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偉大斗爭進程中,黨和國家事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為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提供了物質基礎。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將自由自覺的活動即勞動視作人的“類本質”,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明確指出“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就是人的本質,并且早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人的需要是人的本質被提出,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被確證。那么,在新時代偉大斗爭進程中,新的歷史條件又賦予了“人的本質”哪些新的意蘊?鑒于此,充分挖掘新時代偉大斗爭進程中展現出的新內涵,對于新時代偉大斗爭進程中深入理解和把握人的本質思想具有重要意義。
在新時代偉大斗爭進程中,人的類本質力量通過對象化活動獲得了革命性確證。充分挖掘馬克思人的本質學思想在新時代偉大斗爭進程中呈現出的新內涵與時代特征,不僅能夠深化對“現實的人”在歷史發展規律中的主體性認識,更能以積極主動的主人翁精神投入到中國式現代化建設。
首先,新時代彰顯以人民為主體的勞動價值。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屬性,黨的理論是來自人民、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論,人民的創造性實踐是理論創新的不竭源泉?!蔽覈〉玫臍v史性成就離不開人民群眾的勞動,是一個個勞動人民創造了今天的輝煌成就。新時代偉大斗爭進程中不斷圍繞著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理念進行深化改革。其次,新時代為勞動的高質量發展創新了條件。隨著社會形態的演變,數字時代背景下,生產力的變革帶來了勞動過程的革新,對應的生產要素、勞動資料、勞動對象都發生了相應的變化,相對于傳統的生產力而言,新時代的生產力是集聚新興產業、新的科技、新的功能等新的內涵。與此同時相應的新興職業不斷涌現,為勞動者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崗位進行選擇。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就個人自身來考察個人,個人就是受分工支配的,分工使他變成片面的人,使他畸形發展,使他受到限制”,勞動者由于社會分工只能從事他們被限制做的工作,而新時代的勞動擺脫了被動的狀態,人們可以自由選擇工作范圍,從而發揮自己的社會價值。最后,新時代的勞動具有目的性。2012年11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提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每個中華兒女的夢,勞動則是推動實現“中國夢”的現實力量。
“社會生產關系,是隨著物質生產資料、生產力的變化和發展而變化和改變的。”基于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相互作用層面來看,當今數字經濟條件下社會關系發生重構,使生產關系朝著適應新質生產力的方向發展。與此同時,新時代先進生產力的不斷發展為深化與全球各國的互動合作奠定了基礎,而人類的社會關系也在新時代的語境中實現了空前的拓展,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社會經濟關系的重構。在經濟全球化和數字經濟發展浪潮的推動下,生產、交換和分配的模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使得經濟關系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復雜性和多樣性。二是社會分工進一步深化。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提到:“一個民族生產力發展水平,最明顯地表現為分工的發展程度”,他認為分工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相互作用的重要環節。以信息網絡為基礎的數字經濟時代,數據成為關鍵生產要素,其采集、分析、應用等環節專業化程度不斷提升,帶動相關產業鏈條不斷延伸,實現資源的高效配置,進一步細化社會分工。三是新型網絡關系崛起?;ヂ摼W及社交媒體的廣泛滲透改變了以往傳統的溝通方式,網絡社會關系作為一種新的社會互動形態應運而生。
首先,生產力、生產關系的變化和進步同時也帶來了新的社會矛盾和問題,而新時代偉大斗爭進程中人的需要改變導致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人們首要的生存需要得到了滿足后,繼而就會產生更高層次、更多元的精神需要和發展需要,因此,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自由而全面發展的需求導致社會主要矛盾的改變。新時代背景條件下的需要隨著社會經濟條件的改善有了新的發展。其次,新時代偉大斗爭進程中人的需要呈現新樣態。社會成員對于精神文化消費的需求日益增強,涉及教育、藝術、休閑等領域,發生了質的變化。這意味著人民的需要不再是生存需要,步入了更高層次的享受和發展的需要,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呈現出新的階段性特征。最后,新時代偉大斗爭進程中人的需要朝著多元化發展。人們的需要從基本溫飽的低層次需求到對自身發展高層次需要的縱向躍升,再到對生態、安全、國防等多方面需要的橫向拓展。新時代偉大斗爭進程中人的需要本質呈現出個性化的特點,這些變化揭示了新時代人類需求結構的深刻轉型,體現了社會經濟發展、文化進步和價值觀念更新對個體需求的影響。
基金項目:貴州財經大學2024年度在校學生自籌科研項目“新時代十年偉大變革中馬克思人的本質思想新意蘊”(項目編號:2024ZXSY160)。
(作者單位:貴州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