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華優秀傳統音樂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獨特的育人價值,尤其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優質資源和教育載體。在“互聯網+”時代,信息化為傳統音樂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提供了前提,因此,就要充分發揮優秀傳統音樂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推動傳統音樂在新時代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文章立足信息化時代大背景,分析了當前高校中華優秀傳統音樂文化教育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探討了傳統教育模式的局限性,并提出通過打造精湛教師隊伍、構建數字化網絡信息平臺、創新教育模式、構建線上線下聯動機制等措施,將優秀傳統音樂文化有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現教育效果最大化,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
關鍵詞:中華優秀傳統音樂文化;互聯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B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25)07 — 0091 — 04
中華優秀傳統音樂文化是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進程中,經過歷代傳承發展而形成的獨特音樂體系,是對自然界、社會變遷和人生哲理的藝術呈現和音樂化表達,其中蘊含著忠孝、仁義、和諧、家國情懷等傳統核心價值取向。中華優秀傳統音樂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優秀傳統音樂作為道德教育和精神滋養的載體,不僅能夠提升個人道德修養,而且能夠深化廣大學生愛國主義情懷,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隨著“互聯網+”時代到來,傳統音樂文化教育面臨新的發展機遇,如何結合現代信息技術,創新教育方式和手段,將其有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這已成為當前一項重要的研究課題。
一、中華優秀傳統音樂文化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獨特價值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指出:“要深入挖掘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特別是傳統音樂、舞蹈等藝術形式,推動它們在新時代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讓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代煥發出新的生機。”這不僅為中華文化傳承發展提供了理論依據,也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指明了方向。優秀傳統音樂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展示了古人對自然、社會和人類情感的獨特表達,更反映了中華民族在長期歷史發展進程中積淀的哲理智慧和道德觀念,承載了中華民族文明智慧與精神內涵,對高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獨特價值。
(一)優秀傳統音樂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優質資源
優秀傳統音樂文化具有獨特的社會功能和文化使命,能夠通過其獨特的藝術表達方式,將中華文化中的道德倫理、哲學智慧、歷史人物與事件相結合,生動地傳遞國家觀念、愛國情懷、社會責任和個人修養等內容。優秀傳統音樂文化其內涵深邃、形式豐富,它通過音律的變化、旋律的起伏、節奏的表現,將中國古代哲學思想濃縮其中,具有強烈的道德指引作用,如傳統音樂《高山流水》不僅表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也傳遞了君子之交的交友哲理;《梁祝》則通過優美的旋律,傳遞了忠誠品質與堅貞愛情的主題,揭示了自我犧牲與堅守信念的精神。優秀傳統歌曲中的歌詞,通常以詩詞的形式出現,借助詩詞的意境與情感,進一步傳達道德倫理與哲理,形成了音與文相輔相成的藝術效果。通過歌曲的演唱,詩詞的意象與情感得以生動展現,音樂的韻律與歌詞的語言相得益彰,共同實現了對人的思想啟迪與情感教育的作用。這種結合不僅讓人們在欣賞藝術的過程中感受到美的享受,也能在潛移默化中領悟到深刻的人生哲理和道德價值。如《滿江紅》傳達了對國家的摯愛和關切;《十送紅軍》①則弘揚了民族團結和家國情懷;而《孝順的心》則突顯了孝老敬親的傳統美德。承載傳統音樂文化的這些音樂作品是中華傳統美德與精神文化的集中體現,能夠幫助大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提高思想覺悟,培養他們正確的價值觀和社會責任感。高校大學生通過學習和欣賞這些傳統音樂作品,在音樂的感染力和情感共鳴中,更加深刻地理解中華優秀傳統音樂文化蘊含的思想教育價值,不斷提升自我修養,激發責任擔當,進一步增強其對黨和國家的認同與忠誠。
