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引用格式:.觸媒理論下少數民族村落人居空間環境更新策略研究:[J].藝術科技,2025,38(7):62-64,98.
中圖分類號:TU982.29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9436(2025)07-0062-03
0引言
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是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每一座少數民族特色村寨都蘊含著該民族的建筑文化、生存智慧、宗教禮儀、生產工藝、風俗習慣[1]。在城鄉要素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下,當前傳統村落面臨著被破壞,傳統建筑或坍塌或被拆除,原住民逐漸搬離[2]、鄉村產業設置與村民能力適配性差[3]、公共文化陣地萎縮[4]等問題。同時,在城鄉要素雙循環和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國家出臺了有利于村落發展的政策。習近平總書記在內蒙古自治區考察時指出,要重視少數民族文化保護和傳承;國家民委印發的《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規劃綱要(2011—2015年)》提出以特色民居保護和改造為重點,改善人居環境;文化和旅游部印發的《“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在發展目標中指出加強傳統村落風貌保護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強調推進文化遺產資源系統性保護。由此可以看出,促進少數民族村落發展的
意義重大。
目前,我國關于少數民族村落的研究集中于文化傳承、生態保護、旅游開發等單一領域。張倩、韋琳基于建筑學領域提出保留原本建筑的空間尺度、比例和造型,促進空間結構中新舊元素聯系[5]的方法;王子嫣基于規劃學領域提出“遵循村落空間重構,尊重原有關系;保留院落格局,集約土地利用;沿用傳統格局,增加現代設施”原則[;許少輝、董麗萍基于民族文化領域提出活態保護和活化發展的經驗模式[7]。盡管研究成果豐碩,但仍缺乏從觸媒理論視角系統梳理少數民族村落關聯構架的應用研究。對此,本文基于包頭市阿嘎如泰嘎查人居空間現狀和問題,挖掘其文化特色與資源,從觸媒理論視角探討少數民族村落轉型發展更新策略,以此為少數民族村落發展構建高效的聯動效應與持續的內生動力提供優化路徑,為同類村落的更新發展提供可借鑒的經驗。
1觸媒理論與傳統村落的關聯
1.1觸媒理論的概念
觸媒(Catalyst)原為化學領域的概念,亦稱催化劑,指能在不直接參與反應的情況下,加速或引導化學變化的物質[8]。美國學者韋恩·奧圖和唐·洛干在《美國都市建筑-城市設計的觸媒》一書中首次提出城市觸媒概念,其核心是通過引入具有催化效應的關鍵要素,觸發空間、經濟、社會的連鎖反應,實現區域的漸進式更新與系統激活。
1.2觸媒理論在傳統村落更新中的實施路徑
1.2.1多維挖掘特色觸媒因子,擇優探尋鄉村更新元素
觸媒的形態涵蓋物質形態(建筑物、街巷、公共空間、景觀等)和非物質形態(文化特色、功能等),二者互促發展,實現觸媒效應的最大化。而少數民族村落更新與發展需通過價值評估和層次分析提取觸媒元素,從村落原生特色中深人挖掘具有強催化潛力的核心因子,科學篩選形成契合發展需求的觸媒要素體系,為更新實踐錨定精準發力點。
1.2.2載體激活觸發催化,聯動塑造觸媒媒介
以“小尺度改造、場景化植入”為路徑,聚焦節點空間激活關鍵載體,通過功能復合設計與體驗場景營造,以點到面觸發空間、經濟、社會的初始聯動反應,突破單點觸媒局限性,以空間軸線串聯、產業延鏈整合、多主體參與實現載體催化,潛移默化地形成單點觸媒到全域整體人居環境更新、產業發展、社會進步的演進變化,產生系統性聯動效應。
