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2025.16.046
Research on Assistance Strategies for the Employment-Disadvantaged Groups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Situation
XU Liqing
(Yunnan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 )
AbstractThe article aims to explore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roup ofcolege students facing employment difficultiesunder the new situation,the main factors causing diffculties,and the pain and diffcultyof the current assistance mechanism in practice,and propose specific coping strategies.Through in-depth analysis of employment groups facing economic dificulties,psychological barriers,and mismatched abilities,combined with background factors suchaschanges inindustrialstructure,conflicts incareerconcepts,andlack ofsupportsystems,thisarticleaims to construct a scientific and efective assistance system to promote the smooth employment ofcollege students facing employment difficulties.
Keywordsnew situation; college student employment; disadvantaged groups; assistance strategies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普及化進程的加快,大學畢業生人數呈現逐年攀升之勢。2024年,我國普通高校畢業生規模達1179萬人,促使就業市場競爭更為激烈。尤其是在當前經濟增速放緩背景下,社會招聘需求減少,供需矛盾增加,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大。而對于就業困難群體來說,其就業問題呈現出復雜性特征,這類群體則面臨著更為嚴峻的考驗。因此,深入探究高校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的痛難點并采取針對性的幫扶措施,不僅關乎個體的發展與福祉,還是社會穩定與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石。
1新形勢下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的類型
當前,就業市場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和變革,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的結構性特征在新時代浪潮中尤為引人關注。這個群體并非是單一維度的存在,而是由多重復雜因素交織而成的,具體可細分為以下三種類型。
1.1經濟困難群體
經濟困難學生往往來自農村或城市中低收入家庭,其家庭經濟條件受限使他們面臨著更多的求職辛酸和就業障礙。一方面,這類群體在職業培訓、包裝簡歷等方面可能缺乏足夠的經濟支持;另一方面,為緩解家庭經濟壓力,他們比其他學生更迫切地想要獲得就業機會。這種對就業的期待心理,使他們在擇業時往往更看重眼前的薪酬待遇,而忽略了對自身職業生涯和發展前景的長遠規劃,導致自身就業難度的進一步加大。
1.2心理障礙群體
隨著社會就業競爭的日趨激烈,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遭遇各種挫折和失敗乃兵家常事,但部分群體抗壓能力較差,由此產生自卑、焦慮、抑郁等心理障礙。這些心理障礙的長久累積,極易讓他們失去往日的求職熱情和就業自信,導致他們對找工作產生懈怠情緒,不愿輕易參加面試,或是因心理緊張在求職過程中屢屢發揮失常,從而與好的就業機會失之交臂。此外,心理障礙群體對于就業市場缺乏足夠的認識和預期,這也是他們對前途感到迷茫和惶恐的
重要原因之一。
1.3能力錯位群體
