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呼吸內科門診,常能見到受咳嗽、咳痰問題長期困擾的患者。由于痰液黏稠難以咳出,不僅對日常生活造成影響,還可能引發呼吸道感染。氣道廓清技術作為解決痰液排出難題的有效方法,在呼吸健康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
痰液積聚的危害
在正常生理狀態下,人體支氣管上皮纖毛會自主擺動,結合咳嗽反射,能夠有效清除氣道分泌物,維持氣道通暢,保證呼吸功能正常運轉。然而,當受到多種因素影響時,這種自我清潔功能就會出現問題。比如,長期吸煙、空氣污染等理化因素會損害氣道;支氣管擴張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病癥更是讓氣道“雪上加霜”。
什么是氣道廓清技術
氣道廓清技術(ACTs)是借助物理或機械方式作用于氣流,以輔助氣管、支氣管內痰液排出,或誘發咳嗽來達到排痰目的的技術。特別是對于那些藥物治療效果不佳、痰液難以咳出的患者,氣道廓清技術成為改善癥狀、預防感染的關鍵手段。氣道廓清技術包含外周ACTs、近端ACTs、主動循環呼吸技術(ACBT)、呼氣正壓(PEP)、振蕩呼氣正壓(OPEP)、振蕩呼氣正壓(OPEP)等。
外周ACTs
(1)體位引流法:這是臨床應用較早且常用的方法,通過調整患者體位,使痰液聚集的肺葉處于高位,支氣管開口向下,讓痰液在重力引導下從肺葉流向支氣管。不過,這種方法耗時較長,引流一個部位通常需要5~10 min,若涉及多個部位,可能需要30~45 min。引流后,還需借助叩擊震顫等胸廓外手法,或通過咳嗽、用力呼氣、機器抽吸等方式將痰液排出。體位引流法也存在局限性,如長時間保持特定姿勢,患者會感到不適,還可能出現呼吸困難、疲勞、發紺等情況;長期頭低位會增加胃食管反流風險,所以顱內壓升高、高血壓、年老以及剛進食不久的患者不適用。
(2)手法引流:包含叩擊和振動兩種操作。叩擊時,患者正常呼吸,操作者雙手虛握成杯狀,在痰液積聚肺段對應的胸壁上,自下而上、由外向內有節奏快速叩擊。振動則是讓患者在合適的體位引流姿勢下深呼吸,雙上肢輕柔平穩共同收縮,頻率在12~20 Hz,適用于呼氣階段。手法引流通過對胸壁施加間歇性正壓,使壓力傳導至氣道,引發氣流振蕩,促進痰液移動,常與體位引流配合使用,但需要他人協助,不夠便捷。
(3)自主引流:此方法無需特殊設備和他人幫助,患者通過控制呼吸深度和節奏,在不同肺容積水平進行基本呼吸(吸氣-屏氣-呼氣)。低肺容積水平呼吸可松動外周分泌物,中肺容積水平使分泌物聚集到中心氣道,高肺容積水平呼出氣流最大,有助于分泌物排出或通過咳嗽排出。
近端ACTs
(1)呼氣流量加速器(EFA):該技術能加速呼氣流量,促進支擴患者深層引流和分泌物清除,且無需對氣道施加額外壓力。分泌物可順利到達上呼吸道,再借助黏液纖毛系統自然排出。
(2)間歇正壓呼吸(IPPB):作為一種無創通氣形式,在吸氣時給氣道施加正壓,呼氣時壓力恢復至大氣壓。它能增強患者自然呼吸,刺激有效咳嗽,預防肺不張,但設備復雜,需專業人員
操作。
(3)徒手輔助咳嗽:操作者用手指指腹按壓患者環狀軟骨下緣與胸骨交界處,左右滑動刺激氣管,誘發咳嗽反射,從而促進痰液排出。此方法簡單有效,但需依賴他人協助。
主動循環呼吸技術(ACBT)
ACBT能將呼吸控制、胸廓擴張運動和用力呼氣技術相結合,無需特殊設備,不受體位限制,患者可自行操作,大大提高了氣道清理的靈活性和便捷性。
ACBT具體步驟