1.2.3驅動觸媒效應迭代,保障長效持續催化
通過科學評估各階段發展瓶頸,形成完整鏈條的閉環,并依據動態調整和優化觸媒因子的功能,構建“評估一迭代一重激活”的長效動力機制,持續增強村落發展的活力和自身更新能力,讓鄉村振興戰略在阿嘎如泰嘎查扎根落地,并行穩致遠。
2包頭市阿嘎如泰嘎查發展面臨的困境
2.1 區位概況
阿嘎如泰嘎查位于包頭市九原區西部,東接昆都侖區,南鄰哈業胡同鎮,地處陰山南麓與黃河沖積平原過渡地帶,呈現北丘陵、南平原,擁有油松、白樺、泉眼、梅力更井等自然資源。距包頭主城區約30千米,是第二批“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完整保留了傳統蒙古包群落、敖包祭祀空間及草原生態肌理。但因距城區較遠,村內路網連通性差、硬化率低,其區位優勢未能轉化為發展動能,難以承接城市與周邊城鎮的產業輻射。又因植被單一、過度放牧,生態恢復能力弱。
2.2 發展現狀
2.2.1人口外流難留存,村落空心化加重
在城市虹吸效應的影響下,當地青壯年勞動力為尋求更高收入和更優質的教育醫療環境,持續向城市及周邊城鎮遷移,面臨嚴峻的人口結構失衡問題。留守群體以老人、兒童為主,勞動力短缺使村落產業生產率低下,加之居民遷移意愿不強,村落閑置房屋逐年增多,公共設施也因使用率低逐漸荒廢,傳統聚落生活氣息與鄉村居民社會網絡趨于瓦解,村落土地空心化,村落陷入“發展無人、文化無承”的惡性循環,難以形成內生性發展動力。
2.2.2產業單一效益低,三產融合受阻
目前,阿嘎如泰嘎查產業結構仍以傳統畜牧業和種植業為主,高度依賴自然環境,草場退化、土地荒漠化等自然因素與市場波動等人為因素直接影響產業發展和居民收入,抗風險能力極弱。當地產業以金礦、原糧、活畜等初級產品出售為主,缺乏深加工整合形成獨有的產業鏈體系,奶制品、牛羊肉等特色產品與上位加工產業也未形成有效承接,線上銷售渠道幾乎空白,經濟效益長期處于低位。
2.2.3風貌新舊交融難,空間肌理破碎化
阿嘎如泰嘎查呈分散式空間布局,融合蒙古族游牧文化。傳統民居以一進一戶式院落及可拆卸蒙古包為主。在城鄉融合發展的新格局下,居民逐漸遷移至集中居民點,整體建筑風格逐漸轉變為城市風格的二層別墅住宅,與原始聚落空間肌理產生沖突,整體缺乏統一規劃,存在視覺割裂感。居民區布局散亂,道路被無序擴張擠壓,街巷空間被占用。基礎設施滯后致使空間使用低效,廣場、醫院等公共服務設施分布零散、利用率低,難以形成生活圈輻射,人居環境品質與文化空間載體逐漸退化,使建筑風貌陷入“新舊不融、土洋夾雜”的困境。
2.2.4蒙漢遺存逐漸消失,民俗傳承斷層
作為蒙古族聚居村落,阿嘎如泰嘎查處于游牧文化與農耕文化的交匯地帶,仍保留著祭敖包的蒙古族傳統民俗活動,長調、奶食品制作、沙日娜刺繡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趙長城遺址,但因保護傳承力度不足,正面臨消失的風險。在城市化背景下,當代年輕人對傳統手工藝、節慶習俗的認知度不高,傳承人缺乏導致技藝瀕臨失傳;部分文化遺產因缺乏保護,遭自然風化坍塌與人為過度改造,蒙漢交融獨特的文化符號隨之淡化。
3觸媒理論下阿嘎如泰嘎查人居環境更新策略
3.1延續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智慧,優化聚居空間結構體系逐水草而居作為少數民族長期游牧生活中凝練的生存智慧,體現了人類與自然環境的共生關系。村落應深度融合傳統智慧與現代聚居空間,以觸媒理論“觸點激活一軸線串聯一片區共生”為邏輯指導,構建阿嘎如泰嘎查“一核三軸多節點”的空間結構?!耙缓恕币园桨鼜V場擇選文化觸媒核,延續游牧聚落圍合式布局串聯民居、文化空間,形成“十五分鐘”生活圈。“三軸”包括以民族地域性文化元素串聯文化廣場、傳統建筑、景觀小品等文化節點敘說故事的文化體驗軸;以生態優勢沿水系設游牧景觀帶及觀景平臺慢行系統,周邊種植固沙植被生境修復廊道,形成“休閑線路 + 生態廊道”復合型生態休閑軸;融合現代科技與文旅產業,在保留特色產業的基礎上連接智慧農牧場與文旅設施的產業聯動軸?!岸喙濣c”指在三軸交匯處梳理觸媒元素,布局傳統奶食攤、非遺展車、休憩亭等微型觸媒點,通過巷道實現文化、生態與產業空間的有機串聯。
