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馬褂“神醫(yī)”的名號是狗剩給的。狗剩是金山上陸春風的二當家,自然少不了大吃大喝。一連三頓酒肉過后,狗剩便胸腹脹滿,大便不出,難受無比。已三天湯水不沾牙的狗剩,像個霜打的茄子—蔫了。狗剩下山求醫(yī)。黃馬褂拿出三顆山楂核樣的東西,在院里生起一堆牛糞,將東西放在瓦片上熥。他對狗剩說:“回去,將其敲碎,一口氣吃掉里面的仁,不出兩日便可痊愈,
狗剩照做,翌日大便通暢,食欲大增。是日黑夜,狗剩喬裝打扮,趁下山打探消息的機會,順便口頭答謝黃馬褂。
‘老先生的藥真靈,啥東西?”
‘東西嘛,叫山李子核,至于其他的…”黃馬褂頓了頓,撅起山羊胡,呵呵一笑,“祖?zhèn)髅胤?,無可奉告。
狗剩豎起大拇指道:“神醫(yī)。\"黃馬褂遞給狗剩一盞茶,兩人就著昏暗的燈光攀談起來?!按螽敿疑眢w抱恙為何不治?”
狗剩一扭身子嘿嘿一笑,說:“大當家的人送外號‘陸一刀’,身高八尺,力大無比,能舉起一盤磨,若打個噴嚏,驚得山鳥飛出十里遠,若躁一腳,山下顫三顫,哪來什么異樣?
黃馬褂放下茶盞,輕捻胡須趕緊說:“知道,知道,但他現(xiàn)在應該無飲欲,不思食,喜怒無常。‘
狗剩眨巴眨巴眼,抬手撓頭道:“有點意思,繼續(xù)說?!?/p>
一隊官兵已兩次圍困金山,山上斷了糧。大當家的眼巴巴地瞅著弟兄們挨餓,戰(zhàn)馬消瘦,卻無能為力。
狗剩一個激靈,手撫挎刀,瞪眼問:“你是什么人?
“我?我就是一個專治疑難雜癥的郎中。\"黃馬褂抬手扇了兩下,“莫急。昨日大當家的爹死在了回山的路上,卻不知道誰干的。
狗剩豎起了耳朵,摸刀的手端起茶盞,呷了一口:“我就是為這個下山的,愿聞其詳。
這不重要,當務(wù)之急是救你們脫困?!?/p>
“咋個救法?
我給你開個方子。\"黃馬褂在紙上寫下:“明日子時,燈亮者入。\"落款是“黃紅生”。黃馬褂把紙交給狗剩,一再囑咐他速速交給陸一刀。狗剩還想問其原委,黃馬褂說:“祖?zhèn)髅胤剑鄦枱o益?!?/p>
狗剩只好火速上山來見陸一刀。只見陸一刀正朝爹的畫像前供桌上的一個小木匣子磕頭,嘴里嘟囉:“爹呀,孩兒無能,只好開盒取秘方救急。\"陸一刀打開木盒,里面是一張紙條,寫著“黃生郎中可救危難”。狗剩想起黃馬褂給的“處方”,便說與陸一刀。
次日子時,陸一刀命狗剩帶幾個弟兄喬裝成乞丐,照黃馬褂說的下山尋摸吃食。狗剩剛要出門,陸一刀甩給他一袋銀圓。
狗剩到了李家,李老漢把剛殺的一只母雞塞給了狗剩,狗剩丟給李老漢一塊銀圓,李老漢說啥都不要。狗剩又來到王家,王婆子正在捏著一只母雞的脖子動刀子,狗剩又丟下一塊銀圓,王婆子擺擺手,堅決不收…
狗剩等人背著雞上了山
狗剩對陸一刀說:“大哥,山下百姓都害怕我們,早早地給我們準備了母雞?!?/p>
‘好你個狗剩!\"陸一刀一腳把狗剩踢了個趣趄,自己“撲通’一聲跪在地上,朝著山下磕了三個響頭。
飽餐一頓后,陸一刀決定決一死戰(zhàn)。天還沒亮,山上山下的廝殺聲此起彼伏。陸一刀趕走了官兵,自己的弟兄卻也死傷慘重,幾百個弟兄僅剩幾十人
陸一刀茶飯不思,得了一怪病,嘴唇干裂,以至于生瘡潰爛
無奈,只好下山找黃馬褂醫(yī)治。黃馬褂見陸一刀騎馬提刀來,上前迎候道:“不知大當家的是來還錢,還是…
‘還啥錢?看病。”
想必是大當家的雞吃多了,吃壞嘴巴了吧?
陸一刀一愣。
細聊后,陸一刀方知那天晚上的雞都是黃馬褂組織百姓準備的。
黃馬褂說:“你得的是‘驢唇風’,說好治也好治,說難治也難治。要想根治,需要兩個方子,一個治標,一個治本。
治標怎么治?治本怎么治?”
黃馬褂哈哈一笑,說:“不急,先治標,你信了我,再治本。”
黃馬褂躬身來到雞窩前,拾了一根雞毛,撅起了一坨雞屎,回身給陸一刀抹到嘴唇上,再三囑咐道:“此乃祖?zhèn)髅胤?,可以用舌頭舔嘴唇,但不可洗掉。
陸一刀心想,雞屎那么臭,還讓人舔,什么狗屁祖?zhèn)髅胤?,就不舔。不出幾日,陸一刀的病果真好了?/p>
病好了,陸一刀打心底里佩服黃馬褂,便帶上銀圓登門答謝。黃馬褂說:“你若治本,我分文不取,欠的雞錢也免了,再送你三十大洋?!?/p>
還有這等好事?治!
“來來來,屋里開方?!标懸坏陡S黃馬褂來到里屋
黃馬褂照方念道:“脾屬土,位置為‘中’,忌日曬,當殺‘日’,方可健脾土,心病方痊愈,亦可報殺父之仇?!?/p>
陸一刀不懂:“先生可否細說?”
‘你爹與我是故交,我就是為救困而來。近幾日土埠上來了一眾倭寇,是他們截殺了你爹……
“知道了,黃伯。\"陸一刀提刀上馬呼啦啦走的時候已是五更。
不幾日,陸一刀借助有利地形,干掉了土埠上駐扎的鬼子,還撿拾了些槍炮,精神抖擻,隊伍不斷壯大。金山周圍靜了下來…
后來,陸一刀的驢唇風再也沒犯過。
再后來,金山上多了一尊挎大刀的塑像,黃馬褂的土屋被保護起來,只是大門口多了一副木刻對聯(lián):“一坨雞屎醫(yī)好驢唇之風,無藥方劑呵護百里河山。\"橫批是“祖?zhèn)髅胤健?/p>
選自《小說月刊》2025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