(二)優秀傳統音樂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
高校大學生作為肩負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實現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課題。優秀傳統音樂文化作為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核心部分,具有強大的文化認同力和凝聚力。它承載著民族的歷史與情感,傳遞著中國人民在數千年歷史長河中的智慧與力量,其中蘊含了中國傳統倫理道德、愛國情懷及社會規范等積極因素。優秀傳統音樂文化通過其深厚的文化積淀,成為連接國家、民族和人民之間的精神紐帶,成為對高校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
優秀傳統音樂作品通過深入地文化反映,幫助青年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增強對國家和民族的認同和摯愛。因此,優秀傳統音樂文化不僅僅是一個文化符號,它更是高校大學生培育家國情懷,提升自身修養的重要依托。優秀傳統音樂文化作為一種富有情感表達和藝術感染力的媒介,能夠通過音樂的力量喚起青年學生對黨和國家的深厚情感,幫助高校大學生在多元文化的碰撞與交流中,激發起對祖國、對民族的熱愛與忠誠,不斷增強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不懈奮斗的決心和勇氣。在這一過程中,高校青年學生不僅僅是學習者和參與者,更是優秀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者和實踐者,這使優秀傳統音樂文化教育不僅是理論與實踐結合的重要環節,而且還是高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
二、中華優秀傳統音樂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
隨著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不斷推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不斷取得新成就。中華優秀傳統音樂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瑰寶,為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極為寶貴的教育資源,但在當前教育模式下,尤其是信息化快速發展的“互聯網+”時代,優秀傳統音樂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然存在一些瓶頸。
(一)傳統教育方式制約優秀傳統音樂文化的有效融入
目前,優秀傳統音樂文化教育仍以課堂教學為主,教師過于依賴傳統講授方式,這種傳統講授式的教學方式未能有效激發其學習興趣,難以滿足新時代大學生對于創新教育方式的需求。廣大學生則更傾向于通過互動式、體驗式或情境化教學來學習。因此,高校需要轉變固化的教育思維,探索多元化和互動性強的教學方式和方法,以增強學生的認同感和參與度。
(二)傳統教育模式影響中華優秀傳統音樂文化的深度滲透
傳統教育模式還局限于線下教育,這種模式具有單一性,無法滿足新時代大學生對優秀傳統音樂文化學習需求。學生更希望通過現代信息技術,如移動互聯網平臺、微信、視頻等線上方式,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時間進行學習,而數字化和網絡化學習模式,尤其是結合優秀傳統音樂文化的線上學習,更能契合學生的學習需求。因此,高校應進一步豐富教育模式,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實現優秀傳統音樂文化的廣泛傳播與深度教育,提升教育的覆蓋面和參與度。
(三)傳統教育效果影響優秀傳統音樂文化的影響力
當前的傳統教育方式和模式導致教育效果不盡如人意,尤其是對優秀傳統音樂文化這種情感性、藝術性較強的文化內容,傳統的知識講授方式難以調動學生學習興趣,難以深入其精神內涵;單一的線下教育模式難以整合各種教育資源,難以激發學生的感性認知與情感共鳴。因此,高校應充分運用信息化技術,創新教學手段,通過音樂欣賞、情境模擬、情感表達等教育形式,提高傳統音樂文化教育的吸引力,增強其育人的實效性。
三、“互聯網+”背景下中華優秀傳統音樂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
高校作為黨和國家人才培養的主陣地,肩負著為黨和國家培育時代新人的重要職責。隨著時代迅速發展和社會變革加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一定挑戰,這就要求高校必須緊跟時代步伐,不斷與時俱進,尤其是在“互聯網+”背景下,要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不斷創新教育路徑,將優秀傳統音樂文化有效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進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質量和實效。
(一)構建教師教育團隊,持續打造業務精湛的師資隊伍
