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861.4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2813(2025)17-0001-04
Research on the Competitive Characteristics and Training Mode of Canoeing Whitewater Slalom Event
LI Jingjing
Fujian Province Leather Rowing Sports Management Center,Xiamen,Fujian Province,361O21 China [Abstract] Thecompetitive characteristics ofcanoeing whitewater slalom eventare that the results dependon the speed and accuracyof the athlete's rowing intherapids,and thecompetition mechanism is a typical multi round competition forcompetitive excellence.At present,the training challengesof this project mainly focus on threeaspects:long-term accumulationoftraining effct,fragmentationof efective training time,and improvisationof technicalapplication.To this end,three targeted measures are specifically proposed:optimizing the training mode to accumulate training effects,strengthening physicalftnestocompensateforthe insufficient effective training timeofspecialized training, and focusing technicaltrainingon theabilitytoadapt todynamic environments,ultimately providing training reference for this sport training of this project.
[Keywords] Canoeing; Whitewater slalom; Competitive characteristics; Training mode
國際皮劃艇聯合會對皮劃艇激流回旋項目的界定為:運動員需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按照一定的順序和方向通過一段不少于25個水門、長度為 250~400m 的湍急河道。這對運動員的技術、協調性、靈活性、力量、心理素質,以及對空間和時間的運動知覺,都是極大的考驗。從競技體育的角度分析,競賽特征決定了訓練模式,訓練模式服務于競技目的。因而,競技特征是運動項目競賽規律的質的規定性反映,訓練模式則是從訓練角度使運動員達到項目要求的一種匹配。
1皮劃艇激流回旋項目的競技特征
皮劃艇激流回旋以劃船為運動形式,控艇能力和操槳能力是皮劃艇激流回旋運動中體現運動員駕馭船艇能力的關鍵要素。該項目的競技以追求時間快為目標,在激流中競速是其運動項目的本質。
1.1成績取決于激流中劃船的速度和路線準確性
皮劃艇激流回旋競賽中,參賽選手按序逐一從起點出發,依照水門標號順序及指定方向依次穿越各水門直至終點完成賽程[2]。選手觸碰門桿將面臨2s判罰,若出現漏過水門或逆向通過的情況,則追加50s處罰。最終競賽成績由選手實際航行耗時與各水門判罰時長之和構成。參賽者行進速度越快,基礎用時越短;操控線路越精準,產生的處罰加分越小,最終總成績數值相應降低。競賽總成績數值越小代表成績越優異,最終排名越靠前。因而,該項目競技表現的優劣直接取決于激流中的船速控制能力與航線選擇的精準程度。
1.2競賽機制為典型的優勝晉級型多輪次競賽
皮劃艇激流回旋賽事作為典型的優勝普級型多輪次競技項目,具備此類競賽模式的鮮明特性。
