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引用格式:.藝術教育助力鄉村振興的“忙罷”模式研究[J].藝術科技,2025,38(7):68-71,110
中圖分類號:J50-4;D42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5)07-0068-04
當前,鄉村在文化、教育、經濟等方面仍存問題,藝術教育專業人才緊缺是關鍵制約因素。藝術教育作為獨特的文化賦能方式,潛力巨大?!瓣P中忙罷藝術節”(下稱“藝術節”)由西安美術學院下鄉實踐演變而來,以師生自組的“關中藝術合作社”為主體,在鄠邑區蔡家坡村實施,通過藝術教育激發鄉村內生動力。2018年舉辦首屆,前兩屆由西安美術學院為主體發起并取得實效,自第三屆起獲鄠邑區政府資金支持共同舉辦。2023年人選國家基層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典型案例及全國優秀群眾文化品牌。自第六屆開始實行市場化運營(影響待觀察),因此本文研究前五屆。其有效解決了人才問題,實現經濟與文化雙增長。本文將這一優秀案例總結為“忙罷”模式,并探索該模式在廣東省“百千萬工程”與“文化強省”政策中的應用路徑。
1藝術教育助力鄉村振興的概念與思路
1.1藝術教育的廣泛定義、目標以及功能藝術教育是以藝術為核心,通過系統教學活動培養個體審美能力、創造力和文化素養的過程。在藝術節,藝術教育與地方文化深度融合,教學場域拓展到鄉野,以多樣化形式促進鄉村文化傳承與創新。
其多維目標為:一是培養審美能力,加深對美的感知和理解;二是激發創造力,培養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是能力;三是促進情感表達與交流,增強文化認同感。藝術教育能夠助力個體全面發展,也是鄉村振興的強力催化劑。
其功能體現在三個方面:在文化方面,形式多樣,有利于大眾參與,能夠提升鄉村生活的品質與村民素養;在社會方面,通過藝術活動加強協作共建,促進不同人群與區域間文化交流;在經濟方面,通過人才培養推動文化產業和旅游業發展,為鄉村經濟注入新活力。
1.2藝術教育助力鄉村振興的思路
如今,鄉村面臨5個主要問題:人力資源流失、區域發展不平衡、文化遺產保護不足、公共環境美化不足、經濟發展緩慢[1]。人才缺失既是鄉村振興面臨的根本問題,也是解決其他問題的“攔路虎”。
藝術教育通過藝術創作和文化活動引才育才,解決鄉村文化和經濟發展的人才問題。例如,結合手工藝與設計工作坊,融合傳統工藝與當代設計,開發地方特色文化創意產品;聯動鄉村旅游,舉辦藝術節、展覽等活動吸引游客、增加收入,從而吸引人才回流,縮小區域差距。此外,藝術教育能助力鄉村文化遺產傳承與創新,發掘和再利用當地文脈,促進鄉村文化發展。同時,為鄉村公共環境美化做鋪墊,打造宜居宜游的優質文旅環境,推動鄉村全面發展。
2藝術教育形式的實踐創新與成效
如藝術節的主要策劃者武小川所言,“關中忙罷藝術節,其實也是我們美院師生實踐教學延展,它是以藝術社會學的文化實踐課程為根本方法,用社會學的方式,開展田野調研,來理解鄉村正在發生的事情,理解鄉村社會和人的故事,并以此開展藝術實踐”[2]。
在藝術節的多年實踐中,可概括出4種適用于鄉村振興的藝術教育形式,分別是“藝術村長”定期駐村、工作坊、講座、展演。這些形式的實踐探索打破了藝術教育高高在上的精英教育模式,與鄉村的自然環境、村民深度融合,取得了顯著成效。
2.1藝術教育形式的實踐創新
