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能豐富大學生的就業渠道,拓寬就業領域,還能傳承和發揚傳統文化,促進文化多元化發展。本文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切入點,深入探索非物質文化遺產助力大學生就業的必要性和創新模式,旨在為非遺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提供新的思路,同時為大學生就業開辟一條嶄新的道路,實現文化傳承和就業發展的雙贏。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學生;就業;創新模式
在全球化與文化多樣性交融的背景下,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的保護與傳承已成為社會發展的重要議題,如何將其與大學生就業相結合,探索創新模式,以實現文化傳承與經濟發展的雙贏,是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當前,大學生就業壓力日益增加,傳統職業競爭激烈,新興行業不斷涌現,非遺產業因其獨特的文化價值和市場潛力,正逐步成為就業創業的新機遇。然而,非遺助力大學生就業仍面臨諸多挑戰,包括市場化程度不足、人才培養體系不完善、創新應用空間有限等。要突破這些困境,需要在觀念、機制、路徑等方面進行創新,推動非遺與現代產業深度融合,培育符合市場需求的復合型人才,鼓勵數字技術、文創產業、旅游經濟等多元化模式賦能非遺傳承,讓非遺成為助力大學生就業的新支點,為社會經濟發展注入更多文化活力。
一、 非遺助力大學生就業的實際效果
(一) 豐富就業渠道,拓寬就業領域
在當前的就業形勢下,大學生需要不斷拓寬自身的求職視野,探索更多元化的發展路徑,非遺蘊含著豐富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內涵,為大學生提供了多樣化的就業機遇,從傳統手工藝到民俗表演,再到與非遺相關的文化創意產業,其廣闊的發展空間有助于不斷拓展大學生的職業選擇。非遺傳承與創新的結合催生了新的產業形態,為大學生提供了更廣闊的就業平臺,大學生可以基于非遺元素進行文創產品設計,打造具有市場競爭力的品牌,甚至創立個人工作室或企業,將傳統工藝與現代消費需求結合,滿足多樣化的市場需求。政府、企業與高校進行積極合作也進一步推動了非遺產業化,帶動學生青年群體投身相關領域,通過創業或就業方式拓展自身職業發展空間。可以說,非遺在當下不單是文化的載體,更成為大學生就業的新領域,為他們提供了多維度的發展路徑。
(二) 傳承和發揚傳統文化,促進文化多元化發展
非遺不僅是一種技藝或實踐,更承載著深厚的文化精神,將其與大學生就業結合,既有助于傳統文化的代際傳承,也能豐富當代社會的文化形態。大學生群體思維活躍,創新能力強,引導他們在非遺領域的就業可以更好地繼承傳統非遺文化,還可以通過現代化改造,使非遺文化更符合當代審美和市場需求。近年來,許多年輕設計師將剪紙、皮影等傳統藝術元素應用于時尚產業,帶領非遺從博物館和民間作坊走向國際舞臺,這樣的創新方式不僅延續了非遺技藝的生命力,也使得傳統文化在新時代找到了新的表達方式。非遺與社會發展緊密相連,它的活態傳承也需要更多年輕人才的介入。高校畢業生可以利用自身所學,在非遺保護、數字化存檔、文化旅游開發等方面發揮作用,如考古學、歷史學、文化產業管理等專業的學生可以參與非遺的研究與保護工作,而旅游管理專業的畢業生可以結合非遺元素,打造特色文化旅游產品,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在這個過程中,非遺的傳播方式將會變得更加多元,傳統文化會在現代社會重新煥發新的活力。
二、非遺助力大學生就業的創新模式探索
(一)非遺傳承型就業模式
