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當下,創新創業已然成為推動社會經濟向前發展的關鍵動力。對高職學生來講,擁有創新創業能力以及扎實的專業技能是在社會上站穩腳跟、實現個人價值的關鍵所在。而“工匠精神”作為一種專注執著、精益求精且追求卓越的職業精神,它與高職教育所倡導的培養目標契合度極高,同時也是高職學生在創新創業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品質。本文從創新創業的角度出發,探尋出了切實可行的高職學生“工匠精神”培養策略。
關鍵詞:創新創業;高職學生;“工匠精神”;培養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熱潮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不斷注入活力,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高職教育的關鍵性更加突顯,高職教育是推動我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達成制造強國戰略的關鍵支撐。在眾多職業素養里,“工匠精神”的缺失較為突出,在創新創業的角度深入剖析高職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策略,是提升高職教育人才培養質量的內在要求,也是幫助學生在激烈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
一、創新創業視角下培養高職學生“工匠精神”的重要意義
(一)促進技能與創新的深度融合
“工匠精神”所著重強調的是對精湛技藝的不懈追求以及對細節極致入微的關注,而這種精神與創新創業活動呈現出相輔相成的關系,在創新創業的進程當中,倘若高職學生可把“工匠精神”內化在思想、外化在行為,那么在達成技術創新時便可保障產品或服務的品質[1]。比如說,在開展新產品開發工作的時候,在材料的挑選、工藝的改進、用戶體驗的優化等諸多方面所做到的精益求精,皆是“工匠精神”的一種體現,這種相互融合使得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得到了提升,還推動了技術創新轉化為實際生產力,也為高職學生的創新創業給予了堅實有力的支撐。
(二)增強市場適應性和競爭力
在快速變化的市場環境之下,有“工匠精神”的高職學生在創新創業過程中可呈現出很強的市場適應性與競爭力,他們擅長從細微之處去洞察市場需求,依靠持續改進以及創新,達到甚至超越消費者的期望,就像精準定位目標市場,結合“工匠精神”對產品開展個性化定制,契合了消費者的多元化需求,又提升了品牌的市場辨識度。這種以用戶需求作為導向,融合精湛技藝的創新模式,讓高職學生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嶄露頭角,成為行業中的佼佼者。
(三)推動產業升級與經濟發展
高職學生身為未來產業發展的關鍵力量,他們所具備的“工匠精神”對推動產業升級以及促進經濟發展有著難以估量的價值,在“中國制造2025”“十四五”規劃等國家戰略的引導之下,高質量發展成為經濟工作的主要方向,高職學生依靠“工匠精神”在創新創業方面的實踐,可以促使傳統產業實現轉型升級,而且可在新興產業領域開拓新的發展空間,推動經濟結構朝著優化升級的方向發展。比如在智能制造、綠色能源、生物醫藥等前沿領域當中,高職學生借助技術創新以及工藝改進,為產業升級持續提供動力,推動了經濟的高質量發展[2]。
二、創新創業視角下高職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建議
(一)優化課程體系,融入“工匠精神”核心內涵
在專業課程的設置方面,突破傳統課程的界限,以項目式學習作為導向,把創新創業理念和“工匠精神”進行深度融合,比如在市場營銷專業課程里,不再只是單純地進行理論講授,學生要對市場展開調研,準確地定位客戶需求,精心去策劃營銷方案,就如同工匠雕琢作品那樣,對每個環節都力求做到盡善盡美。在這個過程當中,引入成功創業者秉持“工匠精神”打造品牌的案例,像小米公司對產品細節有著極致的追求,以此讓學生明白專注、執著以及對品質的不斷打磨在商業實戰中所起到的關鍵作用;增設“創新創業與工匠精神實踐”這一特色課程,借助實踐操作、模擬創業等方式,讓學生親身去體驗。課程設置創業項目路演環節,要求學生現場展示項目的創新性,又要闡述在項目推進過程中怎樣去踐行“工匠精神”,從產品原型設計的反復優化,一直到商業模式的精細打磨,培養學生在創新創業中追求卓越的精神。
(二)豐富實踐活動,踐行“工匠精神”理念
