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TU982.2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0517-6611(2025)11-0192-05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5.11.040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Exploration on the Activ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Human Settlements in Traditional Villges in Qianbei
LIU Yong,LIAO Yan,HUANG Pei-dong et al(Zuny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Zunyi,Guizhou 563000)
AbstractAsaniportantpartofGuzouProvic,Qianbeiregiohasabundantresourceoftraditioalvilags,whichotolyyich historyandculture,butlodemostrateteologicalwidoofhamoousoexistenebetweemanandnatureHwever,inteproe ofmodezatiodunaodiiallsiQiabeiarecinglssucsolatioouogigng,dl allossTepuofsevildliofotofia gesnQianbeandtoimproetverallimagedivingqalityoftvilgsndcevesustaiableevelopnttroughel andlighttransformation,culturalempowermentandindustrialintegration,residentparticipationandcommunitycogoverance.
Key wordsTraditional villages;Activation and utilization;Micro-updates;Cultural empowerment
黔北地區位于貴州省北部,主要包括遵義市及其周邊地區,如桐梓、習水、土城、仁懷和赤水等。這里地形復雜多樣,氣候溫暖濕潤,是眾多民族聚居的區域,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和傳統村落資源[1]。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傳統村落面臨著現代化、城市化等多重沖擊,如何在保護的基礎上實現傳統村落人居環境的活化利用,就成了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1黔北傳統村落人居環境的現狀
黔北傳統村落的人居環境深受其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影響。村落依山而建,巧妙利用地形地貌與自然資源,形成了別具一格的景觀。稻作農耕的村寨多選址于平原或河谷地帶,這里土地肥沃、水源豐富,稻田與村寨交相輝映,構成一幅田園風光畫。而旱地燒耕的聚落則傾向于山腰或丘陵地帶,地勢高、排水好,適合旱地作物生長[2]。黔北民居建筑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智慧。居民們利用當地豐富的木材和石材資源,建造出木結構和磚石結構的房屋[3]。木質的梁柱、門窗,帶來溫馨親切之感;磚石墻壁堅固耐用,抵擋風雨侵蝕。建筑布局緊密結合地形,依山而建形成層次感,臨河而居則可享受寧靜。
庭院空間的設計也充滿智慧。居民在庭院中種植季節性蔬菜、果樹和觀賞植物,既滿足生活需求,提供新鮮蔬果,又美化環境,營造詩意生活空間[4-7]。這種設計不僅體現了黔北人民對生活的熱愛,也展現了他們對自然的敬畏之心。總之,黔北傳統村落的人居環境是自然與人文的完美結合,展現了黔北人民在長期生存與發展中形成的生態智慧和生活哲學。
2黔北傳統村落人居環境面臨的挑戰