非遺傳承型就業模式是指大學生通過系統學習非遺技藝,并以職業化方式加以傳承和推廣,這一模式的重點在于保持非遺的原真性,讓非遺文化可以實現更好的代際延續,在這種模式下,大學生可以通過拜師學藝、參與非遺工坊、進入非遺研究機構等途徑,掌握傳統技藝,進而創建個人工作室或進行企業化運作實現就業。以江蘇蘇繡傳習所為例,蘇繡傳習所積極與蘇州工藝美院合作設立了“現代學徒制”項目,構建了“大師工作室+高校課程+企業實訓”的三位一體培養體系,讓學生在掌握雙面繡、亂針繡等核心技藝的同時,系統學習紋樣譜系解讀、傳統染織化學等理論知識,形成“手腦并用”的復合能力。這樣的教學體系突破了傳統師徒制的局限,學歷教育與職業認證雙軌并行,使得傳承人獲得了社會身份認同。據相關數據顯示,參與項目的畢業生中,有67%選擇留在非遺工坊,這些大學生的作品市場溢價達到普通工藝品的3至5倍,非遺傳承型就業模式既保障了文化原真性,又創造了經濟價值,形成了可持續的傳承生態。
(二)非遺創新型就業模式
非遺創新型就業模式是順應時代發展與市場需求的一種實踐探索,將傳統技藝與現代商業理念相結合,為大學生提供多元化的職業路徑。在這一模式下,大學生不僅可以成為非遺技藝的繼承者,還能依托數字經濟、文創產業以及跨界融合等手段,推動非遺項目的現代化轉型,從而開辟新的就業空間。如依托互聯網平臺,大學生能夠借助短視頻、直播帶貨等方式,讓傳統工藝煥發新的市場生機;再如,中央美院畢業生創立的“榫卯實驗室”就是典型的例子,這一團隊在基于《營造法式》等古代建筑經典著作之上深入研究傳統木作工藝,并利用參數化設計重新構建榫卯結構,使傳統的榫卯結構符合了當代空間美學需求,具備高度的實用價值,充分展示了非遺創新型就業模式在提升非遺商業價值方面的巨大潛力。加上政府、企業、高校的協同支持,讓這一模式具備可持續發展的可能,從政策引導、資金扶持到市場推廣,多方合力推動非遺就業生態的形成,實現文化傳承與經濟價值的雙重提升。
(三)非遺服務型就業模式
許多大學生從事與非遺相關的服務型職業,如文化策展、旅游體驗設計、教育培訓等,以滿足大眾對非遺的認知和體驗需求。該就業模式下,大學生可以利用非遺資源開發特色旅游項目,例如,在歷史文化名城或非遺聚集地,許多青年創業者建立了非遺體驗館,提供了活態展示和互動式體驗,使游客能夠親身參與剪紙、茶藝、古琴等傳統技藝。此外,非遺研學旅行、沉浸式戲劇演出、主題展覽等也成為熱門項目,為大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就業機會,同時一些高校畢業生利用自身的教育背景,積極投身非遺文化的傳播與培訓事業,語言學、文學、歷史學等文科背景深厚專業的學生成為非遺講解員或文化傳播者,他們利用線上直播、短視頻、專題講座等形式傳播非遺文化,讓更多人了解到了非遺的魅力。更為突出的還有清華大學團隊開發的“非遺數字孿生平臺”,這一平臺運用3D建模與區塊鏈技術,已完成127項瀕危技藝的數字化存檔,這種依靠非遺的技術服務既創造了新的就業崗位,也形成了“數據采集—內容生產—IP運營”的產業鏈條,助推了非遺文化產業的發展。
(四)跨界融合型就業模式
非遺的應用還可以通過跨界融合進入更廣泛的商業和技術領域。跨界融合型非遺就業模式是鼓勵大學生將非遺與影視、游戲、科技、商業品牌等不同領域結合,探索新的職業可能性。在影視制作方面,動畫與游戲設計專業的學生可以將非遺故事、傳統美學元素融入數字內容創作,開發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動畫、游戲或影視作品。在游戲開發方面,將非遺文化與現代數字技術結合創作出的非遺元素游戲,受到了大眾的熱烈歡迎,如《江南百景圖》《繪真·妙筆千山》等。在鄉村振興方面,“非遺+社創”的跨界就業模式也展現出強大的生命力,如四川美院畢業生在涼山建立的“彝繡合作社”,在當地彝繡的基礎上跨界引入了現代管理體系和電商營銷,極大地帶動了彝繡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銷量,當地繡娘人均年收入從3000元提升至2.8萬元,構建起了“手藝傳承—產品開發—社區賦能”的價值網絡,也證明了非遺跨界融合就業模式的獨特效用。
三、結語
非遺的保護與傳承不僅需要傳統工匠的堅守,更需要新時代青年的創新與實踐。通過傳承、創新、服務和跨界融合四種就業模式,大學生可以在不同領域找到屬于自己的發展路徑。未來,隨著社會對文化產業重視程度的不斷提升,非遺相關就業模式也將更加多元化,為大學生提供更多就業機遇。
【基金項目】2024年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產學合作背景下外語專業實踐基地建設研究”(230901381204135)
作者單位:成都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