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非物質文化遺產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承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本文以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文化自信”為綱領,立足于鹽城淮劇的演變歷程,分析其發展過程中的實際困境,以期探尋淮劇在多媒體時代的創新性發展路徑,讓優秀戲曲劇種“出圈”,讓傳統文化成為民族底氣。
【關鍵詞】鹽城淮劇;發展現狀;傳承路徑
【中圖分類號】J607"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5)19-0087-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5.19.027
基金項目:江蘇第二師范學院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鹽城淮劇的發展現狀與傳承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02414436030Y)。
一、引言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體學習時指出,“要在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賡續中華文脈。高揚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把歷經滄桑留下的中華文明瑰寶呵護好、弘揚好、發展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在文化多元化與全球化的時代浪潮下,戲曲文化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鹽城淮劇,又名江淮戲,是江蘇省“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劇種”之一,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淮劇起源于蘇北鹽阜地區及江淮一帶,最初主要流行于長江以北、淮河以南的淮安、鹽城、揚州等地區。它是在民間說唱“門嘆詞”與蘇北“香火戲”結合的基礎上,吸收里下河“徽班”和京劇的一些藝術精華發展而成的地方劇種,具有非常鮮明的蘇北地域文化特色。鹽城淮劇作為研究當地歷史、民俗、藝術的“活化石”,具有獨特的調研價值。
但在當下社會,鹽城淮劇發展面臨諸多難題。隨著娛樂方式日益豐富,人們的文化消費選擇愈發多樣,鹽城淮劇在激烈的文化市場競爭中逐漸式微。在此背景下,深入剖析鹽城淮劇的發展現狀,從多維度挖掘其面臨的困境并探索切實可行的傳承路徑,成為當務之急。
二、鹽城淮劇的發展歷程及困境剖析
(一)鹽城淮劇的演變歷程
鹽城淮劇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演變發展,其歷程對理解劇種演變至關重要。具體發展階段及關鍵事件如下表所示:

(二)鹽城淮劇發展的困境剖析
1.傳播推廣困境:官方推動乏力與大眾認知局限
創新型國家和服務型政府要求政府必須具備較強的創新能力。[1]地方傳統文化的傳承離不開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前瞻定位。目前,政府部門對鹽城淮劇宣傳推廣的資源投入相對不足,相關政策未能充分向文化傳播渠道拓展方向傾斜,致使淮劇在主流媒體平臺、公共文化宣傳陣地的曝光頻率較低,這直接導致大眾對鹽城淮劇的認知不足,更不用說主動觀摩。
這種低曝光度使得鹽城淮劇在大眾文化消費選擇中難以獲得青睞,大眾對其藝術特色、經典劇目知之甚少,極大地限制了其受眾群體的拓展,讓淮劇普及舉步維艱,嚴重影響了這一劇種在省內乃至全國范圍內的傳播與發展。當地雖以文華大獎淮劇《小鎮》為藍本,以國家級非遺淮劇和雜技為依托,設立了淮劇小鎮旅游景區,但放眼全市,仍缺乏以淮劇為主題的地標性特色場所,文化宣傳難以形成有效、持久的活力。
2.觀眾拓展困境:觀眾結構失衡與審美鴻溝加劇
