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和職業結構的日益分化,職業生涯教育備受人們關注。但目前相關研究與實踐更多聚焦于中學階段,對小學職業生涯啟蒙教育的關注尚有欠缺。小學階段是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對其未來職業發展影響深遠。因此,及早進行職業生涯啟蒙教育,引導學生認識自我、了解職業、培養興趣、樹立理想,對其一生發展至關重要。
按照學段遞進,設定職業認知目標
小學職業生涯啟蒙教育要遵循兒童身心發展規律,針對不同學段設定遞進式的職業認知目標。
一、二年級學生處于職業理想萌芽期,教育重點是引導學生認識自我,探索“我是誰\"這一問題。例如:針對一年級學生開展入學適應性教育,使其逐步適應并積極參與小學生活。教師可以通過生動有趣的故事和角色扮演游戲,激發學生對各行各業的好奇心,鼓勵學生大膽暢想未來理想。小學低段的職業啟蒙不是定向培養,而是通過播種職業認知的種子,培養學生對社會角色的初步理解。教師應搭建理想與現實的橋梁,讓職業理想成為促進學生成長的內在動力。
三、四年級學生進入職業興趣探索期,教師在引導學生鞏固認知的同時,要讓學生思考“我喜歡什么、擅長什么”,幫助學生了解社會分工,拓寬學生職業視野。建議教師以社會認知職業理論為框架,結合小學三、四年級學生職業興趣萌芽期的特點,采用興趣驅動教育模式,通過職業認知拓展、興趣孵化活動和生涯賦能課程等途徑,引導學生從盲目模仿轉向理性探索,建立“興趣一能力一價值”三位一體的職業理想培育體系。社會認知職業理論的核心是興趣形成的三要素:自我效能感、結果預期和目標設定。例如:在學生步入四年級后,可開展“十歲成長禮\"活動,引導學生回顧成長歷程,初步思考“我喜歡什么、擅長什么”,以及將來“要干什么”,潛移默化地滲透職業理想教育。在小學中段職業理想教育中,教師應把握學生興趣發展的敏感期,促進學生的“職業元意識”覺醒,使職業探索成為學生認識自我、聯結社會的成長紐帶,為學生后續生涯發展奠定思維基礎和情感動力。教師可以通過學科融合,推動學生職業理想的發展。語文學科:將《田忌賽馬》改編為職場情景劇,滲透策略思維;科學學科:設計“橋梁工程師\"項目,融合力學知識與職業體驗;道德與法治學科:開展\"直播帶貨利與弊\"辯論賽,培養學生的職業倫理意識。同時,教師應積極創新教育教學方式,消除學生對某些職業的刻板印象。例如:開展“跨界榜樣”課堂,邀請男護士、女飛行員等分享職業經驗(若條件有限,可組織學生在線觀看相關講座);設計“職業盲盒\"游戲,隨機抽取職業卡,模擬非傳統性別職業的工作場景。
五、六年級學生開始形成職業意識,教育重點是引導學生結合自身特點,初步規劃職業生涯,思考“我將如何實現理想”。在此階段,教師應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指導,鼓勵學生勇于嘗試并學會做出擇業決策。例如,在六年級畢業典禮中融入職業理想教育,幫助學生樹立遠大的人生目標。五、六年級學生正處于從“學生角色”向“社會角色\"過渡階段,教師需加強引導,避免小初銜接斷層,防止因初中生涯教育缺失導致學生認知鏈條斷裂。在具體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聚焦五、六年級學生的職業試探期特征,以霍蘭德職業興趣理論為框架,構建\"三維進階\"教育模型,通過職業錨啟蒙、生涯敘事建構、社會角色體驗等策略,破解職業認知理想化與選擇功利化等難題,幫助學生實現從職業幻想到生涯覺察的認知升級,為初中階段的生涯規劃奠定基礎。
融入校本特色,開發職業生涯課程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加強課程與生產勞動、社會實踐結合\"的要求,明確了新時代勞動教育中“職業體驗”作為必修內容的規定。教師應以《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提出的“五育融合\"策略為指引,積極構建“三維滲透、五育協同”的育人模型,開發學科嵌入式課程與項目化實踐活動,實現知識學習與職業認知、品格塑造與生涯發展的有機統一,為基礎教育改革提供實踐范式,將生涯教育融入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體系。具體而言:通過德育,增強學生的職業價值觀和社會責任感;通過智育,拓展學生的職業認知視野,提升職業認知能力;通過體育,強化學生的職業體能儲備和健康管理意識;通過美育,培養學生的職業審美力和創意表達能力;通過勞育,滲透職業技能教育。
