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新聞作為新聞報道的重要領域,聚焦于人民群眾的生活狀態、社會問題及公共議題。民生新聞記者作為連接政府與民眾、促進社會溝通的橋梁,往往需要深入現場,傾聽民眾聲音,客觀報道社會發展,反映民眾呼聲。本文將從角色定位、職業素養、挑戰與應對四個方面進行深入分析,探討民生新聞記者的素養提升路徑。
一、民生新聞報道面臨的挑戰
(一)媒體生產傳播環境不斷變化
網絡技術的發展、社交媒體的普及以及信息傳播方式的多元化,對新聞內容的生產和傳播產生深遠影響,也對新聞采編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快速適應持續變化的媒體環境,并能夠從復雜的信息流中提取出有價值的新聞內容,民生新聞記者不僅需要具備傳統的新聞采編技能,還要掌握一定的信息篩選、分析能力,以及熟練運用新媒體技術的能力。然而,在一些傳統媒體的采編團隊中,仍存在一些民生新聞記者轉型速度較慢,新媒體技術應用能力不足等問題。
(二)過度追求速度和流量
在民生新聞報道中,新聞的真實性和公正性是基本準則。然而,隨著信息生產的規模和傳播速度不斷提升,片面報道甚至虛假新聞等問題也時有出現。少數民生新聞記者為追求速度和流量,沒有對事實進行核實,或者片面的報道事實,從而導致報道失真失實,造成不良影響。特別是在一些突發事件或社會問題方面,失實的報道會導致網絡謠言,甚至引發公眾恐慌。
民生新聞報道通常涉及群眾切身利益,如教育、醫療、環境等社會問題,報道的內容具有較強的情感色彩和社會價值。在此類報道中,民生新聞記者不僅需呈現客觀事實,還要滿足公眾的情感需求,應考慮到新聞內容對公眾情緒的影響,避免導致社會輿論走偏,激化矛盾[1]。然而,在實際的社會新聞報道中,一些民生新聞記者只注重情感渲染,忽視對事件背景的全面解析和多維度的呈現,導致新聞報道不夠客觀,有時甚至夸大事實或制造情感對立。
公信力是主流媒體安身立命之本。作為主流媒體的從業者,在新聞報道中應該心存敬畏,堅守客觀公正的工作原則。造成新聞失實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主觀原因導致,如為吸引眼球、流量而主動為之,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一些民生新聞記者職業素養有待提高。
二、職業素養提升的幾個方面
(一)提高自身的專業能力
民生新聞記者必須具備扎實的專業素養,真實、客觀地傳遞民生信息。一方面,強化新聞理論基礎,提升寫作能力。民生新聞記者應深入學習新聞學和傳播學等基礎理論,熟悉新聞種類、結構和寫作規范,尤其是民生新聞的特點。同時,民生新聞記者還需掌握清晰、簡潔的寫作技巧,保證報道語言通俗易懂,能夠精準傳達信息。另一方面,提升信息篩選和分析能力。民生新聞的報道對象通常涉及社會各階層,民生新聞記者要通過收集資料、背景調研及多方驗證等過程,篩選出與公眾利益相關的核心信息。這項工作要求從業者須具備較強的分析和驗證能力。對此,民生新聞記者需不斷閱讀和跟蹤社會熱點,增強對民生問題的洞察力,以便更精準地捕捉新聞線索。同時,也需鍛煉高效的采訪技巧。采訪是新聞報道的基礎,而民生新聞的采訪常常涉及普通百姓、基層工作人員等群體。民生新聞記者需掌握不同的溝通的技巧,提高采訪能力,不僅要在現場做好充分的準備,設計出具有針對性和開放性的問題,還需要具備快速反應和深挖細節的能力[2]。
(二)深入挖掘新聞價值
民生新聞記者的專業素養不僅體現在新聞的寫作技巧和新聞傳播的技術方面,還體現在能否準確挖掘新聞的社會價值和民生價值等方面。在報道民生新聞時,民生新聞記者應具備敏銳洞察力,能夠迅速抓住社會問題。例如,針對某地的醫療問題,記者不僅應報道醫院設備、醫生資質等表面現象,還應深入剖析某些“醫患糾紛”現象背后的原因。具體來說,民生新聞記者應通過深入采訪、調研等方式,了解相關政策背景,與受影響的群體和相關專家溝通,全面呈現出事實真相。這種方式不僅能提高報道的深度和層次,也更容易引起社會對該問題的關注,推動問題解決。另外,民生新聞記者在報道民生新聞時,還應注重視維護公眾利益。