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引用格式:.基于春節民俗舞蹈表演的傳統技藝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策略研究[J].藝術科技,2025,38(8):22-24.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5)08-0022-03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024年12月4日,我國申報的“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被列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在我國大力實施文化強國戰略,致力于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宏大背景下,推動基于春節民俗舞蹈表演的傳統技藝保護與可持續發展,能夠更好地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中國文化軟實力進一步提升,助力國民文化自信進一步增強,從而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盡快實現。
1基于春節民俗舞蹈表演的傳統技藝概述
及民俗表演是以春節為載體、為慶祝春節這一隆重節日而組織的民間藝術文化活動,彰顯了中華民族兒女的卓越智慧和審美情趣,也表達了對未來美好生活的祈愿與追求。
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重要、最盛大的傳統節日,承載了中華民族共同的歷史記憶和深厚的文化內涵[1]。春節傳統舞蹈
在春節期間,我國各地民眾會結合當地民俗風情,通過觀花賞樂、對聯挑燈、食糕唱曲、舞龍撞鐘、踩街聽戲、舞獅扭秧歌等多種形式,展示中華民族文化,表達民族情感。其中,閬中(四川省南充市閬中市)作為中國四大古城之一,不僅被唐代大畫家吳道子稱為“嘉陵第一江山”,還被公認為春節文化的發源地,被賦予了“中國春節文化之鄉”的稱號[2]。每逢春節,閬中民眾都會載歌載舞地慶祝,通過舞龍舞獅、打春牛、保保說春、鬧元宵、“搶銀水”、“說春”、貼春聯、坐花轎、亮花鞋等各種集觀賞性和趣味性為一體的舞蹈表演活動及春節民俗,慶祝中國內涵最為深厚、影響最為廣泛的傳統節日,祈禱未來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
春節期間,各地民眾組織豐富多彩的春節民俗舞蹈表演活動,一方面有助于營造濃厚的節日氛圍,增強國民對春節等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與自豪感,自覺肩負起傳播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重任,促進春節等更多優秀傳統文化得到保護和傳承;另一方面則能夠使以民俗舞蹈表演為載體的龍舞制作工藝、舞獅套路技巧、鼓樂演奏技法等傳統技藝,獲得面向廣泛受眾的鮮活傳承場景與實踐機會,對激發傳統技藝的內在生命力,并使其在適應新時代發展需求的基礎上實現有效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2基于春節民俗舞蹈表演的傳統技藝保護及發展困境
2.1傳統技藝傳承斷層
基于春節民俗舞蹈表演的傳統技藝在保護與傳承過程中面臨著傳承斷層、后繼無人的困境[3]。一方面,精通春節民俗舞蹈表演傳統技藝的老一輩群體現已年事較高,縱然想要投身于傳統技藝的保護和傳承事業中,也會由于力不從心而擱淺,造成傳統技藝的傳承鏈條斷裂。另一方面,在現代社會發展環境下,新一代年輕人群體更傾向于有廣闊發展前景或者豐厚經濟收益的新潮職業,鮮少對學習難度大、訓練周期長且演出比較辛苦的民俗舞蹈表演傳統技藝感興趣,導致傳統技藝后繼乏人,使得傳統技藝的保護與發展面臨嚴重危機。