淮劇生存于觀眾和演員之中,唯有兩相輝映,淮劇傳承才有意義。[2]淮劇表演要想吸引觀眾,就必須深入基層,與時俱進,了解觀眾的需求并在此基礎上改革創新,進而激發觀眾的觀劇興趣。
從調查數據來看,鹽城淮劇的觀眾群體面臨著嚴峻的結構失衡問題。淮劇以江淮官話為主,許多出生在城市的孩子聽不懂內容,難以提起興趣,導致年輕觀眾大量流失,常見受眾多為中、老年群體。隨著時代變遷,年輕一代的審美取向日益多元化,電子媒介以其新穎的表現方式和互動體驗,對年輕群體產生了強大的吸引力。相比之下,鹽城淮劇傳統的表演形式、敘事節奏和表現內容,與年輕觀眾追求時尚、快捷、多元的審美需求出現了較大偏差。
另一方面,受互聯網和社交媒體的影響,觀眾的心態和習慣也發生了變化。很多人習慣于從短視頻、新聞等渠道獲取即時反饋的信息,在海量數據的持續沖擊下,大眾的注意力變得容易分散,信息耐受閾值降低,難以沉下心來花費一兩個小時沉浸式欣賞淮劇等傳統藝術。由于缺乏對年輕觀眾喜好的精準把握和針對性創新,淮劇難以引起年輕群體的共鳴,導致觀眾年齡斷層現象愈發明顯,觀眾基礎不斷萎縮,嚴重威脅到鹽城淮劇的可持續發展。
3.產業拓展困境:單一發展瓶頸與融合障礙凸顯
當下,中國文化改革已經到了向縱深發展的階段,進一步解放思想,繼續實行改革戰略,才能不斷地完善文化市場體制格局,激發文化產業活力,滿足人民日益發展的更高層次的物質及精神文化需求。[3]基于科學調研得出,目前鹽城淮劇較為依賴傳統演出模式,產業發展渠道極為狹窄,過度聚焦演出市場,忽視了與其他產業的協同發展潛力。這使得其收入來源局限于演出門票和有限的政府補貼,難以形成多元化的盈利模式。由于經濟收益長期處于較低水平,缺乏穩定的盈利模式提供可持續發展的保障,導致淮劇在劇目創作、演員培養和劇團運營等關鍵環節的資金投入嚴重不足,進一步制約了劇種的傳承與發展。
在探索與其他產業融合發展的過程中,鹽城淮劇遭遇了重重阻礙。一方面,不同產業間的理念、規則差異較大,在合作過程中容易出現溝通不暢、利益分配不均等問題;另一方面,淮劇行業自身缺乏懂融合、善運營的專業人才,無法有效整合各方資源,實現優勢互補,導致產業融合進程緩慢,難以通過產業拓展提升知名度和經濟效益,阻礙了鹽城淮劇的長遠發展。
三、鹽城淮劇傳承路徑探索
(一)借助媒體多元平臺,激發鹽城淮劇傳播活力
在當今全球化的數字時代,新媒體技術呈爆發式增長,以驚人的速度融入人們生活的每個角落,尤其是在信息傳播領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變革,徹底重塑了人們獲取、傳播和交流信息的方式。
在文化藝術領域,眾多傳統文化面臨著傳承與發展的巨大挑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成為備受關注的焦點。在探尋多種保護途徑的過程中,基于互聯網的新媒體渠道憑借獨特優勢逐漸嶄露頭角,成為拯救傳統戲曲等瀕危文化藝術形式的關鍵力量。鹽城淮劇也在這股新媒體發展的洪流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龐大的用戶基數和便捷的傳播方式,使得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成為吸引年輕觀眾的前沿陣地。在制作鹽城淮劇相關短視頻時,要對年輕群體的喜好進行準確定位,以節奏緊湊,畫面感染力強,精心剪輯的精彩唱段吸引觀眾的眼球。如淮劇經典劇目《趙五娘》選取了趙五娘與蔡伯相認的高潮部分,將短視頻時長控制在1—3分鐘內,以適應年輕群體快節奏的觀看習慣,并采用快速剪輯、近景拍攝等方式,增強了視頻的節奏感和視覺沖擊力。同時,轉場特技的合理運用,讓視頻轉場時的銜接自然流暢,讓古老的淮劇重新煥發出時尚的生機。
此外,還可以邀請知名博主進行合作推廣,以直播的方式擴大鹽城淮劇的影響力,并事先通過多平臺進行預熱宣傳。在直播過程中,設置觀眾點唱、現場抽獎、戲曲知識問答等互動環節,實時解答觀眾的問題。在初步培養受眾對于淮劇的興趣后,還可開展戲曲教學直播活動,邀請淮劇名家與專業教師擔任授課講師,進行系統教學指導。從基礎唱腔、身段、念白入手進行講解,并結合實例進行示范教學,讓觀眾在直播間隙就能對淮劇的知識、表演技巧進行系統的學習。這種傳播方式的便捷性和互動性,極大地提高了戲劇藝術的可達性和參與度,也為戲劇創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4]。
