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心理學研究表明,情感對認知活動具有驅動、調節和強化作用。積極的情感能夠激發個體的內在動力,促使其主動投入學習,而消極情感則可能抑制認知活動的開展。情境教學法正是基于這一理論,通過積極的情感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主動性,促使學習行為由被動接受向主動建構轉變。因此,在初中古詩詞教學中運用情境教學法,對提升教學質量和培養學生文化素養具有重要的實踐價值。
一、運用的意義
(一)激發興趣
古詩詞歷史悠久、語言凝練,其深邃的內涵與獨特的表達方式,往往令學生望而生畏,難以產生學習興趣。教師可以創設與詩詞意境相符的教學情境,引領學生步人詩意盎然的想象空間,有效調動學生的好奇心與探究欲,促使他們在愉悅的情境中主動研習古詩詞,進而深入領悟并熱愛這一傳統文化瑰寶。
(二)深化理解
古詩詞有著豐富的歷史背景、文化內涵和情感表達,若僅從字面解讀,學生往往難以領悟其精髓。教師可以生動再現詩詞中的場景、角色和情感,幫助學生在具象體驗中構建認知框架。學生通過親身感受與體會,能更深入地把握詩詞的意境、情感和核心思想,最終實現從認知到共情的升華。
(三)助力記憶
在古詩詞教學中,背誦記憶是重要環節,然而機械背誦往往效果不佳。教師可以將古詩詞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經驗、情感體驗有機融合,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自然習得古詩詞語言與內涵。這種基于情境的理解性記憶方式既牢固又高效,不僅有助于學生靈活調用詩詞資源,還能有效提升學生學習古詩詞的效果。
二、實施原則與策略
(一)針對性原則
古詩詞歷史悠久,表意含蓄委婉,不同題材(如離別、懷鄉、詠物等)承載著不同的情感與意象。因此,教師創設教學情境時需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針對基礎薄弱的學生,應著重通過情境幫助其理解字詞含義;對于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則需進一步挖掘古詩詞的文化底蘊與美學價值。此外,教師還應深度剖析古詩詞內容,分層制訂教學目標,并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創設教學情境,從而為不同水平的學生搭建適宜的學習階梯。
(二)探究性原則
初中階段是學生思維發展的關鍵時期,而古詩詞中又蘊含著豐富的探究元素。因此,教師在創設教學情境時,應遵循探究性原則,通過布置探究任務、鼓勵學生自主查閱資料的方式,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具體而言,教師可從古詩詞的語言形式與結構特點入手,創設仿古詩社吟詠情境,引導學生感受并探究古詩詞的韻律美;若從文化內涵角度出發,則可模擬古代生活場景,讓學生在沉浸式體驗中深人探尋古詩詞的文化淵源。
(三)互動性原則
互動性是情境教學法貫穿教學環節的重要紐帶。在當前倡導合作學習與課堂對話的教育環境下,教師亟須突破傳統的單向傳授模式。具體而言,在師生互動層面,教師可借助精心創設的情境激發深度討論,構建平等對話機制;在生生互動方面,則可組織分組活動,如開展詩詞創作、情境表演及同伴互評等多元化活動。此外,教師還可整合線上平臺資源,創建虛擬文學沙龍,進一步拓展互動的廣度與深度。
三、實施路徑
(一)視覺情境創設
古詩詞意蘊深遠,文字簡練卻畫面豐富,學生領悟詩意、體會情感存在一定難度。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將靜態文字轉變為動態場景,讓學生身臨其境地體會古詩詞描繪的意境,直觀地感受山水之美、人物之情,從而有效激發學習興趣,提高課堂參與度,滿足情境教學對“直觀性”與“趣味性\"的需求,為高效教學奠定堅實基礎。
以王維的《使至塞上》為例,在講授“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時,教師可通過動畫形式展示王維出使路徑,標注居延等關鍵節點;在講解“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時,可播放塞外沙漠遼闊、蓬草飄零的視頻,讓學生體會詩人以蓬草自喻的孤寂漂泊之感;在分析“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時,可展示沙漠落日圖中孤煙裊裊、黃河蜿蜒之景,引導學生感受塞外的雄渾壯美與獨特魅力;在解讀結尾\"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時,可播放古代邊關軍營影像,讓學生想象詩人與候騎相遇之景,進而了解邊塞將士的生活風貌。
(二)聽覺情境創設
吟誦教學法與情境教學法“以情入境\"的核心要義深度契合。教師應根據不同題材古詩詞的情感特點,指導學生選用相應的吟誦曲調,讓學生在吟誦音調的抑揚頓挫與節奏緩急變化中,深入體會詩人的創作心境,從而加深對古詩詞情感的體會與理解。
