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8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25)17-0098-04
Research on Strategies for Enhancing the Governance Capacity of Professional Basketball Leagues Driven by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TAN Wei WUHao Guizhou Qiannan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iannan Buyei and Miao Autonomous Prefecture, Guizhou Province, China
[Abstract]To enhance the govermancecapacityof profesional basketball leagues,based on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through methods such asliterature researchandlogical analysis methods wereused to study and find thatthe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drives theimprovement of the governance capacityof professonal basketballeagues,which conforms to the internal logic of innovation-driven and govermance system reconstruction coordinated evolution,the two-way interactionof technological empowermentandoperational model inovation,thedynamiccoupling of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and resource alocation optimization,and the value unit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governance efciency leap.At the same time,it also faces difculties such as the resource-dependent income model restricting development vitality,the high-cost and low-eficiencyplayer management mechanism,thegap in youth training and theshortageofreservetalents,andtheinsuficient technological empowermentrestrictingtherefinementofgovernance. Specific strategies have been proposed to reconstruct the business ecosystem with computing power infrastructure, optimize management driven by data elements,reshape the youth training system with inteligent technologies,and empower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with digital platforms.
[Keywords]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Basketball event; Professional basketball; Event governance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建設體育強國目標,并將新質生產力作為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引擎,為體育產業轉型升級指明方向。2024年,“新質生產力”首次寫入地方政府工作報告,其內涵強調以科技創新為主導的先進生產力質態,涵蓋數字化、智能化與綠色化等多維特征[1]。在此背景下,我國職業籃球聯賽作為國內最具影響力的職業體育賽事之一,其治理能力提升成為體育強國建設的關鍵命題。事實上,當前籃球職業聯賽面臨商業化進程緩慢、俱樂部普遍虧損、青訓體系斷層等突出問題[2]。因此,聚焦新質生產力與籃球職業聯賽治理能力提升的協同路徑,旨在回答職業籃球聯賽治理的現實困境如何制約其高質量發展,以及新質生產力如何通過技術賦能與制度創新破解現實困境,從而為職業體育治理現代化提供學理支撐與策略參考。
1新質生產力驅動職業籃球聯賽治理能力提升的內在邏輯
1.1創新驅動與治理體系重構的協同演進
職業籃球聯賽治理能力的提升,本質上是創新要素與治理體系在動態博弈中形成的共生關系。其一,以人工智能、區塊鏈為代表的數字技術,正在重塑聯賽數據采集、裁判判罰、商業決策等場景。例如,智能裁判輔助系統通過實時分析運動員動作軌跡,將主觀經驗判斷轉化為客觀算法模型,促使治理主體從經驗依賴轉向數據驅動。其二,傳統行政主導的科層制管理模式難以適應職業聯賽市場化需求,而引入俱樂部股權多元化、利益共享機制等改革舉措,實質上是將治理權責從單一行政主體向多元市場主體分散。其三,文化創新催化治理價值升級。球迷社群的數字化互動、賽事IP的跨界融合,使得聯賽治理從封閉式管控轉向開放式協同。即創新驅動的多維突破為治理體系重構提供了動能基礎,而治理體系的動態調適則為創新要素的持續釋放提供了制度保障。
1.2技術賦能與運營模式革新的雙向互動
技術革命與運營變革的深度融合,構成了聯賽治理能力提升的核心動力機制。首先,通過可穿戴設備實時監測運動員生理數據,智慧場館動態調控觀賽環境,技術手段將傳統依賴人力經驗的訓練競賽轉化為精準化、可視化的數字管理。其次,大數據分析重塑商業運營邏輯。票務系統的用戶行為畫像、轉播版權的智能定價模型等技術工具,推動聯賽從粗放式經營轉向精細化運營。最后,區塊鏈技術促進利益分配公平。智能合約在球員轉會、賽事分紅等場景的應用,通過代碼規則取代人為協商,有效降低了契約執行成本。此外,技術賦能不僅改變了運營流程的表層形態,還推動了治理規則的重構[3]
1.3制度創新與資源配置優化的動態耦合
制度供給與資源再配置的互動關系,貫穿于職業籃球聯賽治理能力提升的全過程。第一,產權制度改革釋放要素活力。CBA聯賽近年來推進的俱樂部混合所有制改革,通過引人戰略投資者、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實質上是將人力資本、數據資源等新型生產要素納人產權界定范疇。第二,競爭政策調整優化市場結構。針對聯賽曾出現的強隊壟斷、消極比賽等問題,工資帽制度、選秀權逆向分配等制度設計,本質上是運用政策工具矯正市場失靈。第三,治理規則迭代提升資源配置效率。將ESG(環境、社會、治理)標準引入俱樂部考核體系,推動場館建設向綠色低碳轉型、社區服務向公益化延伸,從而有效拓展資源利用維度,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價值的有機統一。即當政策設計能夠精準識別生產要素的形態變遷,并通過規則重構打通資源流動壁壘時,職業聯賽治理便能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找到效能提升的突破口。
1.4可持續發展與治理效能躍升的價值統一
治理能力提升的最終目標在于建立職業籃球聯賽發展與時代需求的可持續性聯結。其一,經濟可持續性要求治理體系平衡多方利益。通過建立轉播權收益共享機制、完善球員職業生涯保障制度,聯賽治理從零和博弈轉向共生發展。其二,社會可持續性驅動治理價值拓展。將球迷情感連接、城市文化認同等社會資本納入治理考量,推動聯賽從商業組織向公共文化載體轉型。智慧體育公園與職業賽事的場景融合、社區籃球公益培訓的常態化開展,正是治理主體回應社會期待的價值實踐。其三,在碳中和目標約束下,職業聯賽通過推廣電子門票減少紙質消耗、利用光伏發電降低場館能耗,既體現出環境責任擔當,更揭示了治理效能評價體系從單一經濟指標向綜合發展指標的深刻轉變。
2職業籃球聯賽治理能力提升的現實困境
2.1資源依賴型收入模式制約發展活力
