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33.95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8918(2025)21-0152-04
教育部在《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中明確提出了“‘五育'融合”的概念。“五育”相輔相成,旨在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有創新精神與社會責任感的時代新人。在初中音樂教育中,積極踐行“‘五育'融合”理念,對推動學生全方位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文章通過闡述“五育”融合的內涵,分析初中音樂教育在“五育”融合中的獨特價值,結合實際教學案例,提出了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育有機融入初中音樂課堂及課外實踐的具體策略。
一、“五育”融合在初中音樂教學中的重要性
在現代教育倡導學生全面發展背景下,初中音樂教學融合“五育”元素利于學生健康人格塑造與多方面協同發展。音樂作品蘊含豐富的思想情感與人文精神,如愛國歌曲《義勇軍進行曲》能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使學生在激昂旋律中感受先輩們的抗爭精神,讓學生銘記歷史、擔當責任。音樂實踐活動如樂器制作、舞臺布置等,讓學生動手操作,體會勞動艱辛與收獲喜悅,明白藝術呈現背后需付出汗水。在音樂創作中,學生需發揮想象力與創造力,將個人情感轉化為音符旋律,這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審美情趣,也促進了智育的發展。例如,在學習民族音樂時,教師引導學生嘗試改編傳統曲目,融入現代元素,使古老旋律煥發新生。這一過程不僅讓學生深刻體會到民族音樂的魅力,還鍛煉了他們的創新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
二、基于“五育”融合的初中音樂教育實踐要點
基于“五育”融合的初中音樂教育實踐,旨在通過課堂教學、課外活動、家校共育和評價體系等多方面的努力,推動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通過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多元育人元素,融合知識講授與律動設計,強化審美賞析與情感體驗,為學生搭建一個豐富多彩的音樂學習平臺。同時,通過組建特色社團、舉辦音樂文化節和開展音樂研學等活動,進一步拓寬學生的音樂視野和實踐經驗。家校共育的推進,更是為學生營造了一個溫馨、和諧、充滿愛的成長環境。
(一)課堂教學:挖掘教材中多元育人元素
1.以教材曲目為基,滲透德育
教師選取教材中的經典曲目,深人剖析背后故事。如在教授《保衛黃河》時,先介紹抗日戰爭背景,講述黃河在民族精神象征意義,播放合唱視頻,引導學生體會歌曲中磅礴氣勢與必勝信念,激發學生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對守護和平決心,組織學生分組討論歌曲情感表達,深化德育效果。
2.融合知識講授,促進智育
講解音樂知識時關聯其他學科。如學習音符時值,類比數學分數概念,讓學生理解不同音符比例關系;介紹西方音樂史巴洛克時期,聯系歷史時代特征,講述當時社會、文化對音樂風格影響,培養學生跨學科思維,拓寬其知識視野。
3.設計律動環節,呼應體育
在課堂中安排節奏律動游戲,如“節奏傳球”,學生按音樂節奏傳遞小球,失誤者表演簡單律動動作,增強學生節奏感同時鍛煉其反應能力;教授民間舞蹈音樂時,帶領學生學舞步,比如,藏族踢踏舞,感受身體律動與音樂配合,強化身體協調性。
4.強化審美賞析,深化美育
利用多媒體展示不同版本同一樂曲演奏,如小提琴協奏曲《梁祝》,對比俞麗拿、西崎崇子等版本,從音色、情感處理、演奏技巧等角度引導學生賞析,引導學生感知多樣審美表達;開展“音樂繪畫”活動,引導學生聽音樂即興創作繪畫,將聽覺美轉化為視覺美,提升審美創造力。
(二)課外活動:搭建“五育\"融合實踐平臺
1.組建特色社團,全面育人
成立合唱社團,從選曲、排練到演出,培養學生團隊協作、聲部配合能力(德育);學習復雜合唱曲目提升音樂素養(智育、美育);定期排練增強體能(體育);參與社團道具制作、服裝整理等勞動(勞育)。民族器樂社團通過自制簡易樂器、維修樂器等融人勞育,多方面鍛煉學生能力。
2.舉辦音樂文化節,多元融合
音樂文化節涵蓋多種活動:歌唱比賽激發競爭意識、展現歌喉(德育、美育);音樂知識競賽考查樂理、音樂史知識儲備(智育);音樂創意市集鼓勵學生制作原創音樂周邊、設計音樂海報等手工藝品售賣,鍛煉動手與商業頭腦(勞育、美育);還有校園集體舞大賽,展現青春活力、提升身體素質(體育、美育)。
3.開展音樂研學,拓寬視野
組織學生參觀本地音樂廳、博物館音樂展區、民間音樂工作室等。在音樂廳后臺了解演出籌備過程,體會組織者背后艱辛;博物館研學探尋音樂文物背后的歷史文化,增長知識;民間音樂工作室與藝人交流,學習非遺音樂技藝,傳承文化的同時實現“五育”全方位浸潤。
(三)家校共育:營造“五育”融合成長環境