2.1.1“藝術村長”定期駐村:專業人才主導的優質藝術教育資源共享、共建形式
為吸引更多文化藝術界高端人才助力鄠邑鄉村振興,2021年,鄠邑區政府創新人才引進機制,由區政府聘請“藝術村長”駐村實踐,以兩年為一個工作期,每年至少保證30天的駐村工作時間,協助村委會確定本村文化藝術發展方向,提出建設規劃方案,指導項目建設實施等。同時,鄠邑區政府設立“村長藝術基金”,保證項目落實。
“藝術村長”這一創新形式的核心是發揮專業人才的主導作用,在鄉村文化沃野中汲取營養,發掘鄉村振興的內在動力。這一形式不僅為鄉村文化的傳承與活化建立了扎實的基礎,也為塑造鄉村文化、打造文旅特色注入了強大的動力,成為藝術教育與鄉村振興有機結合的成功實踐案例。
2.1.2工作坊:互動、開放的創作實踐形式
在藝術節,工作坊是藝術教育的重要途徑。雖非首創,但藝術節在鄉村振興中融入這一形式并取得顯著成效。工作坊的互動性與開放性俱佳,彌補了傳統教育短板。參與者身份多元、形式多樣,多方協作的過程即教育。例如,“家庭美術館”項目中,西安美術學院師生與村民共同搜集舊輪胎、瓦罐等日常用品創作,作品置于村民生活環境中,形成鄉野美學藝術,體現了工作坊的互動開放特性。
工作坊形式打破了高校與鄉村的交流壁壘,模糊了藝術與生活的界限,使藝術教育成為全民參與的文化活動。參與者能在實踐中感受藝術魅力,提升創造力與審美能力。藝術節期間,工作坊激發了村民的參與熱情。村民基于“美化家鄉”的樸素目的踴躍參與,深層原因是藝術節激發了人對美的本能追求。藝術節后,村民主動要求留存藝術裝置,對自己參與完成的作品熱情高漲。多屆藝術節的舉辦顯著提高了村民的藝術認知度和參與度。
2.1.3講座:打破高等教育壁壘的學術共享形式
藝術節通過舉辦講座,將高等教育的學術資源引人鄉村,打破了傳統教育的壁壘。講座內容涵蓋藝術創作、文化傳承、鄉村發展等多個領域,邀請專家學者、藝術家和鄉村建設者共同參與,為村民和游客提供了豐富的學術資源。
這種學術共享形式不僅增強了鄉村的文化氛圍,還促進了知識的傳播與交流。通過講座,鄉村居民能夠接觸到前沿的藝術理念和文化思想,拓寬視野,并增強文化認同感。
2.1.4展覽與演出:藝術教育的成果展現形式
藝術節通過展覽和演出等形式形成藝術教育成果的具象呈現。藝術節期間,麥田、鄉村廣場、村史館等場所被轉化為藝術展覽和演出的空間,展出了包括大地藝術、壁畫、裝置藝術、戲劇表演等多種形式的作品。這些作品不僅展示了藝術家和村民的創作成果,還通過藝術的形式傳遞了鄉村的文化價值和生活美學。
展覽與演出作為藝術教育的重要成果展現形式,不僅增強了村民的參與感和成就感,還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參觀,進一步提升了鄉村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通過藝術節的平臺,鄉村的文化資源得以轉化為經濟資源,為鄉村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新的動力。
2.2鄉村振興實效
通過舉辦藝術節,鄉村振興取得了顯著效果。藝術院校入駐鄉村開展教學,藝術類學生和藝術工作者在鄉村進行藝術實踐,從鄉村汲取創作養分,又以藝術成果回饋鄉村,形成了藝術家共建鄉村、群眾廣泛參與的“藝術 + 教育 + 社會”多重推動力量[3]。
2.2.1 促進當地文化傳承