2.2傳統技藝本體消解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以及多元文化的碰撞與融合,以春節民俗舞蹈表演為載體的諸多傳統技藝,由于民俗活動組織瀕率降低、參與人數減少、技藝形式簡化、過度商業化等,出現了核心技術喪失、文化內涵稀釋、藝術特色變淡等問題,導致傳統技藝面臨著本體消解的風險,嚴重制約了傳統技藝的有效保護和完整傳承,同時影響國內外民眾理解和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例如,有些地方在組織舞獅舞龍等民俗活動時,人為性地剔除了“鉆火圈”“滾荊棘”等傳統技藝表演環節,不僅使傳統技藝表演的表現張力和吸引力大打折扣,降低吸引年輕人觀賞和學習的興趣,也不利于向現代民眾展示傳統技藝的深厚內涵和特色精髓,影響傳統技藝的傳播與發展。
2.3傳統技藝存續空間坍縮
傳統技藝存續空間坍縮主要是指在傳統表演空間消失、現代空間不適應的雙重沖擊下,基于春節民俗舞蹈表演的傳統技藝賴以生存和傳承發展的空間變得越來越小[4]。首先,在城鎮化建設步伐日益加快的今天,由于大量年輕人進城務工或定居,很多農村地區出現了空心化甚至農村荒蕪的情況,一些專門用于表演民俗舞蹈活動的祠堂、廣場等處于閑置狀態,部分農村地區將祠堂、廣場等傳統空間進行拆除或改造,安裝健身器材等現代化運動設施,導致以農村為主場的民俗舞蹈表演空間不斷消亡。其次,在大量民眾擁入城市的今天,城市用地日益緊張,鮮少有寬敞的空間可以用于組織和開展春節民俗舞蹈表演活動,導致民俗舞蹈技藝的展示機會大幅減少,不利于春節民俗舞蹈等具有中國特色的傳統技藝在當下和未來得到保護與傳承。
3基于春節民俗舞蹈表演的傳統技藝保護及可持續發展策略
3.1構建“立體式造血機制”,破解傳承斷層
為突破春節民俗舞蹈表演技藝的傳承斷層困境,我國各地政府應加強對新生代傳承力量的挖掘與培育,通過推行師徒傳承制、創辦專項培訓機構、傳統技藝進校園等方式,構建“立體式造血機制”,涵養一條集老中青三代為一體的春節民俗舞蹈表演等傳統技藝傳承鏈,培育更多春節民俗舞蹈表演技藝保護者與傳承者,使更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技藝在新時代獲得全面保護和世代傳承。
首先,推行師徒傳承制。各地相關部門可以通過鼓勵當地春節民俗舞蹈表演者面向社會招收有天賦、有潛能且愿意弘揚傳統舞蹈技藝的有志人士,對其以“關門弟子”的身份進行教導和訓練,使其在資深舞者的專項教導下,快速掌握春節民俗舞蹈表演技藝,鼓勵他們積極參與春節民俗舞蹈表演,向外界展示具有中國特色和深厚文化內涵的春節民俗舞蹈。
其次,創辦專項培訓機構。各地政府可以推行提供補貼、免費培訓等政策,邀請當地資深民俗舞蹈表演者通過“理論講解 + 現場表演”“觀賞視頻 + 實踐演出”等方式,為當地青年才俊學習民俗舞蹈技藝提供良好機會,讓更多人在學習中了解、認同和喜愛民俗舞蹈,為民俗舞蹈技藝在社會上廣泛傳播和傳承發展創造良好氛圍。
3.2建立“基因譜系防護網”,抵御本體消解
為實現對春節民俗舞蹈表演技藝的完整性和有效性保護,各地相關部門一方面需要加強對現有民俗舞蹈表演技藝的“搶救”,另一方面需要以數字化形式整理和分類現有民俗舞蹈文化資料,形成一套內容完整、分類科學、形式多樣的春節民俗舞蹈表演技藝數字基因庫,以期在抵御傳統民俗舞蹈技藝本體消解的同時,為實現傳統民俗舞蹈技藝保護及可持續發展夯實基礎。
第一,挖掘和采集民俗舞蹈文化資源。挖掘和整理民俗舞蹈文化資源是保護和發展傳統舞蹈技藝的根本前提。在挖掘和采集資源資料的過程中,各地相關部門可創建專家委員會,通過查閱文獻資料、實地走訪調研、拜訪民俗舞蹈傳承人等多元方式,盡可能獲取更多關于春節民俗舞蹈的資料,以從源頭上保障民俗舞蹈技藝傳承的完整性與全面性。與此同時,專家與民俗舞蹈傳承人應秉承著專業、嚴謹、本真等原則,對采集到的各類民俗舞蹈資料進行嚴格規范的審核,確保其資源資料的專業性與真實性,為實現民俗舞蹈技藝高質量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提供重要支持[5]。
第二,構建民俗舞蹈技藝數字基因庫。對于搜集整理好的各類民俗舞蹈文化資源,學者或專業技術人員可以通過3D動作捕捉、全息影像等新一代信息技術進行數字化處理。例如,將專著、圖書、文章等相關資料轉化為電子文檔格式,對于比較模糊的民俗舞蹈錄像資料,通過人工智能技術進行高清修復,以獲得高質量的視頻資料;對于民俗舞蹈傳承人的口述資料,可以采用視頻與文字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記錄與保存。
第三,將整理好的優質民俗舞蹈文化資源集中上傳至專項數據庫,形成一套集歷史沿革、文化寓意、服飾道具、表演形式、技藝講解等多元內容為一體的動態民俗舞蹈基因數據庫,為后人了解、學習以及研究中華民族民俗舞蹈表演等傳統技藝提供重要素材。
