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共青團在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發揮著主力軍作用,是“大思政課”育人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共青團中央、教育部近日聯合印發《關于在新時代新征程高校思政課建設中進一步發揮共青團作用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要求:“充分發揮共青團組織育人、實踐育人、文化育人、網絡育人等優勢,不斷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積極探索思政課建設新路徑與內涵式發展新模式,教育引導青年學生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青春力量。”
“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以下簡稱“青馬工程”)旨在為黨培養信仰堅定、能力突出、素質優良、作風過硬的青年政治骨干,明確以科學化培養“忠誠的政治品格、濃厚的家國情懷、扎實的理論功底、突出的能力素質,忠恕任事、人品服眾”青年政治骨干的培養目標,突出培訓培養并重,著力提質擴面,改革創新工作機制,以更好發揮為黨育人政治功能。“青馬工程”主要通過深化理論學習、開展紅色教育、加強實踐鍛煉等途徑,深化對青年學生的培養,造就一批又紅又專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這與“大思政課”建設的內涵和外延不謀而合,兩者有相通相融之處。因此,深刻把握新時代“大思政課”的內涵外延,厘清“青馬工程”的深刻內涵,用好社會大課堂,講好“大思政課”,對于切實履行共青團為黨育人的神圣使命具有重要意義。
長期以來,海南師范大學共青團發揮教師教育特色和優勢,通過堅定不移深化推進“青馬工程”建設,圍繞“青馬工程”的主要目標、培養機制和保障措施等,進一步完善校、院兩級“青馬工程”培訓體系,打造形成“1234”多維育人格局,推動“青馬工程”提質增效,培養一大批理想信念堅定、專業基礎扎實、家國情懷深厚的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人才,積極服務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
一、圍繞一個目標
海南師范大學始終踐行“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圍繞以為黨培養和輸送一批具有忠誠的政治品格,濃厚的家國情懷,扎實的理論功底,突出的能力素質的青年政治骨干為工作目標,秉承思想認識站位高、理論教育勢位高、培養標準格位高的“三高定位”,大張旗鼓地開展“青馬工程”,形成了抓實大學生馬克思主義教育的“勢能”。通過持續深化改革和提質增效,海南師范大學“青馬工程(榕籽學堂)”的培養體系建設更加完備,培養模式拓展更為規范,實施課程設置更為豐富,加強青年政治引領的功能效應愈發凸顯,“共青小海獅”品牌效應日益凸顯。
二、用好兩個抓手
海南師范大學“青馬工程”堅持從嚴擇優選拔學員,突出精英培養,注重因材施教,構建分類別、特色化培養體系。“青馬工程”以校、院兩級青馬班建設為抓手,設置“榕籽學堂(初級班)”“榕籽學堂(高級班)”,堅持以學生為中心,聚集專業資源,遵循育人規律,堅持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理念,切實通過“青馬工程”的實施,引導團員和青年在學習研究理論的同時堅持實踐導向,著力提高“青馬工程”學員的政治素質、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使之成為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和模范踐行者。
榕籽學堂(初級班)由二級學院團委負責組織實施,學制為一年。培養內容圍繞理論學習、紅色教育、實踐鍛煉三個方面進行。原則上理論學習方面學員每年集中理論學習不少于2周或總學時不少于80學時。具體培養方式由各學院團委在學院黨委指導下,根據專業特點及學院特色制定相關初級班培養方案。支持和鼓勵1000人以上的學院單獨開設、1000人以下的學院聯合開設初級班。
榕籽學堂(高級班)由校團委負責組織實施,學制為一年,課程標準采取理論學習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的方式進行。高級班學員主要從初級班及相關學生組織的骨干分子中擇優推薦選拔,每期選拔60人左右,切實做到“優中選優”。針對團員青年學生的特點尤其是專業特點設計課程,全面提升其政治理論素養和實踐能力,讓團員青年學以致用,堅定理想信念并投身具體實踐。
三、立足三個維度
“青馬工程”是一項系統工程和長期工作,要把握特點規律,突出重點難點,完善體制機制,確保“青馬工程”不斷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海南師范大學立足“三個維度”,從理論育人、文化育人、實踐育人三個角度發力,促進學員通過學習培訓,在思想認識、文化素養和實踐能力等方面通過量的積累達到質的提升。