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中華優秀傳統音樂文化融入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須依賴現代信息技術與網絡平臺,這就要求高校教師不僅要擁有創新的互聯網思維,還必須掌握必要的技術工具。同時,為了更有效地將優秀傳統音樂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教師應具備深厚的理論素養,能夠精準地將音樂文化價值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因此,在“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應當加大師資隊伍建設力度,培養或引進一批既懂得互聯網技術、具備新媒體運作能力,又能夠深刻理解優秀傳統音樂文化,并將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師團隊,推動優秀傳統音樂文化在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創新轉化與發展應用。
(二)構建網絡信息平臺,持續優化“互聯網+”教育載體
“互聯網+”背景下,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亟需依托現代信息技術優勢,構建功能完善的網絡信息平臺,推動“互聯網+組織建設”、“互聯網+思想引導”和“互聯網+實踐活動”三大模塊的深度融合。這不僅有助于提升教育效果的科學性和實踐性,更為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全新活力與創新動能。
1.“互聯網+組織建設”,實現組織形式和工作方式創新升級
“互聯網+組織建設”就是通過構建虛擬平臺,打破傳統的時空限制,便捷高效地進行教育運作與日常管理。借助這一平臺,高校可根據不同學科和專業的特點,定制化地傳遞具有中華優秀傳統音樂文化底蘊的思想教育內容。如在“音樂與舞蹈學院”,可以結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求,通過經典傳統音樂作品,深度挖掘傳統音樂文化中的道德內涵與思想教育功能,解讀傳統文化的哲學智慧及在音樂藝術中的呈現,幫助青年學生更好地理解社會責任與擔當,提升其對國家、對民族的高度認同感與責任感。
2.“互聯網+思想引導”,提升思想引領的滲透力和吸引力
“互聯網+思想引導”則強調多媒體資源的廣泛利用,通過現代信息手段拓寬思想政治教育傳播途徑,在這一過程中,借助QQ、微信、微博、網絡學校、微課等自媒體平臺,可以有效地在網絡輿論陣地上占據先機,為廣大學生提供一個多元化、互動性強的學習平臺。通過這一平臺,高校不僅可以推送與優秀傳統音樂文化密切相關的思想教育內容,并將其與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愛國主義精神相結合,通過微博、微信等渠道分享優秀傳統音樂作品,強化其對社會和國家的責任意識。此外,借助網絡學校的開放資源,高校可以提供如中華優秀傳統音樂的書法①、詩詞及紀錄片等資源,方便大學生利用碎片化時間進行自主學習,強化其學習的實效性與實踐性。
3.“互聯網+實踐活動”,強化音樂文化教育的內涵與效果
“互聯網+實踐活動”,是在理論學習的基礎上,注重通過具體的實踐活動強化教育的內涵與效果。通過構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實踐教育平臺,不僅能夠拓展高校學生的實踐參與空間,還能夠提高他們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動性。借助這一方式,高校可為廣大學生提供更多情景化、體驗式的活動機會,通過真實的社會實踐,增強他們思想覺悟和愛國情懷。如借助優秀傳統文化學習等平臺,可以讓學生上傳實踐活動資料,進行集體學習與互動交流,從而增強學生之間的凝聚力與責任心。同時,結合中華優秀傳統音樂文化元素,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形式,如組織“音樂與思政”結合的實踐活動,幫助大學生在體驗音樂的過程中深化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和踐行,進一步激發他們的社會責任感與歷史使命感。
(三)構建線上線下聯動機制,實現優秀傳統音樂文化教育的育人功能
在“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已經逐漸依托于互聯網及移動互聯技術,廣泛建設網絡信息平臺,并在多個維度上整合“互聯網+”教育載體,取得了顯著的積極成果。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高校也認識到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特別是傳統音樂文化融入思想教育的必要性。然而,盡管“互聯網+”在當今教育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高校在推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時,仍不能忽視傳統教育模式的作用,應當在尊重傳統教育理念和方式的基礎上,構建一個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立體化教育聯動機制。