2.1現代化和城市化沖擊隨著現代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加速,黔北傳統村落中的青壯年勞動力大量流向城市,尋求更好的就業機會和生活條件[8-9]。這導致村落中的人口結構失衡,老年人和兒童成為主要居民,村落呈現空心化現象。這種人口外流不僅減少了村落的活力,也影響了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由于生活方式與價值觀的變遷,現代化和城市化帶來了全新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對傳統村落的居民產生了深刻影響。年輕一代更傾向于接受現代文化和生活方式,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興趣逐漸減弱。這種變化使得傳統村落的文化傳承面臨挑戰,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失傳的風險[10]。相較于城市,黔北傳統村落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相對滯后。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他們對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需求也日益增長。然而,由于資金和技術等方面的限制,傳統村落難以滿足這些需求,導致居民生活質量難以提升。
2.2保護與發展的矛盾隨著鄉村振興的不斷推進,地方經濟的發展與文化遺產保護的沖突越來越突出。傳統村落擁有豐富的文化遺產資源,但同時也面臨著經濟發展的壓力。在追求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部分地方政府和居民可能忽視了文化遺產的保護,導致一些歷史建筑和傳統文化被破壞或遺棄。這種短視行為不僅損害了文化遺產的完整性,也影響了村落的可持續發展。黔北地區傳統村落旅游資源豐富,發展旅游業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然而,在旅游開發過程中,往往會出現原住民生活空間被擠壓、傳統文化被商業化等問題。這不僅損害了原住民的利益和權益,也破壞了傳統村落的原真性和文化特色。如何在保護傳統村落文化遺產的同時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是一個復雜的難題[11]。如何在兩者之間找到平衡點,實現保護與發展的協同推進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3黔北傳統村落人居環境的活化利用策略
黔北傳統村落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和獨特的地域風貌,然而在現代社會的發展進程中,其人居環境面臨著諸多挑戰。為了實現黔北傳統村落的可持續發展,需要采取一系列活化利用策略,從微更新與輕改造、文化賦能與產業融合、居民參與與社區共治以及政策支持與資金保障等方面入手。
3.1 微更新與輕改造
3.1.1保護傳統建筑風貌。黔北傳統村落建筑是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活化利用時需首要保護其傳統風貌。對于破損建筑,應尊重歷史,采用傳統工藝和材料精心修繕,確保結構穩定,外觀特色原汁原味,展現歷史厚重與文化魅力。同時,保護不等于固守不變。為滿足現代生活需求,可對建筑內部進行適當改造,如增設衛生間,巧妙設計以不破壞整體結構,融合傳統風格。改善通風采光同樣關鍵,合理設置窗戶、通風口,引人自然光與新鮮空氣,營造舒適居住環境[12]。這樣的微更新與輕改造策略,在保留傳統建筑歷史價值的同時,提升了其使用功能,使傳統建筑在現代社會中煥發新生。通過精心保護與適度改造,黔北傳統村落建筑得以傳承文化精髓,適應現代生活需求,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展現獨特魅力。
3.1.2優化公共空間。村落中的公共空間是村民生活和游客體驗的重要場所,對其進行輕改造意義重大。首先,清理雜物是優化公共空間的基礎步驟,將堆積的垃圾、廢棄物品等清理干凈,讓空間整潔有序。接著,修復破損地面,確保人們行走的安全與舒適。可以采用與村落風格相協調的石板、青磚等材料,既實用又美觀。增加綠化則能為公共空間注入生機與活力,種植一些本土的花草樹木,不僅能美化環境,還能改善空氣質量。例如,將廢棄的空地巧妙地改造成小花園,種植各種花卉,設置休閑座椅,成為村民休閑放松、欣賞美景的好去處。或者打造休閑廣場,配備健身器材,為村民提供健身娛樂的場地。還可以根據實際需求建設小型停車場,解決游客停車難的問題,滿足村民和游客的不同需求,提升村落的整體吸引力。
3.1.3完善基礎設施。完善基礎設施是活化利用黔北傳統村落人居環境的關鍵環節。在推進基礎設施建設的過程中,必須始終堅守不破壞傳統村落整體風貌這一原則,加強供水、供電、排水等設施的建設,確保穩定的供水,讓村民不再為用水發愁,同時也能滿足游客的基本需求。優化供電系統,保障電力的穩定供應,為村落的發展提供可靠動力。完善排水設施,避免污水橫流,維護村落的整潔與衛生。通過這些舉措,切實提高村民的生活質量。
