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引用格式:,.功能對等理論視角下俄羅斯文學作品翻譯策略分析:以《套中人》為例[J]藝術科技,2025,38(7):32-34.
中圖分類號:H35;I0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5)07-0032-03
0引言
第一,功能對等理論綜述。20世紀80年代,美國語言學家尤金·奈達提出了功能對等理論,并將其定義為“在譯語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對等語再現原語的信息,首先是意義,其次是文體”[1]。其核心主張“譯文應使目標語讀者產生與源語讀者相似的理解與感受”,打破了傳統翻譯的“語言對等”局限,為跨文化交際提供了方法論基礎。該理論認為,翻譯的核心不在于追求語言形式的機械對應,而在于實現譯文讀者與原文讀者在理解和感受上的動態對等。這種對等強調譯文在目標語文化中所產生的交際效果應當與原文在源語文化中的效果盡可能一致。蘇聯著名翻譯理論家費奧多羅夫也指出,翻譯的等同性就是詳盡無疑地傳達原文的思想內容,并且在修辭功能上與原文完全一致。優秀的翻譯應當以讀者反應為中心,通過必要的文化調適和語言重組,使譯文在目標語文化中產生與原文相似的影響。因此,譯者不僅要精通兩種語言,更要深刻理解兩種文化,能夠在保持原文核心意義的基礎上,進行創造性的轉換[2]。本文正是基于以上內容展開對《套中人》譯本的研究。
第二,《套中人》翻譯研究的必要性與價值。俄羅斯文學作品的翻譯,為中國讀者打開了一扇了解俄羅斯文化、歷史與社會的窗口,促進了兩國人民之間的相互理解與文化交流。契訶夫是俄國著名短篇小說家,高爾基曾說,“作為一位修辭學家,契訶夫的成就是別人難以達到的。未來的文學史家論及俄羅斯語言的發展時,會說這語言是由普希金、屠格涅夫和契訶夫創造的”[3]。《套中人》作為俄羅斯文學的經典代表,深入研究其翻譯技巧具有多方面的重要價值。從翻譯實踐角度出發,通過剖析不同譯本在詞匯、句法、風格等層面的翻譯策略,可以為譯者處理俄羅斯文學作品中的各類語言現象和文化元素提供寶貴的參考,助力譯者提高翻譯質量,使譯文更精準、流暢地傳達原文的意義與風格。從翻譯理論的發展來看,深入研究具體作品的翻譯技巧,能為現有的翻譯理論提供實踐驗證與補充,推動翻譯理論的創新與完善。
1《套中人》及其翻譯概況
1.1作品創作背景與主題
19世紀末的沙皇俄國,社會矛盾錯綜復雜。農奴制改革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社會的部分矛盾,但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沙皇專制統治的腐朽本質。在政治上,沙皇政府對人民實行高壓統治,嚴格限制言論自由和社會活動;在經濟上,封建殘余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貧富差距懸殊;在文化思想領域,傳統的封建觀念和宗教教義依然束縛著人們的思想,社會氛圍保守而壓抑。
生活在這樣的時代,契訶夫對社會的種種弊病有著深刻的感受。他以敏銳的觀察力和犀利的筆觸,創作了《套中人》這部短篇小說。作品通過別里科夫這個典型形象,將批判的矛頭指向沙皇專制制度及其帶來的社會禁錮。別里科夫不僅自己生活在各種“套子”里,還試圖用這些“套子”去約束周圍的人,他的存在象征著舊制度、舊思想對人性的扭曲和對社會進步的阻礙。作品主題深刻,揭示了當時社會中人們的精神困境,呼呼人們打破束縛,追求自由和進步。
1.2國內主要譯本介紹
《套中人》在我國的翻譯歷史悠久,出現了多個具有代表性的譯本。汝龍是我國著名的文學翻譯家,于20世紀中葉開始翻譯契訶夫的作品。為了準確傳達契訶夫作品的韻味,汝龍自學俄語,與俄國僑民交流,解決翻譯中的難題。他翻譯的《套中人》語言準確簡練、生動形象,能夠很好地傳遞原作的語言風格,其譯本被多次再版,深受讀者喜愛。此外,童道明、沈念駒等譯者的譯本也各有千秋。不同譯者的譯本豐富了《套中人》在我國的傳播形式,也為翻譯研究提供了多樣的素材。
2詞匯層面的功能對等
2.1專有名詞的音譯與意譯
專有名詞翻譯是文學翻譯中體現文化差異和地域特色的關鍵環節。根據功能對等理論,譯者需在保留源語文化特色與確保目標語讀者理解之間尋求平衡。
例:Ha caMoM Kpaio ceJiaMupoHocnIikoro...
