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給中國志愿服務聯合會會員代表大會的賀信中指出,志愿者“走進社區、走進鄉村、走進基層,為他人送溫暖、為社會作貢獻,充分彰顯了理想信念、愛心善意、責任擔當,成為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的生動體現”I,凸顯了志愿者群體在推進高質量發展過程中的獨特地位。社區志愿服務作為志愿事業的基礎性內容之一,在社區治理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同時也面臨著更高的要求與新的挑戰。同時,由于互聯網平臺、數字經濟等新業態的成長,各類靈活就業的形態不斷產生。由此,新就業群體日益龐大,日益成為服務市民生活、助力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2]。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完善社會治理體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3]。為適應新時代社區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新需求,積極引入新就業群體廣泛參與社區志愿,提升志愿服務的質量與水平,是社區志愿發展的重要機遇。本文基于對社區志愿發展現狀的分析,從空間、組織和導向三個維度構建解釋框架,研究新就業群體參與社區志愿服務的發展機遇與實施路徑。研究認為,現有政策需要從立法、平臺、培訓和激勵保障等方面發力,促進社區志愿和社區治理的高質量發展。
一、社區志愿服務面臨的現實困境
在全面邁入新時代新征程的大背景下,社區志愿服務不僅成為彰顯社會文明、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渠道,而且在助推新時代文明實踐、推進基層治理現代化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實踐中亦存在諸多不足與挑戰。當前,我國社區志愿服務所面臨的現實困境主要涵蓋以下幾個方面:
(一)人員結構失衡,隊伍建設亟待優化
近年來,我國社區志愿服務隊伍規模逐漸壯大。《志愿服務藍皮書:中國志愿服務發展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8月,我國的志愿者總人數達2.32億,占我國總人口的 16.08%[4] 。但是當前志愿者隊伍建設面臨顯著的“規模一效能”悖論,具體表現為注冊規模與實際效能存在顯著落差,基層社區普遍存在“靜默志愿者”現象;人口結構呈現“雙高雙低”特征,面臨“中老年人群占比高、離退休人員占比高”“青年人群占比低、在職人員占比低”的問題,導致社區志愿服務供給與居民多元化需求間產生顯著張力。
(二)自組織能力不強,項目體系同質化嚴重
近年來,我國社區志愿服務事業蓬勃發展,但成熟的志愿服務項目體系尚未形成。目前,我國普遍形成了社區黨組織、社區居委會、社區文明實踐站合署辦公的管理模式[5。這種制度設計雖強化了資源整合能力,客觀上為社區志愿服務的開展提供了良好的資源支撐,其行政化運作邏輯卻導致社區志愿服務一方面形成對政府資源的制度性依賴,削弱組織自主發展動能;另一方面陷入路徑依賴慣性,致使服務項目過度集中于基礎幫扶領域。社區志愿組織獨立開展志愿服務的能力較弱,呈現志愿活動規模較小、志愿服務內容與形式單一等問題。
(三)活動經費匱乏,持續化運作困難
當前我國志愿服務資源供給機制的不足,制約了社區志愿服務水平的提高。社區志愿服務體系面臨資源供給的“雙重依賴”困境,既受制于行政資源的制度性約束,又囿于社會資源的互惠性缺失。這種結構性矛盾具體表現為:政府資源輸送呈現“單通道”特征,社會資源整合缺乏市場化運作機制,企業捐贈在經費來源中占比較低;而組織自身造血功能薄弱,志愿服務資源有限,持續化運作困難。志愿組織在開展活動時往往需要依賴居委會提供的資金、場地和政策支持,導致志愿組織缺乏自主性和靈活性,難以根據實際需求及時調整和創新。
(四)激勵保障不健全,居民參與度較低
盡管志愿服務強調無私奉獻,但是健全的激勵保障制度是居民長期、持續參與社區志愿服務的必要保證。當前社區志愿服務激勵保障機制面臨“制度供給不足”與“主體認同弱化”的雙重挑戰,這種結構性矛盾已演化為制約參與動能的系統性障礙。現行機制存在三重制度性缺陷:其一,權益保障體系呈現碎片化特征,風險防控機制覆蓋率不足;其二,精神物質激勵存在結構性失衡,絕大多數社區仍停留在證書授予等傳統激勵層面;其三,參與保障制度與社區人口異質性適配度較低,難以滿足新市民、青年群體等特殊需求。由此導致居民的參與度較低,極大地影響了居民參與社區志愿服務的主動性和持續性。
二、新就業群體參與社區志愿的機遇
新就業群體的工作模式具備空間、時間等方面的特點,如以社區為主的工作場合、靈活錯峰的工作安排等。這些特點與社區志愿的需求相匹配,能夠轉化為獨特的優勢,形成社區志愿新的發展機遇。
(一)空間:工作場所以社區為主