在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當前部分大學生的專業技能與市場需求出現了明顯錯位。他們或許有著扎實的理論知識,但實際操作能力和實踐經驗不足,較難適應企業對人才“上崗急用\"的實際需求。同時,盡管他們當中也有部分學生具備一定的專業特長和優勢,但由于在求職過程中缺乏對自我的正確職業定位和規劃而屢屢遭遇碰壁事件。所以,在教育與市場需求不匹配、缺乏個人職業規劃等問題之下,能力錯位群體則極易成為就業市場上的“困難戶”。
2大學生就業困境生成的主要因素
在當前復雜多變的社會經濟環境中,大學生就業困境的形成是多方面因素交織的結果。以下是對其主要因素的剖析。
2.1產業結構的變化
我國社會產業結構正在發生著深刻的變革。隨著全球化深入的推進,科技發展日新月異,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這些新興產業實現了快速崛起,而一些傳統制造業則面臨著衰敗1。這一生產結構上的變化,導致社會對于低技能勞動人口需求大量減少,高技能人才需求的缺口遞增,從形成巨大的就業供需矛盾。在此形勢下,如果現行高等教育體系在人才培養模式上不能做出快速應變反應,必然會與市場需求存在一定錯位,導致一些大學生所學專業與市場需求無法形成高度匹配,從而面臨就業難的困境。此外,由于行業技術進步而導致的一些市場減員,加劇部分大學生的就業壓力。
2.2擇業觀念的沖突
一些大學生追求的個人價值過高,期待職業發展能夠多元化,他們在選擇工作時往往更傾向于具有挑戰性和創新性的崗位。但現實情況是,大多數崗位還是更需要長期穩定、務實肯干的人才,年輕求職者則往往不愿意安于現狀。這種擇業觀念上的沖突,讓一些大學生在求職市場上常常處于“高不行、低不就”的尷尬局面。同時,部分大學生對擇業的期望值過高,如薪金待遇、工作環境、普升機會等等,這些因素也會讓擇業選擇越來越窄。
2.3支持系統的缺位
一個有效的支撐體系在大學生就業過程中必不可少。但目前,一些高校在對學生的就業指導、職業規劃等方面存在不足,未能做到應幫盡幫、應扶盡扶。同時,社會對大學生就業的扶持力度仍有待加強。比如,更全面的創業支持政策、更多選擇的崗位實習機會等,這些都還需要進一步加以完善。這些方面的缺失,使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往往缺少必要的引導和扶持,進而加劇了就業難度。
3高校現行幫扶機制在實踐中的痛難點
3.1就業困難識別的精度不足
部分高校在認定就業困難學生時,往往存在明顯的主觀性和不確定性,對學生主觀申報的依賴程度過高。由于種種原因(如自尊心、對困難的認知不足等),學生可能會將真實情況隱藏起來,從而造成鑒定結果不準確。同時,評估機制比較單一,無法精準識別。學生職業規劃模糊、職業技能欠缺等潛在的就業障礙,這種精確度不夠的問題,使幫扶措施難以準確對接學生的實際需求,導致幫扶效果受到影響。
3.2相應的就業干預措施不足
盡管各高校已對被認定為就業困難的學生進行了一定的技能培訓和心理輔導服務,但實際效果并不理想。在技能培訓方面,往往存在課程內容同質化嚴重、針對性不強、實用性不強的情況。不同專業的學生面臨的就業挑戰也不盡相同,但所接受的培訓大同小異,其個性化需求很難得到滿足。另外,在心理咨詢服務上,也出現了脫節的情況[3]。一些高校的心理輔導資源有限,與學生的實際需求不匹配,造成學生在面對就業壓力時心理支持不及時,不見效。
3.3就業資源的整合效率不高
部分高校在就業資源整合方面存在問題。一方面,校企合作層次淺,深廣度都有所欠缺。盡管這些高校與企業建立了合作關系,但在人才培養、課程開發等關鍵環節上明顯不足,合作內容往往局限于表面領域,如建設實習基地、組織招聘會等。這種淺層次的校企合作,使得資源利用和共享效率大大受限,學生的就業競爭力也得不到顯著提高。另一方面,政策的實施存在條塊分割、各自為政的現象。在就業援助政策的制定和實施上,一些高校往往缺乏足夠系統性和連貫性,導致政策在執行過程中出現偏差和重復,降低了資源的使用效率,且部門間也缺乏有效的溝通協調機制,最終使得政策效應大打折扣。
4新形勢下高校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幫扶的具體策略
4.1構建智能化動態識別系統
在大學生就業幫扶的起步階段,高校應首先構建一套智能化的動態識別系統,這對于就業困難群體的識別、幫扶工作的高質量推進來說十分重要。這套系統能夠深度融合大數據技術手段,將傳統信息納入職業規劃測試、興
|科教導刊
趣偏好分析等多維度數據中,其中包括大學生的個人檔案、學業成績、實習經歷等,從而為每個學生生成立體畫像4。為此,高校需成立一支由數據分析師、職業規劃師組成的專業團隊,配備一個高效運行的就業服務中心,通過AI智能算法、云計算等前沿技術的利用,就大學生各項相關數據進行經常性的挖掘和分析,做到精準“畫像”,識別就業困難學生。此外,系統還應具備較強的動態調整能力,可根據市場需求的細微變化、學生就業狀態的實時更新,靈活調整識別標準和幫扶策略。例如,當發現某專業學生因行業飽和而面臨就業困難時,系統應立即觸發預警,聯動就業指導部門幫助學生拓寬就業視野、增強適應性,提供轉崗培訓、行業趨勢講座等有針對性的服務。
