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80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25)17-0054-04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Strategies of Smart Wearable Devices in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CHU Kaixuan ZHAO Yu
Zhengzhou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Zhengzhou,Henan Province,4514Oo China [Abstract]Inthecontext of \"Healthy China\" strategyand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education,smart wearable devices,as theinnovativecarrierof\"Internet plusphysicaleducation\",areacceleratingthedigital transformationofcollge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This article proposes afusion applicationstrategy: Itconstructsa closed loopof \"data monitoring instant fedback dynamicadjustment\"inclasroomteaching toachieveaccuratediagnosisoftechnical movementsandhierarchical teaching of physical ftness; Inextracuricularsettings,extracuricular scenes promote theactive developmentof students' exercise habitsthrough gamified incentivesandhealth warings;Atthelevelof teaching evaluation,itintegratesmultidimensionaldataonstructsathreedimensionalevaluationsytemcoveringthentireprocessof\"teacing,leaingpractice andevaluation\".Research hasshown that thedeepapplicationofsmart devices not only improves teaching eficiencyand security,butalsopromotesthetrasfomationofsicaleducationtowardsadatadven,persoalizedadatationdfull process education model, providing a practical path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mart sports ecology in coleges. [Keywords] Smart wearable devices; Collg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Data-driven; Teaching evaluation
在人工智能與物聯網技術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智能可穿戴設備正逐步滲透至教育領域。高校體育教學作為培養學生體質健康與運動技能的核心環節,長期受限于“一刀切\"的傳統教學模式,教師難以精準掌握學生個體差異,教學評價也多依賴主觀經驗[1]。智能手環、運動傳感器等設備的引入,為破解動作糾錯滯后、健康風險預警不足等痛點提供了技術支撐。該研究立足高校體育教學實際需求,聚焦智能可穿戴設備與教學場景的應用路徑。
1高校體育教學中智能設備的適配性優勢
智能可穿戴設備憑借多維度數據采集與分析能力,為突破傳統體育教學的監測局限、反饋滯后及安全隱患等問題提供了技術支撐。其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的適配性優勢集中體現在精準監測、即時反饋與安全防護3個核心層面。
1.1精準監測重構運動狀態評估體系
傳統體育教學中,教師對學生運動狀態的評估往往依賴主觀經驗,難以捕捉動作細節中的隱性問題。智能設備搭載的高精度傳感器(如九軸傳感器、壓力傳感器等),能夠實時采集運動過程中諸如步頻、觸地時間、身體擺動幅度、力量分布等多維參數,將學生的運動表現轉化為可量化的客觀數據。例如,在田徑訓練中,智能設備可精準識別學生在跨欄起跨、跑步擺臂等動作中存在的發力不均衡或姿態偏差等問題,這些細節在傳統教學中常因觀察視角限制而被忽略[2-3]?;谠O備提供的精準數據,教師得以跳出經驗判斷的局限,從模糊定性轉向數據支撐的科學評估,為每個學生制訂更具針對性的動作優化方案,顯著提升運動技能指導的精準度。