從工作場所上看,新就業群體的就業特性與社區志愿開展的特性相吻合。新就業群體擺脫了傳統勞動關系下的空間限制,不再拘泥于固定工作場所。相較于其他就業群體工作空間與居住空間明顯的分離趨勢,新就業群體“居于社區,勞于社區”。由此,新就業群體的工作空間與社區志愿的開展空間形成了較好的匹配,服務的供給場所和服務的需求場所形成了較好的匹配。新就業群體工作于社區,是在市場經濟的邏輯下服務社區,具備引導至志愿服務社區的有利條件;當新就業群體的社區勞動超越市場經濟的邏輯而走向志愿服務的邏輯,社區志愿供給的缺口可以得到極大的緩解。
(二)時間:工作安排靈活錯峰
從工作時間上看,新就業群體具備與開展社區志愿相匹配的時間安排,有助于彌補社區志愿目前志愿者數量不足的問題。這種時間安排的特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新就業群體的工作時間安排存在“錯峰”的特性。除退休人員外,絕大多數志愿者參與社區志愿的時間為周末、節假日或工作日的非工作時間段,而在工作日和工作時間段則存在服務不足的問題。新就業群體的工作時間“錯峰”,能夠極大程度上穩定志愿服務的供給,滿足工作日、工作時間的社區服務需求。
第二,新就業群體的工作時間安排靈活性較強。
新就業群體大多沒有嚴格固定的工作時間。《新就業形態勞動者職業發展狀況調查報告》顯示, 74.7% 的受訪者認為自身職業“工作時間靈活”,這在處理社區緊急情況時具有獨特的優勢。當社區發生需要緊急處理的事件時,新就業群體可以臨時調整,投人志愿服務,而這對于其他就業群體而言付出的代價更大。
(三)其他工作特點
除此之外,新就業群體的許多工作特點賦予他們獨特的優勢,適于社區志愿的開展。它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熟悉社區情況。新就業群體主要工作于社區、服務于社區居民,更熟悉社區情況。例如,外賣、快遞配送員往往對社區結構形態更為熟悉,并且能夠推測居民畫像,有助于掌握服務需求、優化服務供給。他們可以成為社區志愿服務的“參謀家”。第二,與居民交往密切。新業態新就業群體具備“來源廣泛、流動性強、聯系面廣”等特點,與居民交往的密切程度遠高于其他就業群體。社區志愿作為社區治理的重要一環,與新就業群體的這種特點相契合。第三,在新興領域內具有號召力。社區志愿服務同樣存在隊伍建設薄弱、人員結構失衡等問題,客觀上存在吸納更大規模、能力更強的志愿者參與的需求。吸納新就業群體參與社區志愿,有助于壯大服務隊伍,平衡人員結構。第四,年輕化,技能素養高。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平均年齡35.63歲,比傳統正規就業者低2.83歲,比傳統靈活就業者低7.98歲。年輕化不僅意味著旺盛的精力,往往還意味著高水平的技能素養與較高的學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為13.19年,比傳統靈活就業者多3.5年[。從事新業態的就業人員多成長于信息時代,對于新技術具有較好的掌握能力,有助于促進社區志愿服務精細化[8]。
(四)志愿失靈與修復機制
由此,本文依據空間、組織和導向三維度,基于社區志愿、新就業群體的特點,構建社區志愿的志愿失靈機制和新就業群體參與社區志愿的失靈修復機制,作為本研究的一個理解框架(見圖1)。
社區志愿的失靈機制。從空間維度上看,社區志愿發生于社區,處理事務便局限于社區,服務的提供方式參考基層治理邏輯,導致服務的形式、內容單一;社區并非大多數從業者的工作場合,因此存在志愿服務供給不足的問題。從組織維度上看,社區志愿的參與人員主要為本社區的居民,可能產生人員結構失衡的問題;僅依托本社區人員開展社區志愿,難以建設強大的志愿團隊。從導向維度看,社區志愿側重于解決社區的治理問題,“治理性”強于“公益性”,而基層治理的復雜性往往導致志愿者的激勵不足,缺乏可持續的機制。社區志愿的特性部分地衍生成志愿失靈的困境。
社區志愿的失靈修復機制。從空間維度看,新就業群體工作于社區,存在熟悉社區情況、工作服務社區等優勢,能夠彌補社區志愿服務供給不足的難題。新就業群體并非長期生活在單一社區、工作于單一行業,這能夠為社區志愿服務帶來服務形式與內容的創新。從組織維度看,新就業群體存在高素養、年輕化、規模大、行業分布廣泛等特點,有助于平衡志愿者人員結構,建設強大的志愿者隊伍。從導向維度上看,新就業群體分布于服務行業,具有市場導向的服務從業意識。如果采取綜合的引導措施,新就業群體更容易被激勵,更容易形成長效機制。總體來看,如果制度設置合理、引導政策得當,新就業群體的各項特點對社區志愿的發展具有正向的優化作用。

三、新就業群體參與社區志愿的優化路徑
2024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健全新時代志愿服務體系的意見》指出,健全適應新時代要求、具有中國特色的志愿服務體系,推動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新就業群體參與社區志愿,能夠為社區志愿服務事業優化人員結構,增強隊伍活力,豐富服務形式,提升自組織能力,推動社區志愿發展再上一個臺階。邁向高質量的社區志愿服務,需要通過加強政策引導與支持、搭建服務平臺與載體、強化培訓指導、完善激勵與保障機制,促進新就業群體更好融人社區,參與社區志愿與社區治理的實踐。
社區志愿服務發展狀況與國家加強社區治理的行動密切相關[0],后者往往意味著來自宏觀層面的推動、支持與保障。因此,推動新就業群體參與社區志愿,需要加強頂層設計,制定相關政策并建立合作機制。
