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2025.17.043
Exploration of Practical Teaching Mode forNormal Students Serving Rural Education
Taking Jilin Norm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YI Pengyu
(Jilin Normal University, Siping, Jilin )
AbstractThe purpose of teacher trainees serving rural education is to cultivate teacher trainees with rural education sentiment,professional competence,and teachingskills through policyguidance and institutional design,in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rural education, promote educational equity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rural education,and achieve sustainabledevelopmentofruraleducation.Thearticle takes JilinNormal Universityasanexample to explore indepth the construction path,practical effectiveness,and improvement direction of the teaching mode of normal students serving rural education,in order to achieve the goal ofcultivating high-quality rural teachers and improving the level of rural education,and to help promote ruralrevitalization and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education. Keywordspractical teaching; serving rural education; practice mode
師范生服務鄉村教育是指培養具有鄉村教育情懷和專業能力的師范生,以滿足鄉村教育發展需求,提升鄉村教育質量。為實現這一目標,《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提出,鼓勵地方政府和相關院校因地制宜采取定向招生、定向培養、定期服務等方式,為鄉村學校及教學點培養“一專多能”教師。以鄉村教育需求為導向,加強實踐教學與鄉土文化熏陶,全面提升師范生的職業素養和教育情懷。本文,分析其在服務鄉村教育中的實踐現狀和經驗,探討構建師范生服務鄉村教育的實踐教學模式。這一研究不僅為鄉村教育振興提供了新思路,還為教師培養與鄉村教育的有機結合提供了實踐參考。
1服務鄉村教育的現狀分析
1.1學校概況
是省重點大學,創建于1958年,位于省市。學校以教師教育為特色,形成了多學科協調發展的辦學格局,涵蓋文學、教育學、理學等九大學科門類。學校堅持服務基礎教育和地方發展,致力于培養高素質專業化教師人才,為推動教育事業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學校堅持以教育教學為核心,著力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是教育部卓越教師培養計劃改革院校。在科研方面,學校擁有56個省部級以上科研平臺和299個實驗室,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5.55億元,圖書館藏書229.01萬冊。長期以來,學校積極服務鄉村教育,通過培養優秀師資和組織教育實踐活動,如“三下鄉”,為提升鄉村教育質量、促進教育公平作出重要貢獻彰顯了學校服務社會的辦學使命。
1.2鄉村教育現狀及需求