民生新聞報道的核心是服務公眾,關注的是最廣泛群體的利益。因此,民生新聞記者應主動走向基層,了解民眾真實需求,反映其聲音和訴求。具體來說,可以通過走訪社區、采訪農民工、與老百姓直接對話等方式,獲取第一手資料,最大程度還原民生問題的真實性。如《人民日報》中的“城鄉低保不平衡”報道揭示城鄉低保政策存在差距。通過對多個地區的實地采訪,民生新聞記者準確挖掘出問題形成的原因,并指出政策調整的迫切性。報道發布后,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并促使相關部門出臺更加公平和科學的政策調整措施[3]。
(三)堅守新聞倫理和職業道德
民生新聞記者職業素養直接關系著工作質量,關系著媒體形象。堅守新聞倫理和職業道德是確保報道質量和公信力的基石,也是民生新聞記者提升職業素養的重要內容。民生新聞報道內容直接影響社會輿論的走向和公眾的認知。因此,民生新聞記者必須始終保持新聞的客觀性、公正性和準確性,確保所報道內容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在報道過程中嚴格遵循新聞倫理,避免夸大事實、斷章取義或無根據地推測。在涉及社會爭議性話題時,也需確保采訪對象的多元性,平衡各方聲音,避免過度傾向某一方的觀點。尤其在報道敏感話題時,要充分考慮報道可能對社會、個人及其家庭帶來的影響。另外,堅守職業道德,要求民生新聞記者要保持高度的責任感和敬業精神。如民生新聞記者在報道中要尊重受害者隱私權,避免為追求流量而無底線地曝光個人隱私等。以2018年某順風車事件報道為例,部分媒體過度聚焦事件的細節,甚至作出過度推測,給相關公司和行業造成負面影響。然而,隨著更多的信息披露,部分早期報道被證明存在偏差。如果民生新聞記者未能充分驗證信息真實性就加以報道,會影響民眾對事件的判斷,影響媒體公信力。因此,民生新聞記者必須堅持新聞倫理,做好事實核實,避免誤導公眾,尤其是在涉及敏感話題時,更要堅守職業道德[4]。
(四)培養跨文化溝通能力與多元視野
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民生新聞記者培養跨文化溝通能力與多元視野已成為時代的要求。民生新聞作為貼近群眾生活的報道形式,既要關注社會的熱點問題,又要兼顧不同群體的文化背景與需求。因此,培養跨文化溝通能力與多元視野,能夠幫助民生新聞記者更準確地理解和呈現不同群體的聲音。一方面,民生新聞記者需加強對全球多元文化的理解與敏感度。通過培訓、交流活動等途徑,深入了解不同地區、民族、宗教的文化差異;通過廣泛閱讀等方式,提升對各類民生議題的理解。另一方面,民生新聞記者應重視對地方特色新聞的挖掘和報道。如《人民日報》曾發布“藏族家庭如何利用特色手工藝品改善生活”的報道,通過深入采訪藏族手工藝人群體,反映藏族同胞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和發展成就。報道在國內外都產生很好的傳播效果。這一案例表明,了解并尊重不同群體的文化背景,有助于更好地展示他們的需求[5]。
三、結語
總而言之,民生新聞記者要加強學習、提高專業素養、堅守新聞倫理和職業道德,深入基層、貼近民眾,捕捉社會熱點,揭示民生問題,為公眾提供及時、準確、全面的新聞報道。
參考文獻:
[1]王明輝,民生新聞采訪報道的客觀性探究[J].記者搖籃,2023,(02):75-77.
[2]董云.媒體融合背景下如何做好民生新聞報道[J].中國報業,2024,(21):186-187.
[3]楊勝軍,以深化“走轉改”譜寫民生報道新篇章[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8,(05):98-100.
[4]孫瑋怪.新媒體環境下經濟新聞報道實踐與創新[J].中國報業,2022,(10):78-79.
[5]程臻.民生新聞內容特點與受眾反應研究[J].中國報業,2024,(17):234-235.
(作者胡昕系河北省衡水市衡水日報社記者)
責任編輯:張子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