第一,社區志愿服務制度化。志愿服務制度化是國際社會的普遍經驗,是現代志愿服務事業發展的基本特征。從制度入手,可以切實提高優化政策的可操作性。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完善社區志愿服務制度和工作體系是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抓手[]。應當參考國外成功經驗,結合本土實踐,通過明確志愿者行為準則,優化組織內部管理流程,規范跨機構協作機制,從而推進志愿服務制度體系全流程規范化、標準化建設。
第二,社區志愿服務法治化。隨著我國志愿服務規模的不斷擴大和領域的持續延伸,加快立法進程亟待推進。應在細化《志愿服務條例》配套實施細則基礎上,融合基層實踐經驗,構建分層分類的法規框架,健全志愿服務法治化保障體系,為社區志愿服務的發展提供合法性支撐。增強國家層面志愿服務立法的權威性、系統性,加快地方立法步伐和創新志愿服務的相關政策、規章和措施等,逐步形成以法治規范志愿服務行為、以法治保障志愿者合法權益、以法治深化志愿服務事業發展的良好局面[12]。
(一)完善制度保障與法規建設
(二)創新社區志愿服務工作機制
第一,社區志愿常態化。當前我國的社區志愿服務仍存在明顯的行政化、節日化、碎片化等問題。以外賣配送員為代表的新就業群體具有社區嵌入性強、時空分布靈活、場景響應敏捷等優勢,為破解服務碎片化提供新動能。通過職業場景與志愿服務的深度互嵌,實現服務供給從行政動員向生態化運作轉型,推動社區志愿服務高質量發展。
第二,社區志愿專業化。隨著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需要的日益增長,社區志愿服務需求呈現出多樣化、差異化的特點。新就業群體流動性強、聯系面廣,這些優勢與基層社區治理面廣、治理點多、條線復雜等需求匹配。應當精準對接需求,以專業技能匹配需求,加強培訓,結合新就業群體的服務意向和專業特長,構建專業化的志愿服務隊伍,提高社區志愿服務水平。
(三)強化教育引領與激勵保障
第一,社區志愿高效化。提高社區志愿服務效率,數字化、智能化是重要抓手。近年來,數字賦能公共服務成效顯著,多地搭建了快速響應、精準投送的公共服務平臺,提高了服務效率與服務質量。社區志愿服務作為公共服務的重要內容,同樣可參考先進經驗,依托數字網絡和平臺,整合社區志愿服務資源,從而破除供需錯配、協同不足的困境。引入數字化技術,結合新就業群體時空分布靈活、社區觸點高頻的工作特點,通過智能算法實現服務需求即時感知、服務資源動態匹配、服務效能精準評估,推動社區志愿服務從離散式供給向系統化協同轉型。
第二,社區志愿人性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做快遞小哥也不容易,要多給他們提供一些方便。”要圍繞解決新就業群體的后顧之憂和發展之盼,關注其權益維護、陣地保障和安全守護等方面的訴求,例如建立志愿服務積分制度,根據新就業群體的志愿服務時長和貢獻度發放積分,積分可用于兌換獎勵或享受優惠等,通過柔性化服務設計與激勵機制,使新就業群體在參與社區志愿服務的過程中,實現職業成長與志愿服務良性互促。
參考文獻
[1]習近平致信祝賀中國志愿服務聯合會第二屆會員代表大會召開[J].中國社會工作,2019(22):4.
[2]中共上海市委黨校社區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何海兵.加強新業態新就業群體黨建工作研究—以餓了么平臺為例[J].上海黨史與黨建,2023(02):77-82.
[3]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4]張翼,田豐.志愿服務藍皮書:中國志愿服務發展報告(2022\~2023)[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4:50.
[5]黨秀云.邁向高質量的社區志愿服務:發展機遇、現實困境與未來趨勢Ⅲ.中國行政管理,2024,40(02): 65-75.
[6]徐新鵬,袁文全.新就業形態下靈活就業群體勞動權益保障研究[].中州學刊,2023(01):61-69.
[7]趙青.互聯網平臺靈活就業群體的社會保障困境與制度優化路徑[].中州學刊,2021(7):7.
[8]新華社.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 健全新時代志愿服務體系的意見[EB/OL].(2024-04- 12)[2025-01-12]. https://www.gov.cn/zhengce/202404/ content_6946879.htm.
[9]許寶君.社區志愿服務常態化及其邏輯——基于L區的案例分析[J].探索,2024(03):111-126.
[10]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N].人民日報,2022-10-26(001).
[11]田麗娜.論新時代中國特色志愿服務的整體性發展[].思想教育研究,2021(03):120-125.
(作者:馬帥、尹亦凡,中共上海市委黨校;楊慧,安慶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