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探討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人際交往觀融入團體沙盤游戲干預方案,對大學生群體人際交往能力的影響。被試被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接受團體沙盤游戲干預,對照組則不采取干預措施。研究結果表明,隨著干預的推進,沙盤作品從相對比較混亂的主題漸漸呈現“趨中”和“整合”現象,團體沙盤游戲干預能夠顯著提高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
問題提出
研究背景:大學生的人際關系需求一直在眾多需求中居于榜首,良好的人際關系是大學生分享情緒、獲得樂趣、建立人際關系的重要途徑。然而,目前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尚需加強,國內有研究發現,某高校 50% 以上的大學生存在人際交往問題。與此同時,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對學生實際能力的提升。尋求一種能夠有效提升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新方法,成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亟待解決的問題。
沙盤游戲療法是一種能讓個體在互動過程中獲得啟發與力量的心理治療方式,已進入中國30余年,目前已經成為一種常用的受認可程度較高的國際通用心理干預技術。許多研究表明沙盤游戲法對提高個體的自我認識和促進人際關系的和諧具有顯著的效果。沙盤游戲蘊含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親仁善鄰”“和合共”“講信”“禮尚往來”等人際交往觀。基于此,本文以沙盤游戲治療法為干預方式,探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積極人際交往思想對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影響。
研究意義。沙盤游戲治療讓學生在安全、放松的環境下表達真實自我,在與團隊成員互相分享的過程中釋放不良情緒,學習如何與他人建立有效溝通、解決沖突和加強合作,進而對自我及人際關系的認知更清晰。同時,通過沙盤游戲治療這種具有趣味性的育人方式,引導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中優秀的人際交往觀念進行深人思考與理解,幫助學生達到自我人格的完善,更從容面對現實人際問題,并在傳統文化理念的價值觀下不斷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質,堅定文化自信。
研究方法
研究對象。在湖南某大學公開招募被試,訪談后確定入組被試。入組標準為存在人際交往困擾并想得到改善的學生。被試需簽署保密協議并保證中途不能無故退出,最后確定被試人數為18人,其中實驗組人數為9人(男生4人,女生5人),實驗組被試的平均年齡 19.56±0.88 歲。對照組被試人數為9人(男生4人,女生5人),對照組被試的平均年齡 19.44±0.88 歲。實驗組被試分為2女2男、3女2男兩個小組,其在量表得分上均不存在顯著差異。
研究工具:問卷。本文選取鄭日昌老師編制的《人際關系綜合診斷量表》作為測量工具,該量表包含著4個維度,每個維度有7題。《人際關系綜合診斷量表》的Cronbacha系數為0.80,評分信度為0.78,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86,具有較好的內部一致性和結構效度。
團體沙盤治療室一間,工具包括1個團體沙盤沙箱(規格: 72*101*7cm ),內側底面與邊框為海藍色,沙子為潔凈的黃色海灘沙,4個沙具架,按照類別共擺放約1600多個沙具供被試挑選。
團體沙盤游戲過程及內容記錄表,用來記錄沙盤作品創作過程及成員對作品的解釋。
干預方案:團體沙盤游戲干預共有6次。
第一次沒有主題,主要目的是通過沙盤的媒介互相認識,彼此熟悉,建立小組。
第二次的主題是自我發現,融合了傳統文化中“自省”的文化沉淀,在人際交往中內省有助于大學生認識自己的不足和缺陷。
第三次的主題是人際吸引,干預過程中加入了傳統文化中“忠信”之禮的教育,待人謙卑有禮,交友講求忠信,才能獲得真摯的友情。
第四次的主題是人際沖突,干預過程融合傳統文化中人際交往的“和合”思想,強調人際關系“以和為美”。
第五次干預的是人際偏差,傳統文化中“忠恕”是儒家處理人際關系的基本原則之一,這要求用自己的內心去感受、度量,理解他人的同時嚴格要求自己,遵守道德行為準則。
第六次沒有主題,主要由成員進行分享,領導者總結鞏固在團體沙盤干預中獲得的成長,以及指導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如何更好地建立人際關系。
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人際交往觀有助于大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在學校生活中指導大學生如何更好地處理人際沖突、提升溝通技巧。
團體沙盤干預內容與分析
第一次主題沙盤:在自我發現中一注重內省。在沙盤之前,成員圍繞人際關系中的“我”進行討論分享,隨后開始團體沙盤創作,圖1為實驗組1和實驗組2的沙盤。通過沙盤可以看到,兩組被試選擇較為雜亂,沙具之間關聯性較弱,各部分處于分裂狀態,沙具分布不均。分享環節,每個團隊成員并未過多地關注周圍環境和其他人的想法。

