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 S-0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0517-6611(2025)11-0278-05doi:10.3969/j. issn. 0517-6611. 2025. 11. 058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Evaluation on the“Farming and Reading”Curriculum System with the“Four New”Integration—Taking the Curriculum Systemat theLandscape Architecture National First-classUndergraduate Major Construction Siteof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as an Example
LI Chun-tao,SHENG Yu-qi, ZHAN Zhi-nan et al(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Hefei,Anhui 230036)
AbstractTheintegrationofnewenginering,newmedicine,newagricultureandnewieralartsisotonlyastrategicchoicemadebyChina’shighruatiicttdollutiteailpeiutitiso tivetoactivelyespndtotequalityefoofgereducatioFamingandadingducatoandgardeartaeothepresetatiefi na'soutstandingrioalurendthldsaeaciueprofessalrusasetoearofCeed cation.TakingteucussteofteatioalfrstssldsapearciteureajoostructionsiteofuiAilturalUiesity as an example,and using EpiData 3.0 and SPSS 26.O softwares,a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 was used to assess the satisfaction with the “FourNew”cussofteldsapciteurajeacngetivesf toretaloussacgetie nessofpracticlosdalelatoogecaosulsdateoifingidi theobjectives,mplementationmeansandimplementationprioitiesofthe“FourNew”cuiculumsstemintelndsapeahitecuremajor was 60% or above,whichprovedthattecuiculumsystemmettherequrementsofthenatioalfist-classundergaduate majorconstuction site. There was extremely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 Plt;0.01 )between the satisfaction of the“Four New”curriculum system in the landscape architecturejothetacingfetivensofoththoreticaloussdpracticalcoursesTresantreelysigificanteo ( Plt;0.01 )betweentheteachingefectivenessoftheoreticalcoursesandtheteachingefectivenessofpracticalcourses.Thestudyofthe“Four New”integrationof“farmingandreading”typeofcurrcuumsystemexplodapathforbuilingthrelaedcurculumsysteintheinstitu 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i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Key wordsFarming and reading education;“Four New”;Landscape architecture major;Curriculum system
