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梅》是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一首表達哲理的古詩,值得學生細細品讀。在教學中,教師應把培養學生的語用能力列入教學目標,讓學生在古詩學習中經歷語言體驗與運用訓練,發展核心素養。
在單元中,古詩一般與人文主題關聯密切。在古詩教學中,教師需要把語用能力培養納入教學目標,引導學生開展語用訓練。
1.從文本解讀中對接語言文字運用
《雪梅》所在單元語文要素中,指向閱讀理解的目標有“體會文章準確生動的表達”,這是很典型的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要求。在《雪梅》一詩中,詩人盧鉞所寫的梅花不在于傳統形象(耐寒、可敬),而是借助雪與梅在白、香的比較中表達出一種理趣。具體地說,“遜雪三分白”和“輸梅一段香”,就是在看似評價的表述中,把梅與雪相似又相異之處,精準地呈現出來,達到了“人人心中有、個個筆下無”的境界。這正是《雪梅》一詩語言表達上的成功所在。這樣獨特的表達,就體現在詩句呈現的語言與觀察視角上;從教學的角度看,詩句中的語言文字運用值得教師帶領學生品讀、揣摩、賞析。由此可見,《雪梅》能夠承載單元語文要素學習要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體會詩中生動的語言表達,領悟詩句中蘊含的理趣。
2.在教學目標中體現語言文字運用
基于上述解讀,教師應從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高度,在《雪梅》教學目標中體現語言文字運用方面的要求。比如,在學習、積累詩中字、詞、句的基礎上,學生要了解梅與雪比較的語境,感知詩中之梅的與眾不同(具有可愛調皮的一面);在理解和感受詩意、詩味、詩趣的基礎上,學生需要抓住詩句獨特的表達手法進行美感體驗,品讀“三分”“一段”在語境中的意味;通過補白,想象詩人對梅與雪的評價還有哪些?如果你也加入其中,會作出怎樣的評價?這樣的教學目標,能夠有效地突破古詩教學中機械、單一的誦讀與積累,把語言文字運用有機融入古詩學習過程中,服務于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要求。
二、把體驗運用語言融入教學過程
在古詩教學中融人語言文字運用訓練,教師需要跳出傳統講、教的套路,通過創設情境問題,引導學生在具體的語境中進行探究學習,深化對古詩內容、意境的理解。
1.在激發興趣中指向語言文字運用
在古詩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古詩文本涉及的多種資源,創設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雪梅》,教師可抓住詩句中的“爭春”創設問題情境:“雪是冬天天氣變化帶來的自然現象,梅是一種植物,二者怎么會‘爭春’呢?它們的爭春有沒有結果呢?”在這樣的情境中,教師抓住詩句中的具有獨特表達意味的詞語,作為情境因素設計問題,能夠吸引學生關注詩歌;同時,這樣的問題情境,能夠驅動學生在古詩學習中找準探究的方向,重視從語言文字運用層面開展學習實踐活動,達成相應的學習目標。
2.在探究問題中經歷語言體驗
學習一首古詩,學生先要借助注釋初步理解古詩的大意,熟讀成誦,這是進一步學習的基礎。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提出具體的問題:“在《雪梅》的學習中,你有什么感受?”這一問題指向詩中對“雪白”與“梅香”比較結果的理解。在這首詩中,詩人直面雪與梅自身的不足,這樣的語言表達角度,一下子就把雪與梅的爭論平息了,因而體現出詩人在語言運用上的精妙。此外,教師還應抓住詩句中的留白,引導學生開展想象補白:“如果你是詩人,會用怎樣的語言代替詩句中的‘三分’和‘一段’,來評價雪與梅的高下呢?”這是一個具有開放意味的問題,需要學生在想象中找到評價尺度,表達自己的真實觀點。
總之,在小學古詩教學中,教師應抓住古詩自身的表達特點,引導學生開展品讀、揣摩等學習活動,發展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