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引用格式:.多語者語言習得經驗對外語教學的啟示[J」.藝術科技,2025,38(7):96-98
中圖分類號:H09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5)07-0096-03
0引言
在英語中,掌握兩種語言的人被稱為雙語者(bilingual),三種則為三語者(trilingual),若能駕馭更多語言(三種以上),便可被譽為多語者(polyglot)。據記載,埃及艷后Cleopatra能不憑譯員的幫助,與埃塞俄比亞人、猶太人、阿拉伯人、敘利亞人、米底人、帕提亞人等不同民族的人交談[1]。此外,一些當代多語者,如Richard Simcott、SteveKaufmann、LydiaMachová、LucaLampariello等人通過個人網站、油管頻道、語言學習 App 等渠道傳授并推廣他們的二語習得心得。
曾被同學取笑他不可能學會任何語言[2]。盡管如此,依然有多達 71% 的英國成年人支持將外語設為學校的必修課程[3]。兩組數據表明:社會認可外語教育的價值,但教學效果確實有限。
關于傳統外語課堂效果不佳的原因,除了一些老生常談的觀點,如教學方法單一、學生學習動機弱等,學習環境所發生的巨大變化可能是傳統課堂“衰敗”的最主要原因。隨著科技的發展,各類新興語言學習工具如播客、社交媒體、AI語言伙伴等如雨后春筍涌現出來,傳統課堂不再是提升語言水平的唯一通道。在多語者群體中更能體現這種“去傳統化”的學習趨勢。
1傳統課堂的“失效”與出路
調查顯示,僅有 21% 的英國成年人能夠用非母語進行對話。不僅如此,大部分多語者也質疑傳統外語課堂教學的有效性。BennyLewis在校學習11年愛爾蘭蓋爾語以及5年德語后依然不能使用這兩種語言對話。多語者Lucas在校期間
Krashen認為所有二語課堂都是過渡性的,不能期望完成全部任務。語言課堂的主要功能是使其達到能夠在真實環境中繼續習得語言的水平[4]。既然如此,在教學中融入二語習得理論與方法的教學,幫助學生更早、更高效地構建屬于自己的“類多語者”學習路徑就顯得勢在必行。
2多語者的語言習得的特點
2.6沉浸式語言學習
2.1關注情感的課堂
少數多語者認為,課堂中“ i+1 ”的內容安排、教師的監督、同伴的互助氛圍,在某些情況下反而能有效打破自學時的拖延和惰性。即便是一貫主張自學的Kaufmann,在學習阿拉伯語時,也并未完全回避教師的幫助,而是采用了以真實對話為核心的1對1教學模式[5]。再考慮到Lonsdale提出的“語言父母”理念:教師應像“父母”那樣,以耐心和高頻互動支持和引導“子女”的輸出。這說明多語者并非全然否定課堂,而是期待一種經過改良、更加關注情感與個人體驗的教學。
2.2聽說為主
當完成初期語言積累后,學習者便可根據興趣選擇材料,并嘗試定期輸出。Kaufmann的個人口語實踐是每天一次,每次一個小時。他建議至少每周安排一至兩次的口語練習。在一年內,他基本能實現流利使用一門語言[6]。Lonsdale 通過將自己置于沉浸式的語言環境中,在六個月內能用中文進行基本交流。Lewis作為《三個月掌握一門語言》的作者,強調通過沉浸式旅行和高頻互動快速建立語言能力。上述多語者均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構建了可用于日常交流的能力,并且無一例外是將聽說能力的培養置于首位。
2.3學習頻率與目標
關于學習頻率,多位多語者(包括Lewis、Kaufmann、Lampariello、Simcott等)的共同觀點是:每天進行語言學習保持語言“激活”狀態。
在學習初期,學習者可以設定一個易于實現的小目標,如每天預留20分鐘專門用于語言學習。Lampariello曾表示:看似簡單的目標,往往會帶來“復合效應”。一旦形成習慣,學習就像滾雪球一樣,所取得的階段性成果常常會“遠超最大膽的預期”[7]。
2.4只關注“擋路”的語法
