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期間首次提出“新質生產力”概念,這一理論為經濟發展指明方向,也為課程教學提出新要求。高中思政課肩負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經濟與社會》課教學內容與新質生產力理論高度相關。因此,研究該理論融入高中《經濟與社會》課教學有利于黨的創新理論“三進”(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提升教學創新性和實效性,培養具有現代經濟意識、創新思維的新質人才。本研究旨在探討該理論融入高中《經濟與社會》課教學的可行性、重要性及實施策略,為高中思政課教學提供有益參考。
新質生產力理論是習近平經濟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核心是通過科技創新、產業升級和綠色發展等推動生產力質變和躍升,強調創新驅動、科技賦能和可持續發展,比傳統生產力理論更契合當前經濟競爭和經濟發展需求。
高中《經濟與社會》課涵蓋經濟運行基本原理、社會發展規律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成就等內容,與新質生產力理論邏輯契合。一方面,該理論為課程中經濟發展模式、產業結構調整等知識點提供最新理論支撐和實踐案例;另一方面,該課程倡導培養學生經濟素養、社會責任感等,與新質生產力理論的人才培養方向一致。因此,其融入不僅是對課程內容的豐富拓展,更是對時代要求的積極回應,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價值。
“三進”是落實黨的理論創新成果的重要舉措,新質生產力理論融入高中《經濟與社會》課教學是實現“三進”目標的必然要求。其融入能夠使教材更貼近時代和實際,為學生提供前沿理論知識;教師可結合新質生產力理論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增強課堂教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促使學生將該理論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形成正確“三觀”,為培養時代新人奠定思想基礎。
傳統高中思政課教學在內容和方法上難以滿足新時代學生知識需求和能力要求。新質生產力理論的融入為高中思政課教學提供了新思路。從教學內容上看,將最新的經濟理論和發展實踐引入課堂,可以使教學內容更加鮮活、更具時代感;從教學方法上看,能夠激發教師探索多樣化教學方法,如案例教學、項目式學習、小組討論等,提高學生參與度和主動性,培養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教學內容和方法的創新有利于推動高中思政課教學改革創新。
新時代對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等綜合素質。新質生產力理論融入高中《經濟與社會》課教學,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全面認識新時代經濟社會發展的平臺,引導學生關注國家發展戰略、科技創新前沿、產業升級動態,激發創新意識和探索精神。同時,通過深入探討和實踐應用新質生產力理論,能夠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適應未來經濟社會發展,成為具有現代經濟意識、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的新質人才。
教師是教學主導者,其教學講解能力直接影響融入效果。教師要加強對新質生產力理論的學習研究,深入理解其內涵、特征和意義,提高理論素養和專業水平。學校可以通過專題培訓、學術教研等方式為教師提供學習交流平臺,幫助教師不斷更新知識結構,提升對新質生產力理論的理解和把握能力。另外,教師要注重教學方法的創新,將新質生產力理論與《經濟與社會》課教學內容有機結合,采用生動形象、通俗易懂的語言和方式,將抽象的理論轉化為學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知識,提升融入的“高度”。
教材是教學的重要依據,更新內容是融入的關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教學需要,對教材內容進行適當補充和拓展,選取具有代表性的新質生產力案例引入教學,豐富教學內容,增強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同時,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熱點問題,將這些熱點問題與新質生產力理論相結合,開展專題討論和研究性學習,進一步增強學生對新質生產力理論的理解和應用能力,增強融入的“濃度”。
創新課堂教學方法是深度融入的重要途徑。傳統的課堂教學方法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參與度較低,難以滿足新質生產力理論融入教學的需求。因此,教師要積極探索多樣化的課堂教學方法,如案例教學法、項目式學習法、小組討論法、情境教學法等,通過這些方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深入探究新質生產力理論與實際問題之間的聯系,挖掘融入的“深度”。
新質生產力理論為我國經濟發展提供理論指引,也為高中思政課教學提供新的契機。隨著新質生產力理論不斷豐富和發展,高中思政課教學應進一步探索與之相適應的教學策略,培養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質人才。
(作者單位:吉首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