線下教育機制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部分,發揮著重要支撐作用。它不僅能夠幫助大學生更深入地理解中華優秀傳統音樂文化核心內涵及其精神精髓,還能在面對面的互動中加強理論學習與思想引導,從而有效提升大學生的文化素養和理論水平。與此同時,線上機制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拓展和提升平臺,具有更加靈活和廣泛的應用空間。通過借助網絡技術,尤其是數字化音樂平臺與多媒體教學資源,可以在更廣泛的范圍內幫助高校大學生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能力,進而提升其音樂素養和道德修養。
通過“互聯網+”平臺,高校可以組織線上音樂會、虛擬音樂課堂、文化沙龍等活動,讓高校大學生在欣賞傳統音樂的同時,感知其中蘊含的思想價值和情感力量。學生可以通過視頻和音頻等形式,與優秀傳統音樂文化零距離接觸,深入學習蘊含其中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內涵。借助數字化平臺,高校能夠突破傳統教育模式中存在的固守性、單一性及效果不佳等問題,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多元化學習需求,同時調動學生學習趣味性和主動性。這種跨越時空的互動式學習方式,使傳統音樂教育更具包容性和適應性,能更好地滿足新時代學生的學習需求,尤其是對互聯網技術高度依賴的年輕一代。
通過線上線下教育機制的有機結合,打破傳統教學空間與時間限制,不僅創新了教育模式,激發大學生學習熱情與實踐能力,還能更好地推動優秀傳統音樂文化與高校大學生思想教育的深度融合,有效地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效果。
(四)構建課上課下相結合教學模式,將傳統音樂教育與學生日常融合
中華優秀傳統音樂文化作為文化自信的重要載體,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具有重要教育意義與實踐價值。在現代高校的教育體系中,構建課上課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探索傳統音樂教育與學生日常學習和生活的深度融合,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關鍵路徑之一。
1.加強課上數字化教學建設
隨著數字化技術的發展,中華優秀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播渠道和表現形式也應與時俱進。高校可以利用數字平臺,建立資源共享系統,將傳統音樂內容與新媒體技術相結合,制作傳統音樂相關的短視頻、微電影等形式,以更吸引學生的方式傳播中華優秀傳統音樂文化。此外,利用社交平臺和移動終端進行互動推廣,可以有效提升學生對傳統音樂的興趣與認同。
2.拓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
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是中華傳統音樂文化的有效傳播平臺,通過音樂廣播站、音樂比賽、音樂劇、情景劇、辯論互動等活動形式,對中華傳統音樂的歷史、背景、創作理念及其藝術特色進行深入了解,激發廣大青年學生參與校園文化活動的熱情,使大學生能夠在課外時間切實感受到傳統音樂文化的魅力,更好地領悟傳統音樂中的思想價值和文化精髓,實現思想教育與藝術感染的雙重效應。
3.融入大學生日常生活之中
高校可以在宿舍區建設數字優秀傳統文化展示墻,通過視頻、音頻、故事、歷史事件等方式進行宣傳,推動“網絡化宿舍”建設,使學生能夠通過網絡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傳統音樂文化。班級活動也可以通過定期組織線上或線下傳統音樂文化主題活動,將其與團體建設和班級管理結合,進一步加強大學生的思想引導。
四、結論
在“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通過互聯網技術能夠有效克服傳統教育模式的局限性,更加系統地將優秀傳統音樂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從而提升高校廣大學生道德修養與思想政治素養。然而,在信息化和碎片化知識快速傳播的時代,高校還要精準把握時機,不斷創新教學策略,在理論與實踐結合中,探索優秀傳統音樂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的最佳路徑,從而更好地推動優秀傳統音樂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參 考 文 獻〕
[1]秋石.以中國精神鑄文藝之魂——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的重要論述 [J].求是,2015(8):21-25.
[2]唐逸恬.新時代紅色音樂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研究[J].大學,2023(12):95-97.
[3]潘映宏.“互聯網+”背景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學生黨員教育路徑探究 [J].智庫時代,2018(29):108-109.
[4]陳先達.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十二講[M].人民出版社,2023:186-192.
[5]洛秦.音樂中的文化與文化中的音樂[M].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21:96-105.
〔責任編輯:楊 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