首先,運動員在該項目中的競技表現主要由自身能力水平決定。賽事過程中選手按照編號順序從起點線依次出發,嚴格遵循水門標號及規定方向完成賽道挑戰。常規競賽環節中運動員間不存在肢體接觸或直接對抗。盡管最終排名受其他選手競技狀態影響,但核心要素如劃行速度、過門精準度等均取決于運動員自身技術能力,并不受對手表現的直接干預[3]。
其次,該項目的成績評定呈現鮮明的階段化特征。國際級賽事通常包含預選賽、半決賽及決賽三輪角逐:預選賽進行兩輪較量,取最佳單輪成績作為晉級依據;通過預賽篩選后進人單輪制半決賽;最終晉級選手通過單輪決賽決出名次。值得注意的是,前兩階段成績僅作為晉級資格憑證,唯有決賽成績直接決定獎牌歸屬與最終排名。
基于此競賽特點,在實踐比賽過程中需把握兩大原則:其一,需清醒認識到預賽、半決賽階段的表現與決賽結果無必然關聯,避免因前期優異表現產生心理負擔;其二,由于賽事終極目標的實現完全由決賽表現決定,因此,應在前序賽段中在確保晉級的前提下,通過實戰積累賽道經驗,優化技術細節,為決賽階段的巔峰表現奠定基礎。
2皮劃艇激流回旋項目的訓練難題
2.1訓練效果需長期積累
皮劃艇激流回旋運動的唯一運動環境是激流,激流的適應能力與船艇操控水平直接決定訓練效果及競賽成績。基于水流形態的多變性與賽道的非重復性,加之競賽規則限定水門布置須賽前完成且禁止選手提前適應特定路線,運動員每場賽事均需面對陌生激流線路的挑戰[4]。這一特性要求運動員必須全面掌握復合型技術能力,即通曉各類水流形態并具備精準操控能力,方能在競賽中脫穎而出[5]。熟悉激流的最佳途徑在于高頻次實踐積累,通過長期在激流環境中積累經驗深化對水性的理解。某種程度上,運動員在激流中累積的有效訓練時長與其競技能力水平呈顯著正相關。
區別于游泳運動與水的直接接觸,該項目的激流駕馭能力需依托船槳系統間接實現。運動員通過船體動態反饋與劃行作用力感知水流特性,這種間接感知方式決定了其技術習得需要更長的適應周期,這也是皮劃艇精英選手較游泳選手普遍年齡偏大的重要成因。因此,提升激流運動員競技能力的核心路徑在于持續增加其在真實激流環境中的有效訓練時長[6]
2.2有效訓練時間碎片化
皮劃艇激流回旋競賽規則明確要求賽事需在250\~400m 長度的激流賽道內進行,賽道垂直落差通常介于4~7m 之間。受限于此類特殊地形條件,天然符合訓練與競賽需求的水道極為稀缺,故國內外該項目的訓練活動普遍依托人工或半人工建造的專業化激流回旋場地展開。
在該項目的運動實踐中,運動員順流完成全程滑行通常耗時約100s,但從終點折返至起點重啟訓練卻需耗費10余分鐘甚至更久。即便使用配備起終點傳送裝置的全人工訓練場(不計設備運營成本),運動員有效訓練時長占比仍難以突破總耗時的 30%[7] 。由此可見,大量訓練時間與體能實際消耗于船艇搬運與路徑往返環節,真正用于專項技術訓練的時間通常不足總訓練時長的 20% 。這種無法連續重復的專項訓練模式,直接導致訓練效能偏低。
2.3 技術應用需隨機應變
皮劃艇激流回旋競賽具備一項核心特征,即運動員技術動作的運用、競賽節奏把控及參賽策略制訂高度依賴其對賽前激流賽道的分析與預判。依據規則,賽道水門布局在賽前布設,不允許運動員提前適應賽道試水,因此選手必須根據現場水門分布臨機規劃技術動作組合及全程技術動作組合。這一規則特性對運動員的水流認知能力以及不同流態下技術選擇與應用的精準性提出了極高要求[8]。
在日常訓練中,教練團隊需系統強化運動員的水流預判能力,通過岸上技術模擬預判與水上實操效果的反復比對,持續提升其對水流流態的識別精度及多樣化水流情境下的技術決策能力,從而實現比賽中技術動作的快速選擇與臨機執行。
區別于靜水劃船項目的周期性雙側劃槳模式,皮艇激流回旋采用非周期性的單側槳技術,每槳的落點選擇、發力強度、劃行方向及水流交互效果均存在動態差異,具體實施完全取決于運動員的臨機環境判斷與臨場決策。鑒于此,強化運動員技術應用的合理性與精準度,是提升激流回旋競技能力的關鍵環節,需在日常專項訓練中予以重點強化與針對性設計。
3皮劃艇激流回旋項目的訓練模式探索
3.1優化訓練模式以積累訓練效果
皮劃艇激流回旋運動的本質屬性決定了其訓練效果具有顯著的長期積累特性。作為唯一在激流環境中開展的競技項目,運動員對水流的適應能力與船艇操控技術的精熟程度直接關聯訓練成效及競賽表現。由于自然或人工激流的動態特性,如流速、流向、渦旋等參數的不可控變化,以及賽事規則對賽道布局的嚴格限定,運動員每場比賽實際面對的均是完全陌生的水流環境與線路組合[9]。這一獨特性迫使運動員必須構建多元化的技術儲備體系,既需通曉順流、逆流、側旋流等復雜流態的力學特性,又需掌握急轉彎、抗浪涌、精準過門等復合操控技能。而此類能力的習得無法通過短期突擊訓練實現,必須依賴長期、系統性的激流環境暴露與經驗沉淀。