一方面,家長課堂中引入音樂元素。邀請音樂教育專家或專業人士為家長開展講座,如“家庭音樂教育助力少年成長”,讓家長認識到音樂能夠陶冶情操、提升審美,并深刻體會到音樂在促進智力開發、情感表達和社交能力等方面的獨特價值。講座中,專家們指導家長如何在家與孩子共賞音樂、玩音樂游戲,比如,通過簡單的節奏練習和旋律模仿,增強孩子的協調性和記憶力;通過親子合唱增進親子關系,還能在共同演繹中傳遞美好情感,實現德育與美育的雙重滋養。另一方面,開展家庭音樂實踐活動。為了將音樂融入日常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可以精心設計系列家庭音樂實踐活動。比如,布置一項特別的家庭作業——成為小小音樂探險家,去收集家鄉的傳統音樂資料,如民謠、戲曲或民間樂器演奏等。學生們在與家長的共同探索中,不僅加深了對家鄉文化的了解和認同,還促進了家庭成員間的溝通與協作,實現德育與智育的有機融合。
(四)評價體系:構建“五育”融合評價機制
為了確保“五育”融合在初中音樂教育中的有效實施,還應構建一套全面、科學的評價機制。該機制不僅關注學生在音樂知識與技能方面的成長,還重視其在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育等方面的綜合發展。一是設定多維度評價內容。音樂知識與技能:通過演唱、演奏、創作等實踐活動,評價學生的音樂表現力和創造力。德育表現:觀察學生在團隊合作、社會責任感、愛國情懷等方面的表現,以及其在音樂活動中的品德修養。智育發展:評估學生在音樂學習中跨學科思維的培養,如音樂與數學、歷史等學科的融合理解。體育素質:
通過音樂律動、舞蹈等活動,評價學生的身體協調性、反應能力和體質健康情況。美育提升:關注學生審美鑒賞和創造能力的成長,如音樂繪畫、音樂創作等活動的成果。勞育實踐:評價學生在音樂制作、樂器維修等勞動實踐中的動手能力和責任感。二是應用多元化評價方式。過程性評價:記錄學生在音樂學習過程中的點滴進步,如課堂參與度、作業完成情況等。表現性評價:通過音樂比賽、音樂會、音樂節等活動,展示學生的音樂才華。同伴評價:鼓勵學生之間互相評價,增進彼此了解,培養團隊合作和批判性思維。
三、“五育”融合視角下的初中音樂教學策略
“五育\"融合視角下的初中音樂教學不僅要求音樂教師具備深厚的專業素養,更要有寬廣的教育視野和創新的教學思維。通過改變教學思維、深入研究教材、創新教學設計、強化實踐體驗、利用信息技術等方式,可以構建一個更加立體、全面、富有活力的音樂教學體系,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在這樣的教學中,音樂不僅是一門藝術學科,更是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有力載體。
(一)改變教學思維,更新教學理念
“五育\"融合應該把“五育”貫穿到教學的每個環節當中。音樂教學要對學生進行音樂感知、實踐價值的培養,要求音樂教師通過以樂潤德、以樂促勞等途徑,提高音樂學科的育人效能。在實際操作中,音樂教師應轉變教學理念,注重音樂與生活的聯系,將音樂融入學生的日常體驗之中。例如,在教授古典音樂作品時,不僅可以講解作品的創作背景和音樂理論,還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其中蘊含的人文精神和道德觀念,以此培養學生的品德。同時,結合體育活動的節奏感和團隊協作,音樂可以成為調節氣氛、增強凝聚力的有效手段,讓學生在運動中感受到音樂的魅力,實現以樂娛體的目標。
(二)深度探究教材,整合教學目標
在課堂中切實推進智育提升工作、重視勞動教育,深入研究教材是關鍵。在音樂教學時,教師以歌曲所創設的場景為依托開展教學活動,能夠引領學生深切感悟音樂的獨特韻味。當引導學生品味高亢激昂的旋律之際,可以順勢對音樂課程自身的特質予以歸納總結。例如,在指導學生練習基礎音樂技能的過程中,巧妙地將道德教育等多元內容滲透其中,如春雨潤物般滋養學生的心田。以合唱曲《如愿》為例,學生在放聲高歌的過程中,會不自覺地深人思索歌曲蘊含的深意,在旋律與歌詞的交織中,實現音樂素養與思想境界的雙重提升,這也充分彰顯了音樂課堂在融合多元教育目標方面的獨特價值與無限潛力。為了將勞動教育融人音樂課堂,教師還可以設計一些實踐活動,如組織學生自制簡易樂器,如竹笛、打擊樂器等,讓學生親身體驗從構思設計到動手制作的全過程。這樣的活動不僅讓學生了解到樂器的構造原理,還能在實踐中培養他們的動手能力和創新思維。
(三)創新教學設計,強化音樂審美
要使學生在音樂課堂上體會到美,教師就要進行各種形式美的實踐。教師要與現實生活相結合創設課堂情境,例如,通過組織學生參與音樂劇的排練,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此外,教師還可以將音樂與數學、歷史、地理等其他學科相結合,設計跨學科的音樂課程,使學生在學習音樂的同時,也能獲取其他領域的知識。這種融合式的教學設計不僅豐富了音樂教育的內涵,也讓學生的學習體驗更加立體和多元。為了更有效地提升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教師還可以引入現代科技手段,如利用多媒體教學軟件、虛擬現實技術等,為學生打造沉浸式音樂體驗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生可以更加直觀地感受到音樂的魅力,從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賞音樂作品。音樂教育當著力于學生音樂鑒賞力的塑造,借由播撒多元風格與時期音樂作品的種子,引領學生步入聆聽、剖析與評判音樂的藝術花園。在鑒賞過程中,使學生可以了解音樂的歷史背景、文化內涵和創作技巧,從而提升自己的審美品位和音樂素養。