(1)呼吸控制(BC):這是ACBT的起始階段,患者以自然節奏平靜呼吸,即用鼻子緩慢吸氣和呼氣,感受氣息在鼻腔、喉嚨、胸部和腹部的流動。呼吸過程中,要放松上胸部和肩部,盡量使用下腹部完成呼吸,且呼吸要深而慢,避免急促用力,每次持續3~5 min,可根據自身感受調整。呼吸控制能減緩呼吸頻率,降低呼吸做功,緩解呼吸急促、疲勞和支氣管痙攣,減輕患者緊張情緒,同時提高肺泡內氣體交換效率,為后續步驟做準備。
(2)胸廓擴張運動(TEE):在呼吸控制基礎上,患者用鼻子緩慢深吸氣,直至感覺肺部充滿空氣,吸氣末屏氣3 s,使肺部充分擴張,然后緩慢呼氣放松。該過程重復3~5次,吸氣要深而慢,呼氣輕松自然,次數和深度可按需調整。胸廓擴張運動通過深吸氣增加肺容積,促進旁路通氣,讓更多空氣通過細支氣管和肺泡之間平時較少使用的通道流動,幫助痰液從外周氣道向中央氣道移動,并且還能增加肺泡間牽張力,改善通氣不均。
(3)用力呼氣(FET):患者先中等力度吸氣,然后輕松有力地延長呼氣時間,打開聲門發出“哈”的聲音,用腹部肌肉推動氣流,而非用喉嚨或胸部用力。呼氣次數和力度可根據實際情況調整。痰液分布深或難排出的患者,可嘗試不同力度吸氣,輔助痰液排出。為更好掌握用力呼氣技巧,可使用肺功能測試的紙質咬嘴或類似物品輔助呼氣。用力呼氣基于等壓點理論,呼氣時氣道內壓力降低,氣道外壓力相對恒定,壓力差使等壓點向肺泡端移動,促進痰液更容易被氣流帶出。
ACBT優勢
ACBT通過呼吸控制、胸廓擴張運動和用力呼氣等有序的呼吸動作,促進痰液排出,減少氣道內痰液積聚,降低呼吸道感染風險,從而提高氣道清理效率。同時,胸廓擴張運動和用力呼氣能改善肺通氣功能,提高肺活量與氣體交換效率,增強肺功能。而且,ACBT 無需特殊設備或他人協助,相比傳統體位引流法,降低了胃食管反流等并發癥的發生率。患者還可在家自行操作,有助提高自我疾病管理能力,提升生活質量。
呼氣正壓(PEP)
PEP技術通過在呼氣時保持口腔中相對較低壓力來維持氣道穩定性。患者使用連接面罩(偶爾用帶鼻夾咬嘴)的PEP裝置呼吸,臨床常用低壓型PEP(10~20 cmH2O)。其原理是吸氣時,PEP設備促使空氣通過側支通道繞過氣道障礙物,使分泌物后面積聚更多空氣,提高功能殘氣量(FRC)。經過12~15次呼吸,FRC水平逐漸升高,產生壓力梯度,推動氣道分泌物從外周向中央氣道移動。呼氣時,產生的正壓還能防止外周氣道過早塌陷。高壓型PEP(40~100 cmH2O)適用于用力呼氣時氣道不穩定的患者,但臨床使用較少。
振蕩呼氣正壓(OPEP)
OPEP技術在PEP基礎上額外產生氣道內振蕩,能更有效地松動和排出痰液,減少氣道塌陷,改善肺部通氣。常見的OPEP裝置有Flutter、Acapella等。
高頻胸壁振蕩(HFCWO)
該技術使用連接脈沖發生器的充氣背心,通過控制背心快速充氣和放氣產生5~25 Hz的振蕩。振蕩經胸壁傳遞到整個支氣管樹,增加氣流與黏液的相互作用和剪切力,降低分泌物粘滯性,利于痰液排出,并能改善氣道纖毛活動。適用于痰多且黏稠的患者。
有效咳嗽
有效咳嗽是人體的防御反射動作,能幫助呼吸道清除異物和過多分泌物。患者取坐位或俯臥屈膝位,先深而慢呼吸5~6次,深吸氣至膈肌完全下降,屏氣3~5 s;然后縮唇緩慢呼氣,再深吸氣屏氣3~5 s;身體前傾,進行2~3次短促有力的咳嗽,同時收縮腹肌或用手按壓上腹部輔助排痰。每天訓練3次,每次10~15 min,適用于神志清醒、一般狀況良好且能配合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