(一)把握理論育人深度。組織學員開展集中培訓,通過學校“榕籽講堂”“榕籽之聲”等平臺,邀請專家學者就黨的創新理論、重要戰略思想、重大政策、社會思潮、社會熱點問題等舉辦專題講座,對學員進行正面教育引導,強化理想信念,引導學員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一是邀請專家“講”。邀請校內外專家、學者為學員講解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講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成果,分析社會熱點問題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引導學員強化理論自覺。二是組織大家“研”。學員以沙龍、報告、分享會、座談、研討、辯論等多種形式分享近期讀書、研究的心得體會,引導學員強化思想認同。三是開展師生“論”。建立“青年成長導師庫”,為每一位青馬學員配備思想導師,通過面對面、鍵對鍵等形式進行一對一的輔導和交流,在導師的引導和輔導下,師生共同研習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成果,采用沙龍、實地考察、調研、志愿服務、社會實踐、理論宣講等多種方式幫助學員更好地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引導學員強化知行合一。
(二)把握文化育人厚度。有厚度,即深挖校本文化,深植學生精神家園。學校“青馬工程”著力于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目的,將校本文化的“水庫”轉化為思政育人的“活水”,充分挖掘學校辦學七十余年來形成的“榕樹精神”,充分利用傳統節日宣傳、主題策劃、錄制傳統文化網課、草坪音樂節、校園文化藝術節、學術科技節、教師技能大賽等方式及平臺,充分發揮學校“腳踏實地、堅韌不拔、獨木成林、愛滿天涯”的榕樹精神育人效應,使“榕樹精神”成為“青馬工程”學員深厚的思想滋養,使其更好地賡續優秀文化,增強文化自信及文化認同。
(三)把握實踐育人廣度。充分發揮實踐育人積極性,以堅定理想信念、錘煉道德品格、提升能力素質、磨練意志品質為目標,通過考察體驗、志愿服務、創新創業、實習見習等,組織學生深入鄉村社區、基層群眾等進行專題調研與實踐,引導學員將理論學習轉化為挑戰杯、創青春、青年紅色筑夢之旅、志愿服務項目大賽等各類實踐成果。通過組織“榕樹青年宣講團”,引導學員走進鄉村社區基層開展黨的創新理論宣講,以小故事解讀大道理,事理結合、情理兼容,分眾化滴灌、貼心式交流,讓學員在宣講實踐中領悟黨的偉大成就,傳承黨的優良作風,感悟社會發展變化,堅定跟黨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理想信念,擔當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責任和時代使命。
四、做好四個清單
為提升學員培養質效,研習班創新研習模式,在采取規定學習和自主研習相結合的基礎上,定制“四個清單”,確保學員培養四年不斷線。
(一)理論學習清單。在學習內容上,發揮學校全國重點馬克思主義學院的師資和人才優勢,邀請專家科學制定青馬班學習書目材料清單,配發必讀書,推薦選讀書,確保理論學習清單的科學性和針對性;在學習方式上,著力創新學員學習方式,開發出“專家導學+導師領學+學員互學+個人自學”相結合的學習方式,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制定學習活動安排清單,組織青馬讀書會、報告會和經典影視賞析等活動,構建學習共同體,促進學員抱團成長。
(二)調研實踐清單。海南師范大學“青馬工程”堅持立德樹人的工作學習導向,立足海南自貿港建設目標要求,把握青年成長需要和發展實際,充分動員青馬學員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在實踐中解決問題,在培養方案中列出實踐清單,通過“揭榜掛帥”“自主選擇”等形式,從考察體驗、志愿服務、素質拓展、掛職見(實)習、社會調查等方面制定調研實踐清單,堅持學習帶頭、實踐促進,防止以實踐活動代替組織學習,防止學習與實踐“兩張皮”。
(三)考核評價清單。選派專人建立和管理學員檔案。為學員設計建立學籍檔案,從所學課程反饋、實際參與情況、學習過程態度、討論交流發言情況、作業完成情況、后期成長進步等方面,制定“海南師范大學青馬學員成長手冊”,客觀記錄學員在各個培養階段和環節的表現及成績。設置總結性評價標準,實行評價激勵機制,并完善激勵制度,對于表現優秀的學員,在推優入黨、評優評先等方面給予推薦支持;實施退出機制,對于表現不佳的學員,通過一對一談心談話、責令改正、勸其退出等形式,確保學員管理的嚴肅性和紀律性。
(四)跟蹤培養清單。堅持階段培訓與長期培養相結合,“青馬工程”培訓班學制為一年,學員順利結業后進入跟蹤培養期,時間設定為三年。培訓班建立學員跟蹤培養數據庫,不定期與結業學員開展溝通交流活動,建立學員培訓前、培訓中和培訓后三個階段一體化培養體系,通過了解思想動態,關注成長發展,助力學員就業創業、為結業學員繼續學習和交流聯系提供指導和幫助。
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海南師范大學深刻認識到構建“大思政”格局的必要性,以高度的責任感、使命感、緊迫感推進“青馬工程”與“大思政課”建設的融合建設與發展,做好廣大團員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助力培養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