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職業教育評價改革在新時代教育強國建設發展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它關乎職業教育體系的完善與發展,更對提升職業教育適應新發展格局的能力、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具有深遠影響。當前,職業教育評價正從“行政主導”向“多元共治\"轉型,構建“政府統籌、行業參與、企業主導、第三方評估\"的立體化評價體系成為改革共識。這一轉型要求打破傳統“唯升學”\"唯證書\"的桎梏,將產業需求、社會貢獻、學生發展等核心要素納入評價體系。2021年,陜西省委、省政府印發《貫徹落實lt;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gt;若干措施》,推動教育評價改革在全省落實落地。本期選登的調研報告,梳理、歸納了陜西省職業教育評價改革試點的創新實踐,也探究、解析了新時代職業教育評價改革的未來方向,以期為此漫漫征途提供破局之法。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堅決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疾,從根本上解決教育評價指揮棒問題。202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從黨中央關心、群眾關切、社會關注的問題入手,印發關于教育評價改革的綱領性文件《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明確了5個方面22項重點改革任務,提出到2035年基本形成富有時代特征、具有中國特色、體現世界水平的教育評價體系。
陜西作為全國6個教育評價改革試點省份之一,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評價改革試點為牽引,主攻改革“關鍵點”,打好落地“組合拳”,職業教育評價改革取得一定成效。
一、職業教育評價改革試點問卷調研情況
2022年6月,陜西省委教育工作領導小組秘書處公布了省級教育評價改革試點,針對三年來評價改革試點的情況,課題組對職業教育10個綜合試點院校和29個單項試點院校的684位教師、2252位學生開展問卷調研,情況如下。
1.對教師的調研情況
在教育評價改革的關注點方面,教師最關注的兩個問題分別是重科研輕教學、重教書輕育人(占比為 38% ),考核評價中的“五唯\"問題(占比為 23% )。參與調研的教師認為,學校學生評價中最突出的問題,排在前兩位的分別是德育評價比較薄弱(占比為 30% ),評價項目太多沖擊了學業成績評價(占比為 21% )。
在學生評價方面, 63% 的教師使用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評價學生; 34% 的教師以過程性評價為主,注重學生的成長過程。在實際教學過程中, 86% 的教師將過程性評價的比例提升至 50% 以上。
在教師評價方面,超過 91% 的教師認為學校在開展教師評價的過程中充分考量了師德表現;超過 88% 的教師認為自己在教育教學方面的貢獻和能力得到了學校的重視;77% 的教師認為學校將教師在教育教學方面的貢獻作為評優的主要依據; 84% 的教師認為參與教研活動、編寫教材、指導學生畢業設計等工作均已納人評價指標。
從持續推進教育評價改革的重點任務看, 32% 的學校認為,制約評價改革落地落實的最大因素是涉及多方協同,推進難度大; 37% 的學校認為,推進教育評價改革,最大的障礙是有標準體系但缺乏操作性; 40% 的教師認為,學校應先從教學實績評價方面推進教育評價改革。
2.對學生的調研情況
48% 的學生表示了解教育評價政策的相關舉措; 55% 的學生主要依托網絡平臺了解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的相關政策和措施; 85% 的學生表示所在學校已經開始推進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試點項目。
在學生評價方面,針對評價的側重點, 34% 的學生選擇身心健康, 31% 的學生選擇思想品德;針對學校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方面所開展的工作的效果, 40% 的學生選擇較好;針對學生評價存在的問題,排名靠前的是:評價項目過多影響學業評價(占 18% )、德育評價比較薄弱(占 16% )。
在持續推進教育評價改革的重點任務方面, 73% 的學生認為深化教育評價改革較為緊迫; 75% 的學生認為學生評價應關注德智體美勞綜合素養; 70% 的學生表示對教育評價改革工作的推進有信心。
二、職業教育評價改革的特點
根據實地調研和檢查評估,課題組認為陜西省職業教育評價改革試點具有以下特點。