多語者普遍傾向于在真實交流中借助豐富的語言輸入來習得語法結構。這一觀點也得到了Krashen的證實,他指出語言習得并不依賴有意識的語法學習,而是源于不間斷的可理解性輸入。因此,語法教學在課堂中也應該以“最小干預”的方式為“理解”服務。
2.5個人化、情境化與“最佳輸出”的詞匯學習
在“最佳輸入”的基礎上,詞匯學習應進一步構建“個人關聯性”,即將詞匯與學習者的經驗、興趣等建立聯系,通過這種方式習得的詞匯記憶深刻。此外,詞匯學習應盡量從多維度展開,如結合圖片、拼寫、發音、視頻等,力求實現“All roads lead to the word”(多路徑通達詞匯)。
Lonsdale初到中國時漢語為零基礎,但僅僅通過兩周的高強度沉浸后,他已經開始能聽懂一些耳邊的“嘈雜”,并在6個月內學會了漢語。前文的Lewis在三個月內便可掌握一門語言的秘訣之一也是高強度沉浸。沉浸式語言環境對于語言習得的助力顯而易見。在沒有沉浸式學習環境的情況下,部分多語者通過如“自言自語”等方式進行輸出環境自建。Lampariello提出,每天3~5分鐘的獨自“胡言亂語”可以使語言流利程度發生奇跡般的變化[8]。Lewis談道:“但即便你能與人交流,也試著在獨處時用這門語言思考(出聲或默想)。”[9]此外,多語者還通過Skype等社交平臺與陌生外國人進行線上交流。
但依然有不少多語者對這種“沉浸神話”保持質疑,他們經常援引許多常年旅居海外的人外語水平仍不理想的例子來強調真正有用的沉浸應該是主動參與并有意識的。
2.7 四項技能
從多語者的實踐經驗來看,四項基本技能(聽、說、讀、寫)必須全面操練。ChrisLonsdale分享過一個例子:一位臺灣女生,從小到大英語成績都特別好,但當她到了美國,在真實語境下卻幾乎聽不懂對方的表達。語言的各項技能雖然互有聯系,卻也各有側重,如口語里面涉及聽力、發音、語速、節奏等。如果學生平時只在其他技能上下功夫,上述口語方面的細節便容易被忽視。
2.8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school”與“scholar”的詞源意思是“閑暇”——只有在相對寬松的時間與心理空間中,深度思考與主動探索才得以發生。大學提供了更高的自由度,將語言學習方法引人課堂正契合時機。
師生之間應分享多種自學方法和實現這些教學法的途徑,并鼓勵對各種學習法進行評估與優化。如學生可利用AI對寫作進行潤色,通過海量的多語者視頻、播客、文章等資源來優化個人的二語習得策略。還可以參照多語者Lampariello的“每月問卷”:“我是否喜歡現在的學習方式?這些方法有沒有幫我進步?每天醒來我是否依然渴望學習?”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就說明需要調整學習策略。
2.9用語言創造價值與意義
外語不只是一項考試科目,更是溝通、解決問題甚至創造價值的關鍵工具。如KatóLomb是世界上最早的同聲傳譯員之一并出版過書籍;Kaufmann曾在外交領域工作,也是LingQ語言教學平臺創辦者,有自己的網站、油管頻道,出版過書籍;Lampariello有自己的網站,運營油管賬號并開設私人輔導課。這些經歷證明了語言能力的更高價值在于“可以用語言做什么”,而不是“知道了多少知識”。
3結語
多語者的語言習得經歷表明,通過改善教學環境與工具、關注學生情感變化、避免因糾錯產生壓力、注重聽說、設立較為實際的目標、引入最佳輸入、構建沉浸式語言環境、注意四項語言技能協同培養、引入語言學習方法教學、用語言創造價值等方式,任何人都可以像那些多語者一樣,實現語言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STROOTMAN R. Cleopatra’s Languages[EB/OL]. ASOR, (2024-09-08)[2025-03-05].https://www.asor.org/ anetoday/2024/02/cleopatras-languages.