合理規劃道路系統也是重中之重。一方面,改善交通條件,方便村民日常出行,讓他們能夠更便捷地與外界聯系。另一方面,為游客游覽提供便利,提升旅游體驗。在道路鋪裝方面,可以采用石板路、鵝卵石路等傳統鋪裝方式,既與村落的整體風格完美協調,又增添了古樸的韻味。這樣的道路不僅實用,更是一道獨特的風景。
3.2文化賦能與產業融合
3.2.1挖掘文化資源(圖1)。黔北傳統村落是文化資源的寶庫,深入挖掘這些資源對村落的活化至關重要[13]。走訪村民,尤其是老人,是獲取村落歷史故事、傳說及歷史事件的關鍵。同時,查閱地方志、家族譜牒等文獻,能更全面地了解村落的歷史背景和重要事件。整理這些文化資源,如歷史故事、傳說和傳統習俗,可通過文字、圖片、音頻等形式展示,增強村落的文化內涵。舉辦民俗活動,如節日慶典、婚喪嫁娶儀式,既傳承了傳統習俗,又豐富了村落的文化生活。
保護和傳承木雕、石雕、竹編等傳統技藝同樣重要。建立傳統技藝工作室,舉辦培訓班,培養新一代傳承人,確保這些技藝不失傳。同時,將這些技藝融入旅游產品,如制作工藝品、擺件和飾品,既提升了旅游產品的文化內涵,又為技藝傳承提供了經濟動力[14]。通過這些措施,黔北傳統村落的文化資源得以深入挖掘和有效利用,為村落的活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3.2.2發展文化旅游。以文化為核心,發展黔北傳統村落的特色文化旅游是激發其活力的重要策略[15]。首先,通過挖掘村落獨特的建筑風格、民俗風情和傳統技藝,塑造“黔北古村、文化之旅”的品牌形象,推出系列特色旅游產品。游客可以親身體驗舞龍舞獅、花燈表演等民俗活動,近距離觀賞木雕、石雕、竹編等傳統技藝的制作,感受深厚的文化底蘊。
此外,黔北傳統村落的美食也是一大亮點,如酸湯魚、羊肉粉、豆花面等,通過舉辦美食節等活動,讓游客品嘗地道的鄉村風味。同時,利用傳統建筑改造的民宿、客棧,為游客提供住宿服務,保留傳統外觀的同時融入現代舒適元素,提升游客的住宿體驗。
為進一步吸引游客,村落可定期舉辦民俗節慶和傳統技藝大賽等活動,如春節的舞龍舞獅、端午的賽龍舟等,邀請技藝傳承人展示精湛技藝,提升村落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通過這些舉措,不僅能讓游客深度體驗黔北傳統村落的文化魅力,還能為村民帶來可觀的經濟收入,實現村落的可持續發展。
3.2.3推動產業融合。推動黔北傳統村落產業融合發展,是帶動其發展的新路徑。發展生態農業與觀光農業,利用農田、果園資源,種植有機蔬果,開展采摘、垂釣、農家樂等活動,讓游客體驗農事,購買農產品,增加村民收入。同時,鼓勵村民發展傳統手工業,制作特色手工藝品,如具有當地文化特色的木雕、竹編等,通過旅游銷售增加收入。成立手工藝品合作社,組織制作與銷售,傳承發揚傳統技藝。此外,引入文化創意產業,開發文化創意產品,如文化衫、明信片、手機殼等,結合村落建筑、民俗、技藝等元素,提升產業附加值。與文化創意企業合作,共同設計開發既實用又具有文化內涵的文旅產品,為村落發展注入新活力。通過這些產業融合措施,黔北傳統村落不僅能夠保護和傳承傳統文化,還能實現經濟多元化發展,為村落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3.3 居民參與與社區共治
3.3.1提高居民意識。傳統村落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價值,是中華民族的寶貴遺產。為了更好地保護和活化利用傳統村落,加強對村民的宣傳教育至關重要。定期舉辦培訓班和講座,邀請專家學者為村民深入講解傳統村落的獨特價值和重要意義,讓村民了解到村落中的古建筑、傳統技藝、民俗風情等都是不可復制的瑰寶,增強他們的自豪感。同時,通過展示成功案例,讓村民認識到保護傳統村落不僅是對歷史的尊重,更是為子孫后代留下寶貴財富的責任擔當。鼓勵村民積極參與村落的規劃、建設和管理,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例如,在規劃過程中廣泛征求村民意見,讓他們為村落的發展出謀劃策。
3.3.2建立合作機制。建立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和村民之間的合作機制,是推動傳統村落活化利用的有效途徑。政府發揮主導作用,制定相關政策,為傳統村落的保護和開發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引導。企業發揮資金和市場優勢,投資建設旅游項目,帶動村落的經濟發展,比如開發特色民宿、農家樂等,吸引游客前來體驗鄉村生活。社會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促進村落的文化傳承,如舉辦傳統節日慶典、民俗展覽等。村民則通過提供服務、參與經營等方式,分享村落發展帶來的成果。各方明確各自的職責和利益,形成合力,共同推動傳統村落的可持續發展。
