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發展,網絡逐漸成為社會輿情的主要載體和信息聚集地。大學生思想活躍、好奇心強,逐漸成為使用網絡的主力軍與原居民。在當今時代背景下大學生的需求日益多元化,已經不滿足于僅僅做網絡信息被動的接收者和使用者,而是要求主動地參與到網絡信息的生產和傳播過程中。《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強調,要“加強校園網絡安全管理,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環境。”大學生高度關注網絡輿情的產生與發展,負面的網絡輿情容易沖擊大學生的價值觀念,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挑戰。為營造清朗的校園網絡空間,需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拓展到引導網絡輿情中。
高校網絡輿論作為社會網絡輿論的組成部分,既有網絡輿論的一般特征又有其特殊性。由于互聯網傳播的特性,使得網絡輿情在表達和傳播過程中呈現出區別于現實輿情的特點。只有搞清楚高校網絡輿情的基本特征,才能對癥下藥加強引導。
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大量信息數據被生產出來,內容涵蓋國家大事、社會生活、科學文化等眾多領域。高校是社會文化知識的產地,大學生普遍擁有較高的知識素養、廣闊的文化視角和較強的創新意識和自我意識,所以他們的關注點可以不僅僅局限于校園內部的公共突發事件,也可以聚焦在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環境等各個領域。大學生積極關注和發表言論交流的領域主要集中在國內外時事政治、校園突發事件或與大學生自身利益相關的事務、社會熱點或敏感話題這幾個方面。
網絡空間具有虛擬性,人們在虛擬網絡世界進行交往時,現實生活中的那些各種各樣的特征和差異如性別、年齡、相貌和宗教信仰等都可以被忽略,為符號所替代,人與人的交流變成符號之間的交流,這就使網絡輿情具有隱匿性特征。也正是因為網絡可以隱匿人們的真實身份,人們無需像在現實生活中那樣顧及太多可以暢所欲言。網絡輿情本身就是人們對某件事的看法和主張,具有強烈的主觀色彩。大學生憑借自己的情感、思維方式、價值取向等主觀意識對所接觸的社會事件或網絡信息進行選擇、接受和思考,進而形成了自己的主觀想法和認識結果,通過網絡平臺把自己的認識結果發布出去就形成了評論。
網絡的傳播速度快、聚集性強,以至于網絡輿情的形成可能事先并無征兆,但一經發生,就會引發爆炸式的討論,多元的價值觀點相互碰撞,最終形成強大的網絡輿情。大學生通過多個網絡渠道互相交換看法,產生了意見和思想的碰撞,在較短的時間內迅速傳播,在毫無預兆的情況下可以集聚成強大的輿論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因此思政課在加強高校網絡輿情引導中發揮重要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內容與目標蘊含著強烈的意識形態和價值取向,是維護國家意識形態的主陣地。
首先,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在網絡輿情中的引導作用就必須堅持正確的思想引領,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引領,深化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與理解,從而為高校網絡輿情引導奠定思想根基。其次,需要注重加強與輿情教育相關的課程體系建設,并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中引入網絡輿情相關內容,通過課堂討論等方式幫助大學生分析輿情發生的原因和趨勢,以及如何正確看待,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他們自覺抵御不良信息影響,進行理性思考的能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絡平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利用其傳播主流意識形態,引導教育對象形成正確三觀,并借此進行雙向作用的教育信息傳播載體。注重建設思想政治教育網絡平臺,有利于守好高校網絡輿情傳播的平臺關。
首先,需要構建全校共享、全員參與、全面覆蓋的校園媒體平臺。利用目前大學生使用頻率高、關注率高的媒介載體,如微信公眾號、微博、校園廣播等多種形式將大學生所關注的熱點網絡輿情進行實時推送,構建雙向互動渠道,鼓勵大學生積極參與討論,從而引導大學生理性看待網絡輿情中偏離主流意識形態的內容,營造客觀、融洽、平等的網絡輿論氛圍,增強大學生維護清朗網絡空間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其次,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平臺建設要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與成長規律,重視學生的各種需求。大學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點教育對象,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網絡平臺的內容和形式應該契合大學生的實際需求和認知特點,用大學生熟悉的話語解讀國家重大方針政策、社會熱點和校園問題,從而提升大學生對學校官方媒體的認同度與信任度。
網絡輿情引導隊伍建設是高校引導和化解網絡輿情的重要環節,是影響網絡輿情治理成效的關鍵。
首先,需要構建一支高素質的輿情引導工作人員隊伍。輿情引導的教師隊伍主要包括輔導員和班主任老師。在高校中,輔導員和班主任老師是與大學生聯系較為緊密的教育工作者,對大學生進行網絡輿情引導需要利用他們的力量,對大學生日常網絡輿情進行監督和管理,形成監督合力。當發現有負面網絡輿情出現時,能夠及時有針對地與大學生進行溝通交流,為他們提供正面、有效的輿情信息,幫助大學生正確看待網絡輿情的真實情況。
其次,培養高素質的網絡信息監督者與管理員。高素質的相關工作人員可以掌握大學生的思想動態,在負面輿情擴散前正確引導高校網絡輿情的發展。網絡信息管理員應積極關注網絡熱點信息,敏銳識別網絡輿情的發展態勢和影響,對于事關學校和大學生利益的輿論,及時通過線上和線下平臺發布公告,對負面輿論信息做到早發現、早處理,將風險控制在源頭。同時,定期更新網絡信息管理辦法,引導大學生自我約束網上言行,營造健康的校園網絡輿情環境。
健全高校網絡輿情引導機制是營造健康文明高校網絡環境的重要保障,可以有效控制負面網絡輿情的泛濫以及不良網絡信息對大學生思想觀念的沖擊。
首先,加強對高校網絡輿情的監測。對網絡輿情進行充分而有效的監測可以為網絡輿情引導提供豐富的信息資源和數據支撐。高校需要充分利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系統等現代先進信息處理技術,準確把握網絡輿情生成和演化規律,敏銳觀察各領域的敏感問題,提高風險預警和監測水平,增強做好應對突發網絡輿情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高校需要切實做好校園網站登錄和備案工作,落實用戶實名登記制度。利用先進的信息分析技術,按照IP地址管理辦法,建立IP信息管理數據庫,定時定量對IP信息進行監測和匯總,一旦捕捉到敏感性、傾向性的話題內容或苗頭,及時跟蹤管理,刪除或過濾有害信息,凈化網絡空間。
其次,做好網絡輿情的反應與回應。在高校網絡輿情危機發生后,必須反應迅速、積極科學應對,才能盡可能控制局勢,防止蔓延和失控。一方面,高校要在第一時間成立應急處理工作小組,對負面網絡輿情果斷表明態度和立場,及時發布權威和真實信息,占據輿論主陣地,消除大學生誤解和疑惑。另一方面,在網絡輿情危機解除后,高校有關部門還要做好總結,分析輿情產生的原因和過程,總結應對的經驗和教訓,避免類似情況的發生,為廣大師生創造良好的工作和學習環境。
網絡輿論作為意見和看法表達的綜合體,附著了很多的信息包括意識形態與文化,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大學生在思想、生活、學習、心理等各方面的狀況,增加了思想教育工作者了解學生思想動態和行為模式的渠道,為及時有效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提供重要參考。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及時回應大學生關注的輿情所反映的問題,消解大學生的思想困惑與偏激觀點,引導他們透過現象把握本質,對于輿論信息進行識別、篩選,從而不斷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與針對性。
(作者單位:武漢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