3.2延續村落文化肌理形態,恢復村落空間復合功能
3.2.1修正傳統建筑風貌,打造居業服務功能
少數民族村落空間改造需統籌建筑風貌還原與街巷肌理修繕,確保建筑風貌設計與村落文化價值相協調。建筑風貌應堅持修舊如舊、建新如故原則,對核心蒙古包院落進行原真性修復,融合多元文化遺產。采用‘ Δ?1+X, ”模式,在牧民建筑立面山墻展示文化標志、牧民故事,形成“一戶一故事”微展示體系;功能上疊加多元業態,如非遺體驗、餐飲、民宿等;風格上植入蒙古族紋樣,恢復“哈那”木柵欄傳統構造。街巷肌理可融合游牧文化,完善道路照明與廁所等基礎設施,用木構柵欄劃分院落邊界;通過等距設置游牧連環畫文化景墻,地面嵌入浮雕形成視線引導;同步打通“斷頭路”,拓寬“瓶頸路”,構建主巷4米、次巷 2~3 米的“枝狀”路網,街道設置指示牌、景觀燈柱并植入民族文化符號,實現“步行15分鐘全覆蓋”服務網絡,全方位融合游牧文化體驗與生活功能便利。
3.2.2文化符號植入公共場地,還原游居空間歷史情境
空間塑造對人居建設品質具有重要作用,少數民族傳統村落具有人口結構的獨特性、空間肌理的生態性、文化信仰的地域性[9]。公共空間可通過建筑裝飾符號轉譯,廣場增設民族圖騰活動區,配套文化展覽館還原生活場景,在核心區蒙古包復原打造“游牧家庭一日”體驗場景,重現傳統游牧生活,活化民族文化魅力。對過度放牧和開采的荒廢空間,可沿水系設置步道,植入蒙古族抽象化符號,設置觀景臺與景觀小品,結合祈福步道構建文化信仰空間網絡,形成“娛樂 + 文化傳播”的立體空間,傳達文化精神;其他廢棄場地可建設彈性體驗區,采用可拆卸、易移動的蒙古包打造季節性露營集市,聯動周邊村落構建區域貿易網絡,實現文化傳承、經濟提升與社區活力的協同發展。
3.3產業觸媒培育:打造“文化為核、體驗為翼”的文旅融合發展模式
3.3.1串聯全域旅游節點,推動村落產居融合發展
少數民族村落應構建系統的產業發展體系,通過提取民族文化串聯分散產業,形成多元化產業集群,營造以產興旅、以旅促居的良性循環,注入可持續動能。在原有產業和文化基礎上融合三產,以文化空間為核心,定制主題鮮明、體驗豐富的旅游路線,串聯節點,構建觸媒互動網絡,如“祈福一講堂一篝火”全天候文化體驗;牧場開放體驗“一日牧民”,農田開展“認養菜園”活動,吸引游客與研學團隊,促進鄉村文旅發展,拓展居民收入途徑。同步運用數字孿生技術引入新觸媒因子,構建線上線下聯動經濟網絡,實現文化傳播、產業增值與消費場景的立體化融合。
3.3.2經濟產業附加值:依托“文化 + 生態 + 科技”形成競爭優勢
阿嘎如泰嘎查作為少數民族村落,擁有獨特的蒙古族文化,應積極盤活現有特色資源,探索文旅融合路徑,構建“文化 + 生態 + 科技”三位一體觸媒模式,實現鄉村產業增值。文化上,通過提取刺繡紋、建筑回紋等傳統符號構建特色文創,將非遺技藝轉化為實景演出等,形成村落文化產業體系。生態上,建設認證農產品加工廠直供高端商超,利用閑置空間開發“草原療愈”康養項目,構建符合當代人需求的產品亮點??萍忌?,通過先進的技術手段搭建智慧平臺監測草場生態數據,引入AR技術構建沉浸式體驗場景,促進產業增值。
3.4構建村、企、委三方協同機制,增強村民保護更新意識
3.4.1 創新治理架構,實現多元主題平等對話
振興鄉村產業需要多方力量共同推動,更需要大量人才提供技術支撐。在村落協同發展的治理架構下,村民代表收集民意,并監督項目成效;政府代表統籌政策落地、發展建設;企業代表開拓市場資源及項目運營;專家顧問把控文化原真性與規劃專業性,以多元化協同發展實現村落共同富裕。針對勞動力短缺問題,居民可以牧場、建筑的使用權參股,按利潤分成,形成“政府一企業一村民”收益共享模式,提高村民的收入水平,構建多方平等對話環境。
3.4.2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創造轉變,培育保護意識
在文化宣傳層面,可聯合外流青壯年、周邊高校組織,結合非遺技藝舉辦“老帶新”傳承活動,既培養青年傳承人,又形成文化傳承鏈。在鄉村保護方面,可通(下轉第9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