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開展以來,省體育局黨組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黨的作風建設的重要論述,把“轉作風、樹新風”作為推動江蘇體育高質量發展的“金鑰匙”,以刀刃向內的勇氣和務實為民的擔當,推動體育更好發揮多元價值功能,讓體育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
厚植人民情懷,讓體育成為美好生活的幸福底色
體育承載著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局黨組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全民健身作為重要民生工程,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運動樂趣、收獲健康體魄。
健身場地從“有沒有”向“好不好”轉變。針對人民群眾反映較多的球類等功能性專業場地設施供不應求、室外健身場地設施管護不夠精細等問題,以“嵌入式”理念推進場地設施建設,實施“國球進社區”“國球進公園”項目,加大燈光球場改造,今年以來全省共新建改建球類場地357片。開展全省室外健身設施整治專項行動,依托省全民健身設施管理維護信息平臺,暢通群眾報修渠道,實現從“建得好”到“管得好”的轉變。
賽事活動從“老三樣”向“多元化”拓展。積極順應群眾健身熱潮,著力構建覆蓋城鄉、多元融合的賽事活動體系。創新打造省市縣聯動的“魅力江蘇" 最美體育”系列品牌賽事,舉辦無錫馬拉松、“行走大運河”健步走、沛縣“村界杯”農民足球賽、和美鄉村籃球賽(村BA)、常熟村跑、南通龍舟賽、“泗洪小村棋賽引客來”等群眾身邊的賽事,激發全民健身參與熱情,形成“以賽促健、以賽惠民”的良好氛圍。
全民健身從“粗放型”向“精準化”邁進。通過線上線下多種渠道向人民群眾普及科學健身知識,圍繞運動項目培訓、體質測試、健身技能培訓、科學健身知識講座、科學健身指導課程推廣等內容,開展全民健身服務。加強科學健身指導隊伍建設,啟動農村女性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全面提升全民健身服務效能,讓人民群眾想健身、會健身、堅持健身。
服務發展大局,讓體育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引擎
體育是綜合國力的重要體現,也是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局黨組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把發展體育產業作為穩增長、促消費的重要抓手,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動能。
賽事經濟跑出“加速度”。按照省政府部署,創新打造江蘇省城市足球聯賽(“蘇超”),以場均超萬人上座率、數億次社交媒體傳播量成為現象級體育賽事。借助賽事引流輻射作用,強化與文旅、商務等多部門聯動,開展“跟著賽事去旅行”主題活動,出臺一攬子聚人氣、促消費政策舉措,將賽事流量轉化為消費增量,構建起“一場賽事、全域消費”的生態體系,為提振消費提供有力保障。
產業發展開辟“新場景”。加快推進體育產業載體平臺建設,會同省發展改革委在全國范圍內率先編制全省高質量戶外運動目的地建設規劃。無錫、揚州市入選國家促進體育消費和賽事經濟試點城市,25個項目入選長三角地區體育消費創新場景優秀案例。開展季度全省體育產業運行情況監測分析,動態掌握體育產業發展態勢。
為企服務搭建“連心橋”。深入實施服務體育企業優化營商環境行動計劃,開展服務體育企業面對面系列活動,依托“江蘇體育企業發展服務政策庫”微信小程序和“蘇企通”等平臺促進惠企政策直達快享。聯合有關銀行迭代推出體育企業金融服務方案,設立“金融貸”綠色通道,累計服務小微體育企業1300余家,投放信貸資金超過21億元。
深化協同聯動,讓體育成為融合發展的橋梁紐帶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自覺打破自家“一畝三分地”的思維定式,做到抱團發展、協同發展。局黨組堅持協同發展理念,強化實干擔當,積極構建“體育+”融合發展新場景。
體衛融合創新健康管理。針對人民群眾對健康管理需求增加,會同省衛健委修訂運動促進健康中心建設標準,加大省運動促進健康中心和基層慢病運動健康干預單位建設工作力度;推動“家庭醫生+運動健康”模式,將體衛融合培訓納入衛生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加大“運動處方”和健康管理服務供給力度。落實國家體重管理部署,啟動全省“體重管理年”活動,舉辦減重減脂大賽,普及健康生活方式。
體教融合確保學訓并重。加強學校體育資源供給,全省中小學體育俱樂部建成率超過99%,涵蓋90余個體育項目,引導青少年積極參與體育鍛煉,強健體魄、砥礪意志。建立運動員文化成績參加競賽的準入制度,構建“發現—選拔—跟蹤—培養—評價”的完整鏈條,為選才、用才提供更加科學、全面、客觀的決策依據。
區域協同構建發展共同體。與上海、浙江、安徽體育部門聯合打造長三角體育節、長三角運動休閑體驗季等,實現區域體育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牽頭舉辦第一屆長三角青少年籃球聯賽(江蘇站),推動構建賽事聯辦、人才聯培、資源聯動的“三聯”協同發展格局。成功舉辦2025“一帶一路”青年體育交流周(江蘇)活動,來自66個國家和地區的近500名青年以體育為媒,共赴青春之約,展現青春活力和風采。
彰顯文化自信,讓體育成為展示江蘇形象的亮麗名片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弘揚中華體育精神同堅定文化自信結合起來。局黨組堅持出實招、求實效,深挖體育文化價值,弘揚中華體育精神,打造特色體育文化品牌,讓體育成為展示江蘇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窗口。
黨建引領把準政治方向。大力弘揚“支部建在運動隊上”優良傳統,全面加強運動隊思想政治工作,積極打造具有項目特色的省優秀運動隊特色體育文化品牌。發揮省屬體育社團黨委作用,推廣“體育+社會治理”模式,以體育文化為媒介,形成“以黨建強文化、以文化聚人心”的發展格局,為推進文化強省建設注入體育動能。
品牌賽事傳遞“江蘇聲音”。以“蘇超”為破圈點,創新“一城一隊一主場”賽制,將13個設區市的地域文化符號融入賽事標識、加油口號和周邊產品,讓城市形象通過“足球+文化”傳播矩陣走向全國。端午期間,南京、常州等6個主場賽區推出“看球品非遺”活動,觀眾可現場體驗金陵剪紙、常州梳篦等傳統工藝,實現“體育賽事+地域文化”的深度嫁接。
基層創新彰顯“蘇韻鄉情”。開展健身指導、公益培訓等體育服務送進基層行動,推動“賽事文化下沉”,讓人民群眾在參與中感知江蘇文化底蘊。積極構建根植群眾生活的體育文化生態,沛縣“村界杯”農民足球賽、常熟“江南村跑”等基層賽事融入秧歌表演、水鄉民俗,被新華社點贊為“鄉村文化振興的體育樣本”。
(作者系江蘇省體育局黨組書記、局長)責任編輯:于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