“忙罷古會”在關中地區的重要性及隆重程度絲毫不亞于春節。然而,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推進,“忙罷”一詞逐漸淡出了關中人的視野?!瓣P中忙罷藝術節”在麥收后開展,既發揮了麥地農業生產的經濟屬性,又為其賦予藝術審美屬性、生態屬性[4]。關中地區傳統的農耕、非遺和民俗文化通過藝術節創新性傳承下來,在搭建創新平臺的同時,以傳統文化反哺藝術教育,補充了藝術教育所需的在地性,注入本土文化的內生動力。
藝術節通過藝術教育的創新形式促進當地文化傳承,建設成果包括李東橋秦腔工作室、易俗社終南分社等文化空間的建設,增強了當地居民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2.2.2促進鄉村經濟發展
鄉村文化形態各異,但經濟活力普遍不足,這正是缺乏外來優質藝術資源介入而導致的人才缺乏問題。因此,鄉村自身很難轉化出優質的旅游資源。藝術節通過多形式的藝術教育,在師生和村民的協作之下,將自然和民俗文化轉化為文旅資源,從而促進鄉村經濟發展。
藝術節為當地吸引了大量游客。以蔡家坡村為例,“關中忙罷藝術節”為村中的金龍峽景區帶來更多的發展機遇,村莊目前擁有農家樂和民宿24家,從事旅游就業人數超過200人,全村年旅游綜合收人1400萬元以上,每年給村集體經濟分紅9萬元[5]。此外,藝術節還推動了“藝術項目 + 民宿 + 餐飲 + 有機農產品 + 忙罷衍生品”等鄉村藝術游的全產業融合,成功打造出具有廣泛影響力的文旅品牌。在藝術教育和文旅經濟的相互作用下,極大地刺激了鄉村的經濟活力,還為當地居民創造了更多的就業和創業機會。
2.2.3 營造宜居宜美鄉村風貌
在舉辦藝術節前,西安美術學院的師生們以民居、田野為畫布創作了許多大尺幅作品,增強了鄉村風貌的美感。
藝術節在激發出當地的文旅價值后,也獲得了區政府的財政支持,鄉村文化基礎設施得以逐步完善。例如,村史館、美術館、終南劇場等文化場所的落成,促進了鄉村景觀的恢復與營建;不僅改善了村民的居住環境,還提升了鄉村的整體形象,打造出鄉村的美好形象,將其塑造成自然健康、宜居宜游的美麗鄉村。
2.2.4促進藝術教育實踐創新
藝術節搭建起藝術教育的實踐創新平臺,拓展了教學場域,以多元化的材料、空間、文化對藝術學科的常規教育進行補充。藝術節以工作坊等形式與當地村民展開互動,如家庭美術館活動,讓村民直接參與到藝術創作中,讓藝術教育直接對村民產生影響。
藝術節注重實踐,形式多元,通過“藝術村長”駐村、藝術合作社、院校實踐基地建設等形式進行實踐創新,打破高校與鄉村之間的溝通壁壘,使之融合成為藝術教育的實踐平臺,還為藝術教育的實踐創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類人才駐扎鄉村,對于縮小城鄉教育資源的差距有重要意義。
參與藝術節的美院師生們開展長期駐村服務,累計開展120余場文化藝術活動,營建改造20余所鄉村公共文化空間,創作110余幅大型壁畫和50多件永久保存的大型裝置藝術作品。
同時,藝術節通過“藝術村長”駐村的創新教育模式,縮小了鄉村教育資源與城市之間的距離,以人才資源共享的理念與促進文化傳承的目標實施這一項目。2021年底,西安市鄠邑區聘請了來自中央美術學院、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廣州美術學院等高校的5位資深藝術家擔任“藝術村長”,指導運用藝術化手段改造鄉村,開展藝術實踐、設計服務、空間改造、考察教學等活動。這些“藝術村長”不僅帶來了先進的藝術理念,還通過具體的藝術項目和教育活動激發了鄉村文化的內生動力。
