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塊、防曬衣、小風扇成為清涼消費三件套,從南方調來安裝師傅緊急支援東北各地裝空調,全國商場意外迎來親子經濟熱潮……這個夏天,高溫新聞開啟刷屏模式。
經濟學上有個詞叫“一度效應”,意思是氣溫每波動一度,商品銷量和市場活動也會跟著變化。今年夏天,多地高溫強度同期罕見。印象中南方盛夏時節才有的濕熱,今年也到了北方,局部地區連續多日氣溫達40℃以上,悶熱程度堪比江南三伏天。一些曾經的避暑勝地也紛紛加入高溫行列。比如承德今年出現了連續3天高溫天氣,黑龍江的北極村、漠河等地在6月底也出現了35°C以上的高溫天氣。
盡管高溫帶來諸多不便,但隨著科技的進步,伏天消費新業態層出不窮,“高溫經濟”也正“熱”起來。
今年夏天的消費市場上,有些新產品火得出乎意料。
近期,農夫山泉與山姆會員商店聯手推出的“純透食用冰”成為消費熱點。對比一瓶550毫升的農夫山泉飲用水(售價約1元),這款2千克重量售價為22.8元的袋裝冰塊身價可謂翻倍。雖然被戲稱為“冰塊刺客”,但這一單品仍受到追捧。
許多商家都瞄準了冰塊生意。蜜雪冰城、古茗等新茶飲品牌以“1 元冰杯”進行大規模營銷,成為新茶飲賽道的爆款引流單品;瑞幸、奈雪的茶等通過門店制冰機提供即時服務;伊利、蒙牛也跨界推出自營冰塊產品,而 7-11、羅森等便利店多采用代工模式銷售冰杯。
奧緯咨詢與美團閃購聯合發布的行業報告認為,2024—2026年,冰品冰飲在即時零售渠道的增速或達39%,2026年市場規模或突破630億元。
除了傳統冰塊走紅,各類“消暑黑科技”也層出不窮。
市場上,冰涼項圈、冰貼等產品吸引年輕人駐足;電商平臺上,“空調服”通過內置風扇連接充電寶,成為“行走的空調”;便攜小風扇幾乎成為人手標配,地鐵、公交車通勤路上隨處可見。
在福建晉江經營防曬衣面料生意的夏平告訴本刊記者,過去他們的海外訂單占比約四成,以歐美市場為主,但近幾年,隨著國內消費增長拉動,企業已完成訂單結構性調整。
“我們的生產線正滿負荷運轉,專注生產具有防曬功能的面料,涵蓋防曬、涼感、抗菌、速干等多個品類。這些面料被廣泛應用于運動服、戶外服及夏季日常穿搭中。”夏平說。
中關村物聯網產業聯盟副秘書長袁帥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說,高溫經濟的崛起,為多個領域帶來了發展機遇。他舉例介紹,例如清涼經濟領域,防曬產品、便攜式降溫設備等市場需求旺盛;在家電行業,空調、風扇等制冷產品銷量攀升;同時,智能溫控、節能技術也成為研發熱點。此外,農業領域耐高溫作物品種的培育也充分體現高溫經濟帶來的積極影響。
法國留學生Matt近期在北京亮馬河體驗了槳板運動,他特意拍下視頻分享到社交網絡。“這里的槳板、皮劃艇都是中國制造的。”他興奮地對記者贊嘆。
不僅是亮馬河,入夏以來,許多城市的開放水域上,槳板、皮劃艇等水上運動熱度攀升。從火熱賽事到裝備制造,“高溫經濟”正帶動水上運動在各地持續升溫。
據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經濟司發布的《中國戶外運動產業發展報告(2023—2024)》,我國沖浪、槳板項目消費人群超過100萬,整體消費規模超過10億元。
目前,水上裝備已經從運動工具變為社交符號。年輕消費者挑選沖浪板時,顏色和圖案成為比功能更重要的考量因素。很多商家抓住這一趨勢,通過個性化設計和輕量化材質,讓水上裝備完成從“實用工具”到“社交貨幣”的轉變。
此外,冷氣強勁的商場成為不少親子家庭夏日出行的選擇。
很多商場抓住高溫契機,變身“遛娃寶地”,通過場景再造吸引家庭客流。以石家莊東勝廣場為例,即便未進行大規模裝修改造或引入新品牌,僅憑精心打造的兒童游樂區,便讓周末爆滿成為常態。與之配套的奶茶店、餐廳、母嬰用品店、生鮮超市、親子服裝品牌等,也迎來大批客流。
這股趨勢正促使商場加速布局親子消費場景。當前,很多商場都在積極打造新消費場景,親子餐廳、童裝店、母嬰用品展區已成為人氣聚集地;一些高端商場更是在空中花園打造動物主題市集,延長家庭客流停留時長,推動商場從購物中心轉型為“遛娃中心”。
“我們并不是搞幾個滑梯就算親子友好,而是圍繞家庭客群需求,把空間動線、場景體驗、服務體系等進行重新打磨。”北京頤堤港的工作人員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說。
記者走訪發現,不少商場正深化親子體驗,除了在親子課堂中融入文化元素,更著力打通游樂場與餐飲、文創、超市等業態的聯動。這些舉措的本質,是商場以提升家庭消費獲得感為核心,重新梳理人、貨、場之間的關系,其目標并非簡單疊加親子項目或美陳設計,而是讓家長切實感受到“這趟來得值”。
(本文作者系本刊記者)
責編:郭霽瑤 guojiyao@ceweekly.cn
美編:孫珍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