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璀璨明珠,凝聚著古人的智慧與情思,是學生積累語言文字,感受傳統文化內涵,提升審美素養的重要內容。古詩詞蘊含的意境美、情感美,是培養學生審美體驗的寶貴資源。在實際教學中,這些美的元素常被教師忽視。在教學中,教師要采用有針對性的策略,引導學生深入探究古詩詞蘊含的美,提升審美體驗。
一、挖掘詩詞意象,感知審美形象
詩詞意象是詩人傳遞情感、表達思想的重要媒介,深入解析意象能幫助學生感知詩詞蘊含的審美形象。
1.解析常見意象,把握情感內核
許多經典古詩詞常借助常見意象抒發情感,這為學生理解詩詞內涵提供了重要線索。這些意象經過歷代文人的反復運用與錘煉,早已超越其本身物象,成為承載情感與思想的特殊符號。以六年級上冊的《馬詩》為例,詩人將沙漠之沙比作白雪,把燕山之月喻為彎彎的銀鉤。“沙”與“月”這兩個常見意象,不僅勾勒出清冷孤寂的邊塞環境,更營造出空曠遼遠的視覺意境。詩人以“金絡腦”,象征遠大的理想與抱負;以駿馬自喻,借其渴望佩戴“金絡腦”馳騁沙場的急切心情,委婉地表達自己渴望被重用、實現人生抱負的心愿。教師引導學生剖析這些意象,跨越時空,精準地把握詩詞的情感內核,體會詩人借物抒情的寫作手法,開啟古詩詞審美體驗的大門。
2.組合意象分析,構建審美意境
多個意象的巧妙搭配能營造出獨特的意境,為學生帶來沉浸式的審美體驗。古詩詞中的意象并非孤立存在的,而是如同珍珠串聯在一起,在詩人筆下交織成絢麗的畫卷。以五年級下冊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為例,開篇“劍外”點明了詩人所處之地,“收薊北”以簡潔的表述傳遞收復失地的重大喜訊,“涕淚”二字則如特寫鏡頭,生動地展現詩人聽聞捷報時喜極而泣的激動心情。在“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中,“妻子”這一意象承載著家庭的團圓之喜,“詩書”則象征文人的精神寄托,二者進一步烘托出詩人欣喜若狂的狀態。這些意象相互交織,構建了詩人得知收復失地時極度喜悅的意境。教師引導學生分析這些意象,有助于學生在腦海中勾勒出詩人的情感變化的畫面,深刻領略詩詞營造的意境美。
二、品味詩詞語言,感受審美韻味
古詩詞語言凝練優美,意蘊深厚,對詩詞語言的品味能讓學生感受其獨特的審美韻味。
1.剖析煉字藝術,體會用詞精妙
古人作詩注重煉字,一字傳神往往能為詩句增色不少。所謂煉字,即詩人在創作時對字詞進行推敲,達到理想的表達效果。以四年級上冊的《題西林壁》為例,詩中的“橫”“側”“遠”“近”“高”“低”等方位詞,看似平常,實則精妙無比。它們就像精準的畫筆,僅用寥寥數筆,便勾勒出廬山不同視角的景象。倘若讀者將這些字換成其他的字,詩句就會失去生動性與層次感,變得平淡如水,無法展現出廬山的奇妙景觀。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里的“識”與“緣”二字,更是點晴之筆。“識”字直接觸及人們認知的本質,讓人們思考如何才能真正認識事物;“緣”字則巧妙地揭示了原因,語言極為簡潔。正是這兩個字,自然地引出了“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哲理,使整首詩的內涵得到了升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對比分析不同字詞的表達效果,深切地體會詩人用詞的精妙,感受詩人遣詞造句的匠心,領悟漢語言的獨特魅力。
2.誦讀詩詞韻律,領略節奏之美
詩詞的韻律賦予作品獨特的音樂美感,學生通過誦讀能領略詩詞的韻味。以六年級下冊的《采薇(節選)》為例,全詩采用四字一句的工整形式,節奏明快且整齊。其中,“矣”“依”“思”“霏”押韻,形成回環往復的韻律。教師示范誦讀,以舒緩低沉的語調展現將士出征時的依依惜別之情,再以凝重遲緩的節奏演繹將士歸來時的凄清落寞之感。教師引導學生配合古典音樂進行朗讀,或是進行分角色朗讀,感受詩詞營造的意境,領略詩詞中蘊含的情感美與音樂美。
三、聯系生活實際,深化審美理解
教師將古詩詞與學生生活實際相聯系,能幫
助學生深化對古詩詞的審美理解,讓古詩詞學習更具現實意義。
1.尋找生活共鳴,領悟情感內涵
許多古詩詞表達的情感貼近學生的生活,容易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這些跨越時空的情感印記,如同一條無形的紐帶,將古人與今人的內心世界緊密地聯系起來。以五年級上冊的《秋思》為例,詩人于洛陽城中目睹秋風起,觸動思鄉之情,在提筆寫家書時,千言萬語涌上心頭,細膩地刻畫了寫信時的心情。教師引導學生回憶自己與親人離別的經歷,將詩人描繪的場景與生活中的情景進行對照,體會詩人的復雜心境,與詩人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進一步領悟詩中蘊含的深沉思鄉之情與對親人的無限牽掛,深化對詩詞情感內涵的理解。
2.遷移生活經驗,拓展審美想象
學生的生活經驗是理解詩詞的重要資源。教師引導學生將生活經驗遷移到詩詞學習中能拓展審美想象。以四年級下冊的《獨坐敬亭山》為例,詩人以簡潔筆觸勾勒出鳥兒高飛遠去、孤云悠然飄走,最終只剩自己與敬亭山默默相對的寂寥場景。教師可引導學生回憶自己在生活中獨處的情景,感受周遭的寂靜與內心的失落。學生將獨處時的孤獨、寧靜,帶入季白與敬亭山“相看不厭”的情境中,想象詩人在仕途不順、無人理解時,將敬亭山視為唯一知己的心境,深人理解詩歌描繪的畫面與蘊含的情感,拓展審美想象空間,提升對詩歌的審美體驗。
總之,在小學古詩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美體驗是教師的重要使命。教師需從解析意象、品味語言、聯系生活等方面著力,引導學生感知審美形象,感受審美韻味,深化審美理解,不斷提升審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