3.3.3加強社區治理。完善村落的社區治理機制,對于提高社區管理水平至關重要。建立村民自治組織,讓村民自己管理自己的事務[1]。制定村規民約,規范村民的行為,營造文明和諧的村落氛圍。加強環境衛生管理,建立完善的垃圾收集、處理系統,保持村落的整潔美觀。設置垃圾分類設施,引導村民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同時,加強安全管理,完善消防、治安等設施,確保村民和游客的生命財產安全。定期組織消防演練和安全培訓,提高村民的安全意識和應急處置能力。通過加強社區治理,為傳統村落的保護和活化利用創造良好的環境。
3.4政策支持與資金保障
3.4.1制定政策法規。政府在傳統村落的保護和活化利用中起著關鍵的引領作用。應制定出臺全面且具有針對性的政策法規,為傳統村落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實的政策支持。明確傳統村落的保護范圍是首要任務,通過詳細的勘察和調研,劃定出古建筑、歷史遺跡、傳統風貌區域等具體的保護界限,確保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得到妥善保護。同時,制定嚴格的保護標準,對傳統建筑的修繕、維護以及周邊環境的整治提出明確要求,保證傳統村落的原汁原味得以保留。再者,確定切實可行的保護措施,如建立定期巡查制度、加強對違規建設的監管等,規范開發建設行為,防止過度商業化和破壞性開發。此外,出臺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傳統村落保護和開發的政策,通過稅收優惠、土地政策優化等激勵措施,吸引更多的資金投入,為傳統村落的振興注入新的活力[17]。
3.4.2加大資金投入。加大對傳統村落保護和活化利用的資金投入是確保工作順利開展的重要保障。政府可以設立專項資金,用于傳統村落的基礎設施建設,包括道路修繕、水電供應改善、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等,為村民和游客提供便利的生活條件。同時,將資金投入到文物保護方面,對古老的建筑、文物古跡進行專業的修繕和維護,延長其壽命。在文化傳承方面,支持民俗活動的開展、傳統技藝的傳承培訓等。積極爭取上級部門的資金支持,整合各類涉農資金、旅游發展資金等,集中投入到傳統村落的建設中。通過多渠道資金的匯聚,為傳統村落的保護和發展提供充足的資金保障。
3.4.3拓寬融資渠道。為了進一步推動傳統村落的保護和開發,鼓勵社會資本通過多種方式參與至關重要。可以采用“PPP\"模式,即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共同投資建設傳統村落的旅游項目、公共服務設施等。眾籌模式也是一種有效的方式,通過互聯網平臺,吸引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投資,匯聚眾人之力。同時,加強與金融機構的合作,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例如,推出針對傳統村落保護和開發的專項貸款,降低融資成本,為傳統村落的建設提供融資支持。通過拓寬融資渠道,為傳統村落的發展引入更多的資金活水,實現傳統村落的華麗轉身。
4案例分析:銅仁市石阡縣樓上村
銅仁市石阡縣樓上村(圖2)是黔北地區傳統村落活化利用的成功案例之一。該村位于縣城西南一隅,是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近年來,樓上村通過整體保護、局部改造的方式,實現了村落的活化利用,其總體規劃見圖3。
4.1整體保護 樓上村在整體保護上展現了卓越智慧,不僅修復建筑實體,更注重文化生態的完整保留。專家團隊深入調研,挖掘歷史文化寶藏,工匠們以精湛技藝還原歷史場景,讓人們穿越時空感受往昔。為增強村民文化自信與保護意識,定期舉辦文化遺產講座和手工藝培訓班至關重要。講座深入解讀村落歷史價值與文化內涵,使村民深刻認識其珍貴性;培訓班則傳承發揚傳統技藝,如木雕、石雕、刺繡等,年輕一代得以學習祖先智慧。這些活動加深村民對村落的感情,激發其積極參與保護。同時,樓上村活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傳統文化注入新活力。舉辦春節舞龍舞獅、端午賽龍舟等傳統節慶活動,以及土家族擺手舞、仡佬族雉戲等民俗表演,豐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吸引游客,為村落發展帶來新機遇。通過這些舉措,樓上村不僅保護了歷史文化,還促進了村落的可持續發展,展現了傳統與現代融合的魅力。