相較于游泳項目通過肢體直接感知水流的訓練模式,皮劃艇激流回旋運動員需通過船體振動反饋、槳葉阻力變化等間接信號解析水流特性。這顯著延長了技術動作的神經適應周期,要求訓練體系必須突破傳統周期性安排,轉而采用“高頻次 + 長周期\"的強化模式。每日進行6\~8組激流專項訓練,每組包含3\~5次全程劃行,通過高強度重復刺激加速神經肌肉適應。另需注意的是,長期訓練并非簡單的時長堆積,而是強調“質量 x 時間\"的復合效應。
3.2通過體能強化彌補有效訓練時長不足
3.2.1 形態適應訓練
激流環境對運動員的體態特征具有明確指向性。不同于靜水項目的對稱性發力模式,激流回旋運動中頻繁的單側劃槳與動態平衡調整,要求運動員的身體形態具備非對稱適應能力,長時的涉水訓練也需要運動員具備良好的身體形態以控船。形態訓練的核心在于通過針對性動作設計,優化肌肉分布與關節活動度,使身體結構更貼合激流操控的力學需求[0]。
上肢動力鏈重塑是形態訓練的首要任務。由于劃槳動作中 70% 的推進力來源于肩背肌群與手臂的協同發力,需重點強化斜方肌、背闊肌及肱三頭肌的肌纖維募集效率。采用“劃槳模擬 .+ 抗阻訓練\"的復合模式:在保持標準劃槳軌跡的前提下,通過彈力帶、滑輪組等器械施加多角度阻力,模擬激流中水流對槳葉的沖擊力。這種訓練不僅能提升肌肉圍度,更關鍵的是能建立神經肌肉對非穩態阻力的適應性,使劃槳動作在激流顛簸中仍能保持精準軌跡。
下肢支撐結構優化常被忽視,卻至關重要。急流中船體的劇烈晃動要求運動員通過下肢的快速蹬踏實現重心調控,這需要股四頭肌與腓腸肌具備快速伸縮能力。采用動態踏板訓練結合水流沖擊模擬,運動員在波動平臺上完成單腿支撐劃槳動作,通過平臺的不規則晃動刺激腿部肌群的應激反應[11]。
軀干對稱性調整是形態適應的高級階段。長期單側劃槳易引發脊柱側彎與肌力失衡,需通過反向補償訓練進行矯正。設計鏡像劃槳組合(左右劃槳比例從7:3逐步平衡至5:5),配合懸吊訓練帶的抗旋練習,重點激活腹斜肌與豎脊肌的對稱發力能力。這種訓練不僅能預防運動損傷,更能提升船體在急轉彎時的軸向穩定性,使力量傳遞效率提升 20% 以上。
3.2.2 分級耐力訓練
激流回旋的競賽特點是專項訓練有效時長短,這決定了其耐力需求的特殊性,即運動員需在100s內完成20\~30次高強度爆發動作,而單日訓練中此類循環需重復數十次。傳統耐力訓練模式難以滿足這種“瞬時輸出一快速恢復”的復合需求,必須實行分級耐力訓練[12]。
磷酸原供能系統開發是支撐爆發動作的核心,因而適宜采用極限強度間歇訓練法。設置15s全速劃行接45s主動恢復的循環單元,單組重復8\~10次。訓練重點在于保持每次劃槳峰值功率的穩定性。進階階段可引人環境干擾(如人工造浪),迫使運動員在體力消耗后期仍能維持技術動作的規范性。
糖酵解供能能力優化決定了連續作戰的持久性,因而,設計抗疲勞疊加訓練模塊。在完成3組極限強度訓練后,立即進行 5min70% 強度的持續劃行。這種“先耗盡后壓榨”的模式,能顯著提升肌肉耐乳酸能力與能量再合成效率。
3.2.3循環抗阻力量訓練對抗疲勞累積
激流回旋單次訓練中,運動員需重復數十次高強度劃槳,力量水平決定了技術動作的質量與穩定性。鑒于實際場地訓練的有效時長較短,可設置循環抗阻訓練作為替代練習。包含劃槳器、戰繩、跳箱、負重轉體的四站式循環訓練,每站進行45s極限負荷后立即切換至下一站,組間休息時間壓縮至 30s[13] 。這種持續加壓模式能同步提升肌肉耐乳酸能力與心肺功能,使運動員在比賽后半程仍能保持劃槳力度的一致性。其關鍵在于通過血乳酸監測控制訓練強度,將訓練后血乳酸值維持在 12~14mmol/L 的理想區間。
3.3圍繞動態環境適應能力展開技術訓練
皮劃艇激流回旋項目的技術訓練需圍繞動態環境適應能力展開,通過分層遞進的訓練設計,助力運動員在不可預測的激流中實現技術動作的精準選擇與穩定執行。訓練方案應融合環境感知強化、技術決策優化和動作控制提升三大維度,形成從理論認知到實戰應用的完整閉環[14]。