開展多種形式的創新創業競賽,憑借競賽推動學生學習,除了常見的商業計劃書競賽外,還增設了“匠心產品設計大賽”“創新工藝挑戰賽”等有特色的賽事,在“匠心產品設計大賽”里,旨在激勵學生運用所學專業知識,設計出有獨特創意又有精良品質的產品,從外觀的設計直至內部結構,從材料的選擇到制作工藝,都要體現出對細節的重視以及對完美的不懈追求。比如在智能硬件設計競賽中,學生需如同工匠那般,對電路布局、外殼材質、用戶交互體驗等諸多方面進行反復打磨,提高產品的實用性與創新性,在競賽過程中強化“工匠精神” 。設立校企協同創新實踐基地,同企業攜手開展創新項目,企業會提出實際存在的創新需求,學生在教師以及企業導師共同指導的情況下,參與到項目研發里。像是在軟件開發這個領域,企業會委托學生團隊去開發一款帶有創新性功能的APP,學生從需求分析開始,歷經界面設計,直至代碼編寫,都得依照企業對產品質量和創新概念中所設定的高標準,就好像企業里的工匠對待項目那般,專心投入,持續優化,把“工匠精神”貫徹到實際工作當中。
(三)營造校園文化,弘揚“工匠精神”價值
構建以“創新創業與工匠精神”為主題的校園園區,規劃創意展示區、工匠工作室、創業孵化區等功能分區。在創意展示區,陳列學生出色的創新創業成果,標明在創作進程里呈現“工匠精神”的關鍵步驟與創新之處,以此激發其他學生的創新思維以及對“工匠精神”的向往。工匠工作室邀請校內外工匠定時進駐,學生可隨時前往參觀學習,體會工匠們專注工作的環境氛圍。同時,定期舉辦“創新創業與工匠精神”文化節,期間開展一系列豐富多樣的活動,比如創業故事分享會、工匠技藝表演以及創新創業成果展覽等,在創業故事分享會上,邀請校友創業者講述他們在創業道路上是怎樣憑借著“工匠精神”去克服重重險阻,實現突破的。而工匠技藝表演則讓學生們可在近距離欣賞傳統技藝獨特魅力的同時了解到現代工藝的創新發展情況,以此讓“工匠精神”在校園文化里落地生根、發芽成長[3]。
(四)進行校企聯合,實踐“工匠精神”路徑
加強校企合作,構建訂單式人才培養機制,企業和學校一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按照企業崗位需求以及對“工匠精神”的具體要求,定制課程內容與實踐環節,例如生物醫藥企業與高職學校合作,針對生物醫藥崗位,學校充分發揮高等院校人才培養優勢,深化產教融合,還融入企業對質量把控的嚴謹文化,讓學生從入學開始就清楚未來崗位對“工匠精神”的要求。開展企業新型學徒制培養,學生在學校完成理論學習后,進入企業以學徒身份跟著師傅學習,師傅在實際工作中言傳身教,比如在寵物醫療技術行業中,中國特色學徒制實行“2+1”培養模式,同學們將赴企業崗位學習鍛煉1年,讓學徒在實踐中領會“工匠精神”,依靠這種深度融合的校企聯合培養模式,學生在真實職業環境中,全面接受“工匠精神”的熏陶與培養,迅速成長為符合企業需求的高素質技能人才[4]。
三、結語
綜上所述,從創新創業角度分析,高職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有著重大意義。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可以促進技能和創新融合,提高其市場適應性與競爭力,推動產業升級以及經濟發展,還可塑造積極向上的社會文化氛圍。高職院校要把“工匠精神”融入創新創業教育的整個過程,借助課程設置、實踐教學、校企合作等多種方式,培養出有創新精神又擁有精湛技藝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為經濟社會發展貢獻更多力量。
參考文獻:
[1]李金蓮.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職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研究[J].淮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20(3):94-96.
[2]楊國忠,王霆.培養學生職業道德和職業精神及創新創業能力的路徑探索[J].科技資訊,2020,18(14):225-226.
[3]劉暢.產學合作背景下地方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研究[J].吉林工商學院學報,2019(8):126-128.
[4]葉婷.高校應用型創新創業人才協同培養路徑探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16):56-58.
作者單位: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