4.2局部改造樓上村在局部改造中,堅持“修舊如舊,整新如舊\"的原則,巧妙融合傳統與現代。庭院綠化以本土植物為主,既美化環境又彰顯生態和諧,與村落風貌相得益彰。休閑設施如長椅、涼亭遍布村落,兼顧實用與美觀,為游客與村民提供休憩空間,讓人們在美景中放松,享受悠閑生活。精心布局公共設施,讓游客服務中心與文化展示中心成為村落新亮點。游客服務中心提供導游講解、餐飲住宿推薦等便捷服務;文化展示中心通過圖片、實物、多媒體等形式,全面展示樓上村的歷史文化、傳統技藝、民俗風情,成為傳播村落文化的重要平臺。基礎設施升級改造亦不容忽視。道路硬化方便村民出行,給排水系統完善解決用水排水難題,電力供應穩定保障生產生活。這些措施不僅提升了村民生活質量,也為村落的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樓上村的局部改造,既保留了傳統韻味,又融人了現代元素,實現了傳統與現代的和諧共生,為村落的未來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圖4)。
4.3產業融合樓上村充分認識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積極利用自身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豐富的文化底蘊,大力推動鄉村旅游和民宿經濟發展。在特色民宿打造方面,深度融合當地文化。建筑風格上,保留傳統的黔北民居特色,木質結構與磚石搭配,與周圍環境相得益彰(圖5)。室內裝飾則采用當地的手工藝品,如木雕擺件、竹編飾品等,充滿鄉土氣息和文化韻味。游客入住其中,仿佛置身于古老的黔北傳統村落,感受著濃郁的歷史文化氛圍。
農家樂以地道的農家菜吸引游客。利用當地新鮮的農產品,烹飪出酸湯魚、羊肉粉等特色美食。村民們熱情的待客之道,讓游客感受到家的溫暖。同時,推出農產品采摘、農事體驗等項目,游客可以親自參與到農業生產中,了解農作物的種植過程,感受鄉村生活的質樸。這不僅豐富了游客的旅游體驗,也為當地農業產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促進了農業產業的轉型升級。手工藝品店成為傳承當地手工藝的重要窗口。游客在這里可以親手體驗木雕、石雕、竹編等傳統工藝的制作過程,感受傳統工藝的魅力。通過這種方式,既增加了游客的參與度,又為傳統手工藝的傳承和發展提供了新的途徑。
4.4社區共治樓上村的社區共治模式是村落成功發展的關鍵。村民自治組織讓村民成為村落保護與發展的主人翁,積極參與決策,貢獻智慧。他們因對村落懷有深厚感情并且對村落的情況高度熟悉,所以提出的建議更具可行性。政府、企業和社會組織的加人,為村落發展注人新活力。政府提供政策引導和資金支持,確保基礎設施建設的推進和文化保護的實行;企業帶來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投資旅游項目,推動經濟發展;社會組織則豐富村民精神生活,提升文化氛圍。多方參與的共治機制解決了資金、技術等難題,增強了村落凝聚力。在這個大家庭里,每個人都為樓上村的繁榮發展貢獻力量,齊心協力建設美好家園。這種和諧共生的模式,不僅促進了村落的經濟發展,還保護了傳統文化,實現了村落的可持續發展。樓上村的社區共治模式,為其他傳統村落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經驗。
5展望與建議
5.1加強規劃引導,促進有序發展政府應成為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的引領者,制定全面、長遠的規劃藍圖。這包括但不限于:一是深人調研,全面了解村落的自然資源、歷史文化、社會經濟狀況及村民需求,為規劃提供翔實的數據支撐;二是聘請專家團隊,結合村落特色,科學規劃空間布局、產業發展、文化傳承及生態保護等關鍵領域,確保規劃既符合現代發展需求,又保留傳統韻味;三是建立健全規劃實施的監督機制,確保規劃內容得到有效執行,同時根據實施情況適時調整優化,保持規劃的動態適應性和靈活性。
5.2強化政策支持,激發發展活力為激發傳統村落的內在發展潛力,政府應制定一系列針對性強、操作性好的政策措施。首先,加大財政投人,設立專項基金用于村落基礎設施改善、文化遺產保護、生態環境治理等;其次,實施稅收優惠,對在村落內投資興業的企業和個人給予稅收減免或優惠,降低其經營成本;再次,優化土地政策,保障村落可持續發展空間,探索土地流轉新機制,促進土地資源的集約高效利用;最后,建立健全獎勵機制,對在村落保護與發展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獎勵,形成良好的示范效應。
5.3提升居民素質,增強保護意識居民是傳統村落的主體,其素質提升直接關系到村落的保護與發展。因此,應加強對村民的教育培訓,一方面,通過開設傳統文化課程、生態環保講座等,普及歷史文化知識,增強村民的文化自豪感和環保意識;另一方面,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提升村民的就業創業能力,鼓勵他們參與村落的旅游開發、手工藝品制作等,實現增收致富。同時,鼓勵村民參與村落公共事務管理,培養他們的主人翁意識和責任感,共同守護家園。