1.政策持續發力。陜西省委、省政府印發《貫徹落實《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gt;若干措施》,總體推進全省教育評價改革。聚焦職業學校分級分類評價和“雙師型\"教師隊伍改革,由7所優質高職院校和榆林市教育局牽頭統籌協調,聯動8家教育局、15所高職院校和29所中職學校共同構建試點實施體系。試點院校覆蓋全省各地市,建立并形成了自標牽引、以點帶面、月度推進、年度考核的工作推進機制。
2.評價內容明確。將教育評價改革作為領導干部調研的重點內容,致力于在調研中發現問題并推動解決問題。教育評價改革應與日常業務推進相融合,與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重點任務相融合,與推動職業院校辦學條件達標相融合。高職教學成果獎申報工作應著重支持在教育評價改革深化過程中涌現出的、具有創新性突出和推廣價值顯著的教學改革成果。此外,在職業院校達標建設、一流核心課程建設、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建設和教學團隊等項目推進、遴選中應突出教育評價改革要求。
3.評價機制完善。設置推進教育評價改革的正負清單,全面開展清理涉及教育評價改革的規章文件,各試點院校清理文件超過400件,其中違反“十不得一嚴禁\"要求的文件超過300件。榆林市教育局制定《陜西省中等專業學校辦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等5個文件。陜西鐵路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牽頭完成職業學校質量評價機制試點項目,形成“1345”職業學校質量評價機制。西安航空職業技術學院制定勞動清單,細化評價標準,創新課程形式,完善測評體系,形成“多維度培養、層級式推進\"的工作模式。
4.督導作用顯著。組織教育評價改革專家兩次走進試點院校督導任務完成情況,開展過程性跟蹤、精準化指導、工作成效檢驗等工作。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立足產業和經濟社會發展對高職院校科研服務的現實需求,完成了橫向科研項目、知識產權(專利)成果轉移轉化等規章制度的修訂工作,建立了新的科研管理體制,進一步推進科研評價改革。針對項目申報工作,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建立了分類申報、多元評價的類型發展評價體系。此外,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建立了“一院、一中心、一團隊\"的科技創新工作發展新模式,提升了學校服務中小微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
5.專項研究扎實。聚焦試點重點任務,依托陜西省教育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課題和教育規劃重大問題研究課題,為陜西省職業院校辦學質量評價的組織與實施、陜西省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方案和學業水平測試標準的研制提供了基礎的理論支撐。將高職院校評價體系建設實踐納人高職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申報指南,已有17所高職院校開展專項研究。“‘一核三段五元數據畫像’勞動評價體系的構建與實施”等一批改革經驗得到推廣。
三、職業教育評價改革存在的問題
1.工作推進不平衡。在教育管理部門和學校之間,高職院校和中職學校之間,公辦學校與民辦學校之間,學校管理部門和一線師生之間不同程度地存在認識不充分、實施不平衡等問題。
2.任務領會不充分。部分學校只是根據上級文件要求推進教育評價改革,制訂的工作方案沒有經過認真、細致的調研,也沒有結合學校發展面臨的實際問題,導致出現該改的問題沒有改、改革效果不明顯等情況。
3.研究總結不到位。改革試點院校在經驗輸出、資源共享和模式推廣等方面存在明顯短板,尚未構建起“試點一總結一推廣\"的良性循環機制。
4.信息化手段應用不足。評價數據的監測手段較為單一,數據抓取難以實現過程性生成,運用數據監測分析教育評價改革成果的目的難以實現。
四、推進職業教育評價改革的建議
1.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形成符合職業教育人才成長規律的評價改革標準、模式和路徑。一是把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貫穿在職業教育評價改革的全要素、全過程。將落實教育的政治屬性、人民屬性、戰略屬性和對區域發展、產業發展的貢獻度作為職業教育評價的第一維度,把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落實職業教育評價的首要任務。二是突出德技并修的育人導向。把服務學生成長成才體現在評價目標、理念、思路、方法和標準的每一個環節,強化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工匠精神培養,突出體育和美育對個人體質和精神的塑造作用。