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唐詩中經常采用“起承轉合”的結構模式,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起)。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承)。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轉)。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合)。具體為:首聯定調,以“好”字贊賞春雨,言其恰如人們所需,悄然降臨;頷聯承接首聯,細膩描繪風雨,贊美其默默奉獻的品格;頸聯轉而寫詩人因春雨徹夜難眠,披衣下床,推門而望,只見江船漁火,四周漆黑;尾聯潑墨繪景,預示著春雨潤澤萬物后,將迎來一個萬紫千紅、春光無限的世界。
同樣,在記敘文寫作中,巧妙地運用“起承轉合”的結構模式,不僅能夠幫助作者更好地組織文章,還能使文章更加生動有趣。因此,掌握這一結構模式是非常重要的。
一、平直“起”,平實簡潔
“起”作為文章的開篇,扮演著行文綱領的角色,至關重要。在寫記敘文時,“起”的部分應直接入題,不宜過于復雜。一個好的開頭,要么直接切入主題,要么設置懸念,以激發讀者的好奇心。例如,沈從文的《臘八粥》開頭這樣寫道:
初學喊爸爸的小孩子,會出門叫洋車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長了許多白胡胡的老孩子,提到臘八粥,誰不口上就立時生一種甜甜的膩膩的感覺呢。把小米,飯豆,棗,栗,白糖,花生仁兒合并攏來糊糊涂涂煮成一鍋,讓它在鍋中嘆氣似的沸騰著,單看它那嘆氣樣兒,聞聞那種香味,就夠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況是,大碗大碗地裝著,大匙大匙朝口里塞灌呢!
作者在開頭運用擬人手法,將煮臘八粥的過程描繪得栩栩如生。其中,“糊糊涂涂”“嘆氣”等詞語的運用,讓人與食物之間建立起了一種奇妙的情感聯結。此外,作者還巧妙地運用了“看”“聞”“咽”等一系列動詞,使讀者仿佛親身經歷了臘八粥從烹煮到品嘗的全過程,感受到了那份來自食物本身的溫暖與美好。再如,以“景致”為題寫作,開頭如下:
一次浪漫的出行,一次不經意的停留;一次轉身,一次駐足,往往能遇見生命中那些被忽略的美好景致。記得那時,我走在南京街頭,滿腦子都是此次作文競賽失敗的情形。
點評
作者通過描寫“浪漫出行”和“偶然停留”兩種人生狀態,巧妙地引出“遇見美好景致”這一主題。
方法:(1)直接找引子,引出話題;(2)直接交代事由,引出話題。
二、從容“承”,宏大暢達
“承”作為文章結構中的關鍵部分,需要通過詳細描繪,將讀者帶入到故事情境之中。同時,還需要深挖內涵,運用多種修辭,以確保讀者對文章有更深的了解。例如,在沈從文先生的《臘八粥》中,“承”的部分詳細描述了八兒焦急等待臘八粥的情景。另外,作者通過人物的對話、動作、心理等,刻畫出了人物的形象。比如:
“媽,媽,要到什么時候才
“要到夜里!”其實所說的夜里,并不是上燈以后。但八兒聽了這種松勁的話,眼睛可急紅了。鍋子里,有聲無力的嘆氣聲還在繼續。
“那我餓了!”八兒要哭的樣子。
“媽,媽”這樣的語言描寫,簡短而有力,不僅寫出了八兒的急切,更凸顯了他內心的純真與憨厚。文章緊緊圍繞著“臘八粥”這一線索展開,分別寫了:盼粥 $$ 分粥 $$ 猜粥 $$ 看粥。基于此,以“景致”為題作文,可以進一步敘述:
我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匆匆前行,父母則在身后輕聲呼喚:“別急嘛!瞧瞧這夕陽映襯下的拱橋,多美啊!作文競賽已成過去,重要的是參與的過程來,和爸爸媽媽一起留個影吧!”我聽后,心中的失落更甚:“都這樣了,哪還有興致觀景?”見我態度堅決,父母不再言語,只是默默加快腳步跟了上來。
點評
該段文字用父母的語言來襯托“我”內心的失落。
方法:(1)承接上文,順勢而寫;(2)拓展內容。
三、變化“轉”,波瀾起伏
“轉”是緊隨“承”之后的一種轉折,它是文章的轉折點,往往能給讀者帶來新的思考和感悟。為了讓敘事更加生動,情節更為曲折跌宕,可以一轉,也可兩轉,甚至三轉。如在沈從文先生的《臘八粥》中,前文“盼粥”“分粥”“猜粥”“看粥”,把人物迫不及待的心理描寫得淋漓盡致。隨后,文章在“轉”的部分驟然轉折,最終聚焦于“喝粥”的場景,生動描繪了人物喝完臘八粥后心滿意足的模樣。這一轉折不僅豐富了文章內容,也讓讀者對傳統臘八節有了更為深刻的了解。具體為:
夜飯桌邊,靠到他媽斜立著的八兒,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了。(細節刻畫/比喻)如在熱天,總免不了又要為他媽的手掌麻煩一番罷。在他身邊桌上那兩只筷子,很浪漫地擺成一個十字。桌上那大青花碗中的半碗陳臘肉,八兒的爹同媽也都奈何它不來了。(側面描寫)
若不是八兒腳下棄得臘肉皮骨格外多,哈叭也不會單同他來那么親熱罷。(用小狗側面表現八兒吃得多,吃得滿足)…
以上文字精心描繪了夜飯桌邊的環境,使得故事的發展合乎情理。文中提及的“桌上那大青花碗中的半碗陳臘肉”,不僅再次點明了臘八節的習俗,也巧妙地為后文“八兒腳下棄得的臘肉皮骨格外多”埋下了伏筆。隨后,作者用兩個自然段細膩地描寫了喝完粥后的狀態,描繪了一家人吃飽喝足后,與小狗嬉戲打鬧的溫馨場景,生動展現了臘八這一天家庭和諧美滿的美好畫面。據此,仍以“景致”為題寫作為例,采用“轉”的方法,進一步拓展:
忽然,眼前一片昏暗,一座古城墻巍然屹立。由于無法繞行,我只好耐著性子開始攀登。起初,我的心中頗為不滿:直接坐車到頂不就好了,慢慢爬,真煩!抬頭一看,城頂還有近百級臺階,遙不可及。然而,登至城腰時,一陣清風吹來,樹影婆娑,沙沙作響。空氣中彌漫著草木的清香,臺階上閃爍著紅色的光芒,宛如跳躍的火焰。
我不由自主地放慢了腳步—一城墻四周竟是一片紅楓!站在城腰,正好面對樹冠,臺階兩側盡是耀眼的紅色,楓葉隨風搖曳,仿佛在燃燒,那躍動的火焰令人心潮澎湃。恍惚間,我仿佛穿越回了古代,置身于戰火之中,只見劍影交錯,火光沖天。(轉一)
幾聲清脆的鳥鳴將我的思緒拉回現實,楓葉邊緣在夕陽余暉的映照下閃閃發光,為荒涼的暮秋增添了一抹溫情,讓行走在冰冷石階上的我心中涌起一股暖意。(轉二)
我在此地駐足了很久,竟未發現爸爸媽媽正為我拍照。再次望向城頂,我露出了燦爛的笑容。此刻,我已不再急于登頂,而是決定要好好欣賞沿途的風景。(轉三)
點評
兩段文字運用“轉”的技巧,引領讀者踏上了一次奇妙的旅程。第一轉,以城墻為媒介,讓讀者仿佛穿越到那個火光沖天、劍影交錯的時代。緊接著,第二轉將思緒拉回現實,眼前的楓葉為秋日增添了一抹暖意,讓人心生明媚。最后,第三轉以溫馨的場景收尾,父母在背后悄悄拍照,記錄下這難忘的瞬間,而我,也在這一刻決定放慢腳步,轉而欣賞沿途的風景,讓這份美好成為永恒的記憶。這一轉,不僅升華了主題,也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獲得了深刻感悟。
方法:(1)回頭交代內容;(2)濃墨重彩地描寫。
四、雋永的“合”,意味深長
‘合”作為文章的結尾部分,不僅是對全文內容的總結,更是對文章主題的升華。如沈從文先生的《臘八粥》中,結尾寫道:
八兒不著意的把頭轉到門簾子腳邊去,兩個白花耳朵同一雙大眼晴又在門簾下腳掀開處出現了。哈叭像是心里怯怯的,只把一個頭伸進房來看里面的風色,又像不好意思似的(尾巴也在搖擺)。
“混賬…”很懂事樣子經過八兒一聲吆喝,哈叭那個大頭就不見了。然而八兒知道哈叭這時還在門簾外邊徘徊。(合)
文章以“一家人與小狗打鬧”的畫面結尾,使文章充滿溫情,同時這種留白處理,升華了主題,讓讀者在閱讀結束仍意猶未盡。除此之外,“合”(結尾)部分可以直接點明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題。如,朱自清的《背影》中這樣寫道:收到來信,知道父親身體不好,再次于淚光中回憶父親的背影。寥寥幾筆,既照應了開頭,又再次強調了“父愛”這一主旨。基于此,以“景致”為題作文可以這樣結尾:
耳畔回響起媽媽說的那句話:“重在過程嘛!”是啊,人生的意義不僅在于結果,更在于過程。讓我們珍惜每一段旅程,用心感受每一次成長。(合)
點評
該段文字揭示出了文章的主旨,即人生的意義不僅在于結果,更在于過程
可見,文無定法,要根據內容、主題及意圖的不同,靈活選用結尾方式,以達到最佳的藝術效果。
方法:(1)收束全篇,點明主旨;(2)無收束之言,回味無窮。
綜上所述,“起承轉合”的寫作方法在敘事性文學作品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僅能夠幫助作者清晰地安排結構,還能夠引導讀者更好地理解故事內容。當然,在寫作中,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以獲得最佳的藝術效果。