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湖雜技是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類項目。
雜技,亦稱“雜伎”,“建湖雜技”流行于江蘇建湖地區,至今已有2000余年的歷史。雜技演員依靠肢體動作和平衡技巧形成了驚險刺激、剛柔并濟的獨特表演藝術,具有普世的觀賞價值和廣闊的市場空間。建湖雜技”是中國南派雜技的代表,以精湛技藝、獨特風格享譽大江南北。
是中國雜技之鄉,漢唐時期,建湖“十八團”(建湖慶豐鎮所屬八十三華里方圓內的十八個自然村,過去統稱“十八團”)一帶百戲藝人聲名遠播。明初,“十八團”成為雜技家族聚居之地,有二百多戶,其中有高、吳、周、徐、陸、萬、夏、董、廖、張十大姓,人丁興盛,技藝高超,被尊稱為“雜技十大家”。明永樂年間,“雜技十大家”紛紛買馬,增添馬術、馴獸等新的表演項目,人們稱有馬的為“馬戲班”或“馬戲團”,沒有馬的稱為“把戲班”。清代,表演項目日益豐富、技藝繁多,不僅形象優美,難度較高,且已講究服裝和道具的應用。清代中葉,“十八團”足跡遍布沿海各省。
在節目的類型上,建湖雜技以技巧型、柔韌型節目為主。這類節目最適合在舞臺上演出,其內容也源于江淮人民的日常生活,只是經過一番藝術加工與提煉,如走索、串蘆席、拋球、蹬技、手技、鉆桶、?;▔?,無一不是從生產、生活中提煉而來的。以頂碗與滾杯為例,頂碗起初只是對俏皮青年茶余飯后將碗頂在頭上作耍的簡單模仿,如今已從一人頂發展為雙人頂,再發展為多人頂與多人疊羅漢頂;碗也從一只發展為一累,不只在頭上頂,而是腳、手、口(通過器械)都能頂。這類節目因為源于生活,貼近生活,又需要高難技巧,令人嘆為觀止,頗受觀眾的歡迎,因此能久演不衰。
建湖雜技素以新奇、婉約為主,被業界稱為婉約派,寓高難度動作于輕松活潑之中,將單純的技巧賦予生活情趣,風格別具、特色明顯。建湖雜技是建湖的地方特色和精神食糧,反映了建湖人民傳統的文化特征,傳承并保護建湖雜技實則夯實了建湖的文化底蘊。
(來源:江蘇非物質文化遺產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