重視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和考核評價,科學、精準地評判學生對典型工作任務所需的職業能力的掌握程度。三是以多元評價帶動學生全面發展。構建德智體美勞綜合評價體系,將評價機制與學生綜合素質提升相結合,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成長歷程,通過過程性評價、增值性評價,準確繪制學生的成長畫像,幫助學生明確發展方向,提升終身學習能力、職業遷移能力、跨崗位發展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培養學生成為終身學習者。
2.多元主體聚力,探索形成協同參與的職業教育評價改革工作機制。一是加大政策供給力度。教育行政管理部門要引導職業院校面向產業需求合理設置專業,推動職業院校建立績效評價和發展性評價相結合的評價體系。構建“政府統籌 + 行業主導 + 第三方協同”的多元評價體系,評價應重點關注職業教育適應性、社會貢獻度等指標,破除院校以排名為導向的傳統評價范式。二是激勵企業參與評價改革。通過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市域產教聯合體、職教集團、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等途徑邀請相關企業參與人才培養方案編制、專業動態調整和教學關鍵要素改革等職業教育評價改革工作的具體環節。三是推動評價改革與業務推進互融互通。一體化推進“雙高”“雙優\"建設與評價改革,將重點項目推進情況納入評價改革指標體系。
3.堅持目標導向,推動職業院校評價改革自主化、特色化發展。一是推動評價管理重心下移,激發二級部門開展職業教育評價改革的主觀能動性。將常態化的自我評估診改機制作為重要的工作內容,促進二級部門運用評價機制強化專業建設,實現教育教學質量提升。二是建立常態化運行的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完善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的育人機制和以提高治理能力為核心的運行管理機制。圍繞學校發展目標和具體任務,從學校、專業等5個層面設計監測點,建立常態化教學診改機制,構建人才培養質量持續優化的良性循環系統。三是完善學校年度績效考核體系,以學校二級管理部門的年度績效考核為切入點,根據各部門的崗位職責、工作標準、目標任務和業績貢獻,開展過程評價、增值評價,構建內外聯動、主動與被動相結合的評價機制。
4.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支撐,提升職業教育評價改革的管理水平。一是完善職業教育評價改革的方式和方法。構建評價改革數據采集管理平臺,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加強評價數據處理,為后續開展鑒定、診斷、反饋改進等工作提供科學依據。采用覆蓋學生入學、培養、就業、畢業跟蹤,以及教師從教、培訓、教學、科研、職稱評審、崗位晉升等內容的全流程數據采集模式,常態化監測并直觀呈現師生的成長軌跡,并對相關數據進行深入分析,預測師生的成長方向,向他們及時提供具有針對性的建議。二是開展教育評價改革專項培訓。面向校領導、管理部門和師生開展多維度專業培訓,使各類評價主體具備先進的評價理念,掌握專門的評價知識與技能,具備較強的職業教育評價規劃、設計、統籌、反饋等能力,有效地保障了職業教育評價改革落地見效。三是加大試點經驗的總結推廣力度。建立政府、學校、教師、家長和社會各界多方參與、協同推進的改革落實機制,為推動教育評價改革創造有利條件。發揮省級專家庫作用,持續對全省教育評價改革的推進情況把脈問診,找到制約改革推進的矛盾點、堵點,掃除阻礙教育評價改革的體制機制障礙。總結改革試點牽頭院校的經驗和工作案例,率先在其他院校推廣相對成熟的改革項目,如“雙師型\"教師、中國特色學徒制等。開展教育評價改革課題研究,以課題牽引理清改革試點項目的目標和主要內容,為試點工作提供全鏈條保障。
職業教育評價改革是提升職業教育發展適應性、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目前,職業教育正處于戰略機遇疊加期、動能轉換加速期、功能位勢躍升期,因此,我們要錨定教育強國建設的戰略目標,聚焦“深化教育評價改革\"這一關鍵任務,堅持破立并舉、以立為本,統籌推進職業教育的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和保障機制等方面的改革,為加快建設教育強國增動力。
本文系陜西省教育廳2023年度科學研究計劃項目“陜西省職業教育評價改革現狀及對策研究”(項目編號:23JM052的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陜西省教育科學研究院陜西鐵路工程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