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嚴重威脅人們身心健康的慢性代謝性疾病,中醫將其歸屬于“消渴病”“糖絡病”范疇。中醫認為,糖尿病與情志失調(郁怒傷肝、勞心竭慮等)、飲食失節(過食肥甘、醇酒厚味之品)、稟賦不足(腎陰虧虛)、勞欲過度等有關,其病理機制在于津液虧損、燥熱偏盛。
中醫飲食“控糖”策略
五谷為養,均衡膳食
飲食是機體健康的根本。五谷雜糧作為飲食的基礎物質,其中含有的豐富營養元素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中醫強調糖尿病患者飲食原則應以低糖、低脂、適量蛋白質為主,具體飲食方案應根據個人體質調控,同時避免肥甘厚味、辛辣香燥之品加重病情。另外,適量攝入優質蛋白質、健康脂肪的飲食結構,有助于滿足患者機體營養需求,進一步控制血糖水平。
藥食同源,自然調養
中醫藥膳是控制血糖的一大法寶,建議在日常飲食中巧妙融入藥食同源的中藥。例如,黃芪可補氣升陽、生精養血,具有加快機體代謝、降低血糖水平的功效;玉竹可養陰潤燥,具有降血糖、降血脂的作用;生地黃可清熱涼血、養陰生津,具有抗炎、降壓的作用;沙參可養陰清肺、化痰益氣,具有抑制免疫功能亢進的作用;茯苓可利水滲濕,具有改善腎功能、降低蛋白尿的作用;枸杞子可滋陰肝腎,具有降低蛋白尿的功效。食療應遵循“食藥兩用、藥食同源”的原則,同時結合現代營養學,根據糖尿病患者實際體質選擇食材,進而降低血糖,控制并發癥風險。
烹飪方式,簡單健康
烹飪方式也可影響食物的血糖生成指數。中醫主張蒸、煮等簡單烹飪,通過平衡人體陰陽寒熱,幫助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水平。例如,燥熱傷津型患者可進食百合葛根粥、沙參天冬燉老鴨等食物;氣陰兩虛型患者可進食黃精燉烏雞、山藥鯽魚湯等食物;腎陰虧虛型患者可進食土茯苓豬骨湯、枸杞子南瓜飯等食物;陰陽兩虛型患者可進食人參黃芪蒸甲魚、桂黃粥等食物。同時,要注重食材的新鮮度,避免過度加工導致營養成分流失。
中醫運動“控糖”策略
中醫認為,陽氣為生命之本。餐后大步走有助于燃燒部分血糖,將其儲存變為肌糖原,進而緩解餐后高血糖對胰島壓力。《內經》理念是“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規律慢跑、做心腦血管體操等有氧運動可輔助控糖,并增強患者心肺功能。此外,抗阻力運動可通過上肢、下肢訓練鍛煉全身肌肉群,進而控制血糖。太極拳、八段錦作為我國傳統養生運動,通過低強度、高頻率的運動方式,可調節糖尿病患者陰陽,達到保健防病的目的。
中醫特色療法助力“控糖”
中藥調理,標本兼治
糖尿病患者多表現為口干多飲、多尿消瘦等癥狀,與機體氣陰虛損有關。西洋參、黃芩、金銀花等益氣生津的中藥材,有助于緩解糖尿病患者風溫肺熱導致的不適癥狀。中成藥的選擇應結合糖尿病患者實際病情、體質,如消渴丸具有滋腎養陰、益氣生精功效,適用于氣陰兩虛患者,有助于調和糖尿病患者體內陰陽,改善血糖指標;參芪降糖顆粒由人參、黃芪等中藥材組成,可通過補益脾腎降低血糖水平;降糖通脈片適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具有養陰益氣、活血通絡的作用。此外,中藥內服應根據糖尿病患者舌苔、脈象、臨床表現進行辨證施治。例如,肝郁氣滯證(胸脅脹滿、苔薄白等)以疏肝解郁為治療原則,推薦四逆散加減治療;濕熱蘊結證(口干喜冷飲、苔黃膩等)主張清熱利濕療法,推薦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熱盛傷津證(口干舌燥、苔黃舌燥等)采用清熱生津治法,中醫推薦白虎加人參湯加減;氣陰兩虛證(乏力氣短、心慌失眠等)多見于中期證型,通常采用益氣養陰療法,中醫推薦生脈散合玉液湯加減療法;陰陽兩虛證常見于病變晚期,臨床表現多見于小便渾濁、下肢及顏面水腫等,可選用金匱腎氣丸加減治療。
針灸理療,疏通經絡
基于中醫學經絡理論的針灸不依賴于外界藥物,可通過激發人體自身調節免疫功輔助治療糖尿病。陰虛內燥者選取肺俞、脾俞、足三里等穴位,肝郁脾虛者在其基礎上增加三陰交、太沖穴,氣陰兩虛、陰陽俱虛者選取脾俞、腎俞、涌泉等穴位。同時,根據臨床表現增加其他穴位。比如,口干多飲選取廉泉、魚際;多尿選取關元;視物模糊選取晴明、光明;皮膚瘙癢選取曲池、血海等。針灸療法多種多樣,其中毫針刺法可調節氣血運行;耳針療法可調節內分泌功能,改善胰島素抵抗現象;電針療法可利用脈沖電流,增強刺激效果;經絡針灸可改善代謝功能;腕踝針可改善循環、疏通經絡,有助于降低并發癥風險。
穴位貼敷、按摩,輔助降糖
穴位貼敷是將藥物直接貼敷于穴位,通過皮膚吸收、經絡調節、物理刺激,延緩糖尿病相關并發癥的發展。相關研究指出,穴位貼敷可有效緩解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肢體麻木、灼熱等臨床癥狀。操作方法在于選取脾俞、腎俞、足三里等穴位,予以貼敷通經開竅活絡類藥物,每日貼敷6 h,10次為一療程。此外,三陰交為足太陰脾常用穴位,上下摩擦50~100次,有助于健脾和胃、行氣活血,具有降血糖、降血壓的功效;按揉陽池穴5~10 min有利于人體胰島素分泌,對消渴病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輕輕按揉合谷穴有助于清熱解毒,具有輕微降低血糖功效。為保障臨床療效,應在中醫師的指導下根據糖尿病患者臨床癥狀開展穴位按摩。
中醫定向透藥,滋陰潤燥
中醫定向透藥療法是借助特殊儀器,利用藥物效應、熱效應,直接作用于患者皮膚,使藥物成分快速作用于病灶,有助于改善循環、滋陰潤燥,進而達到降低血糖的目的。中醫定向給藥需結合患者臨床癥狀選取適宜中藥,如糖尿病合并腎病患者宜選取滋陰健脾、溫陽益氣的中藥;合并腰背疼痛的糖尿病患者宜選取活血化瘀類中藥。
火龍罐,溫補陽氣
火龍罐屬于中醫整體自然療法,包含燙、震、推等多種手法,似“龍卷風”般驅除外邪,達到化瘀血、祛風濕的治療目的。針對糖尿病患者,臨床主張選取膀胱經、背部督脈等部位開展火龍罐治療,有助于改善免疫力。若糖尿病患者腿部存在傷口,對其開展運灌治療,有助于減少炎癥滲出,促進經絡氣血運行,加快康復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