構建線上傳播矩陣,打造淮劇文化社群。在微信公眾號、微博等社交媒體平臺建立鹽城淮劇官方賬號。微信公眾號應注重內容的深度和多樣性,除定期發布演出信息、劇目介紹外,還可推出系列專題文章,如“淮劇歷史溯源”,從淮劇的起源、發展歷程說起,講述其在鹽城地區的傳承演變;再如“淮劇名家訪談”,通過與名家對話,挖掘他們的藝術成長之路和對淮劇的獨特見解,深入挖掘淮劇的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如發起“我與淮劇的難忘瞬間”的話題互動,引導粉絲講述自己與淮劇相遇的故事,增強粉絲的參與感和歸屬感,激發粉絲的創作熱情,優質內容創作者將納入淮劇推廣人才庫,頒發相關證明,實現從觀眾到傳播者的身份轉變,從而擴大淮劇的影響力。
鹽城淮劇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數字化資源建設是重中之重,即重點對全市淮劇經典劇目進行數字化錄制和保存,建立鹽城戲曲網絡資源庫。錄制時采用先進的高清錄制設備,在保證畫面清晰、色彩還原準確的同時,搭配專業的音頻處理技術,原汁原味地記錄下舞臺演出的精彩瞬間,展現真實生動的舞臺效果。錄制完成后,將劇目按照劇名、年代、演員、流派等多個維度進行細致的分類整理和詳細標注,便于觀眾快速查找之外,還可以通過不同的檢索條件按需點播,從而真正打破傳統劇目的時空局限。
(二)攜手一線演員群體,探索新穎觀劇互動方式
李漁在《閑情偶寄》中說過:“當今瓦缶雷鳴,金石絕響,非歌者投胎之誤,優師指路之迷,皆顧曲周郎之過也。”[5]李漁強調觀眾在演出中的重要性,尤其是鑒賞水平高的觀眾。觀眾在演出過程中或參與點評,或交流互動,精彩動人處擊節叫好,失誤處仔細言明,這樣一來,演出者就不敢隨意敷衍,精彩的戲曲演出便自然而來。觀眾群體同樣能影響戲曲的演出質量[6],由此可見,與淮劇一線演員交流并探索新的觀演方式尤為重要。這些新觀演方式不僅能打破傳統演出模式的局限,還能拉近淮劇與觀眾的距離,挖掘淮劇在不同場景下的潛在表現力和感染力,為淮劇的傳承與發展開辟新路徑。
傳統舞臺與觀眾席的地理空間界限,讓觀眾與淮劇演出之間存在距離感,而沉浸式淮劇演出推陳出新,融合現代科技賦能,使觀眾置身于充滿淮劇韻味的演出場景之中,成功打破了這一界限。在演出中,觀眾能近距離欣賞到淮劇演員們極具地域特色的唱腔,感受演員們通過細膩的表情、精湛的身段動作所展現出淮劇的獨特魅力。
同時,選擇在特定的歷史文化場館或實景場地進行演出,能夠進一步增強觀眾的代入感與體驗感。在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古街、古宅等場地,依據其建筑風格和歷史背景設計契合的劇情與表演流程,讓演員在真實場景中穿梭表演,觀眾跟隨演員的腳步移動,仿佛穿越時空,親身經歷劇情故事,為觀眾帶來全新觀演感受的同時,也為淮劇表演增添了歷史文化氛圍。例如,在古街中演出《牙痕記》,古街的青石板路與古舊建筑,與劇中古代生活場景相呼應,演員們的淮劇唱腔在古街中回蕩,讓觀眾沉浸在淮劇所營造的情感世界里。
在演出的過程中,設置互動環節,旨在與演員、舞臺進行一種平等的“對話”,劇場互動的意義就在于雙向性的交流,互動的雙方都在做出嘗試并企求得到回應。[7]邀請觀眾上臺與淮劇演員共同表演簡單的淮劇唱段或動作,能夠有效提升觀眾對淮劇表演技巧的體驗。在專業演員的指導下,觀眾親身嘗試淮劇獨特的“拖腔”“小開口”等唱腔,以及富有特色的身段,能更深刻體會其表演的難度與獨特魅力,從而增加了演出的趣味性。此外,還可以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讓觀眾提前參與淮劇劇目的劇情討論、角色設定等,能使演出更符合觀眾期待,觀眾實現角色的轉變,從被動觀看者轉變為演出參與者。
針對不同的觀眾群體,如學校、企業、社區等,根據他們的需求量身定制特色演出內容和演出形式,可以有效增強鹽城淮劇的市場應變能力和服務功能。在為學校提供戲曲文化普及演出時,將淮劇的起源、發展歷程、獨特的表演風格等淮劇的有趣故事情節和淺顯易懂的淮劇知識,編排成適合學生觀看和參與的淮劇短劇,通過生動活潑的表演,激發學生對淮劇的興趣,培養學生熱愛傳統文化的情感。
(三)推動產業融合發展,拓展鹽城淮劇市場空間
鹽城市精心打造的淮劇文化生態保護區,在推動鹽城淮劇與鹽城地區文化旅游產業深度融合的進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關鍵樞紐作用,成為二者有機融合、協同發展的核心支撐和關鍵紐帶。