“藝術村長”根據項目需求和活動安排進行階段性駐村指導。例如,藝術村長宋群在蔡家坡村的駐村工作主要集中在藝術節的籌備和舉辦階段。這一人才共享模式是依照藝術節的鄉村振興需求而生的,保證了專業人才能定期、持續性地為鄉村文化建設提供專業支持。在藝術節產生實效后,浙江也發起了“藝術村長”駐村項目,可見“忙罷”模式中的這項創舉形成了可復制、有實效的鄉村振興模式。
3.2打造文化熱點與經濟發展的共生模式
文化是經濟的靈魂,是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文化產業是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程度的重要標志。藝術節自2018年舉辦以來,成功打造了文化熱點,吸引眾多游客前往,直接推動了鄉村經濟發展,用藝術激活了鄉村文化振興的內在動力。
2020年,鄠邑區委、區政府與西安美術學院開展深度合作,加快推進“藝術項目 + 民宿 + 餐飲 + 有機農產品 + 忙罷衍生品”等鄉村藝術游的全產業融合。這種模式不僅推動了鄉村文化品牌建設,還增加了村民收人。
蔡家坡村在藝術賦能下,農民和村集體收入顯著增加,成為全國知名的鄉村振興示范村。藝術節期間推出的麥田“碗宴”、麥田露天電影、音樂露營等系列活動,不僅巧妙利用了當地的自然景觀特質,為游客構建了豐富的文化體驗空間,而且在旅游經濟的收益下,文化傳承的動力源源不斷地產生。這種文化與經濟共生模式,實現了文化與經濟的良性循環,共同推動鄉村可持續發展。
3助力鄉村振興的藝術教育新模式
3.1共享優質教育資源并促進文化傳承的專業人才定期駐村模式
鄉村振興的重要一環是專業人才,目前鄉村在專業人才數量與質量上都有明顯欠缺,引才與育才方面皆面臨困境[6。其中,文化藝術人才在鄉村更為缺失。吸引和培養這
3.3“挖掘文脈,回歸鄉野”的鄉村風貌營造模式
藝術節在藝術教育中著力發掘文化價值,巧妙融合藝術與鄉村的日常生活。在蔡家坡村,寬闊的“8號公路”、題材多樣的巨幅墻繪、新穎別致的雕塑和裝置藝術皆兼顧了鄉村原有場域特性,尊重當地文脈與鄉野面貌,營造出藝術化的鄉村新風貌。
藝術教育的目標包括激發創造力與增強文化認同感,是發掘鄉村文脈、塑造鄉村新形象的重要基礎。藝術節的教育實踐,打破了鄉村景觀“千村一面”的同質化現象,同時避免了新的鄉村風貌與村民的原有生活脫離,真正服務于鄉村。藝術節通過大地生態藝術展、終南戲劇節等活動,將鄉土變為藝術空間,將田野化為展演現場。這種模式推進了鄉村建設的整體性工作,使鄉村在保留傳統風貌的同時,煥發新的活力。
3.4強調在地性的藝術教育實踐模式
藝術節在實踐中強調現場藝術實踐的重要性,并堅持在地性、生態化、實用性三原則。在地性,即因地制宜、因勢利導,結合具體環境創作,鼓勵與村民合作,讓藝術作品和鄉村現場產生關聯,避免在鄉村簡單復制過于個人風格化、符號化的作品[7]。
在藝術節教學實踐中,學生需與村民互動,參與鄉村公共事務協商,如街道污水管網鋪設、公共區域新用途等。強調在地性的實踐教學推動了鄉村文化傳承與發展,提升了村民的文化素養和生活質量。實例如“鄉村社區藝術項目”“美麗新世界”“蔡家坡美好鄉村計劃”等項目,通過合作改造、共同創作、聯合表演等形式,在麥田、村民庭院及街道等場所創作,極大地提升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質量。
藝術節還通過在地美育實踐項目,推動鄉村文化、經濟與環境共同發展。例如,戲劇演出、“秦聲之夜”等活動吸引了村民自發參與,共享新時代藝術村建設成果。這種模式提升了村民的文化素養,并通過藝術教育激發了其創造力和參與感。
4“忙罷”模式的廣東應用路徑