2018年高等教育面臨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簡稱“四新\")的交叉發展要求[1]。《關于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的意見》明確指出新農科建設的理念,完善高等農林教育人才培養體系,培養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人才,全面推動鄉村振興,為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人才支撐[2]。《新農科人才培養引導性專業指南》進一步要求高等農林教育強化耕讀教育,培養知農愛農型人才[3]。園林專業作為林學學科下的一個專業4,安徽農業大學園林專業要將“四新\"融合貫徹耕讀教育思想,著力構建新時期的課程體系,先后確立了“厚基礎、寬口徑、重實踐、強創新”的培養目標,培養具備區域影響力的創新型園林專業高級人才。
耕讀教育是我國一項源遠流長、蘊含豐富內涵的教育傳統[5],與中國式新時代人才培養的要求完美契合[6。耕讀教育模式強調學生自然勞動互動,倡導實踐活動的教與學,以促使學生與社會互動,培養出適應行業學科科研需求的人才[7,對于提升高校人才培養質量和整體競爭力以及提升高等學校教育質量具有積極的作用。因此,農林院校日益重視梳理耕讀教育文化資源,打造耕讀教育實踐平臺,并進行耕讀教育機制的變革,以加強“耕讀教育”的實施與建設[8-]這一努力充分整合了耕讀教育傳統文化的思政元素,貫穿整個教育教學體系,致力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社會責任感,錘煉學生的創新思維、團隊合作能力和實踐科研能力。園林專業深植中國傳統文化,與“耕讀教育”血脈相連,建立“四新”融合“耕讀”型專業課程體系被視為人才培養的核心,特別是研究“四新”融合的園林專業“耕讀”型課程體系有助于培養中國式現代化新園林人才,為建設美麗中國貢獻專業力量。
1耕讀教育模式下園林專業“四新”融合的課程體系構建
1.1“四新”融合耕讀型課程體系的建立安徽農業大學園林專業課程體系根據《新農科人才培養引導性專業指南》的要求制定,遵循學校的辦學定位、學情以及專業培養目標和畢業要求,以新結構、創新新模式、建立新機制為基礎邏輯,著眼于以學生為中心和“兩性一度”的主線教學[12],構建了“四新\"融合“耕讀”型新農科園林專業課程體系[13](圖1)。在該課程體系中,突出園林工程設計課程群和園林植物應用課程群的“雙核聯動”模式,總學分168.5,實踐課程占比35% ,其中專業課實踐課程占比 29% 。課程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科學人文素養,同時培養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和國際視野。總而言之,課程體系的設置實現了“厚基礎、寬口徑、重實踐、強創新”[14]的專業培養目標;讓學生熟悉國內外園林領域發展趨勢、問題與對策,系統掌握林學、生態學、社會學等學科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等畢業要求,培育中國式現代化復合型高級園林人才。
課程體系設置了園林生態工程綜合創新實踐課程以及園林設計與植物造景綜合創新實踐課程,作為“四新”融合“耕讀”型課程體系的牽引課程。為此,組建了校內外實習基地和導師團隊(圖2),培育行業項目引入課堂,倡導“以賽代教”和“植入小科研”等特殊形式,做實“四新”理念下“耕”與“讀”互存的教學過程和內容。教學過程中,開展遙感技術、地理信息系統(GIS)、無人機應用技術、傳感器技術、計算機輔助設計軟件、植物數據庫的建立、模型制作工作等課程,創造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園林專業理論課程教學環境。通過科研項目、行業項目和學科競賽,培養學生的綜合專業素養和能力[15]。以\"耕讀\"形式促進學生成為教學和研究的主體,踐行“兩性一度”的教學標準,努力達到專業定位、培養目標和畢業要求。
學情 定位 新農林“四新”交叉耕讀型課程體系 畢業要求公共平臺 專業平臺 公共創新實踐平臺(課程群) 基礎平臺(學科類、專業課程群) (專業核心與選修課群) (創新實踐實習課程群) 工程知識要求思道 園林 、 物、實驗量 園林規劃設計、園 園林規劃設 問題分析能力農業信信 個茶讀 講 中 聯業作能力辦學特色 溝通協商能力新農科 新工科 新文科 新醫科個 個 個 個 項目管理能力創新創業學科競賽小科研植入校外實習實訓基地 校內實習實驗基地 教授+校外導師團隊 基層組織與虛擬教研室 終身學習能力↓ ↓ 個有效運用園林工程和園林植物應用理 具備獨立從事園林及相關領域的創 勝任骨干成員的團隊工程技培養目標 專業標 論與實踐技術能力,5年后可以成為 新意識、與合、創新實踐競爭 工作。
1.2評價方法確定采用EpiData3.0軟件對問卷調查數據進行錄入,問卷缺失的數據采用均值代替[16]。使用SPSS26.0軟件對獲取數據進行統計與分析。
1.2.1相關性分析。相關性分析是統計學中的一種數據描述方式,用來衡量不同變量之間的相關密切程度。該研究使用SPSS26.0軟件中的Pearson相關系數來分析“四新”融合“耕讀”型課程體系滿意度與實踐課程、理論課程教學成效間的相關性[17]。通過這一分析來評估安徽農業大學園林專業課程體系的實際運行效果。
1.2.2因子分析。因子分子是一種從變量群中提取共性因子的統計技術,最早是由英國心理學家查爾斯·斯皮爾曼提出的[18]。該研究從“四新\"融合“耕讀\"型課程體系中提取出理論課程教學成效、實踐課程教學成效2個因子,通過分析各因子的貢獻率全面評估該課程體系的整體可靠性,從而綜合評價實踐課程和理論課程的教學成效,并對課程體系實踐效果進行整體排名和全面評估。在因子分析的過程中,提取了課程體系實踐成效影響因素的公因子,并構建了一套完整的數學模型,開展詳實的問卷調查。在該模型中,將 Xj(j=1 2,3,…,30) 定義為30個原始變量,而 Fi(i=1,2,3,…,m) 則表示這30個原始變量的不同線性組合的主成分,明確 Xj 在對應 Fi 上的載荷為 Lij 。耕讀教育模式下園林專業“四新\"課程體系實踐成效的影響因素形成了一個 m×30 階的數據矩陣。