作為保護區的重要一環,鹽城建湖淮劇文化小鎮成為文旅融合的重頭戲。鎮內有九龍口古鎮、淮劇博物館、糧倉藝術中心、逆光書局、沙莊戲苑等眾多景點,為游客提供了一個深入了解淮劇文化的平臺。相關部門應立足當地歷史文化、民俗風情,推出更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淮劇劇目,進一步完善鎮域功能設施,打造專業淮劇實景演出場地。吸引全國觀眾和專家參與,提升淮劇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吸引更多的游客前來體驗。精心打造一條將淮劇文化小鎮與其他景區相連接的鹽城淮劇主題文化旅游線路。游客在游覽古鎮的同時,不僅可以欣賞到專業的淮劇表演,還可以參與到淮劇體驗活動中來,通過學習淮劇唱腔、學唱身段等形式,深入感受淮劇文化的獨特魅力。
充分開發淮劇IP,設計系列文創產品。例如開發帶有淮劇臉譜圖案的筆記本、書簽、淮劇人物形象的筆袋等具有實用性和藝術性的文具;設計印有淮劇元素的T恤、絲巾等具有時尚感的服飾;生產裝飾畫等具有文化氣息的家居用品。為激發鹽城淮劇文創產品的創新活力,可通過舉辦文創設計大賽等方式,廣泛吸納社會各界人才的創意。賽事設立豐厚獎項,鼓勵參賽者圍繞淮劇文化元素,結合市場需求與個性化消費趨勢,大膽發揮創意,產出兼具藝術性與實用性的優質作品。此舉既能融合多元設計理念,提升現有文創產品的豐富性,也能深度賦能鹽城淮劇文化,進一步提升其文化附加值與市場競爭力。
積極拓展鹽城淮劇與影視、動漫、游戲等領域的跨界合作。通過將淮劇藝術搬上大熒幕,以精彩的劇情設計和精湛的表演藝術,打造淮劇題材的影視精品,讓更多觀眾領略淮劇的獨特魅力。設計目標人群要富有針對性,通過生動有趣的動漫形象和富有創意的故事情節吸引青少年觀眾群體,并研發集科普性、娛樂性于一體的淮劇題材手游,在游戲中設置淮劇唱腔辨識關卡、淮劇角色養成等環節,讓玩家在潛移默化中了解淮劇、欣賞淮劇。通過跨行業合作,擴大淮劇在鹽城的傳播渠道和收視群體,實現行業協同發展,共同促進淮劇在新時期的繁榮與發展。
四、結語
鹽城淮劇作為江蘇極具代表性的文化符號,承載著深厚的歷史與地域特色,其傳承發展意義重大。然而,在當下,鹽城淮劇遭遇人才匱乏、資金短缺、傳播受限、市場競爭力弱等困境。為破局,本文梳理淮劇發展歷程與特色,探索出多元傳承路徑。在教育上,融入教育體系,培養后備人才;在劇目上,保留經典文化基因,融入時代元素,提升感染力與適應性;在傳播途徑上,借助新媒體和跨領域合作,吸引年輕受眾;在政策層面,完善扶持與協同機制,提供制度保障。這些路徑是踐行“文化自信”的生動實踐,未來,鹽城淮劇需在傳統與現代間平衡,不斷創新并落實策略,方能綻放光彩,為豐富地方文化、增強民族文化自信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英)湯林森.文化帝國主義[M].馮建三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2]徐寧.淮劇傳承發展的時代境遇、現實困境及其應對策略[J].中國戲劇,2024,(03):88-90.
[3]何世劍,秦璨.中國戲劇文化產業融合發展的動力機制、演化路徑及策略選擇[J].戲曲研究,2015,(03):68-84.
[4]花志鵬.中國戲劇傳播的嬗變與傳承——評《中國話劇與民族戲曲藝術:古今傳承研究》[J].傳媒,2024,(10):99.
[5]李漁.閑情偶寄[M].南京: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19:67.
[6]王偉.新媒體場域中的戲曲觀演關系探討[J].四川戲劇,2024,(06):129-133.
[7]陳健昊.當代戲劇演出中觀演互動方式的問題分析[J].戲劇文學,2020,(08):81-84.
作者簡介:
賈璇,江蘇第二師范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研究方向:現當代文學。
卞思雅,江蘇第二師范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研究方向:現當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