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部長懷進鵬多次強調,教育數字化的高質量發展,要堅持“應用為王”,實現“用得好才是硬道理”。今年以來,教育部持續開展了基礎教育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推廣應用工作,在被推廣的數百項優秀教學成果中,數字技術可謂俯拾皆是,為我們展現了一個個“用得好”的教育數字化“樣板”,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難得的觀察窗口。
教育數字化要實現“用得好”,不一定選擇最新潮的技術,但一定要選擇最適宜的技術。合肥市師范附屬小學以學情為起點,以故事為紐帶,持續12年探索“易學·怡教·宜評”的音頻識字教學,所需的硬件基礎不過是音頻播放設備。南寧市第八中學探索數字技術優化高中數學教學,形成了學生自主學習和協作學習的活動設計、教師角色的設計和新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策略等,其技術條件也只是互聯網和幾何畫板、圖形計算器等常用工具。這些學校立足校情,因地制宜,做出了性價比較高的選擇,在此基礎上持續深耕十余年,終于探索出一條適合學校發展的教育數字化之路。在教育數字化實踐中,新技術的探索當然有其價值,但不一味地追逐新技術,而是選擇適宜的技術,經過長期實踐探索的學校,反而更有可能打造出“用得好”的教育數字化樣板。
教育數字化要實現“用得好”,僅僅用了技術是不夠的,還要讓技術深度融入學校教育教學系統中。廣州市越秀區東風東路小學探索將人工智能技術引入德育工作,從數字資源入手,提出了數字育人理念、重構了學習空間、建設了課程體系、創新了學習方法、開發了評價工具,最終形成了“場域一課程一評價”一體化的育人新方式。教育是一個復雜系統,要想讓數字技術在其中發揮穩定且持久的作用,就不能僅僅滿足于用了技術,還要厘清技術在學校各教育關鍵場景中的有效應用路徑,逐步將其滲透進課程、教學、評價等教育系統諸要素中,這樣的教育數字化應用才能真正扎根在學校的教育土壤中,也才能“用得好”。
教育數字化不是作秀的舞臺,只有當數字技術能用、好用、常用,當技術時刻不離教師和學生的指尖,教育數字化才會迎來繁榮的春天。
(本刊特約撰稿人北京市東城區教育科學研究院 魏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