廣東省是我國經濟發達省份,人口眾多,融合了本土的嶺南、客家、閩南與海外多種文化形成獨特的社會面貌與文化特征。珠三角地區經濟最為發達,文化藝術活動主要集中在廣州、深圳兩地,其余珠三角城市如佛山、東莞的文化活動頻率、種類明顯落后于廣、深兩地,而珠三角以外的城市無論在經濟還是文化藝術方面的活力更是遠遠落后,其鄉村文化價值也未引起重視。
為促進各區域經濟均衡發展,廣東省實施了“百千萬工程”和“文化強省”政策,但目前還沒有足夠的藝術活動介入鄉村,也很難彌補城鄉之間藝術教育的差距,對鄉村文化價值的發掘與活化不足。“忙罷”模式既已在其他省份的實踐中取得巨大成功,并形成可復制推廣的“藝術鄉建”模式,在緊密結合廣東省的現實情況后可進行實踐。
4.1助力“百千萬工程”,共享優質藝術教育資源
“首千萬工程”旨在通過建設美麗鄉村、提升鄉村治理能力和促進鄉村產業發展,實現鄉村振興。通過藝術教育培養個體的審美能力、激發創造力、增強文化認同感,能夠更
有效地助力上述目標的實現。
“忙罷”模式的實踐證明,專業人才主導的優質藝術教育資源共享、共建形式對鄉村藝術教育成效有顯著提升作用。例如,在廣東省非珠三角地區設立藝術教育試點,邀請創作活力旺盛且經驗豐富的藝術家駐村開展藝術工作坊,并依托當地鄉村風貌與民俗文化進行藝術創作,能為優化鄉村風貌、建設文旅品牌注人藝術力量。
4.2助力“文化強省”建設,打造鮮明的鄉村文旅品牌
廣東省提出建設“文化強省”目標,強調提升文化軟實力。無論是“文化強省”還是鄉村文旅品牌建設,“忙罷”模式的藝術教育形式能解決高水平藝術人才短缺這一重要問題。這一問題也導致非珠三角區域文旅品牌建設缺乏足夠的文化支撐,未能形成具有地區文化特色的文旅品牌。
開展藝術教育能為這些地區的鄉村注人強大的藝術力量,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鄉村藝術節品牌,通過藝術節提升鄉村文化的吸引力,形成品牌效應,帶動文旅經濟發展。
文旅品牌在吸引游客的同時,應通過設計手段轉化鄉村元,素形成獨具地方特色的文創產品,推動鄉村文創產品開發和銷售;與當地非遺技藝巧妙融合,將傳統工藝的手作之美以當代化的載體呈現出來,使之進入當代生活,為地方小眾非遺打造活化平臺?!懊αT”模式以藝術教育介入鄉村的方法,將美院設計專業的師生作為活化鄉村文化與非遺技藝的催化劑,充分發掘鄉村文化元素形成設計產品。
4.3建立多方協作機制,推動可持續發展
廣東省在鄉村振興中強調政府、企業和社會力量的協同作用。這與“忙罷”的運行模式不謀而合。在藝術節舉辦之初,只有美院師生作為主體力量,與鄉村文化與居民形成合力,在無外界支持的情況下舉辦了兩屆藝術節,取得了顯著成效。以此吸引政府以政策扶持和專項資金的方式擴大藝術節的規模和影響力,助力鄉村可持續發展。隨著藝術節振興鄉村的成果逐步積累,越來越多的社會力量、鄉村居民紛紛入場,形成多方協作的良性循環。
廣東省擁有以廣州美術學院為首的高水平藝術教育資源,師生數量與專業門類完備。然而,在廣東的鄉村振興工作中,一般見鄉村墻繪這種形式,且參與者往往并不來自專業院校,產生了一大批審美水平低、藝術思維古舊的低水平作品,無法對鄉村風貌、村民美育產生積極作用。這高水平藝術力量的缺位有直接關系。
從“忙罷”模式的實踐可知,政府雖可從政策、資金等方面扶持某些藝術項目,但專業藝術院校的師生與村民才是項目的絕對主體,共同形成協作機制。在主體合力的基礎上,可聯合企業或民間團體等外部力量產生助力,但應警惕資本過度干預,打造可持續、文化特性強的文旅(下轉第11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