職業籃球聯賽的可持續發展高度依賴健康的經濟生態,但當前多數聯賽仍深陷資源依賴型收人模式的桎梏。其核心問題在于收入結構單一化,過度集中于贊助商投資與媒體版權銷售,市場化運營能力不足,導致抗風險能力薄弱。首先,以CBA為例,其收人大多來自頭部贊助商的合同,“輸血式”收入模式使聯賽長期受制于少數企業的戰略調整。一旦贊助商縮減投入或退出,聯賽將面臨斷崖式資金缺口,進而影響俱樂部運營、球員薪資乃至賽事質量。其次,商業開發能力滯后進一步加劇了收人結構失衡。對比NBA成熟的衍生品開發、IP授權和球迷經濟,國內聯賽在品牌運營、場景消費等領域的探索仍顯粗放。例如,球隊周邊商品銷售渠道狹窄、賽事互動體驗創新不足,導致球迷消費潛力未被充分激活。此外,政策與市場協同缺位制約了資源優化配置。行政力量主導的聯賽管理模式往往忽視市場規律,導致俱樂部利益受損、商業伙伴信心動搖。
2.2高成本低效率的球員管理機制
球員作為聯賽的核心資產,其管理效能直接影響競技水平與商業價值。然而,當前職業籃球聯賽的球員管理機制普遍存在成本高與效率低下的雙重矛盾。首先,薪資結構失衡問題突出。外援薪資占比過高,擠壓了本土球員培養與青訓投入的空間。同時,頂薪制度雖旨在控制薪資膨脹,但缺乏動態調整機制,導致部分球員高薪低效,俱樂部財務負擔加重。其次,球員情緒失控、賽場沖突等事件頻發,暴露出心理干預與行為規范機制的缺失[4]。并且,轉會制度僵化、流動性不足,加劇了人才市場的封閉性。最后,激勵機制與職業發展路徑模糊進一步削弱了管理效能。多數聯賽缺乏與球員表現掛鉤的長期激勵方案,且退役球員轉型通道狹窄,加劇了職業焦慮與短期行為。“重使用、輕培養”的管理模式,不僅造成人力資源浪費,也阻礙了聯賽整體競爭力的提升。
2.3青訓斷層與后備人才匱乏
后備人才儲備是聯賽可持續發展的根基,職業籃球聯賽普遍面臨青訓體系斷裂、人才供給不足的嚴峻挑戰。首先,體教分離與培養機制割裂是核心癥結。國內青訓長期依賴體校系統,與學校教育脫節,導致青少年球員面臨打球還是升學的二元抉擇。反觀日本、塞爾維亞等籃球強國,通過企業贊助、學校聯賽與職業梯隊深度融合,構建了“職業俱樂部一校園一社會”三位一體的人才輸送網絡。其次,基層投人與科學化訓練不足進一步加劇了斷層?;鶎咏叹毚龅?、訓練理念落后,導致青少年球員基本功不扎實、戰術意識薄弱。同時,青訓評估體系缺失,過度強調身體條件而忽視技術細節,造成大量“高個低能\"球員涌入職業賽場,導致競技水平與比賽觀賞性雙輸。最后,社會組織參與缺位,限制了人才儲備的廣度。俱樂部青訓多集中于經濟發達地區,中西部省份資源匱乏,區域發展失衡導致潛在人才流失。社會力量參與青訓的激勵機制缺失,難以形成多元化培養格局。
2.4技術賦能不足,限制治理精細化
數字化與智能化技術為現代體育治理提供了全新工具,但職業籃球聯賽在技術應用層面仍處于初級階段,制約了治理效能的突破。首先,多數聯賽尚未建立覆蓋訓練、比賽、康復的全周期數據監測體系,導致戰術決策依賴經驗而非實證。如裁判判罰爭議頻發,部分源于缺乏實時數據支持,導致公信力受損[5]。其次,智能化管理平臺建設滯后加劇了運營低效。俱樂部在球員狀態監測、傷病預警、球迷服務等領域的技術應用碎片化,未能形成集成化管理系統。反觀無錫馬拉松等賽事,通過熱力分析、智能調度實現人流管控與資源優化,為籃球聯賽提供了可借鑒的范本。最后,虛擬觀賽、互動社區等新興模式尚未普及,球迷參與度局限于傳統門票銷售,難以拓展年輕群體與全球市場,使得聯賽在內容傳播、商業變現等層面錯失增量機遇。
3新質生產力驅動職業籃球聯賽治理能力提升的具體策略
3.1以算力基建重構商業生態
職業籃球聯賽的商業模式創新需要依托算力基礎設施的底層支撐。通過構建高彈性、高兼容性的算力網絡,突破傳統資源依賴型收人模式的桎梏,實現商業生態的智能化與動態化重構[。首先,基于云計算與邊緣計算技術,構建覆蓋票務銷售、場館運營、轉播分發的實時響應系統。例如,通過算力支持的動態定價模型,根據市場需求實時調整門票價格與廣告投放策略,最大化邊際收益。其次,依托算力支持的AI算法,構建用戶畫像系統,深度挖掘球迷消費偏好,精準開發衍生品、虛擬會員服務及場景化體驗產品。最后,通過算力平臺連接賽事運營方、贊助商、地方政府與科技企業,構建“賽事一科技一消費”三位一體的商業聯盟。例如,通過算力網絡整合文旅資源,開發“籃球 + 旅游”的復合型消費產品,拓寬收入來源,擴大聯賽的品牌效應。
3.2以數據要素驅動管理優化
