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教育改革進程的深入,新的教學方式在不斷地探索,現在“項目式教學法”已成為教育領域的一個熱門話題。項目式教學法是基于學科課程標準,以項目為載體,運用小組合作等方法結合多學科的知識來解決真實情景中的問題,以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為目標并對項目成果進行展示評價的教學方法。本文以六年級學生為實踐對象,開展項目教學設計《剪紙中的古老技藝》,實踐的目的是運用項目式教學法,倡導學生們在真實情景中思考并解決問題,提升學生們的合作、探究與跨學科知識學習的能力,進而提升美術學科核心素養。
隨著教育改革進程的推進,小學美術教育越發注重對學生審美情趣、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教學內容也比以往更加深人。然而當前小學美術教育依然存在課時量少、教學意識滯后、教學形式單一等問題,以往傳統的教學模式忽視了學生多元化的需求,導致小學美術課堂簡單、乏味,缺乏對學生深度思想和創新意識的引導與培養。項目教學法是一種將多學科知識融合在一起的學習方式,它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強調學生們的合作、探究與真實情景中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是一種“真實的學習”。以項目活動的形式將課堂活動與現實生活相融合,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美術知識,增強學生對藝術創作的認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綜合運用多種學科知識的能力。
項目式教學法的含義與優勢
項目式教學的含義眾說紛紜,錢初熹認為:“項目式教學是立足于學科知識,在真實情景中探究解決各種問題,以合作學習和自主建構核心的課堂教學模式”。美國巴克教育研究則認為是掌握知識技能、探究真實問題和設計作品等幾個關鍵點。胡紅杏認為:“項目式學習是基于課程標準,以小組合作方式對真實問題進行探究,以獲得學科知識的核心觀念和原理,提升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教學活動。”
上述學者的定義雖有不同,但都強調共同協作,以項目為載體,跨學科融合,在真實情景中解決實際問題。筆者認為項目式教學法是基于學科課程標準,以項目為載體,運用小組合作等方法結合多學科的知識解決真實情景中的問題,以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為目標并對項目成果進行展示評價的教學方法。
項目式教學法優勢。傳統教學方法的教學情景通常會是教師播放視頻或者圖片進行導人課題,沒有真正調動起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興趣,是一種機械的被動的學習。項目式教學則是提出驅動問題,如以剪紙項目進行項目式教學可以提問:“探究傳統民間剪紙藝術在今天如何去傳承和保護?工業化給傳統手工技藝帶來了哪些困境?”驅動問題去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項自式教學的教學范圍從只在教室轉向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學習,教學時間也從原本的一至二節課時轉為持續一個星期以上。這樣不僅時間更加充裕,還能夠持續不斷地獲取知識。在形式上,最終的成果由學生獨立完成轉向小組合作完成,由教師主導課程轉為學生主導、教師輔助,充分貫徹了課程標準中的合作學習和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
項目性教學法的可行性分析
小學美術“設計·應用”課型主要是運用一些物質材料和媒介,圍繞一定的目的和用途進行設計與制作,培養設計意識和實踐能力,這與項目式教學的理念有很多相似之處。比如項自式教學提倡在真實情景中解決實際問題,小學美術設計應用課型是要求用自己的創意去創造一些能裝飾生活的東西,在這個目的上是一致的。其他方面,小學美術“設計·應用”課型以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為目標,項目式教學法比傳統教學方法更能實現這一點,因為項目式教學法是長期的、開放的,不局限于教室也不限于傳統課堂短短的40多分鐘,能有更充足的時間、優越的條件去完成個人作品,進行項目成果展示。
剪紙項目教學的方案設計
項目教學在小學美術“設計·應用”課型教學中的實踐案例。
確定項目主題。在項目主題的選擇上要以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為目標,以學生興趣為主,教師要深入研究和分析課程標準,準確把握教材內容,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深入挖掘民族文化的內涵,以弘揚民族精神為已任。
通過調查發現傳統的民間剪紙藝術能夠引起學生們的興趣,剪紙藝術屬于小學美術“設計·應用”課型的教學內容之一,并且民間剪紙藝術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與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相互交融。但受工業化的影響,我國的民間非物質文化逐漸衰退,在小學教育中開展民間剪紙藝術教學,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還使學生對中華文明有更為深刻的認知,更有利于民間美術的傳承。確定以剪紙項目案例來探討項目式教學法在小學美術“設計·應用”課型的開展策略研究。
項目教學課前準備:了解學生狀況。六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審美能力和想象創作能力,對美有著自己獨特的感受和表達傾向。開展剪紙項目,有利于將這一階段學生的思維導入現實,與身邊的事物緊密聯系,讓學習者感受到美就在我們身邊、美就在生活之中。同時這一階段的學生面臨著一定的升學壓力,在具體任務分配中要注意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
分析教材。該項目依托于教材人美版小學美術六年級課本《剪紙中的古老記憶》,引導學生傳承和保護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民間剪紙藝術,從美術的角度欣賞中國傳統民間藝術之美。同時開展剪紙手工課還能夠開闊學生的視野,提升學生們的動手實踐和合作探究能力。
明確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目標:學生了解傳統民間剪紙藝術的相關知識以及傳承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原因是提升其圖像識別和審美判斷能力;能夠運用所學知識創作出具有形式美感的剪紙圖案提升其美術表現能力;在項目式教學的過程中,學生需要理論結合實際,提高其動手實踐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進而提升創意實踐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學生通過現代媒介手段,收集整理傳統民間剪紙藝術相關信息,并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如計算機、圖像處理軟件等,精心創作出具有時代氣息、民族特色、富有創新意識的圖案,從而提升其美術表現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項目式教學,認識到傳承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體會剪紙藝術和中國傳統文化之美,以提升文化理解能力。
跨學科目標:在語文方面能夠通過多種渠道查閱信息,并能提煉所需內容提高學生的信息收集和處理能力,閱讀上能夠抓住重點,總結概括;在網絡信息技術方面能夠利用網絡平臺收集信息,制作剪紙圖案等。項目教學過程如表1所示。
案例結果分析。通過項目實踐,將真實情景中的現實問題融入美術學科教學,讓學生從生活中獲取靈感,運用想象力來表達他們對社會和自然的感受,設計驅動問題,以便更有效地幫助學生理解和表達他們的想法,在真實情境中解決實際問題,還能夠提高學生與老師的滿足感和成就感,讓課堂變得更加輕松有趣。為了符合國家“雙減”政策,特意采用口頭詢問方式減緩煩瑣的表格填寫,并采取小組作業共同完成方式,減輕學生的作業量和作業時長。通過將真實情景中的現實問題融人美術學科教學,讓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藝術創作方法,激發他們對藝術創作的興趣,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美術素養。

當今時代,學生僅僅掌握書本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與傳統教學方法相比,項目式教學能更好地使學生掌握創新、實踐、合作探究以及跨學科的知識能力,從而培養出具有綜合素質的高水平人才。本文通過調查研究發現在小學美術“設計·應用”課型中開展項目式教學法的教學實踐,能夠調動學生的興趣,類似剪紙藝術這種學生們熟悉的項目能夠更好地提升學生學習效果和教師教學效果。在本次教學中,不再局限于單一的學科知識,而是跨學科知識相結合學習,學生也不是被動地聽老師去講,而是主動探究式學習,進而提升美術素養、動手實踐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也提高了學生們的社會參與意識。不難發現,項目式教學法適應新時代學生們的發展需求,如何更好地去將項目式教學與實際的教育教學相結合從而開展常態化教學,是一個值得探究的問題。
(作者單位:貴州師范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