譯文:在米羅諾西茨科耶村邊上…
以《套中人》中的地名“MupOHocHIIKoe”為例,汝龍譯本將其音譯為“米羅諾西茨科耶村”。這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文的異域感,符合功能對等理論中的“文化適應”原則。這樣的譯名能讓中國讀者感受到故事發生地的獨特性,使其仿佛置身于俄國的鄉村情境之中,接觸到原汁原味的俄國文化元素,增強了作品的陌生感。若將其意譯為“圣像村”,雖然讀者可能更容易明白其含義,但這樣的譯名無法準確反映出該地名在俄國文化和地理背景下的獨特意義,與原文所指的特定地點產生了偏差。原文讀者看到“MNpOHocMIKoe”時,能感受到其背后的俄國本土文化和地域指向;而譯文讀者看到“圣像村”時,獲得的是一個較普通、缺乏俄國特色的概念,無法真正感受到原文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和地域氛圍。
2.2 多義詞的選擇
在翻譯過程中,多義詞的準確選擇是實現詞匯層面功能對等的重要任務。譯者需要根據上下文語境,選擇最符合原文意義的詞義,遵循“意義優先”原則,避免讀者產生誤解。
例:OH KNJI y OKpaHHbI rOpOIa Ha KOHCKOM 3aBOⅡe H IIpHeXaJIHaOXOTy,HTOObI IOJIIeTbCBeKNMBO3JIYXOM.
譯文:他住在城郊一個養馬場上,這回出來打獵是為了透一透新鮮空氣。
“KOHCKH 3aBOI”中的“3aBOI”常指工廠、企業等,但還有養殖場(多指繁育良種馬的育馬場)的含義,由于在這里與“KOHCKH”(馬的)搭配,結合城郊的地理特征,將其譯為“養馬場”而非字面化的“馬工廠”,既符合俄語中該詞組特指馬匹繁育場所的語言習慣,也契合中文對畜牧場所的命名邏輯。
3句法層面的功能對等
3.1長難句的處理
俄語句子結構較為復雜,常常出現長難句,這是翻譯俄羅斯文學作品時面臨的一大挑戰。在《套中人》的俄語文本中,存在許多結構復雜的句子,包含多個從句和修飾成分。為了實現功能對等,譯者常常需要將這些長難句拆分成符合漢語表達習慣的短句,調整語序,以達到“自然表達”的效果。
例:BcsKOrOpOIa HapyIeHNI,yKJIOHeHH,OTCTyJIeHHOTHIPaBHJIIIpHBOJINJIN erOByHbIHHe,XOT,Ka3aJIOCbObI,KaKOeeMy IeJo?
譯文:凡是違背法令、脫離常軌、不合規矩的事,雖然看來跟他毫不相干,卻惹得他垂頭喪氣。
原句是一個復合句,譯者在處理這個長難句時,采用了靈活的語序調整和詞性轉換等方法,以實現句法層面的功能對等。譯者將“BcaKOrO...IIPpaBHI”這一系列名詞短語轉譯為動賓結構“違背法令、脫離常軌、不合規矩的事”,使譯文更符合中文的表達習慣。對于讓步狀語從句,譯者將其放在句末,用“雖然卻”的結構來連接,使句子邏輯關系清晰。通過這樣的處理,譯文不僅準確地傳達了原文的意思,而且自然流暢,易于讀者理解。
3.2句子時態的轉換
俄語和漢語在時態表達上有不同的方式,俄語通過動詞的詞形變化來表示時態,而漢語則主要借助助詞和時間副詞等手段。在翻譯《套中人》時,為了實現時態的功能對等,譯者需要將俄語中的過去時轉換為漢語中合適的表達方式,通常借助“了”“過”等助詞。
例:Ia BOT,HeIaJIeKO HCKaTb,MecgIa IBa Ha3aI yMepy HacBrOpOIeHekH'BeJINKOB,yunTeJIbrpeyeckOrO3bIka,MO' TOBapNIII.