訓練宜聚焦于水流感知能力的系統性培養。其一,運動員通過理論學習和視頻分析,掌握不同水流形態的動力學特征,理解漩渦、回流、湍流等復雜流態的相互作用規律。在此基礎上,讓運動員在虛擬環境中反復觀察和推演水門布局與水流走向的關聯性,逐步建立快速識別關鍵流態特征的能力。其二,為強化身體對水流的直覺感知,訓練中應著重強調運動員在視覺受限時依靠觸覺和平衡覺判斷水流變化,從而提升多維感知的協同效率。其三,可幫助運動員細化單槳動作的落點控制、發力節奏與水流交互角度。針對賽道中常見的連續水門組合和突發流態,幫助運動員在動態環境中快速驗證動作技術選擇的合理性。其四,在臨場執行環節,應注重動作控制的精確性與抗干擾能力,可設計非對稱負荷訓練,在晃動平臺上進行單側劃槳練習,強化核心肌群在失衡狀態下的穩定控制能力[15]。為模擬比賽中的突發狀況,訓練中可隨機插入人工制造的異常水流或臨時調整水門方位,要求運動員在極短時間內切換應急技術,逐步形成應對意外情境的肌肉記憶。
總體而言,訓練周期宜采用分階段融合的設計邏輯。準備階段以夯實基礎能力為主,通過高頻次分解訓練固化標準技術模式;競賽階段則轉向全要素集成訓練,采用模塊化賽道設計,每日更新挑戰方案。在整個過程中,教練所控制的訓練負荷應始終與運動員的實時狀態相匹配,確保技術提升與身體適應同步推進。
4結語
綜上所述,皮劃艇激流回旋作為典型的環境交互型競速項目,其競技表現由激流環境中的劃行效率與路線精準度雙重因素共同決定。該項目的多輪次優勝晉級賽制,對運動員的體能、動作技術能力以及臨機應變能力提出了系統性要求。該文提出的皮劃艇激流回旋項目訓練模式,旨在解決上述問題,為復雜環境下的激流回旋項目提供科學化的訓練體系。
參考文獻
[1]高平.湖北省皮劃艇激流回旋項目發展現狀與對策研究[C]//湖北省體育科學學會.第一屆湖北省體育科學大會論文集(第一冊).武漢體育學院.2023:80-81.
[2]張援,劉晴,王云濤,等.廣東省賽艇皮劃艇和激流回旋優秀青少年運動員骨齡發育和身體形態特征研究[C]//中國體育科學學會.第十三屆全國體育科學廣東省體育科學研究所,2023:75-78.
[3]徐尊華,吳強化.四川省皮劃艇激流回旋高水平隊員冠軍特征研究[C]//中國體育科學學會.第十三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集—書面交流(運動訓練學分會).四川省體育科學研究所(四川反興奮劑中心),2023:9-10.
[4]袁仲慶.賽前高-平原訓練對云南省女子皮劃艇運動員專項體能變化的影響研究[D].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23.
[5]孫波,喻世華,胡亞哲,等.皮劃艇激流回旋項目運動損傷及康復保障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一以福建省皮劃艇激流回旋隊為例[J].福建體育科技,2022,41(4):62-65,74.
[6]楊潤.優秀激流回旋運動員賽前體能訓練負荷安排實證研究[D].武漢:武漢體育學院,2022.
[7]劉小輝.皮劃艇激流回旋項目運動員體成分特征分析[J].發明與創新(職業教育),2021(5):174-175.
[8]高平,段興亮,周梅,等.我國優秀皮劃艇激流回旋運動員體能診斷與訓練對策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21,55(1):95-100.
[9]李晨.我國皮劃艇激流回旋運動員培養現狀與對策研究[D].武漢:武漢體育學院,2019.
[10]高平,胡亦海,吳瑛,等.皮劃艇激流回旋全程訓練負荷強度實證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18,54(2):87-90.
[11]劉慧.北京女子皮劃艇隊靜水運動員備戰第十四屆全運會賽前訓練特征研究[D].南充:西華師范大學,2023.
[12]郝正東.基于可穿戴計算的皮劃艇技術動作識別與評價[D].大連:大連理工大學,2021.
[13]陳澤.影響皮劃艇激流回旋水平的因素及其對策[J].當代體育科技,2020,10(10):233-234.
[14]吳迎,尚畫雨.優秀皮劃艇激流回旋運動員不同高強度間歇模式下無氧耐力訓練的實證研究[C]//中國生理學會運動生理學專業委員會,北京體育大學.2018年中國生理學會運動生理學專業委員會會議暨“科技創新與運動生理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體育大學;成都體育學院運動醫學與健康學院,2018:32-33.
[15]許志娟,黃子健,易英達,等.皮劃艇激流回旋控艇技術視頻分析及智能化系統設計[J].湖北體育科技,2018,37(2):161-16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