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寫一體化教學強調將寫作教學植根于閱讀教學,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關注寫作方法,引導學生將教材中的詞句、寫法、思想與自身的生活體驗相結合,從而提升自己的寫作技能。那么,如何更高效地實施讀寫結合一體化教學,充分實現讀寫的融合互促?筆者結合多年教學實踐,分享做法如下。
一、備課中尋寶找借鑒
選入教材的文章都是優秀的寫作范例,大到謀篇布局,小到遣詞造句,都值得學生去品味和學習。在單元備課的時候,教師應尋找單元每篇文章的寫作法寶,即作者的寫作智慧,將借鑒和運用寫作智慧作為閱讀教學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并結合學生實際情況設計相應的練習。單元整體備課第一步就是進行讀寫關聯梳理,尋找每一課的寫作借鑒點。
如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內容,筆者梳理單元課文讀寫關聯如下:閱讀要素方面,閱讀時要分清內容的主次,體會作者是如何詳寫主要部分的;表達要素方面,習作時注意抓住重點,寫出特點。讀《北京的春節》,筆者梳理出寫作借鑒點:學會按時間順序表達;學習如何抓住重點,寫出事物特點,詳略得當;學習如何引用民間俗語、傳說故事;懂得運用地方特色語言。《臘八粥》的寫作借鑒點:排比開頭;抓住重點,詳略得當;細致描寫臘八粥色香味及做法,運用擬人修辭;運用地方特色語言。《古詩詞三首》的寫作借鑒點:學會通過不同的事物描寫來體現不同的傳統習俗。從《藏戲》找到的寫作借鑒點:運用排比句、反問句來概括文章的中心;抓特色,從不同方面描寫事物;學會在寫作中引用民間故事。教師清晰地了解所要傳授的知識點,設計可采取的教學方式,自然能提升教學效果。
二、教學中授漁解密碼
語文課程實施要從學生的語文生活實際出發,創設豐富多樣的學習情境,設計富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讀寫一體化的語文課堂要以讀寫任務來驅動學習,引領學生在完成讀寫任務群的過程中以讀促寫、以寫促讀,解鎖作者的寫作密碼,獲得寫作智慧。讀寫學習任務可分為以下兩種類型。
1.單元讀寫任務。
以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為例,首先從課程內容來探討該單元所屬的學習任務群。教材展現傳統節日的生活內涵和文化內涵,四篇文章在語言表達上各具特色,體現了語言審美的獨特魅力,歸屬于“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學習任務群。筆者據此設置了開放性的讀寫學習任務:任務一,夸咱家鄉風俗美。要求學生感受多姿多彩的民俗,分享家鄉的民俗。任務二,尋年味,品民俗。研讀課文中的民俗符號:理清順序明習俗、詳略分明說民俗、京味語言知民俗、傳統美食品民俗、傳統詩詞誦民俗、地方戲曲展民俗。任務三,展風情,樂分享。撰寫介紹家鄉風俗或自己參與風俗活動的經歷文章,制作家鄉風俗“紀錄片”。以上“任務驅動一閱讀實踐一寫作分享”的單元讀寫任務,讓學生通過閱讀、討論、體驗、誦讀等環節感受好看、好玩、好吃、好聽的節日習俗,實現了社會生活情境與語文學習的有機結合。在文本類型方面,學生可通過小練筆、作文、解說詞等方式分享自己的感受,在寫作中體驗語文的魅力。
2.單篇課文讀寫任務。