第二次主題沙盤:人際吸引中一忠信之禮。在沙盤之前,帶領團隊成員對人際吸引進行分享:什么樣的人會在人際關系中受歡迎、有哪些小技巧可以幫助人際交往等。圖2為實驗組1和實驗組2的沙盤。在沙盤中,各成員之間開始有了聯系,每個沙具之間也不再是單獨的個體。最后在討論環節引入對傳統文化中“忠信之禮”的探討,彼此之間開始產生安全感。
第三次主題沙盤:人際沖突中一和合思想。在沙盤之前,帶領者引導團隊成員對現實生活中的人際沖突事件進行分享,并讓成員彼此之間互相交流解決沖突的方式。圖3為實驗組1和實驗組2的沙盤。此次沙盤開始出現了更多的元素,加入生命力。成員彼此之間開始共同創造一個完整的故事,開始漸漸呈現“趨中”和“整合”。最后,引入對傳統文化中“和合思想”的探討,如何在摩擦互動中保持平和的心態。

第四次主題沙盤:人際偏差中一忠恕之心。在開始之前分享彼此人際交往偏差的故事,圖4為實驗組1和實驗組2的沙盤。本次沙盤最后共同取名表達了成員之間關系的融合,整個畫面也更加趨向“整合”,出現了大量水、樹木、花草等生命力資源,并漸漸出現了象征“自信”的圓圖形,畫面團結規整。復盤階段,融入傳統文化中的“忠恕之心”進行探討,在潛移默化中加深對人際偏差的理解。
結果
實驗數據結果顯示,實驗組被試在人際關系診斷量表的總分及各個維度上性別差異均不顯著;在表1中可以看到,實驗組的量表得分總分前后測驗有顯著差異( t=5.75 , p=0.00 ),和在交談的行為困擾維度上( 1=5.49 , p=0.00 )、交際的困擾維度上( t=8.10 p=0.00 )、待人接物的困擾維度( 1=2.63 , p=0.03 )前后測得分亦存在顯著性差異,后測得分顯著小于前測,但在異性朋友交往的困擾程度這個維度上沒有顯著差異( 1=1.51 , p=0.17 )。

從表2中可以看出,對照組被試在總分( 1=0.80 p=0.45 )及各個項目維度:交談的行為困擾( 1=-0.80 p=0.45 )、待人接物的困擾( t=-0.43 , p=0.68 )和異性朋友交往困擾( 1=0.00 ,
)的三個維度上前后測得分差異不顯著,在交際方面的困擾程度前后測存在顯著差異( 1=3.16 , p=0.01 )。

討論
融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團體沙盤游戲干預能促進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提升。從結果中可以看出,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團體沙盤游戲干預方案在本次實驗中對實驗組的干預效果較好,但在異性朋友交往的困擾程度這個維度上沒有發生顯著變化,這可能與本次團體沙盤游戲沒有針對異性交往進行干預有關。在本文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團體沙盤干預方案從實踐上進一步擴展了團體沙盤游戲效果的應用范圍,進一步驗證了團體沙盤游戲在大學生群體中的功能和價值。
團體沙盤治療的形式為大學生人際交往提供示范的空間。通過分析實驗組的團體沙盤游戲作品,我們可以看到,在第一次沙盤作品中,成員選擇較為雜亂,沙具之間關聯性較弱,到最后一次作品中,可以看到成員之間關系的融合,整個畫面也更加趨向“整合”,成員在無意識中習得了人際交往的技巧和能力。
團體沙盤游戲治療與中華傳統文化結合的必要性與展望。瑞士著名兒童心理分析專家卡爾夫,1980年在《沙盤游戲治療:心靈的治療途徑》一書中闡述了新儒學的綜合性哲學思想,沙盤游戲治療法經過中西文化的結合,尤其是沙盤療法中蘊含的中國哲學和中國智慧,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發揮重要作用。
本文為2023年度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項目一輔導員骨干研究項目《中華傳統文化中積極心理學思想融入高校育人的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3C91);湖南省教育廳青年項目:累積生態風險對流動兒童心理健康的影響機制及干預研究(項目編號:22B0929)。作者單位:湖南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