在上述公式中,系數 Lij 由下列條件決定: ①F1 與F2(i≠j,i=1,2,…,m) 相互無關; ②F1 在 X1,X2,…,X30 的各線性組合中方差最大, F2 在與 F1 無關的各線性組合中方差最大, Fm 在與 F1,F2,…,Fm-1 均不相關的各個線性組合中方差最大; ③F1,F2,…,Fm 為30個影響因素指標不同線性組合的主成分,其中所有主成分在總方差中所占的比例越來越小。
2評價結果分析
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深入了解學生在畢業時及畢業5年后是否能夠達到設定的培養目標和畢業要求。在此背景下,設計了一份綜合考查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如何在“四新”融合“耕讀”型課程體系中貫徹“三全”育人理念的問卷。該問卷設計涵蓋了多個層面,包括問題分析能力、設計/開發解決方案能力、深入研究能力、現代化工具應用能力、工程與社會能力、環境和可持續發展、職業規范、團隊協作能力、溝通協商能力、項目管理能力、終身學習能力等。在問卷中設置了41個問題,采用3級量表來確保問卷設計的科學性和客觀性,旨在全面了解園林專業學生對課程體系的滿意度、理論課程教學成效、實踐課程教學成效之間的相關性以及教學成效。
2.1園林專業“四新\"課程體系滿意度通過對用戶畫像進行頻數分析,調查了該校園林專業2006—2023屆的畢業生(圖3),受訪者年齡為 20~36 歲(圖4)。調查問卷分析結果顯示,在受訪者中 70.00% 的學生對當前課程體系的目標及實施手段表示滿意, 26.67% 的學生表示基本滿意; 60.00% 的學生對“四新”課程體系實施重點表示滿意, 33.33% 的學生對“四新”課程體系實施重點表示基本滿意(圖5)。總體而言,學生對課程體系目標和實施手段的滿意占比高于課程體系實施重點。
2.2理論課程教學成效通過對“四新”融合“耕讀”型課程體系理論課程教學成效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在遵守道德規范方面,達到的占比為 76.67% ;在培養專業能力方面,達到和基本達到占比共 86.67% ;在持續全面創新發展方面,達到的占比較低,達到和基本達到占比共 50.00% ;在提升終身學習的能力方面,沒有達到的占比為 56.67% (圖6)。總體來看,理論課程教學成效較好,總體達到培養目標。這為深入了解理論課程教學的優勢和不足提供了參考依據,有助于今后針對性地持續改進。
2.3實踐課程教學成效實踐課程的教學成效評價主要聚焦于畢業工作5年后的學生,受訪者中有 50% 以上已畢業5年以上。通過對實踐課程教學成效進行分析,結果見圖7。從工程知識要求、深入研究能力、問題分析能力、終身學習能力、職業規范、設計/開發解決方案能力、現代化工具應用能力、環境和可持續發展、團隊協作能力、溝通協商能力等畢業要求來看,各畢業要求“基本達到”占比均較高,“達到”的占比次之,“沒有達到”的占比均較低。
80 達到Achieved 基本達到Basicallyachieved 沒有達到Notachieved %/o 60 40 1 20 0 遵守道德 培養專業 持續全面 提升終身 規范 能力 創新發展 學習的能力 培養目標Training objectives
2.4實踐評價的有效性通過因子分析設計的調查問卷分為課程體系滿意度、理論課程教學成效和實踐課程教學成效3個部分。為驗證問卷設置的合理性和實踐評價的有效性,對各個部分進行了信度分析和效度分析。
2.4.1信度分析。運用克隆巴赫 ∝ 信度系數法,對定量數據的回答可靠性進行了研究。首先,對 ∝ 系數進行分析,其數值直接反映信度水平。若 ∝ 系數高于0.8,則說明信度極佳;若 ∝ 系數為 gt;0.7~0.8 ,則說明信度良好;若 α 系數為0.6~0.7 ,則說明信度可接受;若 ∝ 系數小于0.6,則說明信度不佳[9]。該研究結果表明,課程體系滿意度、理論課程教學成效及實踐課程教學成效的 ∝ 系數分別為0.956、0.920和0.988。
2.4.2效度分析。效度分析在研究定量數據的設計合理性方面發揮關鍵作用。通過分析KMO值來評估研究數據的適用性。如果KMO值高于0.8,說明研究數據非常適合提取信息;若KMO值為 gt;0.7~0.8 ,說明研究數據適合提取信息;若KMO值為 0.6~0.7 ,說明研究數據一般適合提取信息;如果KMO值小于0.6,說明研究數據不適合提取信息(若僅包含2個題目,則KMO值為0.5)[20]。該研究結果顯示,KMO值為0.751,表明研究數據適合提取信息。此外,旋轉后3個因子的方差解釋率分別為 35.38%.32.78% 和 31.84% ;3個因子的累計方差解釋率為 100% ,超過了 50% 的標準(表1\~2)。這意味著該研究的項目信息可以被有效提取出來,驗證了研究數據設計的合理性。
表1效度分析
2.4.3園林專業“四新”課程體系滿意度、理論課程教學成效、實踐課程教學成效間的相關性分析。從表3可以看出,園林專業“四新”課程體系滿意度與理論課程教學成效、實踐課程教學成效間的相關系數分別為0.763和0.774,相關性均達到極顯著水平( Plt;0.01) ,表明它們之間存在極顯著正相關;理論課程教學成效與實踐課程教學成效間的相關系數為0.844,相關性達到極顯著水平( ?Plt;0.01 )°