省地處東北老工業基地,鄉村教育在近年來取得了一定進展,但仍面臨諸多挑戰。一方面,鄉村教育資源分布不均,部分地區師資力量薄弱,教育設施落后,教學質量與城市存在顯著差距。另一方面,留守兒童問題突出,學生教育需求日益多樣化,但鄉村教師專業能力提升與教育教學創新相對滯后[3]。當前鄉村教師的具體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專業素養的提升,尤其是在新課程標準實施下對學科知識與教學技能的更新需求;二是教學資源支持,包括數字化教學設備和優質教育資源的獲取;三是職業發展機會,鄉村教師普遍期望獲得更多的進修、培訓和發展平臺4;四是改善工作和生活條件,這也是鄉村教師群體的重要訴求[5。
1.3學校實踐教學的優勢
依托雄厚的師資力量和豐富的教育資源,構建了高水平的實踐教學體系。學校擁有多名省級教學名師和國家級人才,在教師教育領域具備較強的學術影響力和實踐指導能力。學校學科布局合理,課程設置緊密結合基礎教育需求,為師范生服務鄉村教育提供了優質資源支持。在實踐教學方面,學校通過卓越教師培養計劃改革,優化實踐教學模式,推動校地合作,建立覆蓋鄉村學校的實習實踐網絡。同時,學校出臺多項政策,為師范生提供經費、交通和指導支持,并建立全過程跟蹤評價體系,保障實踐效果。依托這些優勢,學校逐步形成區域特色鮮明的實踐教學體系,為培養高素質鄉村教師、促進鄉村教育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2師范生服務鄉村教育的實踐教學模式構建2.1總體架構
結合鄉村教育需求與師范生培養目標,構建了“校內理論一校外實踐一鄉村服務”三位一體的實踐教學模式,旨在全面提升師范生服務鄉村教育的能力與水平。整體設計思路上,學校依托教師教育優勢,將實踐教學貫穿培養全過程。首先,在校內注重理論教學,通過學科專業課程夯實學生基礎,強化其理論素養與教學技能。其次,校外實踐注重與地方教育部門合作,建立覆蓋城鄉的實習實踐基地,指導師范生深入鄉村學校開展教學實習與教育調研。最后,通過參與鄉村服務活動,如教育幫扶、“三下鄉”等,將理論與實踐深度融合,幫助學生在真實情景中提升教育能力。這一模式以實踐教學為核心,將校內學習與校外實踐有機結合,不僅培養了師范生的教育專業能力,還增強了其服務鄉村教育的使命感,為促進鄉村教育發展提供了持續動力。
2.2校內理論教學階段
校內理論教學階段是師范生服務鄉村教育的重要基礎。結合鄉村教育特點,從課程優化、模擬教學和實踐能力培養三方面入手,提升師范生服務鄉村教育的能力。學校在教育學、心理學等基礎課程中增設鄉村教育專題,開設“鄉村教育發展概論\"選修課,并通過“教學設計與實施”課程指導師范生設計符合鄉村學校需求的教學方案。此外,學校廣泛開展模擬課堂活動,師范生以小組形式演練教學,全面模擬真實課堂情境,教師進行點評與指導。同時,學校還邀請鄉村教育一線教師開展專題講座和工作坊,分享實踐經驗,幫助師范生深入了解鄉村教育需求,積累鄉村教學經驗,為后續的校外實踐奠定堅實的基礎。
2.3校外實踐教學階段
校外實踐教學是師范生服務鄉村教育的核心環節,學校通過“鄉村學校定點合作 + 多樣化實踐形式\"機制,推動理論向實踐轉化。學校與鄉村學校建立“學校一地方教育局一鄉村學校”三方協作模式,每年選派師范生前往實踐,并提供教學資源與教師培訓支持。同時,學校依托卓越教師培養計劃,開展“鄉村教育資源共享項目”,助力鄉村教育發展。實踐形式包括教學見習、實習支教和鄉村教育調研。在教學見習階段,師范生觀摩課堂、分析案例,并撰寫“鄉村學生閱讀習慣觀察報告”。在實習支教階段,師范生承擔教學任務,設計跨學科主題課程,并提交教學日志與反思報告,導師全程指導。在鄉村教育調研階段,師范生圍繞教育資源、教學設施、留守兒童心理等課題開展調研,并提出改進建議。此模式既能提升鄉村教育質量,又能培養師范生實踐能力。
2.4鄉村服務實踐延伸階段
在師范生完成校內外實踐后,學校通過“支教與教師培訓”和“鄉村教育資源共享平臺建設”,將實踐教學延伸至服務鄉村教育的長效機制,進一步提升師范生的社會服務意識與專業能力。學校鼓勵優秀畢業生參與鄉村支教,通過政策引導和榮譽激勵,吸引更多師范生扎根鄉村教育。學校還為畢業生提供在職支持,定期組織針對鄉村教師的在崗培訓,包括新課程標準解讀、課堂教學創新、教育信息化應用等主題。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的形式,這些培訓不僅幫助鄉村教師提升教學水平,還為支教畢業生提供持續的專業指導,確保其在鄉村教育環境中實現職業成長。為縮小城鄉教育差距,學校依托信息技術建設了鄉村教育資源共享平臺,整合數字化課程資源、教學案例庫和教師培訓資料,并向鄉村學校免費開放。平臺支持遠程課堂觀摩、教學指導和資源共享。與此同時,學校還組織師范生和導師錄制適合鄉村教育的精品課程視頻,如“自然科學實驗微課”“鄉土文化融合課程”等,為鄉村學校提供多樣化的優質教育資源。通過支教與培訓的聯動機制,以及資源共享平臺的構建,學校在促進鄉村教育發展、培養師范生職業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為推動鄉村教育振興貢獻了持久力量。