以辛棄疾的《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為例,在講授“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時,教師可指導學生緩緩起調,吟誦“醉里”時用低沉的音調,吟誦“挑燈\"時稍作上揚,吟誦“看劍”時以重音彰顯壯志,吟誦“夢回”處語調輕柔,模擬夢境回溯,吟誦“吹角連營”則以高亮之音起勢,適當延長尾音,凸顯軍威雄壯。在講授“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時,可讓學生加快吟誦節奏,根據平仄強弱,模擬弦樂的激昂與點兵的恢宏場面。在講授“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時,可讓學生進一步加快節奏,吟誦“馬作”“弓如\"時發音短促有力,以展現戰馬奔騰與箭矢破空之勢。在講授“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時,讓學生由快轉慢,以沉穩語調收尾,傳遞作者壯志未酬的深沉感慨。通過吟誦音調的變換,不僅能生動演繹詞中的豪情與帳惘,還能使學生沉浸于情境之中,領悟古詩詞的深層意蘊。
(三)歷史情境還原
古詩詞是歷史文化的精粹,承載著特定時代的獨有印記。通過探究其創作背景,教師能將學生帶入歷史情境,引導他們感受詩人的創作情懷,洞悉詩詞的深邃內涵,這一教學思路與情境認知理論不謀而合。教師可借助情境激發學生的已有知識,讓課堂成為文化傳承的生動舞臺;通過歷史追溯,培養學生的人文情懷,提升學生的詩詞鑒賞能力。
以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的教學為例,教師可結合史實講解:此詩創作于岑參兩次出塞擔任安西節度使判官期間,當時邊疆局勢錯綜復雜,大唐雖有擴張疆域的壯志,但戰事頻繁、成邊艱難。詩中“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以極寒之景映襯邊塞的嚴酷環境;“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凸顯了戍邊將士的艱難困苦;“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則以奇崛的比喻,在苦寒中陡然注人樂觀豪情。由此,教師可引導學生在歷史情境中,深人領悟古詩詞的時代使命感,從而深化對古詩詞的理解。
(四)歷史比較情境創設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精心創設比較情境,引導學生從象征、詞匯、句法、主旨等多個維度深入探究古詩詞的異同,讓學生在對比中感受古詩詞的風格變化、情感起伏,領悟其精妙細節與宏大架構,從而切實提升審美能力與批判性思維。
教師可以以王維的《使至塞上》與范仲淹的《漁家傲·秋思》為例開展比較教學。首先,從意象角度分析。在《使至塞上》中,王維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勾勒出壯闊的邊塞圖,既展現塞外風光的壯美,又暗含個人置身其間的渺小;而《漁家傲·秋思》中,范仲淹以“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刻畫邊塞秋景的蕭瑟,烘托出孤寂的氛圍,深沉寄寓思鄉之情。其次,從詞匯運用方面對比。王維用詞精煉,擅長捕捉靜態之美;范仲淹則巧用“異”“無留意”“濁酒”等詞,強化情感的張力與感染力。最后,從主題層面分析。王維的詩側重于記述出使途中的所見所感;范仲淹的詞則著重表達戍邊將士憂國思鄉的復雜情懷。教師可引導學生通過對比唐宋邊塞詩的異同,精準把握詩人情感表達的微妙差異,從而掌握古詩詞比較鑒賞的方法與技巧。
(五)互動生成情境創設
構建互動情境能夠有效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的局限,充分激發師生的創作活力。教師可指導學生根據古詩詞的結構、意象及情感元素進行改編或續寫,將靜態知識轉化為動態創意,使學生從被動接受轉為主動探究,進而深入體會古詩詞意境,領悟古詩詞的內涵。
以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為例,教師可設計互動創作情境。首先,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中借景抒情的寫作手法,體會詩人被貶的憤慨與歲月滄桑,奠定情感基調。其次,設定“劉禹錫歸京后懷念揚州故友”的情境,讓學生按照原詩格律并選用部分原有意象進行續寫。最后,師生可通過共同創作拓展原詩場景,賦予作品新的詩意,從而增強學生對古詩詞的運用能力。
總之,情境教學法不僅能夠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還能夠提升教學質量與效率。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靈活運用這一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沉浸到古詩詞情境中,從多元視角深入理解古詩詞,進而全面提升語文綜合素養。
作者單位陜西省咸陽市長武縣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