5.4推動創新發展,培育特色品牌創新是傳統村落可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應鼓勵村落結合自身實際,積極探索創新發展路徑。一是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如互聯網、大數據等,提升村落的智能化、信息化水平,為游客提供更加便捷、個性化的服務體驗[18];二是深入挖掘和傳承傳統文化元素,如民俗節慶、傳統手工藝等,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提升村落的文化軟實力;三是發展鄉村旅游、民宿經濟等新興產業,將傳統文化與旅游產業深度融合,實現文化傳承與經濟發展的雙贏。
5.5加強區域合作,實現共贏發展傳統村落的保護與發展不應孤立進行,而應加強與周邊地區及其他傳統村落的合作與交流。一是通過聯合舉辦文化活動、旅游節慶等方式,加強區域間的文化交流與合作,共同打造特色文化旅游線路,提升區域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二是建立資源共享機制,在旅游產品開發、市場推廣等方面加強合作,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和效益最大化;三是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合作,共同應對跨區域環境問題,保護區域生態安全。通過區域合作,實現傳統村落的協同發展、互利共贏。
6結論
黔北傳統村落人居環境的活化利用是一個復雜而長期的過程,需要政府、社會、企業和居民等方面的共同努力。通過實施微更新與輕改造、文化賦能與產業融合、居民參與與社區共治等策略,可以有效提升傳統村落的整體形象和居住品質,實現傳統村落的可持續發展。未來,應繼續加強規劃引導、政策支持、居民素質提升、創新發展和區域合作等方面的工作,推動黔北傳統村落的繁榮發展。
參考文獻
[1]貴州省文化和旅游廳.貴州省傳統村落保護與利用規戈研究報告[R].2020.
[2]楊月.銅仁鄉土山地民居空間景觀解讀[J].綠色科技,2017(3):17-18,21.
[3]貴州省農業農村廳政策與改革處.貴州省湄潭縣探索構建“黔北民居”全過程管理機制提高農民居住品質[EB/OL].[2024-05-29].http://nynct.guizhou.gov. cn/syqt/nyzcyggdy/202405/t20240529_84703666.html.
[4]楊穎霖,梅曉東,袁惠燕.小庭院可食地景景觀設計及應用[J].現代園藝,2021,44(4) :27-29.
[5]康婧.建筑景觀一體化視角下自然風景區民宿建筑設計研究[J].城市建筑,2024,21(19):142-147.
[6]李丹.傳統村落保護視角下的“菜單式”庭院景觀設計研究:以綿陽市曾家埡村為例[D].綿陽:西南科技大學,2021.
[7]聶曉嘉,楊夢琪,李曉雪,等.基于“庭院經濟模式\"的鄉村庭院規劃實踐:以三明市尤溪縣桂峰村庭院設計為例[J].福建建設科技,2021(1) :8-11.
[8]杜予新.鄉村振興視域下的傳統村落可持續發展研究[J].鄉村科技,2025,16(6) :40-44.
[9]周思靜.“文化生態\"視閾下陜南秦巴山區傳統村落保護與利用策略研究:以安康市漢濱區為例[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23
[10]周娟,余輝.黔北鄉土民居特色分析與當地新農村設計探討[J].山西建筑,2011,37(13):9-10.
[11]朱永強,黃庭晚,史祚政,等.鄉村振興視角下民族地區傳統村落保護發展策略研究:以鄯善縣為例[J].華中建筑,2025,43(5):168-172.
[12]程國輝.桂西北特色民居設計中的地域文化傳承與創新[J].居舍,2023(28) :7-10,55.
[13]趙曼麗.貴州傳統村落空間活化的生態策略探析[J].貴州民族研究,2017,38(12) :81-84.
[14]王玉雯.傳統村落文化賦能和美鄉村建設的利用實踐及路徑優化:以浙江金華為例[J].民族藝林,2024(1):77-86.
[15]賀珊,黃嘉茵.《鄉村振興戰略下傳統村落文化旅游設計》:鄉村振興視域下傳統村落文化旅游開發實踐探索[J].建筑學報,2024(4):122.
[16]孫九霞.人類學對旅游研究的知識溢出[J].旅游導刊,2019,3(5):1-14.
[17]新華社.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的指導意見》[EB/0L].(2019-06-23)[2024-06-03].https://www. gov. cn/gongbao/content/2019/content_5407656.htm.
[18]劉依鋒,陳小龍.大數據背景下鄉村智慧旅游發展模式研究[J].山西農經,2023(19):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