1.2 動態反饋實現教學互動即時化
智能設備構建的實時反饋機制打破了傳統教學中“練習一觀察一糾錯”的延遲性模式,實現了教與學的同步互動。以游泳、體操等技術性較強的項目為例,水下運動監測儀、動作捕捉穿戴設備等可通過震動提示、語音播報等方式,在學生動作偏離標準軌跡的瞬間發出反饋,幫助學生即時感知動作偏差并調整,形成邊練習邊糾正的高效訓練模式。同時,設備實時回傳的心率、運動強度等生理數據,為教師動態調整訓練方案提供了即時依據。當監測到學生心率低于目標區間或動作頻率異常時,教師可現場優化訓練強度或動作組合,確保教學計劃始終貼合學生的實時狀態,避免因反饋延遲導致的訓練低效或過度疲勞問題。
1.3風險預警提升教學安全保障能力
針對攀巖、籃球等存在運動風險的項目,智能設備通過持續監測血氧飽和度、心電圖、體溫等關鍵生理指標,構建了主動式安全防護體系。當設備檢測到學生因運動強度過大、情緒緊張或身體不適導致生理參數異常時,會立即向教師端發出預警信號,觸發干預機制。這種預防性監測能夠提前識別運動中潛在的安全隱患,使教師可在風險升級前介人指導,例如調整運動難度、暫停訓練或提供醫療支持。相較于傳統教學中依賴肉眼觀察和事后處理的被動防護模式,智能設備的風險預警系統將安全管理從事后補救轉向事前預防,為學生在高負荷或高危運動場景中提供了更可靠的安全保障,有效降低運動損傷風險。
2智能可穿戴設備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的應用現狀2.1心率監測與運動強度調控
在傳統體育教學中,教師往往依賴主觀經驗判斷學生運動負荷,易出現強度分配不均或風險預判滯后等問題。智能設備的介入,使運動強度的科學調控成為可能。北京師范大學未來教育高精尖創新中心研發的智能手環,可實時監測學生的心率、血氧等數據,并通過體質監測APP和青少年體質健康分析平臺生成個性化健康檔案[4]。在北京大學數字體育課程中,學生佩戴智能手環參與運動項目,教師通過教室大屏實時監控心率變化,當心率超過180次/分時觸發預警,確保運動安全。設備提供的量化指標不僅能夠幫助教師實現運動強度的動態適配,更能夠通過可視化數據增強學生的自我健康管理意識。
2.2 動作分析與技能優化
在突破生理監測的初級階段后,智能設備的應用正逐步向運動技術診斷領域深化。通過捕捉動作細節與力學特征,設備為技能教學提供了精準的改進依據。沈陽第176中學引人GPSPORTS系統,通過智能傳感器分析學生的跑步姿勢、步頻等數據,幫助教師糾正技術動作。石嘴山市第十五中學使用AI設備進行跳繩、排球顛球等項目測試,通過高清攝像頭捕捉動作細節,學生可回看錄像并對照系統評分調整姿勢,提升技能水平。這類技術應用的價值在于其通過客觀數據替代了傳統教學中“教師示范一學生模仿\"的模糊傳遞模式。動作捕捉設備不僅解決了教師肉眼觀察的局限性,更通過回放、對比、評分等功能,幫助學生建立了清晰的動作認知。
2.3個性化訓練與健康管理
智能設備的最終價值,在于將碎片化數據轉化為個性化的運動指導方案,推動體育教學從標準化向精準化升級。中國國家籃球隊采用商湯科技的智慧籃球系統,通過3D動作捕捉算法分析球員技術動作,制訂了個性化訓練方案。類似技術已應用于高校體育課,如北京大學的數字體育課程結合VR技術模擬真實比賽場景,學生可在虛擬環境中進行針對性訓練。智能手環還可記錄學生的日常運動數據,生成“吃動平衡”報告,幫助學生合理安排飲食和鍛煉[5]。例如,武漢經開區部分學校通過手環數據調整學生的營養配餐計劃。該設備通過長期數據積累構建的學生健康畫像,正在重塑體育教學的評價維度與干預模式。從課堂即時反饋到課外持續追蹤,智能設備推動形成了覆蓋“教學一訓練一生活\"的全鏈條健康管理模式。
3智能可穿戴設備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智能可穿戴設備與高校體育教學的融合應用本質上是通過技術賦能實現“教、學、練、評”全鏈條的智能化升級。這不僅體現在課堂教學的精準指導上,更延伸到課外鍛煉的長效管理及教學評價的體系重構中。
3.1深度整合課堂教學場景
課堂是體育教學的核心場域,智能設備的介人使教師能夠突破傳統教學中“肉眼觀察 + 主觀判斷\"的局限,實現對學生運動表現的精準量化分析。
3.1.1技術動作精準診斷并實時反饋
在健美操、武術、體操等技術類課程中,動作規范度直接影響運動效果與安全。教師通過智能手環、動作捕捉衣、壓力傳感器等設備,實時采集學生的關節角度、肌肉發力順序、重心軌跡等數據,再借助AI算法生成技術評分與改進建議。教師無需逐一示范,而是針對共性問題集中講解,課堂效率顯著提升。北京體育大學與華為合作開發“籃球精靈\"智能腕帶,內置六軸傳感器和壓力傳感器,實時監測投籃時的手腕翻轉角度(精度 ±2° )、發力時長及出手點高度。當學生連續3次出現壓腕不足(翻轉角度 lt;90° )時,腕帶振動提醒;課后生成個性化動作報告,標注發力薄弱肌群并推薦針對性訓練動作(如圖1所示)。教師基于報告設計分組訓練方案,使投籃命中率平均有效提升。這種\"數據監測一即時反饋—動態調整\"的閉環讓技術教學從依賴教師經驗轉向依賴科學數據,學生動作達標率明顯提高。
3.1.2根據體能差異實施分層教學