[2]MACHOVA L. The secrets of learning a new language [EB/ OL].TED,(2018-10-01)[2025-03-10].https://www.ted. com/talks/lydia_machova_the_secrets_of_learning_a_new_ language.
[3]TheBritish Academy.Newpoll revealsoverwhelmingUK public support for compulsory language learning in schools [EB/OL].TheBritish Academy,(2023-10-18)[2025-03- 05].https://www.thebritishacademy.ac.uk/news/new-pollreveals-overwhelming-uk-public-support-for-compulsorylanguage-learning-in-schools/.
[4]KRASHEN 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London:Pergamon Press,1982:160-161.
[5]KAUFMANN S. How to Learn a Language the LAZY Way [EB/OL].STEVE KAUFMANN,(2021-06-30)[2025-03- 09]. https://blog.thelinguist.com/how-to-learn-a-languagethe-lazy-way/.
[6]KAUFMANN S. My Method for Learning Languages from Scratch[EB/OL].STEVEKAUFMANN,(2021-06-30) [2025-03-09]. https://blog.thelinguist.com/learning-languages-from-scratch/.
[7]LAMPARIELLOL. The Only True Way to Learna Language [EB/OL].SMARTLANGUAGEACADEMY,[2025-03-05]. https://www.lucalampariello.com/true-way-to-learn-a-language/.
[8]LAMPARIELLOL.7 Ways to Go from Language Learner to Language USER[EB/OL].SMARTLANGUAGE ACADEMY, [2025-03-05]. https://www.lucalampariello.com/from-language-learner-to-language-user/.
[9]LEWIS B.Fluent in 3 Months: How Anyone at Any Age Can LearntoSpeakAnyLanguagefrom AnywhereintheWorld [M].New York: HarperOne,2014: 224.
(上接第64頁)過發動政府力量編制《風貌保護手冊》,從村落每個牧民做起,明確建筑改造鼓勵做法與禁止行為,阻斷文化風貌被破壞的可能性,以村民為對象,建立“觸媒效應監測小組”,定期記錄觸媒效應場景數據,形成村落更新數據庫,為動態調整策略提供依據。
4結語
本文基于觸媒理論探究少數民族村落更新模式。觸媒效應能夠觸發少數民族村落文化傳承、經濟發展和社會治理的連鎖反應,保持少數民族村落文化特色,促進社區自組織發展。以阿嘎如泰嘎查為例,通過分析其資源優勢和面臨的發展困境,從少數民族村落社群、建筑、產業、文化四個層面挖掘村落的潛在發展要素,提出“以點帶面,觸媒村落彈性生長”的更新方式,以促進少數民族村落人居空間環境更新,為少數民族村落發展提供借鑒。
參考文獻:
[1]王祿巧,殷群.鄉村振興視域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的個案研究:以文山富寧剝隘鎮坡芽村為例[J].大
理大學學報,2021,6(1):27-34.
[2]宋悅溢,張帆,丁彥芬.均質化的特異性:鄉村景觀同質化現象的根源剖析[J」.現代城市研究,2022(8):110-114
[3」陳煉,段德罡,東云龍.精明收縮視域下的鄉村產業:困境解析、邏輯內涵與治理路徑[J].現代城市研究,2024(5):1-7.
[4]辛俊婕,魏菲宇,高溪.城鄉融合語境下少數民族傳統村落規劃研究:以北京市巴園子村規劃為例[J」.北京建筑大學學報,2020,36(2):15-22
[5」張倩,韋琳.黔西南布依族傳統民居保護性更新研究[J],建筑技術,2022,53(5):617-621.
[6]王子嫣.基于群衍性理論的吐魯番地區傳統村落更新策略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21.
[7]許少輝,董麗萍.鄉村振興戰略下傳統村落的保護發展:基于活態傳承和活化復興的視角[J].沈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3(5):575-579.
[8」陳心予.基于城市觸媒理論的城中村微更新設計研究:以廈門殿前社為例[J].建筑與文化,2025(5):134-137.
[9」李伯華,黃燦音,竇銀娣.少數民族聚集區傳統村落空心化特征與形成機制研究:以湖南省坪坦村為例[J].地理科學進展,2025,44(2):343-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