3結論與討論
“四新”融合“耕讀”型課程體系目標、實施手段和實施重點“滿意”的占比均在 60% 及以上,表明該課程體系符合當前國家對一流課程建設的要求。在遵守道德規范方面,達到占比最高,證明思政元素融入課程體系是行之有效的。總體來看,該課程體系注重“以學生為中心”,對學生學習方式、學習習慣的改善以及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產生了積極作用。
“四新”融合“耕讀”型課程體系中的實踐課程教學對理論課程教學產生會積極的促進作用。園林專業“四新”課程體系滿意度與理論課程教學成效、實踐課程教學成效間均存在極顯著相關( Plt;0.01 ),理論課程教學成效與實踐課程教學成效間的相關系數達到 0.844(Plt;0.01) 。從理論課程教學成效來看,遵守道德規范和培養專業能力方面“達到”的占比均超過 50% ,持續全面創新發展和提升終身學習的能力方面“達到”的占比均較低。從實踐課程教學成效來看,各畢業要求“基本達到”的占比均較高。
總而言之,通過建立人才培養課程體系,實現了專業培養的目標定位,使其能夠達到專業培養目標和畢業要求,這為區域地方高校同類專業提供了寶貴的借鑒經驗。對“四新”融合“耕讀”型課程體系的研究為高等農林院校相關課程體系的構建探索出一條新路徑。
參考文獻
[1]吳巖.深化“四新”建設走好人才自主培養之路[J].重慶高教研究,2022,10(3) :3-13.
[2]青平,呂敘杰.新時代推進新農科建設的挑戰、路徑與思考[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21(3):35-41.
[3]陳毅輝,蘇凱,洪碧云,等.涉農高校新型人才培養中耕讀教育的實踐探索[J].河南農業,2022(24):16-18.
[4]李春濤,張義辰,李若男,等.需求導向下的園林專業課程體系構建研究:以安徽農業大學為例[J].高等建筑教育,2023,32(1):172-184.
[5]蔡悅,常飛,夏明,等.基于卓越工程師計劃的生物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J].農產品加工,2022(2):94-98,101.
[6]王陶,李文,陳宏偉.應用型本科院校生物工程專業產學研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微生物學通報,2015,42(3):591-597.
[7]LI J,XUE E Y. Investigating international students’cultivation system forhigher education sustainability in China: Stakeholders’perspectives[J].Sustainability,2022,14(22) :1-11.
[8]鐘霞.耕讀教育融入“大思政課\"建設的內在意蘊與實踐進路[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22,23(7):66-69.
[9]林萬龍,崔情情,何志巍,等.涉農高校耕讀教育特色育人模式構建與實踐研究[J].高等農業教育,2021(4):6-9.
[10]曾秀蘭,石玉強,孫林.農科高校開展耕讀教育的多維價值及路徑探討[J].高等農業教育,2021(5):10-14.
[11]曹三杰,李明洲,康波,等.“蜀韻耕讀”強勞育“知農愛農”育新才:四川農業大學耕讀教育創新與實踐[J].高等農業教育,2022(3):10-15.
[12]唐英,王梅.基于內容分析法的“四新\"課程思政建設目標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21(48):141-144.
[13]任亞萍,周勃.工科背景下風景園林專業植物類課程教學及考核評價改革的研究與實踐[J].安徽農學通報,2021,27(18):200-202,207.
[14]李春濤,徐斌,李若男,等.新農科背景下園林專業本科課程體系的構建與實踐:以安徽農業大學園林專業為例[J].安徽農學通報,2021,27(5):148-152,164
[15]姚曉潔,楊思嘉,陳璐,等.風景園林專業課程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研究:以安徽建筑大學為例[J].滁州學院學報,2023,25(2):95-100.
[16]何賢松,唐宇明.EpiData處理多選題錄人的高效設計方法[J].現代預防醫學,2016,43(24):4523-4525.
[17]汪妍,王海俊,彭暢,等.湖北省大學生性取向與高危性行為相關性分析[J].中國學校衛生,2023,44(6):840-844,849.
[18]喬小燕.統計軟件SPSS在“統計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以因子分析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23(21):37-40.
[19]俞立平.學術期刊主成分、因子分析評價值的判斷標準[J].統計與決策,2023,39(2):35-40.
[20]李小梅,謝秋蘭.學生學習成效評價模式創新與實踐:以《園林設計初步》課程為例[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3,22(1):13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