學生體能的個體差異是體育教學面臨的現實挑戰。智能設備通過持續采集最大攝氧量、肌肉力量、爆發力等數據,為分層教學提供客觀依據。上海體育大學體能訓練課采用智能阻力訓練系統(如圖2所示),通過肌電傳感器(sEMG)實時監測股四頭肌、背闊肌等肌群的激活程度。系統根據學生課前體測數據(如1RM力量值 ??VO2max 自動劃分基礎組、進階組、精英組:基礎組使用 30%~50% 1RM負荷進行固定阻力訓練,設備實時預警心率超限( gt;170 次 /min );進階組采用自適應阻力模式,根據肌肉電信號動態增減負荷 (±5%) ;精英組結合VR虛擬對抗場景,同步監測血乳酸濃度與反應速度。教師通過數據大屏實時調整各組訓練參數,有效提升了不同體能層級學生的訓練效率。

3.2優化課外鍛煉管理
課外鍛煉是課堂教學的重要延伸,智能設備通過構建\"監測一激勵一干預\"的閉環,將碎片化的運動轉化為可持續的健康習慣。
3.2.1通過游戲化設計幫助學生養成運動習慣
高校普遍面臨課外鍛煉參與度低、堅持性差的問題?!伴W動校園”“步道樂跑\"等APP通過智能手環或手機GPS記錄跑步數據,引入積分排名、勛章體系、團隊挑戰等游戲化元素,有效激發學生運動熱情。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將“陽光長跑\"納入體育課程考核,學生需每周完成3次、每次3公里的跑步任務,APP根據配速、軌跡完整度等維度計算積分,累計積分可兌換運動裝備或選修課加分(如圖3所示)。該計劃實施后,學生月均跑步次數大幅增加,校園跑團數量顯著增長。更重要的是,設備記錄的長期運動數據成為學生觀察自身進步的“數字日記”。有學生發現,堅持一學期后,晨跑時的靜息心率明顯降低,這種可視化的健康改善進一步強化了運動動力。
3.2.2 注重運動風險的前置管理
智能手環不僅是運動記錄工具,更是健康守護者。其內置的睡眠監測、靜息心率分析、久坐提醒等功能,能夠捕捉學生身體狀態的細微變化。在北京大學數字體育課程中,學生佩戴智能手環參與滑雪、劃船等項目,教師通過教室大屏實時監控心率變化,當心率超過閾值時觸發預警,確保運動安全(見圖4)。此外,針對大學生常見的“手機依賴一久坐一體能下降”惡性循環,設備可設置個性化運動提醒,如每坐1h觸發 5min 拉伸任務,幫助學生在碎片化時間中積累運動量。這種預防為主的健康管理模式將體育教學從單一的技能培養拓展到整體健康素養的提升。
3.3 重構教學評價體系
傳統體育評價側重期末體能測試,難以全面反映學生的學習過程與進步幅度。智能設備的應用推動評價體系向過程性、多元化、個性化轉型。
3.3.1過程性評價應注重學習軌跡的\"全息記錄”
智能設備實時記錄課堂中的每一次練習數據,如健美操的動作完成度、籃球的投籃命中率、長跑的配速變化等,形成可視化的運動成長檔案。北京大學數字體育課程將VR訓練時長、動作規范度、課堂互動次數(如設備數據查看頻率、問題反饋次數)納入期末成績。例如,一名排球初學者在學期初的發球成功率較低,但通過智能腕帶記錄的每次揮臂角度調整,期末時成功率顯著提升,其進步指數在評價體系中獲得額外加分。這種評價方式讓努力看得見,尤其鼓勵了體能基礎薄弱但積極參與的學生。課程滿意度調查顯示,學生普遍認可過程性評價的科學性。


3.3.2注重多維數據融合立體評估
教學評價的科學性在于數據的全面性。高校通過整合運動數據、體能指標與課堂表現,構建多維度評價模型。武漢體育學院賽艇課程評價體系引入智能測功儀(記錄劃槳頻率、力量輸出曲線)心率帶(監測運動強度)和視頻分析系統(評估動作協調性),形成“技術一體能一協作”三維評價模型。學生成績包含 500m 沖刺成績,以及劃槳節奏穩定性(頻率波動 ±5% 以內為優)團隊功率均衡度(組內成員力量輸出差異 lt;10% )等指標。教師發現,部分耐力一般的學生因劃槳節奏精準、團隊配合默契被評定為優秀,并推薦進入校隊擔任節奏領槳手。更重要的是,融合后的數據能夠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發展建議,如擅長爆發力的學生被推薦參加短距離項目,耐力突出的學生則進人長跑梯隊,實現以評促學、以評促教的良性循環。

4結語
智能可穿戴設備與高校體育教學的深度融合應用并非簡單的技術疊加,而是教育理念與教學模式的系統性變革,標志著體育教育從經驗主導型向科學精準型的范式轉變。其通過實時數據采集與動態反饋,有效彌補了傳統教學中個體化指導不足、反饋滯后、健康管理粗放等短板,使因材施教從理念轉化為可操作的實踐路徑。然而,技術的介人并非弱化教師的核心地位,而是通過人機協同釋放教學潛能:教師從繁復的觀察與記錄中解放出來,轉向更具創造性的教學設計;學生則通過可視化的運動數據,實現對自身能力的客觀認知與主動提升。未來,高校需在技術賦能與人文關懷之間尋求平衡,既避免陷人“數據崇拜”的誤區,又警惕固守傳統模式的保守傾向,真正構建以學生全面發展為導向、技術服務于教育本質的智慧體育生態。
參考文獻
[1]賈前生,黃琦,丁斌.高校體育智慧課堂教學模式的應用策略探究[J].教師,2024(33):90-92.
[2]劉和軍,雷焱雨,周子邁,等.智能可穿戴設備在高校體育教學實踐中的應用研究[J].電子元器件與信息技術,2022,6(2):20-22.
[3]郭迎清.我國大學生智慧健身生態系統構建及運行機制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23.
[4]郝雪.高校游泳教學中智能裝備與線上線下混合模式的融合應用研究[J].文體用品與科技,2024(20):121-123.
[5]郭帥,馮曉麗.信息技術時代高校體育的教與學:理念與證據[J].體育學刊,2021,28(1):108-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