在學科課程滲透方面,可采取“五育融合\"的多元實施模式。德育滲透:利用道德與法治課程開發“職業倫理劇場”,組織學生模擬醫生面臨紅包誘惑的道德抉擇;利用班會課播放\"時代楷模職業精神解碼”系列微課。智育融合:在數學課中分析“不同職業薪資結構”,培養數據思維;在科學課中設計\"碳中和背景下的新興職業\"研究性學習項目。體育拓展:開發“職業體能訓練包”(如程序員頸椎保健操、教師發聲訓練法),開設“運動與職業生涯”專題(如運動員轉型案例分析)。美育創新:在美術課中組織“職業工裝設計大賽”;在音樂課中播放《職業交響曲》,用樂器表現不同職業節奏。勞育實踐:編制《職業體驗任務手冊》,組織學生學習基礎職業操作規范;開展“職業技能段位認證”,進行烹飪、木工、編程等分級考核。
此外,學校層面也需統籌規劃。主渠道活動設計:充分利用道德與法治課、班(隊)會等,開展“我長大想成為”“我眼中的勞動者”等主題班會,或組織職業生涯規劃比賽,引導學生樹立職業理想,理解勞動價值。學科融合挖掘:系統梳理教材中的職業教育元素。例如: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很多描寫不同行業勞動者的文章,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析人物的職業特點;在數學課中創設與行業應用相關的問題情境,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在科學課中加強動手實踐,滲透生命教育與環保意識。資源整合與校企合作:開發校本特色課程,聯合周邊企事業單位共建職業體驗基地;主動對接行業企業,建立“訂單式”合作關系,邀請縣域內勞動模范、行業標兵進行專題講座,分享職業成長歷程;建設校外實踐教學基地,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感知職業魅力;鼓勵教師赴企業跟崗實踐,提升職業指導能力。
匯聚多方力量,構建協同育人網絡
當前,小學職業生涯教育存在資源分散、協同低效等問題,亟須積極構建“家校社協同聯動模型”,以學校為主導搭建資源樞紐,家庭深化職業認知啟蒙,社會提供真實實踐場域的協同實施路徑。通過開發協同課程、建立共享平臺、創新評價機制,破解主體割裂、形式單一等困境,形成“認知一體驗一反思”螺旋上升的全鏈條育人模式,為新時代協同育人提供實踐范本。
職業啟蒙教育離不開家庭的積極參與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學校要注重家校社協同育人,構建多元互動的教育網絡。還要加強家校溝通,增強家長的職業教育意識,引導家長樹立科學的教育觀、成才觀,摒棄唯分數與唯升學的片面追求。學校可以定期舉辦家長培訓講座,介紹職業啟蒙教育的意義與方法,引導家長挖掘日常生活中的教育資源,鼓勵孩子參與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了解父母的工作,感受勞動的快樂與艱辛。家校社協同不是簡單的資源疊加,而是通過機制創新實現教育要素的重組與增值。在人工智能加速職業更迭的時代,唯有打破教育邊界,構建開放共生的職業生涯啟蒙生態系統,才能培養出兼具職業前瞻視野與社會實踐智慧的新時代少年。
小學階段職業生涯啟蒙教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載體。筆者從兒童發展心理學、社會變遷需求與教育改革邏輯三重維度,論證了職業生涯教育對小學生社會認知建構、核心素養培育及終身發展的獨特價值,提出通過課程重構、職業體驗、家校協同等路徑,破解職業認知碎片化與教育實施形式化等問題,為新時代基礎教育改革提供理論參照與實踐范式。小學職業生涯啟蒙教育承載著喚醒學生內在潛能、點燃理想火種的重任,它絕不是簡單的知識灌輸,而是一個潤物無聲的過程。學校要遵循教育規律,尊重學生的身心特點,以發展的眼光看待每一個學生;要整合各方資源,豐富職業體驗,在潛移默化中引導學生成長;還要加強師資培訓,提升教師的職業指導能力,確保教育實效。
小學職業生涯啟蒙教育是通過\"認知一體驗一反思\"的螺旋上升的育人模式,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的社會理解力、自我認知力與未來規劃力。這既是應對人工智能時代職業變革的前瞻布局,更是兌現\"讓每個孩子都有人生出彩機會\"的莊嚴承諾。教育工作者應當以更開放的教育視野重構育人模式,讓職業生涯啟蒙教育成為指引學生終身發展的啟明星。
作者單位陜西省咸陽市長武縣實驗小學陜西省咸陽市長武縣初級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