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玩意兒也有人買?”當發現自己的訂婚實況照片(Live圖)在電商平臺公開售賣時,小敏的第一反應是錯愕。
不久前,她在社交媒體刷到揭露電商平臺販賣素人Live圖的帖子,點開鏈接發現主角竟是自己。“簡直是細思恐極。”小敏回憶說。
小敏并非唯一的受害者。近期,一種售賣素人照片的新“生意”在網絡悄然滋生。無論是精致的“漂亮飯”、熱鬧的婚禮現場,還是病床記錄、遛狗日常,甚至你正準備啃的泡椒雞爪特寫,都可能正被打包賣給陌生人。
這些被公開售賣的照片動輒數千張,價格卻低廉得驚人。只要一分錢就可解鎖3000張日常生活Live圖,4元可帶走“高端”應酬局實錄,5元不到便能“買斷”他人的戀愛記憶……場景之多讓人眼花繚亂,部分商品銷量更是直逼上萬件。
這些照片從何而來?誰在購買?買來又要做啥?帶著重重疑問,本刊記者展開了調查。
“有沒有白菜價的生活照和Live圖,想收!”“‘少爺’‘公主’生活日常買斷”……社交平臺上,求購他人照片的帖子屢見不鮮。部分用戶習以為常,一些網友甚至在帖子下方留言,主動將自己的日常生活打包出售,并承諾“買一張刪一張,買下即專屬”。
相較之下,電商平臺的交易則顯得更為“專業”,可謂“明碼標價、按需出售”。
記者在多個電商平臺輸入“Live圖”關鍵詞后,頁面立刻涌現大量價格各異的商品。商品描述大多打著“蘋果Live實況圖片高清素材”“旅游+生活+美食合集”等標簽。有不少專營此道的店鋪將其包裝為“電子素材”進行兜售。
不同價格區間對應的商品類型也存在明顯差異。幾毛錢的低價位圖包主打“海量日常”,內容多為隨手拍攝的日常風景、美食、名車名包等,涉及旅行、運動、節日等生活瑣碎,通常按千張打包售賣;數元價格區間的商品,則多為特定主題,觀感上更為“精致”,比如倫敦、洛杉磯、東京等特定城市旅游照片,頭等艙公務艙高清實拍,以及約會禮物等,照片數量也相對少一點。
為一探究竟,在某電商平臺,記者以0.01元的價格,買下了一套包含3000張Live圖的文件。賣家宣稱有攝像頭信息,都是女生的照片,包含吃喝玩樂日常。
點開網盤鏈接,一個陌生女性的瑣碎世界徐徐展開:高檔餐廳的精致餐碟、依偎在懷里的可愛布偶貓、和男朋友的滑雪約會、東京櫻花樹下的草莓酒、不經意間露出的奢侈品購物袋……
“這些資源都是哪兒來的,不會有侵權風險吧?”記者詢問。
賣家并未直接回復,只是“貼心”地回了一句:“寶寶,資源不是很清楚,如果擔心的話,這邊給你退款哈!”
隨后,記者轉向另一家二手平臺,以0.99元換來800多張訂婚主題的圖包。在這里,記者看到了50多組來自不同城市的新人訂婚現場高清照。新人的笑容、親友的祝福,甚至婚書上清晰可辨的姓名,都未經任何遮掩。賣家在商品描述中寫道:“可用于攝影宣傳接單,推廣必備。”
個人隱私的泄露遠不止于照片,大量素人視頻同樣在平臺間流通。記者在上述二手平臺花費3.59元購入一套短視頻熱舞素材。文件內是3000份素人女生的跳舞視頻,她們的面部清晰可見,沒有任何打碼處理痕跡。
“這不會侵權嗎?”記者向賣家表露擔憂。
“我再送你一套海外素材,風險小些。”賣家“大方”地說,隨后記者收到了一份包含3000個海外博主的視頻素材。


“這些照片買來到底有什么用?”初次發現這門“生意”的廣大網友,往往會發出這樣的疑問。
最常見的目的,便是為自己的社交賬號進行“精裝修”,打造生活豐富多彩、品味不俗的人設,這也是Live圖備受青睞的關鍵。相較于易被識破的Ins風網圖或過于刻意的專業寫真,標榜“原圖直出”、強調真實氛圍的Live圖,更能偽裝成用戶親手拍攝的生活片段,無縫融入其社交形象。
社交媒體上,不少網友聲稱自己的照片和文案被人“偷”了好幾年,這些克隆賬號的內容查重率高達90%以上。有網友感嘆:“這不只是買Live,更是偷別人的Life。”
其次,則是服務于社交媒體起號運營。旅游博主、美妝達人等新賬號的初期運營,常需大量視頻圖片素材支撐,低價購入的生活圖包便成了快捷選擇。
第三種用途則更具“實用性”:應對日常請假與查崗。例如向公司或學校證明“人在醫院”,一張實況照片,往往能“解燃眉之急”。