譯文:是啊,不必往遠里去找,就拿一個姓別里科夫的人來說好了,他是我的同事,希臘語教師,大約兩個月前在我們城里去世了。
譯文中添加了“了”字,清晰地表明了動作發生在“兩個月前”,準確地傳達了原文中關于事件發生時間的信息,從功能對等角度看,譯文讀者能像原文讀者一樣明確知曉事件發生的時間,準確把握故事發展的脈絡。
4風格層面的功能對等
4.1諷刺風格的再現
《套中人》以辛辣的諷刺風格著稱,別里科夫這一人物形象便是諷刺的焦點。在譯文中,為了再現這種諷刺風格,譯者巧妙運用重復“總是”“連…也…”等句式,強化諷刺效果,實現“功能匹配”。
例:Iapa3BeTyTHaIO eIIeO6bacHsTb,MHXaHICaBBH, pa3BeЗTOHeIOHTHO?EcJINyHNTeJIbeIeTHaBeJIOCNIIeIe,TO HTOKeOCTaeTCIyHeHNKaM?NMOCTaeTCITOJIbKOXOJNTbHa rOJIOBaX!
譯文:難道這還用解釋嗎,米哈伊爾·薩維奇,難道這不是理所當然嗎?如果教師騎自行車,那還能希望學生做出什么好事來?他們所能做的就只有頭朝下,拿大頂走路了![4]
原句通過反問句和夸張假設,以荒誕邏輯諷刺保守思想對新事物的排斥。譯文保留“難道這還用解釋嗎”“難道這不是理所當然嗎”的反問句式,強化質問語氣;“頭朝下,拿大頂走路”延續原文夸張修辭,通過句式和修辭的對等,再現了原文對僵化觀念的辛辣諷刺,使目標讀者能感受與原文一致的批判鋒芒和幽默反諷效果。
4.2 地域風格的保留
《套中人》具有濃郁的俄羅斯地域風格,這種風格體現在作品的方方面面,如地名、生活習俗、語言表達等。譯者在翻譯時,需要采取適當的策略來保留這些地域特色,讓讀者感受到作品的韻味。
對于與俄羅斯生活習俗相關的內容,譯者會盡量保留其原有的表述方式,并在必要時添加注釋進行解釋。
例:HaIIpaBO BHIHO 6bIJIO BcéceJIO,IJINHHaI yJINIIa TIHYJIacbIaJIeKO,BepcTHaITb.
譯文:向右邊瞧,可以看見整個村子,一條長街遠遠地伸出去,大約有五俄里長。(1俄里 ≈1.0668 公里)
將“BepcTa”譯為“俄里”,保留了俄羅斯度量單位的特色,并在注釋中說明“1俄里 ≈1.0668 公里”,幫助讀者理解其實際長度。這樣的處理既能讓讀者接觸到俄羅斯特有的度量概念,又不會使其因不理解含義而產生閱讀障礙,在保留地域風格的同時確保了信息的有效傳遞,實現了地域風格與讀者理解之間的平衡,達成了功能對等。
5結語
本研究以尤金·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為視角,深入剖析了俄國作家契訶夫經典短篇小說《套中人》的翻譯技巧,從詞匯、句法和風格三個層面揭示了該理論在俄羅斯文學作品翻譯中的重要作用。譯者在翻譯時,應深入理解原文的文化內涵,運用功能對等理論,從多個層面進行靈活轉換和處理,力求使譯文讀者獲得與原文讀者相似的閱讀體驗。這不僅有助于俄羅斯文學作品在跨文化傳播中保持其獨特魅力,也為俄羅斯文學翻譯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參考,能推動該領域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宋揚.功能對等視角下《楊瀾訪談錄》漢俄互譯模擬同傳報告[D].哈爾濱:黑龍江大學,2023.
[2]卜云燕,馬亮.評契訶夫短篇小說譯本中詞序語用意義的再現[J].中國俄語教學,2016(10):65-69.
[3」丁梁.淺析《套中人》中語言手段的形象運用[J」.科研之路,2919(5):41-47.
[4]寧琦.俄蘇文學經典漢譯評析[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24:146-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