3實踐教學模式的成效與反思
3.1實踐教學的顯著成果
實踐教學模式在鄉村教育中取得了顯著成效。以定點合作的某鄉村學校為例,通過派駐師范生開展教學支教和課程優化,該校學生的數學成績在兩年內顯著提高,部分班級學生的期末平均成績提升了 15% 。此外,師范生設計的“生活中的數學\"“鄉土文化與藝術\"等主題課程,不僅豐富了鄉村學校的課程體系,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改變了以往課堂單調的局面。通過實踐活動,學校也帶動了鄉村教師的專業發展。例如,在教育部支持下實施的鄉村教師培訓項目中,已有超過300名鄉村教師接受了包括課堂教學創新、留守兒童心理輔導在內的專項培訓。這些培訓活動幫助鄉村教師更新教學理念、掌握現代教學技能,對鄉村教育質量的提升起到了直接推動作用。同時,通過參加教學實習和調研活動,師范生的課堂組織能力、教學設計能力及教育研究能力均得到增強。參與實踐的師范生普遍表示,自己對鄉村教育有了更深的認識,服務意識和社會責任感也顯著增強。這一模式不僅促進了鄉村教育發展,還為師范生的職業成長注入了活力,實現了教育服務與人才培養的雙贏。
3.2反思與改進方向
盡管的師范生服務鄉村教育實踐教學模式取得了顯著成效,但在實踐中仍面臨一些挑戰,其中,師資力量不足和學生動機不足是影響教學效果的主要因素。師資力量不足限制了實踐教學的深度和廣度,學校應重點培養熟悉鄉村教育需求的專職指導教師,提供針對性的培訓,提升他們解決鄉村教育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學校應通過與地方教育部門、其他高校及公益機構合作,引入更多教育專家參與指導工作。利用信息技術提供遠程支持也是重要補充,學校可通過線上指導、視頻反饋等方式提高教學覆蓋面,確保師范生在實踐中獲得及時有效的幫助。針對部分師范生對鄉村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參與積極性不高的問題,學校需加強宣傳,通過主題講座、案例分享和優秀實踐成果展示,讓師范生了解鄉村教育的社會價值和自身的重要作用。學校還應引入激勵機制,如設立獎學金、優秀實踐獎勵或學分替代政策,激勵師范生主動參與實踐活動。同時,學校還可通過設計跨學科項目、創新教學活動或社區服務,增強實踐內容的吸引力,提升師范生的參與興趣和責任感。通過以上措施,學校有望構建更加高效、可持續的實踐教學體系,為鄉村教育發展提供強大助力,并培養更多服務基層的高素質教師。
4結語
本研究基于師范生服務鄉村教育的實踐經驗,構建了“校內理論一校外實踐一鄉村服務\"三位一體的實踐教學模式。研究表明,該模式有效提升了師范生的教學能力和鄉村教育情懷,促進了鄉村教育資源優化與質量提升,彌補了傳統師范教育中理論與實踐割裂的問題,為鄉村教育服務提供了可行路徑。本研究強調實踐教學的系統性和持續性,突出校地合作和鄉村教育需求導向的優勢。未來將探索多元化資金支持,強化專業指導團隊建設,優化激勵機制,激發師范生服務鄉村的動力,為城鄉教育均衡發展提供支持。
參考文獻
[1]張家軍,王嘉齡.師范生鄉村教育情懷培育模型、機制與實現路徑-基于烙印理論視角[J].教師教育學報,2022,9(4):76-84.
[2]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EB/OL].(2018-01-20).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8/content_5266234.htm.
[3]李小紅,郭琪琪,楊蘇夢.鄉村教師專業發展的困境與紓解[J].當代教育科學,2022(1):77-85.
[4]陳南南.鄉村教育振興面臨的困境及推進策略[J].村委主任,2024(17):213-215.
[5]侯小兵.鄉村教師的現實境遇與人文關懷:生存質量的視角[J].教育與教學研究,2023,37(9):6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