3.3打造“三維文化生態圈”,延伸發展空間
基于春節民俗舞蹈表演的傳統技藝只有不斷在公眾面前展示,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與持續發展的活力。鑒于此,各地政府應以拓展民俗舞蹈表演空間為目的,以保護和發展民俗舞蹈表演技藝為導向,通過活化物理空間、建構數字空間、拓寬社交空間等方式,打造“三維文化生態圈”,為春節民俗舞蹈表演傳統技藝實現保護及可持續發展提供強大助力[6]。
第一,活化物理空間。首先,每逢傳統節日或者重大時刻,可在寬敞的廣場等區域組織民俗舞蹈表演活動,讓更多民眾觀賞和了解民俗舞蹈技藝文化,增強民眾的參與感和體驗感,提高民俗舞蹈文化的知名度與影響力。其次,推動民俗舞蹈與文旅產業融合發展,在景點線路規劃中設置專門的民俗舞蹈表演項目,讓更多游客感受到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民俗舞蹈文化魅力。最后,推動民俗舞蹈與文創產業發展,即在民俗舞蹈的服飾、動作技藝、道具等方面提取經典元素,用于設計文具用品、日常家居用品等有創意、有特色的文創產品,使更多人透過文創產品了解民俗舞蹈文化,無形之中壯大民俗舞蹈技藝的保護和傳承隊伍。例如,在春節申遺成功之后,閬中以“尋春節之源,到閬中過年”為主題,從臘月初八到正月十六舉行舞龍舞獅展演、雜技嘉年華等各種豐富多彩的民俗舞蹈表演活動,邀請游客前來“尋春節之源”,感受民俗舞蹈文化的獨特魅力。
第二,建構數字空間。在互聯網時代,以網絡為媒介、以音視頻為載體,展示和傳播民俗舞蹈表演,是強化民俗舞蹈表演技藝保護及傳承效果的重要手段。各地政府可以將精心整理的本土民俗舞蹈表演資料(包含文本、圖文、音視頻等多種形式)發布在官方網站或者App中,使各地民眾打破時空限制,隨時隨地觀賞民俗舞蹈表演、了解民俗舞蹈文化,促進民俗舞蹈表演技藝實現廣域傳播和世代傳承。
第三,拓寬社交空間。為促進民俗舞蹈表演技藝在更多受眾群體中傳播,各地相關部門可以將當地組織的民俗舞蹈展演活動,以圖文、短視頻等不同形式發布在抖音、快手、微博、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平臺上,吸引現代年輕人關注和了解傳統民俗文化和傳統舞蹈技藝。與此同時,借助平臺的用戶創作特性和話題討論機制等,鼓勵用戶圍繞民俗舞蹈話題進行討論,使民俗文化和傳統舞蹈在新媒體平臺上實現深度、廣度傳播,通過發起“民俗舞蹈表演創作活動”,吸引廣大用戶結合現代發展自主創新民俗舞蹈表演動作與服飾道具,賦予民俗舞蹈新的活力,推動民俗舞蹈技藝創新發展。
4結語
在新時代背景下,為使基于春節民俗舞蹈表演的傳統技藝煥發出新的活力,實現有效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各地政府應直面傳統技藝傳承斷層、本體消解、存續空間坍縮等現實挑戰,通過構建“立體式造血機制”、建立“基因譜系防護網”、打造“三維文化生態圈”等策略,有效破解傳承斷層,成功抵御本體消解,并進一步拓寬其發展空間,使承載民族記憶的傳統技藝真正實現代代相傳、永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羅均裕.閩西春節民俗活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性旅游開發研究:以連城縣為例[J].藝術科技,2024,37(23):153-155.
[2」徐啟龍,陳征,徐宜寒.春節民俗文化與舞龍舞獅運動的融合發展和建設路徑[J].中華武術,2025(1):114-115.
[3」王評,陳堯.春節傳統民俗文化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以四川地區為例[J」.四川戲劇,2021(7):168-170
[4」王笑寒.民俗文化在舞蹈中的傳承路徑分析:以徽州汪滿田村“舞魚燈”為例[J].大眾文藝,2023(20):59-61.
[5]馬可.民俗舞蹈的創新發展與轉化:以廣西東蘭布努瑤花棍舞為例[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3,7(33):94-100.
[6」陳文晴.新時代紅土地上的舞姿:淺談湛江民俗舞蹈藝術的傳承與發展[J].藝術評鑒,2022(2):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