單元讀寫任務由一個個課時、一篇篇課文學習分步實施。以六年級下冊《北京的春節》為例,備課時,筆者圍繞語文讀寫要素和課后習題設置了以下學習任務:任務一,朗讀本文,對寫得好或有疑問的地方進行批注,找出文章詳寫的日子和活動,批注自己的理解。任務二,厘清時間順序,對比文章詳寫、略寫部分,體會作者詳寫時如何抓住重點、寫出特點,詳寫與略寫的寫法有何異同。任務三,讀課文,感受作者語言風格。任務四,借助“閱讀鏈接”,對比春節習俗,談談有哪些家鄉風俗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任務一是預習環節,引導學生借助批注全面理解文義,培養他們圈點批注的閱讀習慣。任務二至任務四在課堂上完成,任務二讓學生通過閱讀、討論探究,得出除夕、初一、元宵節均采用全景式描寫,寫出了春節的熱鬧與喜慶;細致描寫臘八粥食材豐富,讓人感受到臘八蒜的做法及蒜的色味雙美;臘月二十三介紹吃糖的來歷,引用了民俗故事。任務三的目的在于讓學生從兒化音、方言感受老北京的風情,引導學生體會語言風格既是文章的獨特魅力,同時體現了獨特的地域特色。任務四旨在引導學生從課本到生活,交流自己印象深刻的民俗,選擇一種詳寫的方法,動筆寫自己最感興趣的風俗場景。這四個學習任務圍繞語文要素,有層次有梯度,既聚焦閱讀理解,又瞄準寫作借鑒。葉圣陶先生說: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傾吐能否合乎于法度,顯然與吸收有密切的聯系。清楚解鎖寫作密碼,才能打開寫作的大門。當然,學習寫作智慧,不能局限于閱讀課文,要舉一反三,懂得在課外閱讀中尋找寫作法寶,做到“博覽群書,筆下生輝”。
三、練習中得法添技能
要把學過的知識和技能轉化成自己的能力,最好的辦法就是練習。無論總結的寫作知識多么全面,如果學生沒有去實踐運用,在運用中不斷鞏固,那么教學必將是失敗的。因此,在讀寫一體化教學課堂上,“讀”是感知和學習,“寫”是借鑒和鞏固,“讀”和“寫”始終是相生相隨、相得益彰的。
例如,筆者在教學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民風民俗”時,安排了三次小練筆:教學《北京的春節》“元宵”片段時,體會作者運用對比、排比修辭手法寫出元宵燈美的特點,要求學生依此寫一個自已經歷的民俗場景;《臘八粥》第一自然段,作者從味道、材料、做法、吃法寫臘八粥,讓學生遷移寫法,通過這四個方面寫一種家鄉的美食;學習《藏戲》穿插習俗故事的方法,練習寫一種民俗。學生在一次次模仿、練習中建構讀寫關聯,順利實現讀與寫的接軌,掌握本單元的寫作要點:抓住重點、寫出特點。通過疊加寫作素材和技能,逐漸突破學生“不會寫”“不知道怎么寫”的心理障礙,為單元習作奠定基礎。
四、評價中提升促發展
在讀寫一體化教學中,教師要構建多元化的評價標準,針對不同的學生實施個性化的評價,以促進學生個性化成長。單元習作的評價可以通過合作學習的方式進行,每個學生可以依據點評量化標準進行自評,也可進行互評。
以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習作:家鄉的風俗”為例,評價的基本標準設計如下:選材符合生活實際,合理運用收集的資料;習作中介紹了風俗的來歷以及自己對風俗的感受;能夠分成五個自然段及以上,字跡工整,文通句順。學生依據這三條基本標準進行自評與互評,自評與互評各設計三顆星。筆者還設計了評價的加分標準:寫出了風俗的主要特點,寫出自己對這種風俗的實際體驗,并表達自己的感受;風俗的特點或來歷自然地穿插在合適的地方。對于加分標準,學生同樣開展自評與互評。學生評價后,教師再進行綜合性評價,使評價發揮更大作用。通過教學評價,學生進一步明確本次習作的訓練目標、訓練重點,找到提升點,擺脫寫作的困擾,有效提升讀寫一體化教學的效果。
綜上,教師要在讀寫一體化教學中實現讀與寫的深度對接,激發學生閱讀與寫作興趣,教給習作方法,從而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發展。
(作者單位:福建省廈門市同安區第二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