數據作為新型生產要素,正在重塑職業籃球聯賽的管理范式。通過構建全維度數據采集體系與智能化分析系統,聯賽管理效能可實現從經驗驅動向數據驅動的質變躍升[]。首先,基于可穿戴設備與動作捕捉技術,構建球員體能、技戰術、心理狀態的動態監測系統。運用機器學習算法建立球員能力評估模型,量化分析訓練負荷與競技表現的關聯性,為個性化訓練計劃提供依據。其次,依托計算機視覺技術與多模態數據分析,實時解構對手攻防體系中的空間分布與戰術偏好。例如,通過熱力圖分析揭示對手防守薄弱區域,為教練組提供實時戰術調整建議。此外,構建涵蓋財務、輿情、合規的多維度數據看板,實現俱樂部運營狀態的實時監測與風險評估。例如,通過自然語言處理技術掃描合同文本,自動識別法律風險;利用關聯規則挖掘技術分析贊助商合作網絡,優化商業伙伴選擇策略。
3.3以智能技術重塑青訓體系
破解青訓斷層與人才匱乏的困境,需借助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智能技術重構培養體系,推動后備力量培養的標準化、科學化與普惠化。首先,智能化選材與評估系統是技術賦能的起點。運用多模態數據融合技術,綜合評估運動員的心理素質與戰術理解能力,避免單一依賴身體條件的選材誤區。同時,構建全國統一的青訓數據平臺,實現跨區域人才信息的互聯互通,緩解區域資源失衡問題。其次,借助VR/AR技術創建沉浸式訓練環境,模擬高強度對抗、關鍵球處理等復雜場景。例如,通過增強現實眼鏡疊加虛擬防守球員,提升進攻決策能力;利用動作捕捉系統實時校正技術動作細節,解決基層教練水平參差不齊導致的訓練偏差。最后,開發校園籃球智慧管理系統,整合學業成績、訓練數據與健康指標,破解“打球還是升學”的困境。例如,通過數據可視化工具向家長展示球員發展路徑的多元可能性;利用在線教育平臺提供文化課輔導,保障球員全面發展。
3.4以數字平臺賦能協同治理
職業籃球聯賽的治理現代化需要構建多方協同的數字平臺,通過數據共享、流程再造與規則重構,實現利益相關者的高效聯動與價值共創。首先,跨主體協同機制的構建是平臺的核心功能。可開發聯賽治理一體化數字中臺,整合俱樂部、贊助商、監管機構與球迷社群的數據接口。同時,平臺可搭建在線聽證系統,吸納球迷對規則修訂的建議,增強治理合法性。其次,依托數字孿生技術構建虛擬聯賽系統,模擬不同政策場景下的經濟效應與競技影響。例如,利用運籌學算法優化賽程安排,平衡國家隊任務與俱樂部利益;整合閑置場館資源與訓練設施,通過共享經濟模式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最后,構建輿情監測與危機預警系統,通過情感分析技術識別潛在公關風險。例如,利用知識圖譜技術關聯歷史處罰案例,確保紀律處分的公平性與一致性。
4結語
新質生產力對職業籃球聯賽治理能力的提升,本質上是技術創新與制度創新的雙重變革。通過算力基建、數據要素、智能技術與數字平臺的深度融合,籃球職業聯賽可突破傳統治理模式的梳梏,實現收入結構優化、管理效率躍升與可持續發展能力增強。這呼應了國家體育強國與數字中國戰略,也為全球職業體育治理提供了中國方案。未來,隨著元宇宙、腦機接口等前沿技術的成熟,職業體育治理或將進人虛實共生、人機協同的新階段。持續推動科技創新與制度適配,有助于實現職業籃球聯賽的高質量發展,為體育強國建設注入持久動能。
參考文獻
[1]蘇可意,于萌.新質生產力賦能大型體育賽事可持續發展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25(2):31-37.
[2]王興宇,何鵬,蒲梓軒,等.中國男子籃球職業聯賽俱樂部盈利模式創新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22,12(30):114-119.
[3]徐磊,王慶軍,王錯.智媒時代大型體育賽事網絡輿論生態治理路徑研究[J].體育學研究,2024,38(6):59-70.
[4]逯陽.籃球賽事暴力沖突的致因及治理對策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21,11(6):229-230,234.
[5]曹子軒,曹彬,趙峰,等.多元協同治理視域下我國籃球賽場負面行為的治理難點與優化路徑[J].遼寧體育科技,2023,45(2):53-57.
[6]張聰,姜妲.亞冬會背景下哈爾濱城市形象傳播策略——基于城市形象傳播框架研究[J]北方經貿,2025(3):1-5.
[7]付群,左古月,侯想,等.高質量發展視域下CBA聯賽規范化發展的國際對標及路徑選擇[J].河北體育學院學報,2025,39(2):3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