“許多人存在誤區,認為不就買個圖發朋友圈或者當個頭像嘛,滿足下虛榮心而已,又沒賺錢,不會出啥問題。”一位律師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說。他提醒,即使這類看似“非商業”的用途,只要涉及他人個人照片,就有可能侵犯照片主體的肖像權、著作權。“侵不侵權,跟商用與否無關,只要是擅自使用他人照片,就會有法律風險,所以千萬別不當回事兒。”
記者深入調查,一個更隱蔽、更危險的風險逐漸暴露——這些被盜取的圖片,可能正被用于“殺豬盤”(指詐騙分子利用網絡交友,誘導受害人投資賭博的電信詐騙方式)的人設打造。
Telegram等海外加密通信軟件,就是這類交易的重要渠道。近期,記者潛入一個成員超千人的Telegram群組,目睹了個人照片被分門別類、按需出售的景象。
群組內,圖片被細致劃分為“亞洲男/女”、“歐美男/女”、“男/女私密”等大類。每套圖都根據人物外貌、場景特征被打上特定標簽,比如“國內、年輕美女、電商、朋友聚會、旅游”“胖子、寶爸、商務、生活場景豐富”等,并賦予每套圖獨立編號。
同時,群內還明確標注每套圖片的適用場景,如“適合虛擬視頻制作”“適用于打造高質量單身人設”“可用于海外精英人設包裝”等。部分套圖甚至直接標注了原主的社交媒體賬號信息,為購買者提供更完整的背景資料。
短短數日,記者看到了大量普通女生的日常自拍、年輕男性的健身照,甚至還有一位網友連續多日買菜做飯的照片……
為了讓人設“活”起來,群內甚至提供“一條龍服務”,不僅售賣圖片,還附贈詳盡的“人設包裝話術資料包”。這些資料包含從“破冰”到“深度情感綁定”的全流程聊天劇本,情節設計精密到“相識第一天如何寒暄”“第三天如何制造情緒波動”“第五天如何誘導投資”“如何拒絕視頻通話”等,每個步驟都事無巨細,堪稱“情感詐騙操作手冊”。
近年來,不少網友稱自己的照片被“殺豬盤”騙子盜用,以打造人設。
這些個人生活影像的大規模泄露,源頭究竟在哪里?
社交平臺上,一些主動出售個人照片的博主會標注“實拍”以示來源。然而,電商平臺上動輒數千張,涵蓋多人物、多場景的庫存,顯然無法依靠個人拍攝產出。
面對記者關于素材來源的提問,大部分商家都諱莫如深。只有一名賣家籠統表示素材“均來自各大公開平臺”。
“這背后可能存在爬蟲技術的濫用。”中國電信研究院戰略發展研究所戰略中心總監孫潔告訴本刊記者,黑灰產團伙會使用自動化爬蟲程序并配合圖像識別技術,抓住用戶在社交媒體、短視頻、博客等隱私設置不足方面的漏洞,批量抓取用戶在這些公開和半公開平臺上分享的照片和視頻。
“還有可能是第三方平臺服務器漏洞被黑客攻擊,導致用戶數據泄露。”她補充。
值得注意的是,未公開的影像也存在泄露風險。小敏就發現自己被售賣的訂婚照中,包含從未公開發布的照片。
對此,孫潔分析認為,這主要涉及兩類漏洞:一類是部分手機惡意軟件以“免費”為名,誘使用戶安裝,騙取用戶相機、相冊等訪問權限后,偷傳用戶照片和視頻至遠程服務器。“尤其要注意偽裝成照片美化工具、視頻處理工具的相關惡意軟件。”她提醒。
另一類則是用戶使用云存儲等功能時,未設雙重認證或使用的是弱密碼,被黑客攻破獲得賬戶訪問權限導致照片信息批量泄露。
面對照片被惡意收集轉賣的風險,孫潔建議,普通用戶可從以下幾方面重點防護:首先是從源頭上防護。避免在社交賬號發布高清正臉照、敏感信息及暴露生活細節的照片;非必要不上傳證件及敏感照片,如確需提交,可添加水印,并將敏感信息打碼處理;謹慎使用需上傳照片的AI換臉、性格測試等程序和網頁。
其次,可使用Google Images、百度識圖等工具進行反向搜索,查看是否被他人盜用;結合自身特征,在電商平臺搜索“Live圖”“朋友圈素材”等關鍵詞,排查可疑商品。
當發現照片或視頻泄露時,用戶應收集證據發起平臺投訴與法律維權,同時盡快更換社交媒體賬號及頭像,更新銀行、支付寶等平臺敏感信息,降低后續風險。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小敏為化名)
責編:楊琳 yanglin@ceweekly.cn
美編:孫珍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