(四)強化實踐體驗,促進全面發展
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才能發揮出最大的教育價值。在初中音樂教學中,強化學生的實踐體驗是推進“五育”融合的重要途徑。教師要組織豐富多樣的音樂實踐活動,如合唱團、樂隊演奏、音樂創作比賽、音樂劇表演等,讓學生不僅在實踐中深化對音樂知識的理解,還在實踐中鍛煉團隊協作能力、創新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在籌備一場音樂劇的過程中,學生需要分工合作,從劇本創作、角色分配、音樂編排到舞臺布置、服裝道具準備,每一個環節都離不開團隊成員的共同努力。這一過程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藝術審美能力,還通過實際操作提升了他們的動手能力和組織協調能力,同時也融人了勞動教育的元素,讓學生在辛勤付出中體驗勞動的艱辛與成就。此外,音樂劇的主題往往蘊含深刻的道德寓意或社會價值觀,這又在無形中加強了德育的滲透。在音樂劇的排練與演出中,學生們面對的挑戰不僅僅是技藝上的磨煉,更是心靈與情感的洗禮。他們需要深入理解劇本,揣摩角色心理,通過歌聲與表演傳達情感,這一過程極大地促進了學生情感智力的發展,使他們在同理心、情感表達與理解方面獲得長足的進步。
(五)利用信息技術,豐富教育資源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多媒體教學、網絡教學資源已成為現代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初中音樂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豐富教學資源,豐富教學內容,使“五育”融合的教學策略得以更加生動、高效地實施。通過引入數字化音樂制作軟件、在線音樂教育平臺等,讓學生在虛擬環境中嘗試音樂創作、編曲,這不僅能激發他們對音樂的興趣和熱情,還能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和數字技術應用能力,體現了智育與美育的結合。同時,利用網絡平臺觀看國內外經典音樂會、音樂講座,可以拓寬學生的藝術視野,提升他們的音樂審美鑒賞能力。結合歷史背景講解音樂作品還能讓學生在欣賞音樂的同時,學習到相關的歷史知識,實現跨學科的學習。此外,信息技術的運用還為初中音樂教學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互動性和個性化。例如,通過智能教學系統,教師可以根據每位學生的興趣、能力和學習進度,為學生定制專屬的音樂學習計劃,推送個性化的學習資源和練習題,從而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
四、結論
基于“五育”融合視角的初中音樂教育實踐不僅有利于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和審美能力,還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健康人格和綜合素質。通過改變教學思維、深人研究教材、創新教學設計等策略,教師可以有效地將“五育”融合理念融入初中音樂教學中,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在未來的教學中,應該繼續深化對“五育”融合理念的認識和理解,不斷探索教學方法,為學生提供更加多元、有趣的音樂學習體驗,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楊慧玲.初中音樂跨學科教學實踐研究[D].聊城:聊城大學,2023
[2]陳怡.“五育”融合視角下的初中音樂教學[J].新課程,2023(11):7-9.
[3]伍德英.五育并舉,優化課堂—核心素養下初中音樂教學的優化融合策略研究[J].考試周刊,2023(9) :149-153.
[4]洪瑾宜.五育融合視角下的初中音樂教育[J].福建教育,2022(46):11-13.
[5]李思頤.“課程思政”理念下勞動教育融入學校音樂教育的實踐探究[D].南寧:廣西藝術學院,2022.
[6]張藝凡.跨學科融合在初中音樂教學中的策略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21.
[7]潘紫娟.五育融合教育理念下的幼兒園音樂游戲的實踐研究[J].炫動漫,2024(5):63-65.
[8]黃筱娜.跨學科融合視角下初中音樂與歷史教育的融合策略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引文版)教育科學,2024(9):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