課程體系,雙驅動價值觀和職業能力 3.2搭建新媒體矩陣平臺,創新就業指導手段
新媒體時代,高校在將思政教育與就業指導工作進行融合的過程中,要主動借助新媒體技術的力量,構建“線上 .+ 線下”一體化課程體系,以實現對學生價值觀的有效引領、對學生職業能力的切實提升4。具體可從課程內容融合和新媒體賦能教學內容兩方面入手。
3.1.1課程內容融合
立足學生實際發展需要和學生就業需要,深入探索思政教育與就業指導工作的“共同點\"和“融合點”,將課程內容有機結合,可有效實現對學生的雙教育: ① 思政教育與
新媒體時代,高校要切實認識到新媒體平臺的重要性,并加強對其的應用,以搭建起一個多元化的新媒體矩陣,從而提升就業指導水平,為學生職業素養和就業競爭力提供支持。具體可從打造全媒體互動教學、利用虛擬技術賦能和豐富新媒體矩陣平臺內容三方面入手。
3.2.1打造全媒體互動教學
高校可利用抖音平臺、B站平臺等開設與就業指導有關的云課堂,并基于該云課堂為學生傳授職場禮儀、職業規劃等知識。云課堂具有觀看方便的特點,學生可根據自
|科教導刊
身實際需要,跨時空、跨地點獲取相關就業信息。同時,教師還可在云課堂中設置模擬面試環節,學生通過體驗在線面試,熟悉面試流程,在不斷的實踐中提高面試技巧。此外,為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時間管理理念等,教師還可基于云課堂這一平臺,向學生發布與職場規則有關的短視頻。
3.2.2利用虛擬技術賦能
具體來說,高校可利用虛擬現實技術為學生設計“沉浸式崗位體驗”“虛擬企業參觀”等項目,幫助學生身臨其境地參觀企業、了解企業,并模擬不同工作崗位。這有利于增強學生的職業認同感。為確保學生在尋找工作的過程中始終具有平穩心態,能客觀地了解自身工作能力,高校可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對學生在虛擬職場中的表現進行評估,并以評估結果為導向,為學生提供個性化建議,進而持續提升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3.2.3豐富新媒體矩陣平臺內容
在思政教育與就業指導工作創新融合過程中,高??山⒕蜆I指導微信公眾號,為學生定期發布招聘信息、職業規劃和就業政策等內容;充分利用微博、抖音等社交平臺,向學生分享優秀職業發展故事和就業案例,在潛移默化中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
3.3強化實踐育人導向,打造“思政 .+ 就業\"實踐活動
強化實踐育人導向是高校思政教育與就業指導工作實效性得以有效提升的關鍵,因此,高校要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打造“思政 + 就業\"實踐活動,以確保學生能在思政教育和就業指導的雙重滋養下,成為優秀的、具備良好社會責任感的時代新人。具體可以從校企合作開展實踐活動、社會實踐與志愿服務相結合、在就業競爭類活動中融入思政元素三個方面入手。
3.3.1校企合作開展實踐活動
通過校企合作,學生能夠獲得更多的實習機會,進而在真實工作環境中充分感受職場文化,并了解當前企業對人才所提出的具體需求。這有利于學生進一步明確自身職業定位和努力方向。在校企合作過程中,高校和企業應當圍繞行業與企業發展需要、學生就業實際狀況,共同設計實踐活動方案,并在實踐活動方案中有機融入思政元素。例如,高校和企業可面向學生,積極開展組織企業文化宣講活動、職業道德教育活動,以切實提升學生的職業道德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在此基礎上,高校和企業還可以利用在線教育平臺對學生參與活動情況(表現、職責等)進行評價,以幫助學生明確自身的優點和不足,促使學生針對性地提升自身就業能力。
3.3.2社會實踐與志愿服務相結合
將社會實踐和志愿服務有機結合,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有效措施之一?;诖?,高??梢栽O計“基層志愿服務月”“鄉村振興實踐營”等實踐活動,并通過微信公眾號、短視頻平臺等發布活動預告,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實踐活動,并激發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同時,為進一步激發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和志愿服務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高校還可以基于學校官網建立學生實踐檔案庫,并將其與學生學分、評優等掛鉤。
3.3.3在就業競爭類活動中融入思政元素
在就業競爭類活動中有機地融入思政元素,不僅可以通過競賽項目的科學設計來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專業技能,還可培養學生良好的社會責任感和道德品質。為實現對學生的精神引領,高??稍O計出“社會責任與創新”等包含豐富思政元素的競賽項目。
4結語
就業指導工作開展的最終目的是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就業服務,幫助學生實現高質量就業。將思政教育與就業指導工作有機融合,既可以幫助學生實現“畢業即就業”目標,又可以從道德品質、動手能力等方面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未來,高校要進一步探索思政教育與就業指導工作融合的創新機制。
參考文獻
[1]許敬婷.高校思政教育促進大學生就業指導的意義和途徑[J].秦智,2024(5):32-34.
[2]王珺雅.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政教育與就業指導工作創新融合探析[J].新聞研究導刊,2024,15(5):160-162.
[3]尉濤.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政教育與就業指導工作創新融合[J].中國軍轉民,2024(20):142-143.
[4]黎嘉誠.新時期高校思政教育與就業指導融合探究[J].淮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3,23(3):40-42.
[5]蔣桂芳.高校思政教育與就業指導協同發展研究[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23,39(9):154-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