4.2設計個性化分類干預路徑
對于所識別出來的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高校需要從職業規劃輔導、職業技能提升、心理調適支持、實習就業推薦等多個維度出發,為大學生量身定制“一人一策”個性化幫扶策略[5]。首先,針對職業規劃迷茫的大學生,高校應開設一系列職業規劃工作坊,邀請行業領導、成功校友進行面對面交流,通過案例分析、角色模擬等形式,引導學生在短期與長期之間探索自我潛能、明確職業定位、制定職業發展規劃。其次,對具有明顯技能短板的大學生來說,高校可與企業、行業協會及在線教育機構攜手,打造線上線下相結合的職業技能培訓平臺,通過項目實踐、模擬競賽等方式,為大學生提供涵蓋編程、資料分析、外語溝通、營銷等熱門領域的定制化課程,幫助他們在實戰中提高本領、增強就業競爭力。再次,對于就業壓力大的學生,高校可邀請專業心理咨詢師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心理干預,通過定期開展壓力管理技巧課、情緒調適心理工作等,幫助大學生建立積極心態,應對就業挑戰。必要的情況下,高校還可建立校園心理咨詢室,開發網上心理測評和咨詢服務,形成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支持體系,為大學生心理健康保駕護航。最后,高校要進一步深化與企業的合作,廣泛建立實習與就業聯盟,為大學生提供更多優質的實習和工作機會,同時通過舉辦線上線下招聘會、建立就業信息平臺等方式,有效拓寬大學生的就業渠道,提高就業效率。
4.3創新長效保障機制
為進一步做好大學生就業幫扶工作,高校還需在機制創新上下功夫,構建跟蹤反饋、就業服務、校企合作、政策激勵四位一體的保障體系,以此確保幫扶工作的長效性和可持續性。首先,要建立跟蹤反饋機制。為曾接受過幫助的大學生建立畢業生就業跟蹤制度,定期回訪受助畢業學生,收集其就業狀態、職業發展和滿意度反饋意見,并據此不斷調整和優化原先制定的幫扶策略,最大限度地保證幫扶效果。其次,要完善就業服務體系。通過整合校內資源,為大學生從入學到畢業提供全方位的就業服務體系,構建涵蓋職業規劃、技能培訓、法律咨詢、創業指導等的服務內容,打造無縫銜接的就業生態。再次,要深化校企合作。在提供實習就業崗位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校企協同育人的新模式,通過與企業共建產業學院、開展聯合科研項目、實施\"訂單式\"人才培養等舉措,實現教育資源與產業需求的精準對接,為大學生搭建從校園到職場無縫銜接的過渡橋梁。最后,要制定政策扶持與激勵機制。積極爭取政府部門的政策和資金支持,設立就業困難學生專項獎學金、啟動創業基金、減免學費等,為大學生減輕經濟負擔。同時,通過制定“就業導師獎”,將就業援助納入教師考核體系等的激勵方式,激發全校教職工參與就業援助的積極性。
5結語
綜上所述,新形勢下高校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幫扶工作的推進,需要高校、政府、企業和社會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協作。通過構建智能化識別系統、實施個性化幫扶、創新保障機制等舉措,高校將為就業困難大學生提供更為精準、有效的支持,幫助他們順利實現就業,從而推動社會的和諧穩定與經濟的持續發展。未來,隨著就業形勢的不斷變化和新技術的不斷涌現,高校還需不斷探索和實踐新的幫扶策略,以適應時代的需求,為推進市場就業、化解高校大學生就業之困作出更大貢獻。
參考文獻
[1]劉譯.高職院校困難群體畢業生就業意向調查及幫扶機制研究[J].國際公關,2024(10):164-166.
[2]彭萌萌,方菲.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精準幫扶對策研究[J].新絲路,2024(24):220-222.
[3]王建旭.高校畢業生家庭困難群體就業問題及精準幫扶策略[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22,41(4):79-81.
[4]李逸,潘紅光,苗露.精準幫扶視角下高校就業困難學生的群體畫像與幫扶路徑研究[J].江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4,37(5):100-102.
[5]汪妍.基于內驅力提升的高職院校學生就業精準幫扶策略[J].科學咨詢,2022(7):164-166.
[6]楊國強.高校未就業畢業生的精準幫扶機制及路徑研究初探-以華中地區某高校為例[J].科教導刊(電子版),2022(2):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